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安徽农业科学 2007年 3.3紫花苜蓿在四川湿热区的主要受限因素及引种可行合理地施加钾、钙、锌、硼肥可提高苜蓿的耐湿性吲。因此, 性分析川西南地区频繁、连续、分布不均衡的降雨及相对根据土壤特点及紫花苜蓿的生长特点,提高施肥管理水平, 较黏重的土壤质地,极可能是导致苜蓿持久性降低的最也可改善苜蓿的耐湿性,增加苜蓿的产量。另外,在生产上, 主要原因。从引种角度考虑,紫花苜蓿作为多年生牧草,在根据短期气象预报,进行生产措施的实施也很重要,苜蓿在 川西南地区的引种成功及种植推广,首先要求其在当地的刚刈割后对湿害较为敏感,抵抗湿害的能力较差,因此,在 气候土壤条件下有一定的持久性,即保持一定的生长年限,雨量集中的月份要尽量避免刈割或提高留茬高度,降低苜 且在生长年限内,生产力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其次,要求蓿在雨季的死亡率 其单位面积的干草产量有高于或相当于当地主要豆科牧草参考文献 的生产潜力。但在川西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下,紫花苜]董宽虎沈益新,饲草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蓿多表现为生长年限缩短,持久性相对较差的特点,这在 2]刘明秀.12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川西南湿热区的生产性能及生态适 应性初步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5. 定程度上失去了紫花苜蓿作为多年生牧草的优势,但从其B]高雪松,邓良基,张世熔,等.川西丘陵地区土壤湿害问题研究 产量来看,仍高于或相当于当地当家豆科牧草拉丁诺白三 中国水土保持,2003x12):26-29 叶的产量,紫花苜蓿在当地具有推广种植的价值和潜力。因 ]李金才,董琦,余松烈。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淹水对小麦品种光合 作用和产量的影响作物学报,2001,274):434-441 此,紫花苜蓿在南方地区的引种成功及种植推广要脱离传⑤]熊志强.四川亚热带丘陵山地农业气候资源及开发利用M]成都 统思维模式,跳出多年生牧草的框子,弱化其持久性而注重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其产量优势,把其作为少年生或1年生牧草加以推广应用 6]全国第1次土壤普查汇总编委会,中国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1995. 3.4生产管理中注意的问题及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紫]耿华珠,吴永敷,曹至中,等,中国首蓉M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花苜蓿不耐水淹同,因此,选择质地较轻的土壤或有利于排 B]张自和,苜蓿开发前景与技术要点E]∥中国草学会,中国畜牧协 水的坡地作为紫花苜蓿的种植地,对产草量的提高有重要 会第2届中国苜蓿交流大会论文集,2003:201-203 意义。根瘤菌作为好气性微生物,与紫花苜蓿根系共同构成B蔡燕飞,廖宗文,罗洁,等不同质地土壤抑病性和微生物特征农 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x5:553-556. 的固氮体系,对促进紫花苜蓿根系的发育有重要作用,但在1oJ张福锁.植物营养生态生理学和遗传学M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土壤水分过多的情况下,根瘤菌的生存和繁衍就会受到抑 社,1993 制即1因此加强对当地气候条件适应性较强的土著根瘤菌1李宜,杨铁民。紫花首着对季节性下漫地适应性的观察U天津 农业科学,199K1:18-19 的筛选研究,并提高根瘤菌接种技术,对紫花苜蓿产量的 [2] CH R ISTOPHER D, TEUTSCH R, SULC M, et alB anded phosphorus 高具有很大价值。 Christopher报道,土壤中施加磷肥,虽不能 effect on alfa lal seedling gow th and productivity after tem porary 有效提高苜蓿的耐涝性,但可促进幼苗生长,缩短苜蓿草地 waterlggingll a gron, 2000( 92): 48-54. n3]安渊,陈凡毅,王俊,等.半秋眠和非秋眠紫花苜蓿品种耐涝性能研 建植时间,增加苜蓿遭遇涝害后的存活机率叼。安渊报道 究中国草地,2004,264:31-36. (上接第1312页) 生产菌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4,191)9-16. 融合细胞再生植株高60-70cm,叶片大小、茎杆粗细、花药潘延云,周艳芬,张贺迎,等高产碱性蛋白酶工程菌的构建及鉴 定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194:97-100. 大小介于双亲之间 B]颜念龙,邱思鑫,何红,等,原生质体融合构建防病、杀虫和内生多功 3结语 能工程菌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196:704-708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越来0J伯良,鄙明华,王英珍,等鸡大肠杆菌异型外膜蛋白原生质体融 越广泛。随着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各种融合因1张莉滟,张德纯双歧杆菌与乳杆菌原生质体的融合及筛选生 子最佳融合条件的探索,将会出现更多具有优良性状的融 物技术,2003,13414-15. 合子 [2] DALTON S JP lant regeneration fiom cell suspension protoplasts of Fes-Tuca aundinacea, Lolium perenne [Plnt Physiology, 1988 参考文献 (132):170-175. 0]李华,何忠宝基因重组酵母在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前景[微生物13] INOKKUMA C. SUGIURA K, CHO C, et aLP lant regeneration 学杂志,2005,233):62-64 protoplasts of Japanese lawngrass[I Plant Cell Reports, 1996. ]刘勇,张德咏,谭新球,等5种光合细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及优良 (12:737-741 农用融合子的筛选鉴定生命科学研究,2004,84:344-350 4]金红,贾敬芬,郝建国沙打旺与首蓿属间体细胞杂交印实验生物 B]谭周进,杨海君,林曙,等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微生物菌种m 学报,2004,373):167-175. 核农学报,2005,91):75-79 n5]胡琼,李云昌,梅德圣,等属间体细胞杂交创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 4]全丽啤酒酵母原生质体融合株GR8的中试研究酿酒科技,2005 雄性不育系及其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4,373):33338 (8):69-73 n6]连勇,刘富中,冯东听,等.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茄子种间 5]孙君社,李雪,李军席原生质体融合构建耐高温酵母菌株食品 体细胞杂种园艺学报,2004,3K1):39-42. 与发酵工业,2002,2851-5. 7]司家钢,朱德蔚,杜永臣,等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获得胡萝卜种内 6]庞小燕,王吉瑛,赵凤生构建直接发酵淀粉产生酒精的酵母融合菌 胞质杂种D园艺学报,2002,292):128-132. 株的研究生物工程学报,2001,172):165-169. 8虞秋成,严建民, L fend leri与 B napus原生质体融合改良野生优质 ]王菲,张克旭,宋文军,等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L异亮氨酸 工业用油植物研究门核农学报,2001,16):345-350. e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上接第 1312 页) 融合细胞再生植株高 60~70 cm, 叶片大小、茎杆粗细、花药 大小介于双亲之间 [19] 。 3 结语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随着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发展, 通过对各种融合因 子最佳融合条件的探索, 将会出现更多具有优良性状的融 合子。 参考文献 [1] 李华, 何忠宝.基因重组酵母在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前景[J].微生物 学杂志, 2005, 25( 3) : 62- 64. [2] 刘勇, 张德咏, 谭新球, 等.5 种光合细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及优良 农用融合子的筛选鉴定[J].生命科学研究, 2004, 8( 4) : 344- 350. [3] 谭周进, 杨海君, 林曙, 等.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微生物菌种[J]. 核农学报, 2OO5, 19( 1) : 75- 79. [4] 全丽.啤酒酵母原生质体融合株 GR8 的中试研究[J].酿酒科技, 2005 ( 8) : 69- 73. [5] 孙君社, 李雪, 李军席.原生质体融合构建耐高温酵母菌株[J].食品 与发酵工业, 2002, 28( 5) :1- 5. [6] 庞小燕, 王吉瑛, 赵凤生.构建直接发酵淀粉产生酒精的酵母融合菌 株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 2001, 17( 2) : 165- 169. [7] 王菲, 张克旭, 宋文军, 等.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 L!异亮氨酸 生产菌[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04, 19( 1) :9- 16. [8] 潘延云, 周艳芬, 张贺迎, 等.高产碱性蛋白酶工程菌的构建及鉴 定[J].哈尔滨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学报, 2003, 19( 4) : 97- 100. [9] 颜念龙, 邱思鑫, 何红, 等.原生质体融合构建防病、杀虫和内生多功 能工程菌[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4, 12( 6) : 704- 708. [10] 丁伯良, 鄢明华, 王英珍, 等.鸡大肠杆菌异型外膜蛋白原生质体融 合菌株的构建[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4, 21( 3) : 35- 37. [11] 张莉滟, 张德纯.双歧杆菌与乳杆菌原生质体的融合及筛选[J].生 物技术, 2003, 13( 4) :14- 15. [12] DALTON S J.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ell suspension protoplasts of Fes!Tuca aundinacea, Lolium perenne [J].Plant Physiology, 1988 ( 132) : 170- 175. [13] INOKKUMA C, SUGIURA K, CHO C, et al.Plant regeneration from protoplasts of Japanese lawngrass[J]. Plant Cell Reports, 1996, 15 ( 12) : 737- 741. [14] 金红, 贾敬芬, 郝建国.沙打旺与苜蓿属间体细胞杂交[J].实验生物 学报, 2004, 37( 3) : 167- 175. [15] 胡琼, 李云昌, 梅德圣, 等.属间体细胞杂交创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 雄性不育系及其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 3) : 333- 338. [16] 连勇, 刘富中, 冯东昕, 等.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茄子种间 体细胞杂种[J].园艺学报, 2004, 31( 1) : 39- 42. [17] 司家钢, 朱德蔚, 杜永臣, 等.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获得胡萝卜种内 胞质杂种[J].园艺学报, 2O02, 29( 2) : 128- 132. [18] 虞秋成, 严建民. L.fendleri 与 B.napus 原生质体融合改良野生优质 工业用油植物研究[J].核农学报, 2001, 15( 6) : 345- 350. !!!!!!!!!!!!!!!!!!!!!!!!!!!!!!!!!!!!!!!!!!!!!!! 3.3 紫花苜蓿在四川湿热区的主要受限因素及引种可行 性分析 川西南地区频繁、连续、分布不均衡的降雨及相对 较黏重的土壤质地[3- 6] , 极可能是导致苜蓿持久性降低的最 主要原因。从引种角度考虑, 紫花苜蓿作为多年生牧草, 在 川西南地区的引种成功及种植推广, 首先要求其在当地的 气候土壤条件下有一定的持久性, 即保持一定的生长年限, 且在生长年限内, 生产力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其次, 要求 其单位面积的干草产量有高于或相当于当地主要豆科牧草 的生产潜力。但在川西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下, 紫花苜 蓿多表现为生长年限缩短, 持久性相对较差的特点, 这在一 定程度上失去了紫花苜蓿作为多年生牧草的优势, 但从其 产量来看, 仍高于或相当于当地当家豆科牧草拉丁诺白三 叶的产量, 紫花苜蓿在当地具有推广种植的价值和潜力。因 此, 紫花苜蓿在南方地区的引种成功及种植推广要脱离传 统思维模式, 跳出多年生牧草的框子, 弱化其持久性而注重 其产量优势, 把其作为少年生或 1 年生牧草加以推广应用。 3.4 生产管理中注意的问题及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 紫 花苜蓿不耐水淹[7- 8] , 因此, 选择质地较轻的土壤或有利于排 水的坡地作为紫花苜蓿的种植地, 对产草量的提高有重要 意义。根瘤菌作为好气性微生物, 与紫花苜蓿根系共同构成 的固氮体系, 对促进紫花苜蓿根系的发育有重要作用, 但在 土壤水分过多的情况下, 根瘤菌的生存和繁衍就会受到抑 制[9- 11] , 因此加强对当地气候条件适应性较强的土著根瘤菌 的筛选研究, 并提高根瘤菌接种技术, 对紫花苜蓿产量的提 高具有很大价值。Chritopher 报道, 土壤中施加磷肥, 虽不能 有效提高苜蓿的耐涝性, 但可促进幼苗生长, 缩短苜蓿草地 建植时间, 增加苜蓿遭遇涝害后的存活机率[12] 。安渊报道, 合理地施加钾、钙、锌、硼肥可提高苜蓿的耐湿性[13] 。因此, 根据土壤特点及紫花苜蓿的生长特点, 提高施肥管理水平, 也可改善苜蓿的耐湿性, 增加苜蓿的产量。另外, 在生产上, 根据短期气象预报, 进行生产措施的实施也很重要, 苜蓿在 刚刈割后对湿害较为敏感, 抵抗湿害的能力较差, 因此, 在 雨量集中的月份要尽量避免刈割或提高留茬高度, 降低苜 蓿在雨季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董宽虎, 沈益新. 饲草生产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 刘明秀. 12 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川西南湿热区的生产性能及生态适 应性初步研究[D].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05. [3] 高雪松, 邓良基, 张世熔, 等. 川西丘陵地区土壤湿害问题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03( 12) : 26- 29. [4] 李金才, 董琦, 余松烈. 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淹水对小麦品种光合 作用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1, 27( 4) : 434- 441. [5] 熊志强.四川亚热带丘陵山地农业气候资源及开发利用[M].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6] 全国第 1 次土壤普查汇总编委会. 中国土壤[M].北京: 中国农业出 版社, 1995. [7] 耿华珠, 吴永敷, 曹至中, 等. 中国苜蓿[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8] 张自和. 苜蓿开发前景与技术要点[C]∥中国草学会, 中国畜牧协 会.第 2 届中国苜蓿交流大会论文集.2003: 201- 203. [9] 蔡燕飞, 廖宗文, 罗洁, 等.不同质地土壤抑病性和微生物特征[J].农 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2( 5) : 553- 556. [10] 张福锁. 植物营养生态生理学和遗传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 社, 1993. [11] 李宜, 杨铁民. 紫花苜蓿对季节性下湿地适应性的观察[J]. 天津 农业科学, 1991( 1) : 18- 19. [12] CHRISTOPHER D, TEUTSCH R, SULC M, et al.Banded phosphorus effect on alfalfal seedling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after temporary waterlogging[J]. Agron, 2000( 92) : 48- 54. [13] 安渊, 陈凡毅, 王俊, 等.半秋眠和非秋眠紫花苜蓿品种耐涝性能研 究[J].中国草地, 2004, 26( 4) : 31- 36. 1326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年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