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在不同的疾病状态,CR的表达出现异常。如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CRI表达降低, 而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CRl则过度表达。 CR可用免疫粘附法(IAHA)检测。先在U形底%6孔板中加入不同稀释度的热凝聚 lgG,再加入豚鼠补体后置37℃孵育30min;再加1%红细胞悬液。室温Ih后出现凝集者为 CRI阳性。CR1亦可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离器进行检测 2)IL-2R和血清可溶性I-2受体(SIL-2R)的检测。在免疫应答过程中,T细胞受抗 原递呈细胞递呈的抗原和分泌的I-1作用后,发生活化,在细胞膜表达LL-2R并分泌LL-2 因此,检测患者体内IL-2R+细胞数可提示T细胞的活化程度。近年来发现在某些疾病中, IL-2R表达异常,这种ⅡL-2R表达的变化可用于检测疾病的预后及考察药物的疗效。测定 IL-2R的一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可采用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来检测淋巴细胞表面的 Ⅱ-2R,也可用标有荧光素的特异性抗体染色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检测SIL-2R常 采用双抗体夹心的 ELISA方法。先用一种单抗包被96孔酶标板,再加入待测标本和兔抗鼠 的IgG酶结合物。加入底物后,在ELSA阅读仪上测其OD值。 6.6.2用免疫学方法研究中医的现状 0年代以来,经学者们分析认为中医正气与免疫功能有密切联系,因此有人主张 将之作为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方向。临床在多方面研究了正虚与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观察到 虚证病人的免疫功能普遍下降,并发现扶正固本法可以改善其低下的免疫功能,以后也发现 祛邪法可以抑制亢进的免疫功能。陆续观察了多种免疫有关疾病,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进 步复制了虚证和实证动物模型,试验了多种中药复方及单味药的调节作用,目前已知多种中 药对多种免疫有关疾病的治疗作用与其对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在研究过程中,已自当初的临 床病例的观察进入实验室多种指标的分析,并结合了动物试验,自复方的观察到单味药及有 效化学成分提取的分析,从整体进入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应用了各种先进技术和仪器设 备,此方面工作对中医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6.6.2.1临床研究 虚证及实证病人的免疫状态。 2.扶正与免疫。 3.祛邪与免疫。 6.6.2.2实验动物模型 6.6.2.3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 扶正固本类中药。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活化免疫细胞,2)激活巨噬细胞的 吞噬功能,3)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活性,4)促进和调节体液免疫因素,5)改善骨髓造 血功能,6)改善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的网络关系。 2.祛邪类中药。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调节T细胞Ts细胞的功能和比例,2)促 进巨噬细胞吞噬和销毁抗原的功能,3)提高了中和抗体的产生,4)抑制过敏递质的释放, 5)促使胸腺萎缩,6)改善了微循环和毛细血管通透性,7)调节了神经一内分泌和免疫系 统相互的作用 6.6.3用免疫学方法研究中的范例 主要介绍我校章育正等工作。 6.6.4展望 1.进一步阐明中医证治与免疫的关系 2.加强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3.学科互相渗透,加速发展 由于免疫学吸取了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实验方法, 所以目前用免疫学方法研究中医也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除应用常规方法外,已采 用放射免疫、免疫酶标、免疫荧光、斑点杂交和印迹法等技术,应用了先进仪器设备如流式 细胞仪(FACS)、扫描电镜、免疫化学系统(lS)等,使方法学更趋标准化、准确化、现 代化。同时,当代免疫学已渗透到多种学科,产生了许多免疫学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如免 疫病理学、免疫遗传学、免疫药理学、神经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生殖免疫学、 免疫酶学和行为免疫学等。中医中药的研究也逐渐涉及、应用到上述多个学科。可以预见在不同的疾病状态,CR 的表达出现异常。如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 CR1 表达降低, 而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 CR1 则过度表达。 CR1 可用免疫粘附法(IAHA)检测。先在 U 形底 96 孔板中加入不同稀释度的热凝聚 IgG,再加入豚鼠补体后置 37℃孵育 30min;再加 1%红细胞悬液。室温 1h 后出现凝集者为 CR1 阳性。CR1 亦可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离器进行检测。 2)IL-2R 和血清可溶性 IL-2 受体(SIL-2R)的检测。在免疫应答过程中,T 细胞受抗 原递呈细胞递呈的抗原和分泌的 IL-1 作用后,发生活化,在细胞膜表达 IL-2R 并分泌 IL-2。 因此,检测患者体内 IL-2R+细胞数可提示 T 细胞的活化程度。近年来发现在某些疾病中, IL-2R 表达异常,这种 IL-2R 表达的变化可用于检测疾病的预后及考察药物的疗效。测定 IL-2R 的一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可采用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来检测淋巴细胞表面的 IL-2R,也可用标有荧光素的特异性抗体染色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检测 SIL-2R 常 采用双抗体夹心的 ELISA 方法。先用一种单抗包被 96 孔酶标板,再加入待测标本和兔抗鼠 的 IgG-酶结合物。加入底物后,在 ELISA 阅读仪上测其 OD 值。 6.6.2 用免疫学方法研究中医的现状 自 70 年代以来,经学者们分析认为中医正气与免疫功能有密切联系,因此有人主张 将之作为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方向。临床在多方面研究了正虚与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观察到 虚证病人的免疫功能普遍下降,并发现扶正固本法可以改善其低下的免疫功能,以后也发现 祛邪法可以抑制亢进的免疫功能。陆续观察了多种免疫有关疾病,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进一 步复制了虚证和实证动物模型,试验了多种中药复方及单味药的调节作用,目前已知多种中 药对多种免疫有关疾病的治疗作用与其对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在研究过程中,已自当初的临 床病例的观察进入实验室多种指标的分析,并结合了动物试验,自复方的观察到单味药及有 效化学成分提取的分析,从整体进入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应用了各种先进技术和仪器设 备,此方面工作对中医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6.6.2.1 临床研究 1.虚证及实证病人的免疫状态。 2.扶正与免疫。 3.祛邪与免疫。 6.6.2.2 实验动物模型 6.6.2.3 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 1.扶正固本类中药。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活化免疫细胞,2)激活巨噬细胞的 吞噬功能,3)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活性,4)促进和调节体液免疫因素,5)改善骨髓造 血功能,6)改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网络关系。 2.祛邪类中药。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调节 TH 细胞 TS细胞的功能和比例,2)促 进巨噬细胞吞噬和销毁抗原的功能,3)提高了中和抗体的产生,4)抑制过敏递质的释放, 5)促使胸腺萎缩,6)改善了微循环和毛细血管通透性,7)调节了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 统相互的作用。 6.6.3 用免疫学方法研究中的范例 主要介绍我校章育正等工作。 6.6.4 展望 1.进一步阐明中医证治与免疫的关系 2.加强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3.学科互相渗透,加速发展 由于免疫学吸取了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实验方法, 所以目前用免疫学方法研究中医也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除应用常规方法外,已采 用放射免疫、免疫酶标、免疫荧光、斑点杂交和印迹法等技术,应用了先进仪器设备如流式 细胞仪(FACS)、扫描电镜、免疫化学系统(ICS)等,使方法学更趋标准化、准确化、现 代化。同时,当代免疫学已渗透到多种学科,产生了许多免疫学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如免 疫病理学、免疫遗传学、免疫药理学、神经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生殖免疫学、 免疫酶学和行为免疫学等。中医中药的研究也逐渐涉及、应用到上述多个学科。可以预见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