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 合一思想的萌芽。庄子提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 性;《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发 展到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附会的 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张载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在张载看来, 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协调。张载之后,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不同学派的进一步 阐发,但在天与人之间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彼此间有着共识 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 的统一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这种思考对现代社会仍然有深刻的启示。根据这种 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 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 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人类也不是一个超 越的异己的本体,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利用 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 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 统一而达到的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的 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 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 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 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天人之间,人为主导,人为目的。这种思 想在儒家学说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孔子虽然承认天命,但对鬼神采取存疑的态度。 《论语》中明确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孔子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 人生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人,而不是神。这种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 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东汉思想家仲长统说:“所贵乎用天之道 者,则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其大略也,吉凶之样又何取焉?所取 于天道者,谓四时之宜也;所一于人事者,谓治乱之实也。以此言之,人事为本, 天道为末,不其然与?”这就是说,人们要顺应四时自然,用天道指引人道,建 功立业,而不要利用自然现象妄言人事的吉凶。天道和人道,不能混为一谈。天 道和人道,前者是末,后者是本。可以说仲长统这里关于“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的论述,精辟地概括了儒家人本思想的精髓。后来的进步思想家,基本上都继承、 发展了这种思想。 人本思想的确立,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 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宣传灵魂不灭、三世轮回的 观念,世俗之人颇受影响,但遭到了很多进步思想家的辩驳,如南北朝时的何承 天撰《达性论》,批判佛教神学,宣扬人本思想。南朝范缜也写下《神灭论》,提 出形质神用、形谢神灭的观点,批驳了神不灭论,捍卫了人本主义。宋明理学也 力倡并躬行人本主义。宋明理学中有三个主要派别,即张载的气本论,朱熹的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 合一思想的萌芽。庄子提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 性;《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发 展到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附会的 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张载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在张载看来, 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协调。张载之后,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不同学派的进一步 阐发,但在天与人之间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彼此间有着共识。 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 的统一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这种思考对现代社会仍然有深刻的启示。根据这种 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 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 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人类也不是一个超 越的异己的本体,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利用 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 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 统一而达到的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的 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 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 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 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天人之间,人为主导,人为目的。这种思 想在儒家学说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孔子虽然承认天命,但对鬼神采取存疑的态度。 《论语》中明确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孔子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 人生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人,而不是神。这种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 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东汉思想家仲长统说:“所贵乎用天之道 者,则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其大略也,吉凶之样又何取焉?所取 于天道者,谓四时之宜也;所一于人事者,谓治乱之实也。以此言之,人事为本, 天道为末,不其然与?”这就是说,人们要顺应四时自然,用天道指引人道,建 功立业,而不要利用自然现象妄言人事的吉凶。天道和人道,不能混为一谈。天 道和人道,前者是末,后者是本。可以说仲长统这里关于“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的论述,精辟地概括了儒家人本思想的精髓。后来的进步思想家,基本上都继承、 发展了这种思想。 人本思想的确立,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 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宣传灵魂不灭、三世轮回的 观念,世俗之人颇受影响,但遭到了很多进步思想家的辩驳,如南北朝时的何承 天撰《达性论》,批判佛教神学,宣扬人本思想。南朝范缜也写下《神灭论》,提 出形质神用、形谢神灭的观点,批驳了神不灭论,捍卫了人本主义。宋明理学也 力倡并躬行人本主义 。宋明理学中有三个主要派别,即张载的气本论,朱熹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