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阿德勒以其个体心理学为基点的艺术见解几乎处 处可见他的本人的经历的影子。在不少地方,如其说阿德勒是在纵深推演 他的艺术心理学见解,还不如说是在重述他个人的童年时的自卑和以后的 成功。 也许是阿德勒没有采取大众化的形式以外的形式严密地表达自己理论的 缘故,阿德勒身后的影响因而并不像人们期望的那么深远。 4.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拉康(1901-1981),是当代最有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之一。 1932年,拉康发表了博士论文《论妄想狂精神病与个性的关系》后,从此 走上弗洛伊德探索潜意识的道路。 1936年,著作《超越现实原则》(与弗洛伊德 《超越愉悦原则》相映成趣) 50年代初期“法国精神分析学协会”的发起人之一的拉康,自称 属于“弗洛伊德学派”,但是他不满意于传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而是以(结 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为立场,把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进 行结构上的描述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拉康使得弗洛伊德更加引人注目了。 镜像阶段论 1936年,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论” 物我不分阶段(0一6个月):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 在我与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镜像阶段(约6--一18个月)。人就过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 点。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也就是看到镜像活动与自已身体活动之间 的关系时,他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高兴,并拚命向镜子靠近,以便看得清 楚。这种识别的行动正是“我”的初次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初次同化” (婴儿和镜子的合一)。不过“初次同化”也意味着第一次的“自我疏异” 原因在于现时活动中的“我”与镜中之“我”乃是分裂的。当婴儿试图触 摸镜像时,他会发现那是并不存在的,所以初次出现的“我”是一种具有 逆反结构的、外在于主体并被对象化的镜像。这就意味着从镜像阶段开始 的是婴儿的想象世界,它为婴儿向象征世界(以接受语言为标志)和现实 世界过渡奠定了某种心理基础。 拉康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为三个阶段 “镜像阶段论”与绘画 (1)镜像和画中的图像都是二维的形象。绘画的观者接受色彩魔术的存在 犹如婴儿注意镜子一样: (2)把不直实的虑拟的绘画内容看作是直实的或可信的.其实是一种认同 与婴儿的初次同化颇有相似之处,至少在观者一进入画廊时,他就己经无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阿德勒以其个体心理学为基点的艺术见解几乎处 处可见他的本人的经历的影子。在不少地方,如其说阿德勒是在纵深推演 他的艺术心理学见解,还不如说是在重述他个人的童年时的自卑和以后的 成功。 也许是阿德勒没有采取大众化的形式以外的形式严密地表达自己理论的 缘故,阿德勒身后的影响因而并不像人们期望的那么深远。 4.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拉康(1901--1981),是当代最有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之一。 1932 年,拉康发表了博士论文《论妄想狂精神病与个性的关系》后,从此 走上弗洛伊德探索潜意识的道路。 1936 年,著作《超越现实原则》(与弗洛伊德 《超越愉悦原则》相映成趣) 50 年代初期“法国精神分析学协会”的发起人之一的拉康,自称 属于“弗洛伊德学派”,但是他不满意于传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而是以(结 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为立场,把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进 行结构上的描述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拉康使得弗洛伊德更加引人注目了。 镜像阶段论 1936 年,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论”: 物我不分阶段(0—6 个月):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 在我与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镜像阶段(约 6---18 个月)。人就过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 点。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也就是看到镜像活动与自已身体活动之间 的关系时,他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高兴,并拚命向镜子靠近,以便看得清 楚。这种识别的行动正是“我”的初次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初次同化” (婴儿和镜子的合一)。不过“初次同化”也意味着第一次的“自我疏异”。 原因在于现时活动中的“我”与镜中之“我”乃是分裂的。当婴儿试图触 摸镜像时,他会发现那是并不存在的,所以初次出现的“我”是一种具有 逆反结构的、外在于主体并被对象化的镜像。这就意味着从镜像阶段开始 的是婴儿的想象世界,它为婴儿向象征世界(以接受语言为标志)和现实 世界过渡奠定了某种心理基础。 拉康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为三个阶段 “镜像阶段论”与绘画 (1)镜像和画中的图像都是二维的形象。绘画的观者接受色彩魔术的存在 犹如婴儿注意镜子一样; (2)把不真实的虚拟的绘画内容看作是真实的或可信的,其实是一种认同, 与婴儿的初次同化颇有相似之处,至少在观者一进入画廊时,他就已经无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