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格局变化与战略调整 水平合作的需求长期维持在高位上,东亚成员才会在权力让渡方面做出更多妥 协,使地区形态向紧密合作秩序演变成为可能。欧洲紧密合作秩序和地区主义模 式是基于内部安全公共产品需求所催生的“欧洲共同体”供给模式。东亚地区因 内部公共需求不足,总体上不具备形成类似欧洲共同体的历史和现实土壤。东亚 共同体建设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东亚”身份认同对成员的吸引力和 “东亚”与其他身份认同竞争的程度。"而东亚地区主义的成长一直深受外部力量 干扰,特别是大国竞争的制约,共同体认同相对脆弱。如果未来中国有能力和意 愿帮助东亚国家一同应对和解决地区增长瓶颈和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诸多公共问 题,并在构建内生合作秩序过程中凝聚“东亚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则东亚共同 体和地区紧密合作关系的建立并非全无可能。但是,这对于中国和内部合作根基 松散的东亚地区而言任重道远。 由中国单边主导的东亚松散合作秩序还有另一种演变的可能性。由于松散合 作秩序是一种区域公共利益供求失衡的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外部竞争压力缓解 后,中国可能会由于缺少必要的回报而逐渐丧失提供区域公共产品的动力,以致 东亚地区秩序的演化趋势向各自为政的无合作秩序形态回归。中国所面对的地区 内部利益诉求在于,大多数东亚成员国不仅期待通过合作平台解决地区公共需 求,而且希望建立相互约束的合作关系,集体抑制中国主导权的建立和运用。在 东亚一体化过程中,它们一方面力图效仿欧盟,将避免形成一国独大局面的目标 内化到合作机制和规则之中,另一方面格外强调突出国家主权至上,抵制和质疑 任何形式的超主权国家机构和力量。因东亚多数国家谋求的是大国承担主要公共 责任的同时利益平等分配这样一种投入和收益不对称的合作模式。中国未来需要 考虑,在外部竞争压力减小的状态下,战略上是否选择为一个回报消极的东亚地 区持续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产品,以维持松散的地区合作关系。如何抉择将取决于 中国未来的地区秩序观和全球战略考量。目前为止,迅速跃升为世界大国的中国 尚未形成自己明确的地区秩序观,和以东亚区域为依托的世界秩序观,而是将更 多注意力放在与自身短期利益密切关联的具体外部问题上。但是,作为不断上升 的地区主要力量,东亚秩序的演变方向和身处其中所面临的战略选择将是中国未 来无法回避的问题。 周方银:“共同体与东亚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期,第56-62页。 2]仇发华:“结构性地区主义与开放性地区主义——西欧与东亚的比较”,《当代亚太》,2011年第 2期,第52-67页。 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2期41水平合作的需求长期维持在高位上,东亚成员才会在权力让渡方面做出更多妥 协,使地区形态向紧密合作秩序演变成为可能。欧洲紧密合作秩序和地区主义模 式是基于内部安全公共产品需求所催生的“欧洲共同体”供给模式。东亚地区因 内部公共需求不足,总体上不具备形成类似欧洲共同体的历史和现实土壤。东亚 共同体建设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东亚”身份认同对成员的吸引力和 “东亚”与其他身份认同竞争的程度。[1] 而东亚地区主义的成长一直深受外部力量 干扰,特别是大国竞争的制约,共同体认同相对脆弱。如果未来中国有能力和意 愿帮助东亚国家一同应对和解决地区增长瓶颈和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诸多公共问 题,并在构建内生合作秩序过程中凝聚“东亚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则东亚共同 体和地区紧密合作关系的建立并非全无可能。但是,这对于中国和内部合作根基 松散的东亚地区而言任重道远。 由中国单边主导的东亚松散合作秩序还有另一种演变的可能性。由于松散合 作秩序是一种区域公共利益供求失衡的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外部竞争压力缓解 后,中国可能会由于缺少必要的回报而逐渐丧失提供区域公共产品的动力,以致 东亚地区秩序的演化趋势向各自为政的无合作秩序形态回归。中国所面对的地区 内部利益诉求在于,大多数东亚成员国不仅期待通过合作平台解决地区公共需 求,而且希望建立相互约束的合作关系,集体抑制中国主导权的建立和运用。在 东亚一体化过程中,它们一方面力图效仿欧盟,将避免形成一国独大局面的目标 内化到合作机制和规则之中,另一方面格外强调突出国家主权至上,抵制和质疑 任何形式的超主权国家机构和力量。[2] 东亚多数国家谋求的是大国承担主要公共 责任的同时利益平等分配这样一种投入和收益不对称的合作模式。中国未来需要 考虑,在外部竞争压力减小的状态下,战略上是否选择为一个回报消极的东亚地 区持续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产品,以维持松散的地区合作关系。如何抉择将取决于 中国未来的地区秩序观和全球战略考量。目前为止,迅速跃升为世界大国的中国 尚未形成自己明确的地区秩序观,和以东亚区域为依托的世界秩序观,而是将更 多注意力放在与自身短期利益密切关联的具体外部问题上。但是,作为不断上升 的地区主要力量,东亚秩序的演变方向和身处其中所面临的战略选择将是中国未 来无法回避的问题。 [1] 周方银:“共同体与东亚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期,第56~62页。 [2] 仇发华:“结构性地区主义与开放性地区主义——西欧与东亚的比较”,《当代亚太》,2011年第 2期,第52~67页。 国际经济评论/2014 年/第 2 期 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格局变化与战略调整 4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