正在加载图片...
2 特点为凝血系统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而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3.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1. 休克根据微循环改变的特点分为三期,但有些休克不一定都经历这三个 过程,如过敏性休克发病后可直接进入微循环淤血期;而严重烧伤或严重败血症 时,休克早期的表现不明显,一开始即以晚期表现为主。休克的分期如下:缺血 缺氧期(即休克早期、代偿期、微循环痉挛期),淤血缺氧期(即休克期、失代 偿期、微循环扩张期),DIC 期(即休克晚期、 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 2.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或特征) ①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以前阻力增加为主 ② 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③ 微循环灌流减少 ④ 动-静脉吻合枝开放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引起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主要机制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血中 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加压素等缩血管物质的增多。 (3)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主要表现为自我输血,自我输液、 血液重新分布和稳压效应四个方面。 3.休克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 ① 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后阻力降低不明显, ② 真毛细血管网开放 ③ 微循环灌多于流 ④ 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粘附或聚集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乳酸、组胺、激肽、腺苷等扩血管的物质增多, 使血管扩张,血流缓慢;白细胞的贴壁、嵌塞也可使血粘度增大,血流更加 缓慢。 (3)休克期微循环变化失代偿的后果 ① 心输出量降低 ② 动脉血压急剧下降 ③ 心脑供血减少 4.休克晚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 ①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降低 ② 真毛细血管内血液淤滞 ③ 微循环麻痹(不灌不流) ④ 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内凝与外凝系统激活, 导致 DIC 发生。 (3)微循环变化的后果 休克晚期的主要后果是: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 4.休克时细胞代谢的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一、 细胞代谢障碍包括: (1)供氧不足,能量生成减少2 特点为凝血系统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而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3.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1. 休克根据微循环改变的特点分为三期,但有些休克不一定都经历这三个 过程,如过敏性休克发病后可直接进入微循环淤血期;而严重烧伤或严重败血症 时,休克早期的表现不明显,一开始即以晚期表现为主。休克的分期如下:缺血 缺氧期(即休克早期、代偿期、微循环痉挛期),淤血缺氧期(即休克期、失代 偿期、微循环扩张期),DIC 期(即休克晚期、 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 2.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或特征) ①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以前阻力增加为主 ② 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③ 微循环灌流减少 ④ 动-静脉吻合枝开放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引起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主要机制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血中 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加压素等缩血管物质的增多。 (3)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主要表现为自我输血,自我输液、 血液重新分布和稳压效应四个方面。 3.休克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 ① 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后阻力降低不明显, ② 真毛细血管网开放 ③ 微循环灌多于流 ④ 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粘附或聚集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乳酸、组胺、激肽、腺苷等扩血管的物质增多, 使血管扩张,血流缓慢;白细胞的贴壁、嵌塞也可使血粘度增大,血流更加 缓慢。 (3)休克期微循环变化失代偿的后果 ① 心输出量降低 ② 动脉血压急剧下降 ③ 心脑供血减少 4.休克晚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 ①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降低 ② 真毛细血管内血液淤滞 ③ 微循环麻痹(不灌不流) ④ 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内凝与外凝系统激活, 导致 DIC 发生。 (3)微循环变化的后果 休克晚期的主要后果是: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 4.休克时细胞代谢的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一、 细胞代谢障碍包括: (1)供氧不足,能量生成减少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