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造鏡者公式( Lens makers formula) =(n12-1) (1)曲率半徑r之值:當球面外凸者「為正,內凹者為負,平者為∞ (2】對凸透鏡而言:(1+1)>0,且對凹透鏡而言:(1+1)<0 (A)當透鏡(η2>1)周圍介質為空氣(η1=1)膊·則因η12>1·故凸透鏡的焦距 f>0’為會聚透鏡;凹透鏡的焦距f<0·為發散透鏡 巴B)當η12>1·即透鏡四周介質為光疏介質(η1<η)時’則凸透鏡仍然為會聚透鏡 而凹透鏡則為發散透鏡。 ℃)當η12<1·及透鏡周圍為光密介質(η1>η2)時’則凸透鏡為發散透鏡;凹透鏡為 會聚透鏡。 2,薄透鏡的焦距f可由下二法之一定義之 ()為像距無限遠時的物距’即q∞時的ρ=f。此時物體在主軸上的位置’稱為 第一交點F1(亦稱物焦點),見圖 (2)f為物距無限大時的像距·即ρ→∞時的q=f。此時物體在主軸上的位置稱為第 焦點F2(亦稱像焦點),見圖。 3成像公式 (1)牛頓式:SoS;=f2 D (2)高斯式:1=1+1 物焦距So:物至物焦點之距離 Hi 像焦距Si:像至像焦點之距離 物長:H 像長:Hi 物距p:物至鏡頂之距離 像距q∶像至鏡頂之距離 横向放大率:m==S=f=S+/=旦 4符號法則 (1)焦距f∶由造鏡者公式決定丶會聚鏡為正’發散鏡為負。 2物距p:鏡前實物取正’鏡後虛物取負。 (3)像距q∶鏡後實像取正·鏡前虛像取負 六丶薄透鏡的組合(Thin- lens Combination) 焦距分別為f的兩薄透鏡L1與L2·同軸而立’一物置於L1前主軸上,距L1為 P1,兩鏡相距d。 1物體經第一透鏡所成之像可視為第二透鏡的物體·再對第二透鏡成像。 (1)若第一透鏡所成之像為實像(像距q1>0)·則8 A F1 O Ho F2 A' Hi E B' 1.造鏡者公式(Lens Maker's Formula): ) 1 1 ( 1)( 1 1 2 12 r r n f = − + (1)曲率半徑 r 之值:當球面外凸者 r 為正,內凹者為負,平者為∞。 (2)對凸透鏡而言: ) 1 1 ( 1 2 r r + >0,且對凹透鏡而言: ) 1 1 ( 1 2 r r + <0 (A)當透鏡(n2>1)周圍介質為空氣(n1=1)時,則因 n12>1,故凸透鏡的焦距 f>0,為會聚透鏡;凹透鏡的焦距 f<0,為發散透鏡。 (B)當 n12>1,即透鏡四周介質為光疏介質(n1<n2)時,則凸透鏡仍然為會聚透鏡, 而凹透鏡則為發散透鏡。 (C)當 n12<1,及透鏡周圍為光密介質(n1>n2)時,則凸透鏡為發散透鏡;凹透鏡為 會聚透鏡。 2.薄透鏡的焦距 f 可由下述二法之一定義之: (1)f 為像距無限遠時的物距,即 q→∞時的 p=f。此時物體在主軸上的位置,稱為 第一交點 F1(亦稱物焦點),見圖。 (2)f 為物距無限大時的像距,即 p→∞時的 q=f。此時物體在主軸上的位置稱為第 二焦點F2(亦稱像焦點),見圖。 3.成像公式: (1)牛頓式:SoSi=f 2 B p D q (2)高斯式: f p q 1 1 1 = + 物焦距 So:物至物焦點之距離 像焦距 Si:像至像焦點之距離 物長:Ho So f f Si 像長:H i 物距p:物至鏡頂之距離 像距q:像至鏡頂之距離 (3)橫向放大率: p q f S S f S f f S H H m o i o i o i = + + = = = = 4.符號法則: (1)焦距 f:由造鏡者公式決定、會聚鏡為正,發散鏡為負。 (2)物距 p:鏡前實物取正,鏡後虛物取負。 (3)像距 q:鏡後實像取正,鏡前虛像取負。 六、薄透鏡的組合(Thin-lens Combination): 焦距分別為 f1,f2 的兩薄透鏡 L1 與 L2,同軸而立,一物置於 L1 前主軸上,距 L1 為 P1,兩鏡相距 d。 1.物體經第一透鏡所成之像可視為第二透鏡的物體,再對第二透鏡成像。 (1)若第一透鏡所成之像為實像(像距 q1>0),則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