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94· 工程科学学报,第38卷,第2期 于是得到塑性区围岩应力计算公式: a0,0 (22) To+- (23) 以 =*(m-n+(a:)(发) (24) 1.2.3两隧道塑性区的有效半径和贯穿半径 在围岩弹塑性区交界处,围岩的应力状态同时满 足弹性应力条件和塑性应力条件.设围岩弹性区径向 应力和切向应力分别为σ和0,塑性区径向应力和 图2围岩微元体平衡状态示意图 切向应力分别为σm和σ,则r=r时,有0p+0你= Fig.2 Surrounding rock infinitesimal body equilibrium schematic σ。+σ·假设水平并行隧道合理间距与无支护条件 时,作用于微元体上的合外力也必为零四.从而得到 下两隧道之间水平方向的塑性区半径有关,且本文定 微元体在径向的平衡方程为 义该塑性区半径为水平并行隧道塑性区的有效半径, (o+0)+的do-o,0-(o,+0)a 记作「。:定义无支护条件下隧道塑性区临界贯穿时的 2 有效半径为隧道塑性区的贯穿半径,记作R。·联立式 a,Ed盟+(+o)h-7+Pin0 (7)、式(8)、式(21)、式(22)和式(23),最终得到求解 并行隧道围岩塑性区有效半径的公式: (17) 研究并行隧道间中心轴连线上的塑性区范围,即 4[+ GR'R R-+r,d= 能为隧道合理间距提供参考,所以把力学模型简化为 2GRR 并行隧道中心轴连线上的塑性区应力分析模型. 1) 由对称关系可得T。=0,不计体积力F,略去高阶 2GR Rd GR 微量,整理后得 (R-+R,d)3(R,-d) a-on=do (18) GRR r dr 当围岩进入塑性状态,围岩体就会满足塑性屈服 (R,-'(R-P+R,d)- 2GRRd 准则.采用考虑中间主应力的D-P屈服准则,塑性区 围岩各应力满足式(15)和式(16)的关系,将式(16)代 (R,-d)(E-P+R,d)- 2GRRd 入式(18)中,解微分方程,可得 废-,A(辰) (25) on=(1-0+ (19) 令d=2r。,代入式(25),求解得到的塑性区有效 式中,入为积分常数,可由围岩的边界条件进行 半径「。,即为并行隧道塑性区的贯穿半径 求解. 2并行隧道相互影响数值分析 无支护情况下,在无限接近隧道1的位置,由于受 到隧道2的扰动,围岩径向应力等于多余面力产生的 2.1数值模拟 应力0即0p=0,代入式(19),可得: 2.1.1数值建模 为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使用有限差分软件 =()8 (20) FLAC"进行数值模拟,如图3所示.模拟过程中,采用 2GRR 2GRRd D-P本构模型,模拟在单一岩层中,无支护条件下掘 -+Rd+-+Rd)- 进两条相同半径的水平并行圆形隧道.通过不断调整 GR GRR 隧道间距,求得两隧道塑性区的贯穿半径.在平面应 (R-d0(R,-d)2(E-f+R,d0- 变条件下,岩体进入塑性状态时,文中的中间主应力系 2GR Rd 2GR'Rd 数n接近于0.5,结合本文研究背景,中间主应力系数 (R,-)(R-P+R,d)-(R-P+R,d0 n取0.5.原岩应力P=22MPa,岩体凝聚力c=2MPa, (21) 内摩擦角w=30°,平均变形模量E=8.3GPa,容重y=工程科学学报,第 38 卷,第 2 期 图 2 围岩微元体平衡状态示意图 Fig. 2 Surrounding rock infinitesimal body equilibrium schematic 时,作用于微元体上的合外力也必为零[21]. 从而得到 ( 微元体在径向的平衡方程为 σr + σr r d ) r ( r + dr) dθ - σr rdθ ( - σθ + σθ  ) θ dr dθ 2 - σθFrdr dθ 2 ( + τrθ + τrθ θ dθ ) dr - τrθdr + Fr rdrdθ = 0. ( 17) 研究并行隧道间中心轴连线上的塑性区范围,即 能为隧道合理间距提供参考,所以把力学模型简化为 并行隧道中心轴连线上的塑性区应力分析模型. 由对称关系可得 τrθ = 0,不计体积力 Fr,略去高阶 微量,整理后得 σθp - σrp r = dσrp dr . ( 18) 当围岩进入塑性状态,围岩体就会满足塑性屈服 准则. 采用考虑中间主应力的 D--P 屈服准则,塑性区 围岩各应力满足式( 15) 和式( 16) 的关系,将式( 16) 代 入式( 18) 中,解微分方程,可得 σrp = v ( 1 - u) + λr u - 1 . ( 19) 式中,λ 为积分常数,可由围岩的边界条件进行 求解. 无支护情况下,在无限接近隧道 1 的位置,由于受 到隧道 2 的扰动,围岩径向应力等于多余面力产生的 应力 σf,即 σrp = σf,代入式( 19) ,可得: λ ( = σf - v 1 - ) u R1 - u 1 , ( 20) σf = 2GR2 1R2 2 ( R2 2 - d2 + R1 d) 2 + 2GR3 1R2 2 d ( R2 2 - d2 + R1 d) 3 - GR2 2 ( R1 - d) 2 - GR2 1R4 2 ( R1 - d) 2 ( R2 2 - d2 + R1 d) 2 - 2GR2 1R4 2 d ( R1 - d) ( R2 2 - d2 + R1 d) 3 - 2GR2 1R2 2 d2 ( R2 2 - d2 + R1 d) 3 . ( 21) 于是得到塑性区围岩应力计算公式: σrp = v 1 - u ( + σf - v 1 - ) ( u r R ) 1 u - 1 , ( 22) σθp = v 1 - u + ( u σf - v 1 - ) ( u r R ) 1 u - 1 , ( 23) σzp = v 1 - u + ( un - n + 1 ( ) σf - v 1 - ) ( u r R ) 1 u - 1 . ( 24) 1. 2. 3 两隧道塑性区的有效半径和贯穿半径 在围岩弹塑性区交界处,围岩的应力状态同时满 足弹性应力条件和塑性应力条件. 设围岩弹性区径向 应力和切向应力分别为 σre和 σθe,塑性区径向应力和 切向应力分别为 σrp和 σθp,则 r = rp时,有 σrp + σθp = σre + σθe. 假设水平并行隧道合理间距与无支护条件 下两隧道之间水平方向的塑性区半径有关,且本文定 义该塑性区半径为水平并行隧道塑性区的有效半径, 记作 rp ; 定义无支护条件下隧道塑性区临界贯穿时的 有效半径为隧道塑性区的贯穿半径,记作 Rp . 联立式 ( 7) 、式( 8) 、式( 21) 、式( 22) 和式( 23) ,最终得到求解 并行隧道围岩塑性区有效半径的公式: [ 4 G 2 + GR2 1R2 2 ( R2 2 - d2 + rp d) 2 ] = 2v 1 - u + ( u + 1 [ ) 2GR2 1R2 2 ( R2 2 - d2 + R1 d) 2 + 2GR3 1R2 2 d ( R2 2 - d2 + R1 d) 3 - GR2 2 ( R1 - d) 2 - GR2 1R4 2 ( R1 - d) 2 ( R2 2 - d2 + R1 d) 2 - 2GR2 1R4 2 d ( R1 - d) ( R2 2 - d2 + R1 d) 3 - 2GR2 1R2 2 d2 ( R2 2 - d2 + R1 d) 3 - v 1 - ] ( u rp R ) 1 u - 1 . ( 25) 令 d = 2rp,代入式( 25) ,求解得到的塑性区有效 半径 rp,即为并行隧道塑性区的贯穿半径. 2 并行隧道相互影响数值分析 2. 1 数值模拟 2. 1. 1 数值建模 为验证理论计算的 正 确 性,使 用 有 限 差 分 软 件 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如图 3 所示. 模拟过程中,采用 D--P 本构模型,模拟在单一岩层中,无支护条件下掘 进两条相同半径的水平并行圆形隧道. 通过不断调整 隧道间距,求得两隧道塑性区的贯穿半径. 在平面应 变条件下,岩体进入塑性状态时,文中的中间主应力系 数 n 接近于 0. 5,结合本文研究背景,中间主应力系数 n 取 0. 5. 原岩应力 P = 22 MPa,岩体凝聚力 c = 2 MPa, 内摩擦角 ω = 30°,平均变形模量 E = 8. 3 GPa,容重 γ = · 492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