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28 工程科学学报,第39卷,第3期 据式(1)、(4)和(5)理论计算可得,44<H<281m时, 化趋势.△σ整体上随埋深是增长的,这可能与岩石的 3个主应力的大小关系表现为0m>.m>0,属逆 弹性模量、强度随埋深的增大有关 断型应力状态,有利于逆断层的发育活动:281<H< △o/MPa 975m时,3个主应力的大小关系表现为0,s>0,> 00 20 30 % o,,属走滑型应力状态,有利于走滑断层的发育活 200 动.统计埋深范围内,应力状态的转变,反映出深部地 下岩体、断裂构造等所处的力学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 400 比较式(1)、(4)和(5)可知,o.m的应力变化梯度 600 (0.0401)最大,g,的应力变化梯度略大于o.的,表 明在1000m左右的埋深范围内,o.m随埋深的增加速 800 度较大,最大水平主应力在地应力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1000 式(4)中的数值大于1的常数项比式(1)中的常数项 大,表明我国大陆金属矿山地区地壳中存在较大水平 1200 应力的事实,这与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板块移动、碰 图5△σ随埋深分布图 撞等)密切相关 Fig.5 Distribution of Ao with depth 王连捷等m给出了中国大陆科学钻主孔S(最 经统计得,△σ最小值为0.50MPa,最大值为 大水平主应力)、S,(最小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变化的 33.80MPa,平均为11.37MPa.在埋深介于44~200m 回归结果: 时的△w平均值约为4.41MPa,200~500m埋深段的 S=0.031H+5.5, (7) △σ平均值约为9.45MPa,埋深大于500m时的△o平 S=0.0229H+2.5. (8) 均值约为l6.01MPa.可以看出,△o在以上埋深段近 将式(4)、(5)与式(7)、(8)对比可知,二者最大 似以2倍的速度增加.当埋深较大时,过大的△σ值可 水平主应力的应力变化梯度相差较大,约为22.7%, 能导致岩体内形成较大的剪应力,岩体将发生断裂,容 而最小水平主应力相对应的应力变化梯度非常接近, 易形成断层、节理等构造,严重影响井下巷道及采场的 式(4)、(5)中的常数项均相对较小.可以看出,我国 安全.尤其是在深部地区,应当引起重视,高水平应力 大陆金属矿区水平主应力与我国大陆科学钻主孔水平 以及高差应力可能导致不良结构面、岩体的变形破坏. 主应力的变化情况大体一致.又将本次计算结果与前 对于矿山自身,围岩内高的差应力会引起岩体储存能 人统计结果相比,发现地应力变化趋势基本相符,但在 量的变化,并有可能引发岩石片帮、顶板冒落,甚至岩 应力变化梯度和常数项值上存在一些差异,这可能是 爆等灾害,对地下采矿工程的稳定性有很不利的影响. 由于回归计算使用的数据量、统计深度范围不同及回 在金属矿山开采中常会遇到岩爆等工程灾害,这 归结果中包含有影响地应力的开采扰动因素等原因造 对井下设施及人员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随着开采深 成的,但也可能表明我国大陆金属矿区地应力场特征 度的增加,大范围岩体分区破裂化和岩爆事故等的出 确实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现更加频繁.金属矿山的矿岩基本都属于硬岩岩 2.1.3最大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差随埋深变化 性,深部岩体在高应力的作用下,会在岩体内部积聚大 最大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差△o(△o=0.m- 量的变形能,在一定的诱发条件下,如果岩体内积累的 o,)与岩体中的剪应力密切相关,其在一定程度上 变形能以动能的形式突然释放出来,容易引发岩爆. 可以反映井下岩体是否处于稳定状态.△σ值较大时, 深部岩体所处的应力构造环境更容易在巷道、采空区 岩体承受的剪应力往往也较大,则发生剪切破坏的可 等临空面形成高的差应力,有研究认为,岩体中的高应 能性也较大,较高的差应力是影响井下围岩稳定的重 力尤其是高的差应力也是岩爆发生的必要条件网 要因素.本文给出了△σ随埋深的分布变化规律,如 2.1.4侧压系数随埋深变化 图5所示.图5表明,△σ随埋深分布整体离散性比较 目前,在研究地应力场时通常用两个水平应力与 大,在埋深小于500m时数据较为集中,超过500m后, 垂直主应力的比值(即侧压系数)来描述地下某点的 离散性变大.对△σ随埋深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回 应力状态和地应力随埋深的变化规律,这种方法已被 归拟合结果为 国内外学者所认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式(10)便是 △o=0.0192H+2.7404. (9) 世界不同地区侧压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范围,为研究侧 根据式(9),△σ大致随埋深的增加有增大的趋 压系数与埋深的关系提供了基本判据.本文主要研究 势,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但规律性并不十分显著.本 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之比(K.)、最小水平 文对其进行回归分析,主要是为了解△σ随埋深的变 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之比(K.))、平均水平应力与垂工程科学学报,第 39 卷,第 3 期 据式( 1) 、( 4) 和( 5) 理论计算可得,44 < H < 281 m 时, 3 个主应力的大小关系表现为 σh,max > σh,min > σv,属逆 断型应力状态,有利于逆断层的发育活动; 281 < H < 975 m 时,3 个主应力的大小关系表现为 σh,max > σv > σh,min,属走滑型应力状态,有利于走滑断层的发育活 动. 统计埋深范围内,应力状态的转变,反映出深部地 下岩体、断裂构造等所处的力学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 比较式( 1) 、( 4) 和( 5 ) 可 知,σh,max 的应力变化梯度 ( 0. 0401) 最大,σv 的应力变化梯度略大于 σh,min的,表 明在 1000 m 左右的埋深范围内,σh,max随埋深的增加速 度较大,最大水平主应力在地应力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式( 4) 中的数值大于 1 的常数项比式( 1) 中的常数项 大,表明我国大陆金属矿山地区地壳中存在较大水平 应力的事实,这与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 板块移动、碰 撞等) 密切相关. 王连捷等[27]给出了中国大陆科学钻主孔 SH ( 最 大水平主应力) 、Sh ( 最小水平主应力) 随深度变化的 回归结果: SH = 0. 031H + 5. 5, ( 7) Sh = 0. 0229H + 2. 5. ( 8) 将式( 4) 、( 5) 与式( 7) 、( 8) 对比可知,二者最大 水平主应力的应力变化梯度相差较大,约为 22. 7% , 而最小水平主应力相对应的应力变化梯度非常接近, 式( 4) 、( 5) 中的常数项均相对较小. 可以看出,我国 大陆金属矿区水平主应力与我国大陆科学钻主孔水平 主应力的变化情况大体一致. 又将本次计算结果与前 人统计结果相比,发现地应力变化趋势基本相符,但在 应力变化梯度和常数项值上存在一些差异,这可能是 由于回归计算使用的数据量、统计深度范围不同及回 归结果中包含有影响地应力的开采扰动因素等原因造 成的,但也可能表明我国大陆金属矿区地应力场特征 确实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2. 1. 3 最大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差随埋深变化 最大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差 Δσ( Δσ = σh,max - σh,min ) 与岩体中的剪应力密切相关,其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反映井下岩体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Δσ 值较大时, 岩体承受的剪应力往往也较大,则发生剪切破坏的可 能性也较大,较高的差应力是影响井下围岩稳定的重 要因素. 本文给出了 Δσ 随埋深的分布变化规律,如 图 5 所示. 图 5 表明,Δσ 随埋深分布整体离散性比较 大,在埋深小于 500 m 时数据较为集中,超过 500 m 后, 离散性变大. 对 Δσ 随埋深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回 归拟合结果为 Δσ = 0. 0192H + 2. 7404. ( 9) 根据式( 9) ,Δσ 大致随埋深的增加有增大的趋 势,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但规律性并不十分显著. 本 文对其进行回归分析,主要是为了解 Δσ 随埋深的变 化趋势. Δσ 整体上随埋深是增长的,这可能与岩石的 弹性模量、强度随埋深的增大有关. 图 5 Δσ 随埋深分布图 Fig. 5 Distribution of Δσ with depth 经统 计 得,Δσ 最 小 值 为 0. 50 MPa,最 大 值 为 33. 80 MPa,平均为 11. 37 MPa. 在埋深介于 44 ~ 200 m 时的 Δσ 平均值约为 4. 41 MPa,200 ~ 500 m 埋深段的 Δσ 平均值约为 9. 45 MPa,埋深大于 500 m 时的 Δσ 平 均值约为 16. 01 MPa. 可以看出,Δσ 在以上埋深段近 似以 2 倍的速度增加. 当埋深较大时,过大的 Δσ 值可 能导致岩体内形成较大的剪应力,岩体将发生断裂,容 易形成断层、节理等构造,严重影响井下巷道及采场的 安全. 尤其是在深部地区,应当引起重视,高水平应力 以及高差应力可能导致不良结构面、岩体的变形破坏. 对于矿山自身,围岩内高的差应力会引起岩体储存能 量的变化,并有可能引发岩石片帮、顶板冒落,甚至岩 爆等灾害,对地下采矿工程的稳定性有很不利的影响. 在金属矿山开采中常会遇到岩爆等工程灾害,这 对井下设施及人员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随着开采深 度的增加,大范围岩体分区破裂化和岩爆事故等的出 现更加频繁[28]. 金属矿山的矿岩基本都属于硬岩岩 性,深部岩体在高应力的作用下,会在岩体内部积聚大 量的变形能,在一定的诱发条件下,如果岩体内积累的 变形能以动能的形式突然释放出来,容易引发岩爆. 深部岩体所处的应力构造环境更容易在巷道、采空区 等临空面形成高的差应力,有研究认为,岩体中的高应 力尤其是高的差应力也是岩爆发生的必要条件[29]. 2. 1. 4 侧压系数随埋深变化 目前,在研究地应力场时通常用两个水平应力与 垂直主应力的比值( 即侧压系数) 来描述地下某点的 应力状态和地应力随埋深的变化规律,这种方法已被 国内外学者所认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式( 10) 便是 世界不同地区侧压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范围,为研究侧 压系数与埋深的关系提供了基本判据. 本文主要研究 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之比( Kh,max ) 、最小水平 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之比( Kh,min ) 、平均水平应力与垂 · 823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