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如何才能做到繁简适度?简练的标准是什么?第五段引刘勰的话明确了简练的标准,即 句无可削,字不得减”,并指出要做到简练就必须提炼生活,斟酌文字 在明确了简练的标准后,第六段再据此审视现实创作,指出存在的“简而淡”、“繁而 冗”的毛病,而病因一是生活提炼问题,二是语言表达欠洗练的问题。 最后一段水到渠成,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即提倡简练为文 论说全面辩证,推理准确中肯是课文的特色。首先作者提出的主张是辩证的,认为文 章的繁简不单以文字的多寡论,既提倡“言简意赅”的简,也提倡“以繁胜简”的繁:其 次课文对“简”与“繁”的分析是客观、辩证的,既分析了“简”的神韵,也分析了“繁 的巧妙:再次文章提出的“简练”的途径也是辩证而全面的,不但要在形式上下功夫“字 斟句酌”,而且要“发诸真情,来自生活”;最后文章对当前创作中的不良趋向的分析也是 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 课文的论据非常典型,精当,能以少胜多,有力地支持论点。如简笔的三则范例“没 落”、“日色”、“紧”都出自古代长篇名著《水浒传》,特別是“紧”的范例,简到不能再 简,只一“紧”字便境界全出:而“繁”的范例,一则仍出自《水浒传》,一则出自特别讲 究精当的鲁迅。例子不多,却非常有典型性,除以事实说明观点之外,文章也恰当地引用 名家名言。如引用刘勰《文心雕龙》的话,来揭示简练的标准,借用顾炎武的引言说明如 何做到繁简适当。有些引言与举例结合在一起,如引用金圣叹、鲁迅二位大家来评价《水 浒传》的简笔。这样的引文自然、贴切,恰到好处,简练地论说了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效果。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周先慎,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师。本文发表在1981年2月18日《人民日 报》上。 文章繁简一直是文艺理论界探讨的问题。80年代初期,文坛上存在“写得过长”的倾 向,不少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写短文。但同时,又出现了片面追求短文的苗头。在这样的背 景下,作者写了这篇文章,辩证地论述了繁与简的关系,旨在提倡真正意义上的简练 文风。 【作者的写作体会】 这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这种文章形式,要求论题集中,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作者 必须对所论对象有较深的体会,下笔时才能既挥洒自如,又不失于松散枝蔓。我讲的不过 是许多人已经讲过的一个朴素的道理:写文章要繁简得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但是, 老题目、老观点,写来还多少能给人一点启发,使人感到有一点新的意趣,其原因就在于 文章中有我的体会在。 这篇文章有三个特点可以提出来说一说,每一点都跟笔者的切身体会有关 第一是用例比较典型、生动。84 如何才能做到繁简适度?简练的标准是什么?第五段引刘勰的话明确了简练的标准,即 “句无可削,字不得减”,并指出要做到简练就必须提炼生活,斟酌文字。 在明确了简练的标准后,第六段再据此审视现实创作,指出存在的“简而淡”、“繁而 冗”的毛病,而病因一是生活提炼问题,二是语言表达欠洗练的问题。 最后一段水到渠成,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即提倡简练为文。 论说全面辩证,推理准确中肯是课文的特色。首先作者提出的主张是辩证的,认为文 章的繁简不单以文字的多寡论,既提倡“言简意赅”的简,也提倡“以繁胜简”的繁;其 次课文对“简”与“繁”的分析是客观、辩证的,既分析了“简”的神韵,也分析了“繁” 的巧妙;再次文章提出的“简练”的途径也是辩证而全面的,不但要在形式上下功夫“字 斟句酌”,而且要“发诸真情,来自生活”;最后文章对当前创作中的不良趋向的分析也是 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 课文的论据非常典型,精当,能以少胜多,有力地支持论点。如简笔的三则范例“没 落”、“日色”、“紧”都出自古代长篇名著《水浒传》,特别是“紧”的范例,简到不能再 简,只一“紧”字便境界全出;而“繁”的范例,一则仍出自《水浒传》,一则出自特别讲 究精当的鲁迅。例子不多,却非常有典型性,除以事实说明观点之外,文章也恰当地引用 名家名言。如引用刘勰《文心雕龙》的话,来揭示简练的标准,借用顾炎武的引言说明如 何做到繁简适当。有些引言与举例结合在一起,如引用金圣叹、鲁迅二位大家来评价《水 浒传》的简笔。这样的引文自然、贴切,恰到好处,简练地论说了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效果。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周先慎,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师。本文发表在 1981 年 2 月 18 日《人民日 报》上。 文章繁简一直是文艺理论界探讨的问题。80 年代初期,文坛上存在“写得过长”的倾 向,不少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写短文。但同时,又出现了片面追求短文的苗头。在这样的背 景下,作者写了这篇文章,辩证地论述了繁与简的关系,旨在提倡真正意义上的简练 文风。 【作者的写作体会】 这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这种文章形式,要求论题集中,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作者 必须对所论对象有较深的体会,下笔时才能既挥洒自如,又不失于松散枝蔓。我讲的不过 是许多人已经讲过的一个朴素的道理:写文章要繁简得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但是, 老题目、老观点,写来还多少能给人一点启发,使人感到有一点新的意趣,其原因就在于 文章中有我的体会在。 这篇文章有三个特点可以提出来说一说,每一点都跟笔者的切身体会有关。 第一是用例比较典型、生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