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896· 工程科学学报,第38卷,第7期 120 有部分指数性质 5空腔形态演化规律 100 .拟合曲线 5.1空腔形成机理 80 空腔形成是由于隔离层下沉速率滞后于隔离层下 60 方矿石速率,且充填废石的载荷不足以使隔离层下沉 而与下方矿石充分接触,从而易致使隔离层在最低点 放山体曲线 40 位置出现隔离层与下方矿石分离 放矿时隔离层流动速率滞后于隔离层下方矿石流 20 动速率,空腔形成的起始位置可用速度场进行解释,现 作如下假设: 20 40 (1)视降落漏斗母线与隔离层最初水平线交点为 rlem 假想颗粒: 图4放矿终止时右侧放出体曲线与拟合曲线对比 (2)视隔离层起始运动阶段对散体移动规律不产 Fig.4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ight curve of the draw ore body and 生影响,仍为矿废直接接触模型: the fitting curve at the end of ore drawing (3)矿石最高层位移动后散体移动为无膨胀散 4松动体形态演化规律 体,各点密度保持不变: (4)不考虑充填废石冲击荷载作用 试验中矿石从漏斗中放出,只有靠近漏斗部分矿 根据随机介质放矿理论无膨胀散体移动流轴上速 石参与运动.矿石运动范围可以通过试验模型看出. 度方程5-,可将模型中流轴速度表示为 透过PC板记录出现松动的标记颗粒,在绘图板上绘 制出标记颗粒位置,将标记颗粒光滑连接,连接范围内 -9 TBH (4) 的矿石就是对应松动体,如图5所示. 式中,心:为散体垂直下降速度,9为单位时间放出矿石 量,α和B为散体流动性质和放出条件有关常数,H为 矿石高度. 设隔离层起始高度为H,隔离层与紧挨隔离层下 表面矿石间距为d,则紧挨隔离层矿石高度为H2- dm由假设条件和式(4)可求得隔离层的速度v,和紧 挨隔离层下方矿石速度2如下: TBH' (5) 9 2=- πB(H2-d) (6) 1一最终松动体:2一终止时隔离层:3一后期过度松动体:4一临 用式(5)除以式(6)得 界松动体:5一前期过度松动体 图5隔离层条件下松动体形状 (7) Fig.5 Shape of the loosen ore bod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n isola- 由式(7)可知:当矿石最高层位刚发生移动时,漏 tion layer 斗母线与隔离层最初水平线交点处假想颗粒流动速度 由图5可知,松动体还未发展到最高层位前,其形 小于紧挨隔离层下方矿石速度,因隔离层阻断了回填 成规律与崩落矿岩松动体形成规律一致,均保持完整 废石与矿石间的联系,在隔离层底部出现微小空隙:随 近似椭球体.直至松动体发展至临界松动体,隔离层 着隔离层逐渐下沉,隔离层制约作用逐渐明显,二者速 开始下沉,松动体在上部形成一个缺口,松动体形态整 率差逐渐增大,而使微小空隙在试验后期逐渐呈现为 体呈现为喇叭形状,其上部为指数曲线,下部为部分近 宏观空腔 似椭球体.喇叭形状松动体随隔离层的下沉逐渐向外5.2空腔边界特性 扩展,上部形态曲线拉长,下部形态曲线缩短,直至最 空腔边界为隔离层中间向外围逐渐扩展的波 后松动体的形成.在本试验条件下,最终松动体在48 动形式,其边界点系是矿石与隔离层间存在接触且 cm以下形态是椭球体的一部分,在48cm以上形态具 法向应力为零点的集合.试验中在隔离层下降深工程科学学报,第 38 卷,第 7 期 图 4 放矿终止时右侧放出体曲线与拟合曲线对比 Fig. 4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ight curve of the draw ore body and the fitting curve at the end of ore drawing 4 松动体形态演化规律 试验中矿石从漏斗中放出,只有靠近漏斗部分矿 石参与运动. 矿石运动范围可以通过试验模型看出. 透过 PC 板记录出现松动的标记颗粒,在绘图板上绘 制出标记颗粒位置,将标记颗粒光滑连接,连接范围内 的矿石就是对应松动体,如图 5 所示. 1—最终松动体; 2—终止时隔离层; 3—后期过度松动体; 4—临 界松动体; 5—前期过度松动体 图 5 隔离层条件下松动体形状 Fig. 5 Shape of the loosen ore bod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n isola￾tion layer 由图 5 可知,松动体还未发展到最高层位前,其形 成规律与崩落矿岩松动体形成规律一致,均保持完整 近似椭球体. 直至松动体发展至临界松动体,隔离层 开始下沉,松动体在上部形成一个缺口,松动体形态整 体呈现为喇叭形状,其上部为指数曲线,下部为部分近 似椭球体. 喇叭形状松动体随隔离层的下沉逐渐向外 扩展,上部形态曲线拉长,下部形态曲线缩短,直至最 后松动体的形成. 在本试验条件下,最终松动体在 48 cm 以下形态是椭球体的一部分,在 48 cm 以上形态具 有部分指数性质. 5 空腔形态演化规律 5. 1 空腔形成机理 空腔形成是由于隔离层下沉速率滞后于隔离层下 方矿石速率,且充填废石的载荷不足以使隔离层下沉 而与下方矿石充分接触,从而易致使隔离层在最低点 位置出现隔离层与下方矿石分离. 放矿时隔离层流动速率滞后于隔离层下方矿石流 动速率,空腔形成的起始位置可用速度场进行解释,现 作如下假设: ( 1) 视降落漏斗母线与隔离层最初水平线交点为 一假想颗粒; ( 2) 视隔离层起始运动阶段对散体移动规律不产 生影响,仍为矿废直接接触模型; ( 3) 矿石最高层位移动后散体移动为无膨胀散 体,各点密度保持不变; ( 4) 不考虑充填废石冲击荷载作用. 根据随机介质放矿理论无膨胀散体移动流轴上速 度方程[15--16],可将模型中流轴速度表示为 vz = - q πβHa . ( 4) 式中,vz 为散体垂直下降速度,q 为单位时间放出矿石 量,α 和 β 为散体流动性质和放出条件有关常数,H 为 矿石高度. 设隔离层起始高度为 H2,隔离层与紧挨隔离层下 表面矿石间距为 dH,则紧挨隔离层矿石高度为 H2 - dH . 由假设条件和式( 4) 可求得隔离层的速度 v1 和紧 挨隔离层下方矿石速度 v2 如下: v1 = - q πβHa 2 , ( 5) v2 = - q πβ ( H2 - dH ) a . ( 6) 用式( 5) 除以式( 6) 得 v1 v2 ( = H2 - dH H ) 2 a < 1. ( 7) 由式( 7) 可知: 当矿石最高层位刚发生移动时,漏 斗母线与隔离层最初水平线交点处假想颗粒流动速度 小于紧挨隔离层下方矿石速度,因隔离层阻断了回填 废石与矿石间的联系,在隔离层底部出现微小空隙; 随 着隔离层逐渐下沉,隔离层制约作用逐渐明显,二者速 率差逐渐增大,而使微小空隙在试验后期逐渐呈现为 宏观空腔. 5. 2 空腔边界特性 空腔边界 为 隔 离 层 中 间 向 外 围 逐 渐 扩 展 的 波 动形式,其边界点系是矿石与隔离层间存在接触且 法向应力 为 零 点 的 集 合. 试 验 中 在 隔 离 层 下 降 深 · 698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