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人们可以看到,尽管本我和超我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体现了过去 的影响,本我受遗传影响,超我受他人的影响,而自我基本上由个体经验即偶然事件和当下 事件所决定 可以假定,这幅心灵结构的概括性图景同样适应于心理上类同于人类的高等动物。必须 设想只要有与人类相似存在漫长童年依赖期的场合就会导致超我的出现。自我与本我的区分 也是不可避免的假设。动物心理学至今尚未提出我们在此提出的有趣问题…… 本能理论 本我的动力表达了有机体个体的真实目的,就是满足它先天的需要。而通过焦虑来维持 自我生存和保护自己免受危险侵害不是本我的目的,那是自我的任务。自我的工作就是寻求 最有利和最小危险的方式获得满足,同时考虑外部世界的规范。超我可能带来新的需要,并 使其成为优先需要,但它的重要任务还是限制满足 我们假设,藏身于本我的需要引起的紧张的背后的力是所谓的本能。本能代表了作用于 心灵的肉体需要。本能虽然是所有活动的终极原因,但具有保守的性质,有机体无论到达一 种什么状态,都会产生一种趋向:那种状态一消失马上又会重建。这样就可能识别数量不定 的种种本能,在日常的实践中这已经做到了。然而,对于我们来说,重要是问题是能否从所 有这些大量的本能追溯出几种基本的本能。我们发现,本能可以通过移置改变目标,还可以 互相替代——一种本能将能量传递给另一种本能,但我们对这种传递还缺乏充分的了解。经 过长时间的犹豫,我们提出这样的假设:只存在两种基本的本能,爱欲本能和破坏本能(自 我保存本能和物种保存本能相对,爱自我的本能和爱对象的本能相对,都属于爱欲本能)。 爱欲本能的目标是建立更大的统一体,并且将这个统一体保持下来。总而言之,就是团结。 相反,破坏本能的目的则是断开联系导致毁灭。我们设想破坏本能的最终目的是将有生命的 事物变为无机状态。因此,我们也将破坏本能称为死本能。如果我们假设生物晩于并且产生 于无机物,那么死本能就符合我们提出的公式:就是本能倾向于重返先前的状态。但我们不 能将这一公式应用于爱欲本能,要应用则应先假定生物体曾经是统一体,后来分裂,而现在 又寻求重合 这两种基本的本能在生物性功能上互相排斥,或者相互结合。吃的行动就是分解对象, 而最终目的是吸收对象,性行为是侵犯行为,而真正的目的是最亲密的结合。两种基本本能 的这种共存和相互对抗的活动造成了生命现象的丰富多彩。与这两种基本本能相类似的是超 出了生物界的一对相反的力量一一吸引和排斥一一它们统治着无机世界。 两种本能融合比例的变化导致了最确实的结果。性侵犯过甚会使一个爱人变成性谋杀 者,而侵犯因素的锐减则会使他显得太过害羞和软弱。 毫无疑问,可以把任何一种基本本能限定在心灵的某一区域,但必定也可见于心灵的所 有区域。我们可以把最初的状态描绘为:爱欲的全部可用的能量(我们在后面称为力比多) 仍存在于未分化的自我-本我中,抵消同时存在的破坏倾向(我们还没有一个类似于“力比 多”的概念描述破坏本能的能量)。在后面的阶段,我们跟踪“力比多”的变化就变得相对 容易了,而探寻破坏本能则更加困难了 死本能只要是在内部活动便保持沉寂,只有当转向外部而为破坏本能时才会引起我们的 注意。这一转向的发生对于保存个体似乎是必要的:肌肉组织就服务于这一目的。当超我建 立以后,大量的攻击性本能便固着于自我内部进行自我破坏。这是人类在其文化发展道路上 所面临的对其健康的威胁之一。压制攻击倾向一般说来不利于健康而会导致疾病(导致禁 欲)。勃然大怒的人常常将可以避免自我毁灭的攻击行为,掉转来攻击自己:他撕扯着自己 的头发,挥拳猛揍自己的脸部,尽管显然他原本是想这样对付别人的。不管在什么情形中, 总会残留一些自我破坏的成分;直到或许是因为力比多的能量耗尽,或以某种不利的方式固人们可以看到,尽管本我和超我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体现了过去 的影响,本我受遗传影响,超我受他人的影响,而自我基本上由个体经验即偶然事件和当下 事件所决定。 可以假定,这幅心灵结构的概括性图景同样适应于心理上类同于人类的高等动物。必须 设想只要有与人类相似存在漫长童年依赖期的场合就会导致超我的出现。自我与本我的区分 也是不可避免的假设。动物心理学至今尚未提出我们在此提出的有趣问题…… 本能理论 本我的动力表达了有机体个体的真实目的,就是满足它先天的需要。而通过焦虑来维持 自我生存和保护自己免受危险侵害不是本我的目的,那是自我的任务。自我的工作就是寻求 最有利和最小危险的方式获得满足,同时考虑外部世界的规范。超我可能带来新的需要,并 使其成为优先需要,但它的重要任务还是限制满足。 我们假设,藏身于本我的需要引起的紧张的背后的力是所谓的本能。本能代表了作用于 心灵的肉体需要。本能虽然是所有活动的终极原因,但具有保守的性质,有机体无论到达一 种什么状态,都会产生一种趋向:那种状态一消失马上又会重建。这样就可能识别数量不定 的种种本能,在日常的实践中这已经做到了。然而,对于我们来说,重要是问题是能否从所 有这些大量的本能追溯出几种基本的本能。我们发现,本能可以通过移置改变目标,还可以 互相替代——一种本能将能量传递给另一种本能,但我们对这种传递还缺乏充分的了解。经 过长时间的犹豫,我们提出这样的假设:只存在两种基本的本能,爱欲本能和破坏本能(自 我保存本能和物种保存本能相对,爱自我的本能和爱对象的本能相对,都属于爱欲本能)。 爱欲本能的目标是建立更大的统一体,并且将这个统一体保持下来。总而言之,就是团结。 相反,破坏本能的目的则是断开联系导致毁灭。我们设想破坏本能的最终目的是将有生命的 事物变为无机状态。因此,我们也将破坏本能称为死本能。如果我们假设生物晚于并且产生 于无机物,那么死本能就符合我们提出的公式:就是本能倾向于重返先前的状态。但我们不 能将这一公式应用于爱欲本能,要应用则应先假定生物体曾经是统一体,后来分裂,而现在 又寻求重合。 这两种基本的本能在生物性功能上互相排斥,或者相互结合。吃的行动就是分解对象, 而最终目的是吸收对象,性行为是侵犯行为,而真正的目的是最亲密的结合。两种基本本能 的这种共存和相互对抗的活动造成了生命现象的丰富多彩。与这两种基本本能相类似的是超 出了生物界的一对相反的力量——吸引和排斥——它们统治着无机世界。 两种本能融合比例的变化导致了最确实的结果。性侵犯过甚会使一个爱人变成性谋杀 者,而侵犯因素的锐减则会使他显得太过害羞和软弱。 毫无疑问,可以把任何一种基本本能限定在心灵的某一区域,但必定也可见于心灵的所 有区域。我们可以把最初的状态描绘为:爱欲的全部可用的能量(我们在后面称为力比多) 仍存在于未分化的自我-本我中,抵消同时存在的破坏倾向(我们还没有一个类似于“力比 多”的概念描述破坏本能的能量)。在后面的阶段,我们跟踪“力比多”的变化就变得相对 容易了,而探寻破坏本能则更加困难了。 死本能只要是在内部活动便保持沉寂,只有当转向外部而为破坏本能时才会引起我们的 注意。这一转向的发生对于保存个体似乎是必要的;肌肉组织就服务于这一目的。当超我建 立以后,大量的攻击性本能便固着于自我内部进行自我破坏。这是人类在其文化发展道路上 所面临的对其健康的威胁之一。压制攻击倾向一般说来不利于健康而会导致疾病(导致禁 欲)。勃然大怒的人常常将可以避免自我毁灭的攻击行为,掉转来攻击自己:他撕扯着自己 的头发,挥拳猛揍自己的脸部,尽管显然他原本是想这样对付别人的。不管在什么情形中, 总会残留一些自我破坏的成分;直到或许是因为力比多的能量耗尽,或以某种不利的方式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