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期 高星等:论周口店遗址的科学价值与研究潜力 理论的支撑点,是研究以蒙古人种为代表的现代东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周口店的地位与价值并未动 亚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的主要依据。 摇,相反它越发成为非洲以外古人类遗存的代言人 (2)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该遗址出土了10成为地区连续演化说和人类多源理论的支撑点,成 余万件更新世人类的石制品,其时代从70万年前断为审视新理论的一面镜子。正是因为拥有周口店这 续延伸到1万年前。这些石制品的原料种类和类样珍贵的遗址和丰富的材料,中国的古人类学和旧 型、形态、刃口特点提供了有关古人类开发利用原料石器时代考古学仍能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为 的选择性和能力、石器制作技术、石器加工的对象我国基础研究的一个强项。可以这样说,周口店是 (其他材料的工具与用具、猎物或植物果实)、工具使一尊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发现与研究的丰碑,是一座 用方式和倾向、古人类生计特点和生存状况,以及遗有关人类演化与文化发展的科学信息与资源宝库, 址性质和被利用的方式等重要信息。其中第1、第是一部跨越久远、内容翔实的无字的人类历史传记 15地点和山顶洞分别是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早 中、晚3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是研究东亚古人类的石 遗址的科研潜力 器技术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建立中国旧石器时代考 国内外学术界对周口店的青睐和社会各界对周 古学体系和进行东、西方远古文化比较研究的材料口店的关爱不仅仅是因为她有着辉煌的过去。事实 基础。有控制的用火遗迹和狩获大型猎物的遗存也上周口店遗址仍然蕴藏着巨大的科学资源,依然是 为研究古人类的适应生存能力、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学术考察的黄金地带,科学发现与研究的前景还会 和智力发展水平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料,成为建立更光明和灿烂。 东亚地区古人类生存模式的重要依据 周口店地处西山山脉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地带。 3)第四纪地质学周口店遗址及其附近发这里洞穴众多地形复杂,地貌多变地质沉积丰富, 育着多种地层和地质现象以及出土丰富的更新世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各种生物的生存、繁衍和演化并 物化石,是中国第四纪地质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重将其遗骸保留下来。从19世纪末这里便成为西方 要基地,是进行地质教学与实习的重要场所。周口科学界关注与考察的地域。在20世纪20~30年代 店第1地点厚层的中更新世洞穴沉积和丰富的哺乳周口店考察的黄金时期,在这里发现和命名了多处 动物化石使“周口店期”和“周口店动物群”得以建考古和古生物地点,但时至今日在该地区从来没有 立,成为华北中更新世地质时代、地质沉积类型进行过大规模拉网式的、系统的、以勘查古生物和古 与序列和动物群演化序列的典型代表;周口店第4、人类科学资源为目的的地质与考古调查。时常会有 第15地点和山顶洞等诸多地点各自从不同的方面一些新线索反映到科研单位和文物管理部门,但当 提供着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和古生物资料,成为其学者和管理人员跟踪而至的时候,往往面对的是挖 他区域地层划分与排序、时代界定和动物群对比研空的洞穴或凌乱的采石场,偶尔会留下几块残破的 究的参照系。周口店遗址保存着多方面的第四纪古化石让科研人员唏嘘不已。周口店遗址的周边开 环境信息载体,包括各种地层的沉积类型、韵律、粒山取石、挖煤的活动历来十分活跃,而这些被日渐 度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和沉积物中所包含的孢粉蚕食、破坏的石灰岩山体内发育洞穴、裂隙并包含珍 等,他们与遗址出土的古哺乳动物群的生态环境特贵的古人类和古生物材料的可能性很大,近来发现 征相结合可以重建遗址各时代的环境特点和其所经的田园洞就是明证。因此带有明确的科学目的并采 历的变迁过程。周口店遗址所保留的这些环境信息用现代勘测手段的系统地质与考古调查,应是探明 与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以及深海氧同位素的综合周口店地区科学资源的当务之急和惟一途径。 分析,成为复原中更新世以来华北地区气候环境演 周口店不是单一考古遗址或化石地点,而是 变过程和古人类在该地区演化与生存环境背景的重组古人类、考古和古生物遗址与地点群。如果将鸽 要手段 子堂底部的残留沉积物计算在内,在出产北京猿人 毋庸讳言,目前国际古人类学研究的重心已西的第1地点还有近1/3的堆积原地矗立;其他几处 移非洲。由于最近20年间分子生物学的介入,现代重要地点的发掘工作更是浅尝辄止。19年中法 人类的近祖来自非洲的假说横空出世,呼应者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电力 众,对传统的人类起源理论形成重大冲击,在中国发公司(HF)的资助下对周口店龙骨山进行过首次物 现的远古人类作为东亚现代人类祖先的地位受到前理勘探发现5处堆积“异常地带2;2003年进行 2 o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理论的支撑点 ,是研究以蒙古人种为代表的现代东 亚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的主要依据[18 , 19 ] 。 (2)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 该遗址出土了 10 余万件更新世人类的石制品 ,其时代从 70 万年前断 续延伸到 1 万年前。这些石制品的原料种类和类 型、形态、刃口特点提供了有关古人类开发利用原料 的选择性和能力、石器制作技术、石器加工的对象 (其他材料的工具与用具、猎物或植物果实) 、工具使 用方式和倾向、古人类生计特点和生存状况 ,以及遗 址性质和被利用的方式等重要信息。其中第 1、第 15 地点和山顶洞分别是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早、 中、晚 3 个时期的典型代表 ,是研究东亚古人类的石 器技术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建立中国旧石器时代考 古学体系和进行东、西方远古文化比较研究的材料 基础。有控制的用火遗迹和狩获大型猎物的遗存也 为研究古人类的适应生存能力、行为方式、社会组织 和智力发展水平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料 ,成为建立 东亚地区古人类生存模式的重要依据。 (3) 第四纪地质学 周口店遗址及其附近发 育着多种地层和地质现象以及出土丰富的更新世动 物化石 ,是中国第四纪地质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重 要基地 ,是进行地质教学与实习的重要场所。周口 店第 1 地点厚层的中更新世洞穴沉积和丰富的哺乳 动物化石使“周口店期”和“周口店动物群”得以建 立 [20 ] ,成为华北中更新世地质时代、地质沉积类型 与序列和动物群演化序列的典型代表 ;周口店第 4、 第 15 地点和山顶洞等诸多地点各自从不同的方面 提供着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和古生物资料 ,成为其 他区域地层划分与排序、时代界定和动物群对比研 究的参照系。周口店遗址保存着多方面的第四纪古 环境信息载体 ,包括各种地层的沉积类型、韵律、粒 度、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和沉积物中所包含的孢粉 等 ,他们与遗址出土的古哺乳动物群的生态环境特 征相结合可以重建遗址各时代的环境特点和其所经 历的变迁过程。周口店遗址所保留的这些环境信息 与黄土 - 古土壤沉积序列以及深海氧同位素的综合 分析 ,成为复原中更新世以来华北地区气候环境演 变过程和古人类在该地区演化与生存环境背景的重 要手段。 毋庸讳言 ,目前国际古人类学研究的重心已西 移非洲。由于最近 20 年间分子生物学的介入 ,现代 人类的近祖来自非洲的假说横空出世[21 ] ,呼应者 众 ,对传统的人类起源理论形成重大冲击 ,在中国发 现的远古人类作为东亚现代人类祖先的地位受到前 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周口店的地位与价值并未动 摇 ,相反它越发成为非洲以外古人类遗存的代言人 , 成为地区连续演化说和人类多源理论的支撑点 ,成 为审视新理论的一面镜子。正是因为拥有周口店这 样珍贵的遗址和丰富的材料 ,中国的古人类学和旧 石器时代考古学仍能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 ,成为 我国基础研究的一个强项。可以这样说 ,周口店是 一尊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发现与研究的丰碑 ,是一座 有关人类演化与文化发展的科学信息与资源宝库 , 是一部跨越久远、内容翔实的无字的人类历史传记。 3 遗址的科研潜力 国内外学术界对周口店的青睐和社会各界对周 口店的关爱不仅仅是因为她有着辉煌的过去。事实 上周口店遗址仍然蕴藏着巨大的科学资源 ,依然是 学术考察的黄金地带 ,科学发现与研究的前景还会 更光明和灿烂。 周口店地处西山山脉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地带。 这里洞穴众多 ,地形复杂 ,地貌多变 ,地质沉积丰富 , 自然条件优越 ,适合各种生物的生存、繁衍和演化并 将其遗骸保留下来。从 19 世纪末这里便成为西方 科学界关注与考察的地域。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 周口店考察的黄金时期 ,在这里发现和命名了多处 考古和古生物地点 ,但时至今日在该地区从来没有 进行过大规模拉网式的、系统的、以勘查古生物和古 人类科学资源为目的的地质与考古调查。时常会有 一些新线索反映到科研单位和文物管理部门 ,但当 学者和管理人员跟踪而至的时候 ,往往面对的是挖 空的洞穴或凌乱的采石场 ,偶尔会留下几块残破的 化石让科研人员唏嘘不已。周口店遗址的周边开 山、取石、挖煤的活动历来十分活跃 ,而这些被日渐 蚕食、破坏的石灰岩山体内发育洞穴、裂隙并包含珍 贵的古人类和古生物材料的可能性很大 ,近来发现 的田园洞就是明证。因此带有明确的科学目的并采 用现代勘测手段的系统地质与考古调查 ,应是探明 周口店地区科学资源的当务之急和惟一途径。 周口店不是单一考古遗址或化石地点 ,而是一 组古人类、考古和古生物遗址与地点群。如果将鸽 子堂底部的残留沉积物计算在内 , 在出产北京猿人 的第 1 地点还有近 1Π3 的堆积原地矗立 ;其他几处 重要地点的发掘工作更是浅尝辄止。1996 年中法 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电力 公司(EDF) 的资助下对周口店龙骨山进行过首次物 理勘探 ,发现 5 处堆积“异常地带”[22 ] ;2003 年进行 3 期 高 星等 :论周口店遗址的科学价值与研究潜力 762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