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所 1.3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 生态经济学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由于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对 立,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生态经济问题成为牵涉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科技等 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围绕着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近 年来,国际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与思潮。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改善的发展关系这 个意义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具体形态的生态经济模式:(1)采取放弃发展经济来保护生态环境 的原始生态经济模式;(2通过牺牲生态环境来实现经济发展的传统生态经济模式;(3)通过限制资 源消费和放慢经济増长来求得人类社会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生态经济模式。这三种具体 形态在本质上都属于消长互损型的生态经济模式,它不能很好地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自 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经济社会需要一种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模式。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是我国理论工作者提岀的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该理论从经 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出发,对传统经济学发展观进行了较全面的重新阐述,其主要 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二重性的理论奠定了生态经济二重性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产生于 自然,又归属于自然,具有自然属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又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 属性,是经济系统的主体。生态经济系统的人,正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体。对生态经济学来说; 既要研究社会经济意义上的人,又要研究自然生态意义上的人,使人的社会本质和自然本质有机 统一起来,只强调人的一种属性,而忽视人的另一种属性,都不可能真正认识人的本质。人的二 重性,决定了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使生态经济系统本身就具有二重 性。劳动是专属于人类的,在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形成劳 动的二重性,生产过程就是物质改变的自然过程,又是价值形成的经济过程。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就引起经济运动的二重性,它既是自然生态更替演进,又是社会经济变化发展。可见,人的二重 性的理论,为生态经济二重性理论奠定了基础。而生态经济二重性理论则是生态经济理论的基石。 第二,考察了现代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趋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系 统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满足需要的生产力和资源更新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是现代生态经济 系统的基本矛盾。从纵向看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运动,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 使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既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总趋势,又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从横向来 看,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运动,它在当地世界各国的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使生态与经济的 发展关系既在客观上具有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又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同性质的解决矛盾和实现协 调发展的社会形式和具体途径。前者是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的普遍性,后者是现实 的普遍性。现代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运动在客观上要求现代人类必须自觉地、主动地、预见 性地去解决自己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必将会使现代经济社会成为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互相融合 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有力推动现代人类遵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起良性循环的 生态经济系统,使现代经济社会沿着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健康轨道前进 第三,揭示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形态及其协调论的基本范畴。现代生态经济系统的基 本矛盾运动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就表现为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和自然生态 环境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运动产生的经济问题和体现的经济关系,都是围绕着这样一些 基本关系运动的:生态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两者协同发展的统一体即生态经济关系,生态结构和 经济结构以及两者协同发展的统一体即生态经济结构,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以及两者协同发展的 统一体即生态经济平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两者协同发展的统一体即生态经济效益、生态 目标和经济目标以及两者协同发展的统一体即生态经济目标等,都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形 态,离开了这些实现形态,就谈不上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社会经济活动,应该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所 10 1.3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 生态经济学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人口 资源与环境问题 由于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对 立 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生态经济问题成为牵涉世界各国社会 经济 科技等 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围绕着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近 年来 国际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与思潮 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改善的发展关系这 个意义上说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具体形态的生态经济模式 (1)采取放弃发展经济来保护生态环境 的原始生态经济模式 (2)通过牺牲生态环境来实现经济发展的传统生态经济模式 (3)通过限制资 源消费和放慢经济增长来求得人类社会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生态经济模式 这三种具体 形态在本质上都属于消长互损型的生态经济模式 它不能很好地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自 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现代经济社会需要一种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模式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是我国理论工作者提出的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从经 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出发 对传统经济学发展观进行了较全面的重新阐述 其主要 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人的二重性的理论奠定了生态经济二重性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产生于 自然 又归属于自然 具有自然属性 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又是社会的人 具有社会 属性 是经济系统的主体 生态经济系统的人 正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体 对生态经济学来说 既要研究社会经济意义上的人 又要研究自然生态意义上的人 使人的社会本质和自然本质有机 统一起来 只强调人的一种属性 而忽视人的另一种属性 都不可能真正认识人的本质 人的二 重性 决定了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 使生态经济系统本身就具有二重 性 劳动是专属于人类的 在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同时发生的 因而形成劳 动的二重性 生产过程就是物质改变的自然过程 又是价值形成的经济过程 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就引起经济运动的二重性 它既是自然生态更替演进 又是社会经济变化发展 可见 人的二重 性的理论 为生态经济二重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而生态经济二重性理论则是生态经济理论的基石 第二 考察了现代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趋势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系 统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满足需要的生产力和资源更新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 是现代生态经济 系统的基本矛盾 从纵向看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运动 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 使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既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总趋势 又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 从横向来 看 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运动 它在当地世界各国的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 使生态与经济的 发展关系既在客观上具有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 又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同性质的解决矛盾和实现协 调发展的社会形式和具体途径 前者是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的普遍性 后者是现实 的普遍性 现代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运动在客观上要求现代人类必须自觉地 主动地 预见 性地去解决自己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 必将会使现代经济社会成为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互相融合 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 有力推动现代人类遵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建立起良性循环的 生态经济系统 使现代经济社会沿着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健康轨道前进 第三 揭示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形态及其协调论的基本范畴 现代生态经济系统的基 本矛盾运动具体到现实生活中 就表现为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和自然生态 环境的供给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运动产生的经济问题和体现的经济关系 都是围绕着这样一些 基本关系运动的 生态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两者协同发展的统一体即生态经济关系 生态结构和 经济结构以及两者协同发展的统一体即生态经济结构 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以及两者协同发展的 统一体即生态经济平衡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两者协同发展的统一体即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 目标和经济目标以及两者协同发展的统一体即生态经济目标等 都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形 态 离开了这些实现形态 就谈不上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社会经济活动 应该能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