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4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1卷 UCMW冷轧机的辊系与轧件一体化仿真模型.此 表2边降与平坦度的控制耦合度参数kFc值比较 种方法计算时间短,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实践中得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oupling parameter kEc between edge drop 到了检验9 control and flat ness control 2.2耦合度比较 工作辊弯 控制耦合度参数,k配 针对板形控制中存在的两类耦合问题,采用本 辊力/kN 原圆弧辊形 新多项式辊形 文所设计的中间辊端部辊形曲线,通过有限元仿真 0 0.4964 0.4841 计算出不同工况下的耦合度参数kC值和kEM值, 150 0.5174 0.5097 仿真工况设计如表1,在表1中,UCMW冷带轧机 300 0.5759 0.5715 轧辊轴向移位量为相对值·对于中间辊轴向移位, 当中间辊辊身边部对准带钢边部时,移位量为零,进 平坦度控制主要在第5机架进行,典型工况下 入带钢边部时为正向移位,伸出带钢边部时为负向 新旧辊形的耦合度1w值如表3所示.其中,工作辊 移位;对于工作辊轴向移位,当工作辊辊身锥部拐角 轴向移位为一100mm,工作辊弯辊力为300kN,中 点对准带钢边部时,移位量为零,进入带钢边部时为 间辊弯辊力为100kN 正向移位,伸出带钢边部时为负向移位 表3工作辊弯辊与中间辊弯辊的调控功效耦合度参数w值比较 表1UCMW冷带轧机耦合度计算工况设计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parameter kiw of controlling efficiency cou- Table 1 Parameters for coupling degree computation of a UCMW cold pling bet ween work roll bending and intermediate roll bending tandem mill 中间辊轴 调控功效耦合度参数,k1w 参量 数值 向移位量/mm 原圆弧辊形 新多项式辊形 支持辊辊径/mm 1250 50 0.1348 0.135 中间辊辊径/mm 465 0 0.1173 0.1332 工作辊辊径/mm 410 -50 0.1179 0.1343 带钢宽度/mm 1200 第1机架入口厚度/mm 3.010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新多项式辊形较原辊形的 第1机架出口厚度/mm 2.069 k1w值明显增大,即通过第5机架中间辊端部辊形的 第5机架入口厚度/mm 0.983 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作辊弯辊与中间辊弯 第5机架出口厚度/mm 0.727 辊的解耦,扩大了第5机架的浪形调控范围 第1机架入口张力/MPa 80 2.3辊间接触压力比较 第1机架出口张力/MPa 100 无论是门户机架还是成品机架,良好的辊间接 第5机架入口张力/MPa 100 触压力(平均幅值和不均匀度)都是所期望的.辊间 第5机架出口张力/MPa 50 接触压力对轧辊磨损的影响很大,提高接触压力的 第1机架变形抗力/MPa 500 均匀性可以减少轧辊的不均匀磨损,降低接触压力 第5机架变形抗力/MPa 800 的峰值对避免轧辊的剥落有重要意义[0]. 工作辊轴向移位/mm -100,-50,0,50 通过仿真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新多项式辊形可 中间辊轴向移位/mm -100.-50,0,50 显著降低辊间接触压力尖峰,提高接触压力的均匀 工作辊弯辊力/kN -150,0,150.300 性,从而减少轧辊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仿真结果 中间辊弯辊力/kN 0.100.200.300 如图3所示. 边降控制主要在第1机架进行,典型工况下新 3结论 旧辊形的耦合度kc值如表2所示,其中,工作辊轴 (1)UCMW冷带轧机上游机架的边降控制与 向移位为一100mm,中间辊轴向移位为一100mm, 平坦度控制、下游机架的板形控制手段之间均存在 中间辊弯辊力为100kN. 着一定程度的耦合关系,严重地影响实际板形控制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新多项式辊形比原辊形的 效果 k值明显减小,即通过第1机架中间辊端部辊形的 (2)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所设计的中间辊 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边降控制与平坦度控制 端部辊形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UCMW冷带轧机所 的解耦 存在的两类耦合问题的耦合关系,提高带钢板形控UCMW 冷轧机的辊系与轧件一体化仿真模型.此 种方法计算时间短‚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实践中得 到了检验[9]. 2∙2 耦合度比较 针对板形控制中存在的两类耦合问题‚采用本 文所设计的中间辊端部辊形曲线‚通过有限元仿真 计算出不同工况下的耦合度参数 kEC值和 kEM值. 仿真工况设计如表1.在表1中‚UCMW 冷带轧机 轧辊轴向移位量为相对值.对于中间辊轴向移位‚ 当中间辊辊身边部对准带钢边部时‚移位量为零‚进 入带钢边部时为正向移位‚伸出带钢边部时为负向 移位;对于工作辊轴向移位‚当工作辊辊身锥部拐角 点对准带钢边部时‚移位量为零‚进入带钢边部时为 正向移位‚伸出带钢边部时为负向移位. 表1 UCMW 冷带轧机耦合度计算工况设计 Table1 Parameters for coupling degree computation of a UCMW cold tandem mill 参量 数值 支持辊辊径/mm 1250 中间辊辊径/mm 465 工作辊辊径/mm 410 带钢宽度/mm 1200 第1机架入口厚度/mm 3∙010 第1机架出口厚度/mm 2∙069 第5机架入口厚度/mm 0∙983 第5机架出口厚度/mm 0∙727 第1机架入口张力/MPa 80 第1机架出口张力/MPa 100 第5机架入口张力/MPa 100 第5机架出口张力/MPa 50 第1机架变形抗力/MPa 500 第5机架变形抗力/MPa 800 工作辊轴向移位/mm —100‚—50‚0‚50 中间辊轴向移位/mm —100‚—50‚0‚50 工作辊弯辊力/kN —150‚0‚150‚300 中间辊弯辊力/kN 0‚100‚200‚300 边降控制主要在第1机架进行‚典型工况下新 旧辊形的耦合度 kEC值如表2所示.其中‚工作辊轴 向移位为—100mm‚中间辊轴向移位为—100mm‚ 中间辊弯辊力为100kN.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新多项式辊形比原辊形的 kEC值明显减小‚即通过第1机架中间辊端部辊形的 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边降控制与平坦度控制 的解耦. 表2 边降与平坦度的控制耦合度参数 kEC值比较 Table2 Comparison of the coupling parameter kEC between edge drop control and flatness control 工作辊弯 辊力/kN 控制耦合度参数‚kEC 原圆弧辊形 新多项式辊形 0 0∙4964 0∙4841 150 0∙5174 0∙5097 300 0∙5759 0∙5715 平坦度控制主要在第5机架进行‚典型工况下 新旧辊形的耦合度 kIW值如表3所示.其中‚工作辊 轴向移位为—100mm‚工作辊弯辊力为300kN‚中 间辊弯辊力为100kN. 表3 工作辊弯辊与中间辊弯辊的调控功效耦合度参数 kIW值比较 Table3 Comparison of the parameter kIW of controlling efficiency cou￾pling between work roll bending and intermediate roll bending 中间辊轴 向移位量/mm 调控功效耦合度参数‚kIW 原圆弧辊形 新多项式辊形 50 0∙1348 0∙135 0 0∙1173 0∙1332 —50 0∙1179 0∙1343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新多项式辊形较原辊形的 kIW值明显增大‚即通过第5机架中间辊端部辊形的 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作辊弯辊与中间辊弯 辊的解耦‚扩大了第5机架的浪形调控范围. 2∙3 辊间接触压力比较 无论是门户机架还是成品机架‚良好的辊间接 触压力(平均幅值和不均匀度)都是所期望的.辊间 接触压力对轧辊磨损的影响很大‚提高接触压力的 均匀性可以减少轧辊的不均匀磨损‚降低接触压力 的峰值对避免轧辊的剥落有重要意义[10]. 通过仿真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新多项式辊形可 显著降低辊间接触压力尖峰‚提高接触压力的均匀 性‚从而减少轧辊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仿真结果 如图3所示. 3 结论 (1) UCMW 冷带轧机上游机架的边降控制与 平坦度控制、下游机架的板形控制手段之间均存在 着一定程度的耦合关系‚严重地影响实际板形控制 效果. (2) 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所设计的中间辊 端部辊形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 UCMW 冷带轧机所 存在的两类耦合问题的耦合关系‚提高带钢板形控 ·242·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31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