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期 张清东等:UCMW冷连轧机组各架中间辊端部辊形 .241. 平坦度控制的解耦:有利于第5机架板形平坦度控 UCMW冷带轧机原所配备的中间辊端部辊形 制时,工作辊弯辊与中间辊弯辊的控制解耦, 为圆弧曲线,辊形曲线可用如下函数形式的多项式 为定量描述两类耦合问题的耦合程度,定义如 描述: 下性能指标. R(x)=A2x2十A3x3十A4x4十A5x5十A6x6十… 1.1边降与平坦度的控制耦合度 (3) 边降与平坦度的控制耦合度是指工作辊轴向移 辊形曲线的优化方法为:假设辊形深度L,半径 位对于边降与平坦度影响的耦合程度,公式表示如 差H为定值,在由此条件所确定的区段内进行搜 下: 索,通过改变待定参数,力求搜索到所有的曲线,利 细一 (1) 用本文提出的描述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并从中找出 最优值.优化后的辊形曲线如图1所示 式中,△CW为工作辊单位轴向移位量下所引起的凸 1500 度改变量,△EDC为工作辊单位轴向移位量下所引 1200 +原圆弧银形 起的边降改变量 一新多项式辊形 900 kC值越大,说明工作辊轴向移位在控制同量边 600 降值的情况下所引起的带钢凸度变化量越大,即边 300 降与平坦度的耦合程度越强;反之,说明边降与平坦 50 100150 200 250 度的耦合程度越弱,有利于实现边降控制与平坦度 辊身坐标/mm 控制的解耦 1.2工作辊弯辊与中间辊弯辊的调控功效耦合度 图1改进前后的中间辊端部辊形曲线对比 工作辊弯辊与中间辊弯辊的调控功效耦合度是 Fig.I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optimized end contours of intermediate rolls 指工作辊弯辊和中间辊弯辊对于带钢边部平坦度和 中部平坦度控制的耦合程度,公式表示如下: 2调控性能仿真分析 △CW4-BFW +ACW4-BFI kw=Cw2-BFWT△cW2-BFI (2) 2.1有限元模型 式中,△CW4-BFW为单位工作辊弯辊力作用下的 采用“辊系弹性变形和轧件塑性变形的一体化 带钢四次凸度变化量,△CW2-BFW为单位工作辊 仿真模型”,模型中轧机辊系弹性变形计算采用二 弯辊力作用下的带钢二次凸度变化量,△CW4-BFI 维变厚度有限元法8,如图2,轧辊中部网格划分较 为单位中间辊弯辊力作用下的带钢四次凸度变化 稀疏,接触区网格划分较密,单元格长度为10mm, 量,△CW2-BFI为单位中间辊弯辊力作用下的带钢 这样即可兼顾模型精度与计算效率;变形区内带钢 二次凸度变化量, 塑性变形的计算采用经典的三维差分法,单元格长 理论研究与现场实际均可发现,工作辊弯辊对 度为5mm,将基于二维变厚度有限元的辊形弹性变 带钢二次凸度和四次凸度的调控特性是同方向的, 形和基于三维差分法的轧件塑性变形,通过轧制力 而中间辊弯辊对带钢二次凸度和四次凸度的调控特 的横向分布和承载辊缝形状联合在一起,形成针对 性是反方向的,针对工作辊弯辊,△CW4-BFW与 △CW2-BFW比值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其对带钢边 部的相对控制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针对中间辊 弯辊,△CW4-BFI与△CW2-BFI比值的绝对值越 大,表明其对带钢中部的相对控制能力越强,反之则 越弱.所以,w值越大,工作辊弯辊和中间辊弯辊 的耦合关系越弱,越有利于实现工作辊弯辊和中间 辊弯辊的解耦。另外,kw值越大,表明通过两个弯 辊的配合使用,在调控相同大小的二次凸度的同时 可以带来更大的四次凸度的调控范围,即当w值 越大时两个弯辊配合使用具备更大的浪形调控范 图2二维变厚度有限元网格划分 围 Fig.2 Mesh of special two-dimension FEM with variable thickness平坦度控制的解耦;有利于第5机架板形平坦度控 制时‚工作辊弯辊与中间辊弯辊的控制解耦. 为定量描述两类耦合问题的耦合程度‚定义如 下性能指标. 1∙1 边降与平坦度的控制耦合度 边降与平坦度的控制耦合度是指工作辊轴向移 位对于边降与平坦度影响的耦合程度‚公式表示如 下: kEC= ΔCW ΔEDC (1) 式中‚ΔCW 为工作辊单位轴向移位量下所引起的凸 度改变量‚ΔEDC 为工作辊单位轴向移位量下所引 起的边降改变量. kEC值越大‚说明工作辊轴向移位在控制同量边 降值的情况下所引起的带钢凸度变化量越大‚即边 降与平坦度的耦合程度越强;反之‚说明边降与平坦 度的耦合程度越弱‚有利于实现边降控制与平坦度 控制的解耦. 1∙2 工作辊弯辊与中间辊弯辊的调控功效耦合度 工作辊弯辊与中间辊弯辊的调控功效耦合度是 指工作辊弯辊和中间辊弯辊对于带钢边部平坦度和 中部平坦度控制的耦合程度‚公式表示如下: kIW= ΔCW4—BFW ΔCW2—BFW + ΔCW4—BFI ΔCW2—BFI (2) 式中‚ΔCW4—BFW 为单位工作辊弯辊力作用下的 带钢四次凸度变化量‚ΔCW2—BFW 为单位工作辊 弯辊力作用下的带钢二次凸度变化量‚ΔCW4—BFI 为单位中间辊弯辊力作用下的带钢四次凸度变化 量‚ΔCW2—BFI 为单位中间辊弯辊力作用下的带钢 二次凸度变化量. 理论研究与现场实际均可发现‚工作辊弯辊对 带钢二次凸度和四次凸度的调控特性是同方向的‚ 而中间辊弯辊对带钢二次凸度和四次凸度的调控特 性是反方向的.针对工作辊弯辊‚ΔCW4—BFW 与 ΔCW2—BFW 比值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其对带钢边 部的相对控制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针对中间辊 弯辊‚ΔCW4—BFI 与 ΔCW2—BFI 比值的绝对值越 大‚表明其对带钢中部的相对控制能力越强‚反之则 越弱.所以‚kIW值越大‚工作辊弯辊和中间辊弯辊 的耦合关系越弱‚越有利于实现工作辊弯辊和中间 辊弯辊的解耦.另外‚kIW值越大‚表明通过两个弯 辊的配合使用‚在调控相同大小的二次凸度的同时 可以带来更大的四次凸度的调控范围‚即当 kIW值 越大时两个弯辊配合使用具备更大的浪形调控范 围. UCMW 冷带轧机原所配备的中间辊端部辊形 为圆弧曲线‚辊形曲线可用如下函数形式的多项式 描述: R( x)= A2x2+ A3x3+ A4x4+ A5x5+ A6x6+… (3) 辊形曲线的优化方法为:假设辊形深度 L‚半径 差 H 为定值‚在由此条件所确定的区段内进行搜 索‚通过改变待定参数‚力求搜索到所有的曲线‚利 用本文提出的描述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并从中找出 最优值.优化后的辊形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改进前后的中间辊端部辊形曲线对比 Fig.1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optimized end contours of intermediate rolls 2 调控性能仿真分析 图2 二维变厚度有限元网格划分 Fig.2 Mesh of special two-dimension FEM with variable thickness 2∙1 有限元模型 采用“辊系弹性变形和轧件塑性变形的一体化 仿真模型”.模型中轧机辊系弹性变形计算采用二 维变厚度有限元法[8]‚如图2‚轧辊中部网格划分较 稀疏‚接触区网格划分较密‚单元格长度为10mm‚ 这样即可兼顾模型精度与计算效率;变形区内带钢 塑性变形的计算采用经典的三维差分法‚单元格长 度为5mm‚将基于二维变厚度有限元的辊形弹性变 形和基于三维差分法的轧件塑性变形‚通过轧制力 的横向分布和承载辊缝形状联合在一起‚形成针对 第2期 张清东等: UCMW 冷连轧机组各架中间辊端部辊形 ·24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