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就业指导课教材(第五讲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 导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回顾: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82年是“统包统分”阶段,即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包分 配、包当干部,这种分配制度在当时的国情下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即保证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 为国家的交通、能源、国防、军工、科研、教育等重点部门配置了相应的人力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 积极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的发展,“包分配”的就业制度表现出许多弊端: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配 套,不利于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 革势在必行。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第二阶段即改革阶段从1982年开始起步。当时国家教委对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分三步走的总体设 想,即改革的近期方案、中期方案和远期方案。 1.近期方案:从1982年到1993年,教育部选择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作为试点学校,通过改变计划的编制方法和供需 见面的方式落实就业计划,但仍未打破“统包统分”的外壳。 2.中期方案: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直属院校实行中期改革方案,核心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至今已完成 从“统包统分”的就业方式到“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的转变。 3.远期方案设想:无障碍就业,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实现职业理想。 二、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进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国加入 了“T01”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对于人才的需要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正是由于处在这种变化之 中,才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暂时的结构性困难。具体表现为:真正需要大学生的单位要不到大学生,大学生想去的单 位又不需要他们,社会急需的专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数量很少或暂时还没有。这种结构性困难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尤其是 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使原本较难的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虽然“双向选 择”、“自主择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但“自主择业”并非自由择业。不同隶属关系学校的毕业生和不同层次、 不同类别的毕业生在就业办法和有关规定方面略有差异,不同地区接受毕业生的办法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在每年的毕业生 就业政策中有所体现。因此说,掌握就业的方针和政策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就业政策,才能提高求职 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例如:南方某师范学院毕业生小魏,一心想在珠江三角洲工作,但自认为来自农村,要想留在大城市很困难。所以,从大 三开始,她就强烈的意识到自己的就业问题不能像一些有“背景”的同学靠家里帮忙了,只有依靠自己主动去争取。小魏 对自己的状况作了以下客观的分析,认为自己虽已大三,但对就业问题一无经验,二无资料,千头万绪,该从那开始呢? 听同学讲得神神秘秘,老师在就业指导课上也告诉了许多,分析来分析去,小魏打定主意,先按老师说的从掌握就业政策 入手,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调查研究一番,再作决定。她首先用一段时间到图书馆把珠江三角洲各地 的报纸找到,然后在网上查询一番,再加上其他一些渠道,凡是有关珠江三角洲的就业方面的信息,她都要收集起来分析 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她的心中慢慢有底了,对上一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比较熟悉了。 到了寒假,小魏决定不回家了,留下来到各地参加供需见面会,亲自摸一摸情况。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小魏对省一级的供 需见面会不抱什么希望,但又要去看看,了解总的形势。这类会议主要是对研究生、重点院校的本科生有利,而且用人单 位在会议上往往又抬高条件。果然,招聘现场、各用人单位都表示只收重点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自己一份推荐表也未 投出去。她于是把重点放在各市的供需见面会上。 从毕业前的2月份开始,小魏参加了佛山、顺德、东莞等地区的供需见面会。在佛山,小魏看到很多教育单位“要求本科 以上学历”的条件,对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接收本地生源。对此她虽有准备,可还是感到了心凉了大半。在佛山、顺 德、东莞受挫后,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求职方向,把眼光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考虑。结果,东边不亮西边亮,她从众多的资 料中发现在三水、新会一带仍然有许多适合自己的机会。那些地方上一年的人才需求表明,今年仍需要一些教师,而且, 那里的人事政策仍能容许接受部分外地毕业生。经过艰苦的努力,结果小魏确实在新会一所中学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就业岗 位。就业指导课教材(第五讲 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 导 言  一、 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回顾: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82年是“统包统分”阶段,即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包分 配、包当干部,这种分配制度在当时的国情下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即保证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 为国家的交通、能源、国防、军工、科研、教育等重点部门配置了相应的人力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 积极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的发展,“包分配”的就业制度表现出许多弊端: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配 套,不利于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 革势在必行。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第二阶段即改革阶段从1982年开始起步。当时国家教委对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分三步走的总体设 想,即改革的近期方案、中期方案和远期方案。 1.近期方案:从1982年到1993年,教育部选择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作为试点学校,通过改变计划的编制方法和供需 见面的方式落实就业计划,但仍未打破“统包统分”的外壳。 2.中期方案: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直属院校实行中期改革方案,核心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至今已完成 从“统包统分”的就业方式到“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的转变。 3. 远期方案设想:无障碍就业,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实现职业理想。 二、 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进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国加入 了“WTO\"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对于人才的需要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正是由于处在这种变化之 中,才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暂时的结构性困难。具体表现为:真正需要大学生的单位要不到大学生,大学生想去的单 位又不需要他们,社会急需的专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数量很少或暂时还没有。这种结构性困难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尤其是 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使原本较难的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虽然“双向选 择”、“自主择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但“自主择业”并非自由择业。不同隶属关系学校的毕业生和不同层次、 不同类别的毕业生在就业办法和有关规定方面略有差异,不同地区接受毕业生的办法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在每年的毕业生 就业政策中有所体现。因此说,掌握就业的方针和政策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就业政策,才能提高求职 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例如:南方某师范学院毕业生小魏,一心想在珠江三角洲工作,但自认为来自农村,要想留在大城市很困难。所以,从大 三开始,她就强烈的意识到自己的就业问题不能像一些有“背景”的同学靠家里帮忙了,只有依靠自己主动去争取。小魏 对自己的状况作了以下客观的分析,认为自己虽已大三,但对就业问题一无经验,二无资料,千头万绪,该从那开始呢? 听同学讲得神神秘秘,老师在就业指导课上也告诉了许多,分析来分析去,小魏打定主意,先按老师说的从掌握就业政策 入手,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调查研究一番,再作决定。她首先用一段时间到图书馆把珠江三角洲各地 的报纸找到,然后在网上查询一番,再加上其他一些渠道,凡是有关珠江三角洲的就业方面的信息,她都要收集起来分析 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她的心中慢慢有底了,对上一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比较熟悉了。 到了寒假,小魏决定不回家了,留下来到各地参加供需见面会,亲自摸一摸情况。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小魏对省一级的供 需见面会不抱什么希望,但又要去看看,了解总的形势。这类会议主要是对研究生、重点院校的本科生有利,而且用人单 位在会议上往往又抬高条件。果然,招聘现场、各用人单位都表示只收重点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自己一份推荐表也未 投出去。她于是把重点放在各市的供需见面会上。 从毕业前的2月份开始,小魏参加了佛山、顺德、东莞等地区的供需见面会。在佛山,小魏看到很多教育单位“要求本科 以上学历”的条件,对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接收本地生源。对此她虽有准备,可还是感到了心凉了大半。在佛山、顺 德、东莞受挫后,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求职方向,把眼光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考虑。结果,东边不亮西边亮,她从众多的资 料中发现在三水、新会一带仍然有许多适合自己的机会。那些地方上一年的人才需求表明,今年仍需要一些教师,而且, 那里的人事政策仍能容许接受部分外地毕业生。经过艰苦的努力,结果小魏确实在新会一所中学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就业岗 位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