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文艺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X,文档页数:31,文件大小:73.6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

《文艺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02302 课程名称:文艺心理学 英文名称: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 学时:32学时 分:2学分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个 《文艺 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 活动和文 重要学 。其研究 对 是 在各种审美体 动,是义 创作和文艺接受中的心理机制。它主要关注文艺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心 理运演过程;文艺作品中的心理蕴涵:文艺接受中的心理规律:以及文艺心理与社 会心理的关系等一系列课题。 英文简介 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is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that appli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of Psychology and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o study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literary arts phenomena ch obetsr the mental actic subiedts e and also he eme otional mechanism in litera and artistic reation as well asit ature and art acceptance.It mainly focuses on th emotional operation process of litterateur and artist in literary creation;the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 of literary works;the psychological rul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acceptance:th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rt psych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s well as other series of task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文艺心理学的学习,学生应当初步并系统地了解与掌握文艺心理学的基 本理论观点和基础知识以及主要命题,概念、范畴等。本课程通过对艺术家、艺 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体验与接受等的心理机制及其关系的分析与讲授,使学 生系练地把据艺术创作、梦术作品、梦术接受笔环节的内在规律,更好地认识梦 术的心理规律与情感真实,增强对艺术文本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逐步揭开艺术世 界的心理神秘面纱,提升对文艺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感受能力,为文本解读、论文 写作和学术思考提供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

《文艺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02302 课程名称:文艺心理学 英文名称: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 学时:32 学时 学 分:2 学分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 活动和文艺现象的重要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各种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 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的心理机制。它主要关注文艺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心 理运演过程;文艺作品中的心理蕴涵;文艺接受中的心理规律;以及文艺心理与社 会心理的关系等一系列课题。 英文简介 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is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that appli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of Psychology and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o study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literary arts phenomena at home and abroad. Its research objects are the mental activities of aesthetic subjects in various kind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lso the emotional mechanism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s well as literature and art acceptance.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emotional operation process of litterateur and artist in literary creation; the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 of literary works; the psychological rul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acceptance; th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rt psych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s well as other series of task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文艺心理学的学习,学生应当初步并系统地了解与掌握文艺心理学的基 本理论观点和基础知识以及主要命题,概念、范畴等。本课程通过对艺术家、艺 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体验与接受等的心理机制及其关系的分析与讲授,使学 生系统地把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环节的内在规律,更好地认识艺 术的心理规律与情感真实,增强对艺术文本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逐步揭开艺术世 界的心理神秘面纱,提升对文艺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感受能力,为文本解读、论文 写作和学术思考提供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

在融合课程的思政方面,本课程试图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 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理解新时代中国文艺心理学思想。引 导学生理解比较西方文艺心理学资源与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思想之间异曲同工 之处,让学生在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等具体内容方面,成为基础扎实、博古通 今、有良好文艺心理学认知能力的中国文化的创新创意人才。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文艺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史 2.理解文艺心理学学科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 3.掌握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学内容 1.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1西方古代 1.2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思想 古代文艺心理学,是在中国深厚的古老的文化土壤里发生和发展起来 的,它是中国古代人思维最普遍的法则大树的枝叶。因此,在研究文艺心 理学时,就不能不先研究一下中国古人心理思维活动的一些最普遍的法则。 影响中国古代文艺家创作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法则有二:即“天人合一“说和 ”中和“思想。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从总体上说,西方人更多地强调 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对立:而中国的传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个人与社 会的和谐。所谓”天人合一“,讲的就是这种人与天的关系,即人与自然、 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顺从、适应的协调关系。 -这种思想在当下全球化、生态化发展方向中是最奥合的关系性的 思维方式。 2.现代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早期的美感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发展 3.文艺心理学的性质与对象

在融合课程的思政方面,本课程试图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 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理解新时代中国文艺心理学思想。引 导学生理解比较西方文艺心理学资源与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思想之间异曲同工 之处,让学生在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等具体内容方面,成为基础扎实、博古通 今、有良好文艺心理学认知能力的中国文化的创新创意人才。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文艺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史 2.理解文艺心理学学科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 3.掌握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1 西方古代 1.2 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思想 古代文艺心理学,是在中国深厚的古老的文化土壤里发生和发展起来 的,它是中国古代人思维最普遍的法则大树的枝叶。因此,在研究文艺心 理学时,就不能不先研究一下中国古人心理思维活动的一些最普遍的法则。 影响中国古代文艺家创作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法则有二∶即"天人合一"说和 "中和"思想。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从总体上说,西方人更多地强调 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对立;而中国的传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个人与社 会的和谐。所谓"天人合一",讲的就是这种人与天的关系,即人与自然、 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顺从、适应的协调关系。 ——这种思想在当下全球化、生态化发展方向中是最契合的关系性的 思维方式。 2.现代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早期的美感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 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发展 3.文艺心理学的性质与对象

4.文艺心理学研究什么? 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 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研究的重心是审美主体,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 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5.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文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二讲早期美感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美感经验研究的现代源起 2.理解早期美感心理研究的代表观点 3.掌握直觉说、心理距离说、移情说的审美心理特征 (二)教学内容 1.美感经验研究的现代源起 鲍姆嘉通的美学 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 的事物,单就它本身来说,可以用一种美的方式去想:较美的事物也可以用一种 丑的方式去想。 主体的认知活动 主体的美感经验 美学就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美感心理学 2.康德与美感经验研究 康德提出的审美意识(鉴赏判断)的独特性 对象形式适合于主体的认知能力,并能引起想象力和知性的互相协调和自由 活动。 ,“通过想象力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一其他快感都是涉及到利害关系,只有鉴赏判断不涉及功利,可与他人共享。 康德的美学研究与美感心理研究

4.文艺心理学研究什么? 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 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研究的重心是审美主体,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 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5.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文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二讲 早期美感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美感经验研究的现代源起 2.理解早期美感心理研究的代表观点 3.掌握直觉说、心理距离说、移情说的审美心理特征 (二) 教学内容 1.美感经验研究的现代源起 鲍姆嘉通的美学 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 的事物,单就它本身来说,可以用一种美的方式去想;较美的事物也可以用一种 丑的方式去想。 主体的认知活动 主体的美感经验 美学就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美感心理学 2.康德与美感经验研究 康德提出的审美意识(鉴赏判断)的独特性 ——对象形式适合于主体的认知能力,并能引起想象力和知性的互相协调和自由 活动。 ——“通过想象力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其他快感都是涉及到利害关系,只有鉴赏判断不涉及功利,可与他人共享。 康德的美学研究与美感心理研究

3.早期美感心理研究的代表观点 克罗齐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除了学术活动之外,他还是 个政治家,曾两度出任政府的内阁部长。墨索里尼法西斯统治时期,他拒绝效忠 法西斯政权,辞去政府部长职务。主要著作为包括《美学》在内的四卷本的《精 神哲学》。 直觉说 直觉就是表现。 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那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实。 直觉与表现在艺术家那儿是统一的。 美感心理经哈 一形象的直觉 艺术与直觉的知识是统一的。 审美的事实就是形式。 艺术作品的整体性与不可分性。 艺术具有解放和净化的作用。 意象形式概念形式 直觉的、想象的逻辑的、理智的 艺术品的直觉科学的理智主义 布洛 布洛(Edward Bu11ough,1880-1934) 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1902年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主讲意大利文学 和美学等课程,他精通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语言。主要著作有《物质和形式》 《现代美学概念》、《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理的“心理距离”》以及《美学与 心理学的关系》等。 心理距离说 距离是一种艺术要素。 距离是一种审美原理。 心理距离说 里普斯 里普斯(又译作立普斯,Theodor Lipps,.1851-1914)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曾先后任教于波恩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慕尼黑 大学。主要著作有《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美学》等

3.早期美感心理研究的代表观点 克罗齐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除了学术活动之外,他还是一 个政治家,曾两度出任政府的内阁部长。墨索里尼法西斯统治时期,他拒绝效忠 法西斯政权,辞去政府部长职务。主要著作为包括《美学》在内的四卷本的《精 神哲学》。 直觉说 直觉就是表现。 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那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实。 直觉与表现在艺术家那儿是统一的。 美感心理经验——形象的直觉 艺术与直觉的知识是统一的。 审美的事实就是形式。 艺术作品的整体性与不可分性。 艺术具有解放和净化的作用。 意象形式 概念形式 直觉的、想象的 逻辑的、理智的 艺术品的直觉 科学的理智主义 布洛 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 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1902 年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主讲意大利文学 和美学等课程,他精通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语言。主要著作有《物质和形式》、 《现代美学概念》、《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理的“心理距离”》以及《美学与 心理学的关系》等。 心理距离说 距离是一种艺术要素。 距离是一种审美原理。 心理距离说 里普斯 里普斯(又译作立普斯,Theodor Lipps,1851-1914)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曾先后任教于波恩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慕尼黑 大学。主要著作有《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美学》等

移情说 审美欣赏的“对象”是一个问题,审美欣赏的原因却是另一个问题。 一一审美欣赏的原因就在我自己,或自我,也就是“看到”“对立的”对象而感 到欢乐或愉快的那个自我。 移情说 移情作用所指的不是一种身体感觉,而是把自己“成”到倒审美对象里面去。 美感的心理研究是建立在审美主体的心理探索基础上,试图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 体(形式)进行综合的美学研究 早期美感心理学比传统的模仿论更合理一些。 西方古代文艺传统是推重棋仿说,这种棋仿说在认识论上往往带有浓厚的 机械反映论的色彩,如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文艺只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亚里士 多德认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等等,“这一切实际上是基仿”,只是“举仿 所用的煤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己(《诗学》第一章)。 到十九世纪流行的说法是文艺是生活的镜子。这些说法,一个根本性的弱 点,就是忽视艺术创造者主体心理的认识和体验的作用,人的反映乃是一种被 动的、直线式的反映。 而中田古代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认为天人一体,天人同构,天是人的 祖父,人是天的一部分,他们之间的原质相通,构造相似,天有什么,人就有 什么,因此,人与天之间的关系,就不是单线的反映,而是双向的交流。天人 之间是相互感应的。而且天的行动和意志往往是通过某种自然现象来显示的。 这样天人感应一转就成了物我感应、物我的双向交流。中国古代文艺上的物感 说就是其具体的体现。客观的外在的事物,是否能成为某种艺术家的描绘对象, 不仅取决于外在事物某种外在特征和内在结构,而且取决于艺术创造主体内在 精神的感情的内在结构,同则相应,异则排斥。因此,这外物是否在艺术家身 体产生感应效应,关健是艺术家的“心”。外物的结构,只有与“心“同构,并成 为诗人表现心“的需要,这物象才进入诗的领地。 因此,在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己经包含了现 代文艺心理学的主要元素了。 (三)实践环带与课后训圳练 1.康德对现代的美感心理研究主要有哪些影响? 2.克罗齐所指的“直觉”是什么? 3.试找一个艺术欣赏中的实例说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4.里普斯的“移情说”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移情说 审美欣赏的“对象”是一个问题,审美欣赏的原因却是另一个问题。 ——审美欣赏的原因就在我自己,或自我,也就是“看到”“对立的”对象而感 到欢乐或愉快的那个自我。 移情说 移情作用所指的不是一种身体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里面去。 美感的心理研究是建立在审美主体的心理探索基础上,试图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 体(形式)进行综合的美学研究。 早期美感心理学比传统的模仿论更合理一些。 西方古代文艺传统是推重模仿说,这种模仿说在认识论上往往带有浓厚的 机械反映论的色彩,如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文艺只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亚里士 多德认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等等,"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拳仿 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诗学》第一章)。 到十九世纪流行的说法是文艺是生活的镜子。这些说法,一个根本性的弱 点,就是忽视艺术创造者主体心理的认识和体验的作用,人的反映乃是一种被 动的、直线式的反映。 而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认为天人一体,天人同构,天是人的 祖父,人是天的一部分,他们之间的原质相通,构造相似,天有什么,人就有 什么,因此,人与天之间的关系,就不是单线的反映,而是双向的交流。天人 之间是相互感应的。而且天的行动和意志往往是通过某种自然现象来显示的。 这样天人感应一转就成了物我感应、物我的双向交流。中国古代文艺上的物感 说就是其具体的体现。客观的外在的事物,是否能成为某种艺术家的描绘对象, 不仅取决于外在事物某种外在特征和内在结构,而且取决于艺术创造主体内在 精神的感情的内在结构,同则相应,异则排斥。因此,这外物是否在艺术家身 体产生感应效应,关键是艺术家的"心"。外物的结构,只有与"心"同构,并成 为诗人表现"心"的需要,这物象才进入诗的领地。 因此,在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已经包含了现 代文艺心理学的主要元素了。 (三) 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康德对现代的美感心理研究主要有哪些影响? 2.克罗齐所指的“直觉”是什么? 3.试找一个艺术欣赏中的实例说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4.里普斯的“移情说”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三讲实验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实验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理解瓦伦丁《色彩的美》的主要内容 3.掌握并分析艺术作品中的色彩表现 (二)教学内容 1.实验派心理学的产生及研究方法 实验心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方法逐渐被应 用到纯心理现象的研究之中。 赫尔姆霍、韦伯、费希纳、冯特等人是关键性人物,他们使用实验及测量的 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及生理的过程,并开始关注身体与心理、刺激与感觉之间的 关系。 这些方法不仅为实哈心,理学冀定了基部,也为实哈文艺心理学的证牛与发展 提供了基础条件与参照。 费希纳与实哈派文艺,理学 费希纳最早将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引入美学,其《美学导论》标志着西方美学 史的重大转变。 2.现代美学的研究方法 代表性的实验艺术心理学者 瓦伦丁 瓦伦丁(C..Valentine),l897年出身于英国,曾任教于伯明翰大学教育学教 授、《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主编等职,主要著作《美的实验心理学》、《梦与 无意识》等。 瓦伦丁《色彩的美》 3.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分析 3.1闻一多《色彩》的色彩分析 艾青《手推车》的色彩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人” 《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里面多次描绘“黑色人”或 “黑色的人”形象,代表了作家作为精神界战士、“民族魂”的一贯思想特点: 韧性战斗和硬骨头精神。黑色人是作家思想或意念的形象化,心理或心灵状态的 形象化 3.2电影色彩的运用及意义 单一色影的章义阐释 色彩运用的多重效应 3.3电影色采彩的互文性

第三讲 实验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实验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理解瓦伦丁《色彩的美》的主要内容 3.掌握并分析艺术作品中的色彩表现 (二) 教学内容 1.实验派心理学的产生及研究方法 实验心理学发端于 19 世纪的德国。19 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方法逐渐被应 用到纯心理现象的研究之中。 赫尔姆霍、韦伯、费希纳、冯特等人是关键性人物,他们使用实验及测量的 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及生理的过程,并开始关注身体与心理、刺激与感觉之间的 关系。 这些方法不仅为实验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实验文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提供了基础条件与参照。 费希纳与实验派文艺心理学 费希纳最早将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引入美学,其《美学导论》标志着西方美学 史的重大转变。 2.现代美学的研究方法 代表性的实验艺术心理学者 瓦伦丁 瓦伦丁(C.W.Valentine),1897 年出身于英国,曾任教于伯明翰大学教育学教 授、《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主编等职,主要著作《美的实验心理学》、《梦与 无意识》等。 瓦伦丁《色彩的美》 3.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分析 3.1 闻一多《色彩》的色彩分析 艾青《手推车》的色彩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人” 《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里面多次描绘“黑色人”或 “黑色的人”形象,代表了作家作为精神界战士、“民族魂”的一贯思想特点: 韧性战斗和硬骨头精神。黑色人是作家思想或意念的形象化,心理或心灵状态的 形象化。 3.2 电影色彩的运用及意义 单一色彩的意义阐释 色彩运用的多重效应 3.3 电影色彩的互文性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谈谈色彩与艺术的关系。 2.以一篇你最熟悉的文学作品为例,分析色彩语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3.以一部你最熟悉的电影作品为例,分析其中色彩运用的方法及表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四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文艺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弗洛伊德的思想 2.理解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与人格学说 3.掌握并能分析艺术作品中的人格构成 (二)教学内容 1.蒙受误解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法西斯=生殖器=荒淫无耻 弗洛伊德的思想 弗洛伊德的生平 20世纪20年代,弗式的精神分析学说日趋成熟,30时代在他去世之 前,声誉在西方学术界达到脊峰浩极的地步。美国心理学史家被林在《实 验心理学史》一书中,称弗式与达尔文一样是“最伟大的创始者”、“时 代精神的代言人”,“弗洛伊德已使潜意识心灵这个概念成为常识。”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命题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分 离的部分和动作。我们要记得我们以前常以为心理的就是意识的。意识好 像正是心理生活的特征,而心理学则被认为是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这种 看法是如此明显,任何反对都会被认为是胡闹。然而精神分析却不得不和 这个成见相抵触,不得不否认“心理学即意识”的说法。精神分析以为心 灵包含有感情、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却可以是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2.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人的潜意识深处,除了经验过而被遗忘的世界外,还有一个从未经验过却 真实存在的世界。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性取力的二重性 性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弗洛伊德将文学艺术看成是性欲的升华和性苦闷的象征。 弗洛伊德认为,真正艺术家的心理特征: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谈谈色彩与艺术的关系。 2.以一篇你最熟悉的文学作品为例,分析色彩语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3.以一部你最熟悉的电影作品为例,分析其中色彩运用的方法及表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四讲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文艺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弗洛伊德的思想 2.理解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与人格学说 3.掌握并能分析艺术作品中的人格构成 (二) 教学内容 1.蒙受误解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法西斯=生殖器=荒淫无耻 弗洛伊德的思想 弗洛伊德的生平 20 世纪 20 年代,弗式的精神分析学说日趋成熟,30 时代在他去世之 前,声誉在西方学术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美国心理学史家波林在《实 验心理学史》一书中,称弗式与达尔文一样是“最伟大的创始者”、“时 代精神的代言人”,“弗洛伊德已使潜意识心灵这个概念成为常识。”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命题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分 离的部分和动作。我们要记得我们以前常以为心理的就是意识的。意识好 像正是心理生活的特征,而心理学则被认为是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这种 看法是如此明显,任何反对都会被认为是胡闹。然而精神分析却不得不和 这个成见相抵触,不得不否认“心理学即意识”的说法。精神分析以为心 灵包含有感情、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却可以是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2.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人的潜意识深处,除了经验过而被遗忘的世界外,还有一个从未经验过却 真实存在的世界。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性驱力的二重性 性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弗洛伊德将文学艺术看成是性欲的升华和性苦闷的象征。 弗洛伊德认为,真正艺术家的心理特征:

3.《魔鬼双面人》中的人格分析 布鲁克斯先生是个成功的上流社会人士,热衷慈善,德高望重,家庭美满。 这样一个满分男人,人格里却有着另人不为所知的一面:另 个他自称马 歇尔,不断诱使布鲁克斯以杀人为乐。他陶醉于连环杀人的乐趣中,就如 染上毒瘾,却不料在杀害一名夫妇的时候,被一名摄影师拍下全过程。摄 影师以此来要挟布鲁克斯,怎料却被布鲁克斯反攻一着。因为事情蹊跷, 引来了女警探特蕾西的怀疑。于是布鲁克斯先生开始了他下一步的计 划… 布鲁克斯先生的人格层次 摄影师的人格层次 女警探的人格层次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性驱力的价值二重性指什么? 2.三重人格学说指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理论分析某个作家的创作,或分析某部艺术作品中的 人物塑造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五讲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 一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精神分析学派中艺术心理学的发展 2.理解荣格、阿德勒、拉康的主要观点 3.掌握自卑情结、镜像阶段等学术概念 (二)教学内容 1.精神分析派的艺术心理学的发展 2.荣格与文艺心理学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 3.阿德勒:(1870 -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 原来弗洛伊德的积极追随者,后创立个体心理学派。1911年,另立精神分 析研究会,后改为个 体心理学会。1912年,出版《神经症体质》,宁愿依据文化心理学的概念 来探讨神经症问题。纳粹兴起以后,他移居美国。 阿德勒与自卑情结 阿德是由变态心,理或神经定的分析时狩到律康心,理的研究的 人的趋向目标的运动由低到高发展,处在较为低下情境的人总要力求达

3.《魔鬼双面人》中的人格分析 布鲁克斯先生是个成功的上流社会人士,热衷慈善,德高望重,家庭美满。 这样一个满分男人,人格里却有着另人不为所知的一面:另一个他自称马 歇尔,不断诱使布鲁克斯以杀人为乐。他陶醉于连环杀人的乐趣中,就如 染上毒瘾,却不料在杀害一名夫妇的时候,被一名摄影师拍下全过程。摄 影师以此来要挟布鲁克斯,怎料却被布鲁克斯反攻一着。因为事情蹊跷, 引来了女警探特蕾西的怀疑。于是布鲁克斯先生开始了他下一步的计 划…… 布鲁克斯先生的人格层次 摄影师的人格层次 女警探的人格层次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性驱力的价值二重性指什么? 2.三重人格学说指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理论分析某个作家的创作,或分析某部艺术作品中的 人物塑造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五讲 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精神分析学派中艺术心理学的发展 2.理解荣格、阿德勒、拉康的主要观点 3.掌握自卑情结、镜像阶段等学术概念 (二) 教学内容 1.精神分析派的艺术心理学的发展 2.荣格与文艺心理学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 3.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 原来弗洛伊德的积极追随者,后创立个体心理学派。1911 年,另立精神分 析研究会,后改为个 体心理学会。1912 年,出版《神经症体质》,宁愿依据文化心理学的概念 来探讨神经症问题。纳粹兴起以后,他移居美国。 阿德勒与自卑情结 阿勒德是由变态心理或神经症的分析过渡到健康心理的研究的。 人的趋向目标的运动由低到高发展,处在较为低下情境的人总要力求达

到更为优越的地位,这在儿童身上极为明显 初生婴儿是一切物种中最无能自助的,可以说他所处的是最低下的情境。 每个儿童都期望在家庭这一最初的社会组织中受到关心和照顾,这是自卑 情结的最初表露。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动机理论的最重要解释概念,原指来源于品质性缺 陷的自卑感,后兼指种族歧视造成的少数民族儿童自卑感。 自卑情结与艺术创造中的超越 在阿德勒看来,艺术创造的动力就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 优越”的动机 虽然阿德勒也同弗洛伊德一样,试图在艺术家的早期经验中寻究创作的原 动力, 但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弗洛伊德更为注意梦术家人格的分裂因素,而 阿德勒则注重艺术家人格的整体统一性。我们人类的一切文化看来都是以 自卑感为基础的。 阿德勒认为,艺术家在很多方面和处于自卑或无能状态中的儿童一样,他 们的心事总是拥有某种目标,而日往往是由相象而生的优越性目标。因而 在艺术家的内心充满了诸如此类的心理冲突:贫乏和富有、附属性和支配 性、苦难和幸福、无知和全知以及无能和创造等。在这里,想象的目标越 是优越,艺术家的不安和痛苦就可能越深,但也可能同时意味着可以激发 更为惊人的创造力,获得某种真正的自卑的超越。 阿德勒与生活风格 阿德勒认为形成生活风格有哪三个因素? 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期。其中, 三个主要因素是: (1)出生顺序。 (2)最初的记忆 (3)梦的分析 在这一点,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是一致的,但是,阿德勒认为,梦不能仅 仅归结为性,通过分析人在梦中如何应对问题和筹划等,可以深入了解人 的生活网络 艺术创造中自卑与心理补偿的关系 双耳失聪的贝多芬 阿德勒文艺心理学价值评价 阿德勒的系统容纳了更多的社会性的内容,有更令信服的说服力。 如果说弗洛伊德强调了艺术家过去的经验对创作的影响的话,那么阿德 勒正好相反,他凸现了个人的奋斗目标(即未来)对艺术创作的决定意义

到更为优越的地位,这在儿童身上极为明显。 初生婴儿是一切物种中最无能自助的,可以说他所处的是最低下的情境。 每个儿童都期望在家庭这一最初的社会组织中受到关心和照顾,这是自卑 情结的最初表露。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动机理论的最重要解释概念,原指来源于品质性缺 陷的自卑感,后兼指种族歧视造成的少数民族儿童自卑感。 自卑情结与艺术创造中的超越 在阿德勒看来,艺术创造的动力就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 优越”的动机。 虽然阿德勒也同弗洛伊德一样,试图在艺术家的早期经验中寻究创作的原 动力, 但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弗洛伊德更为注意艺术家人格的分裂因素,而 阿德勒则注重艺术家人格的整体统一性。我们人类的一切文化看来都是以 自卑感为基础的。 阿德勒认为,艺术家在很多方面和处于自卑或无能状态中的儿童一样,他 们的心事总是拥有某种目标,而且往往是由想象而生的优越性目标。因而, 在艺术家的内心充满了诸如此类的心理冲突:贫乏和富有、附属性和支配 性、苦难和幸福、无知和全知以及无能和创造等。在这里,想象的目标越 是优越,艺术家的不安和痛苦就可能越深,但也可能同时意味着可以激发 更为惊人的创造力,获得某种真正的自卑的超越。 阿德勒与生活风格 阿德勒认为形成生活风格有哪三个因素? 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期。其中, 三个主要因素是: (1)出生顺序。 (2)最初的记忆 (3)梦的分析 在这一点,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是一致的,但是,阿德勒认为,梦不能仅 仅归结为性,通过分析人在梦中如何应对问题和筹划等,可以深入了解人 的生活网络。 艺术创造中自卑与心理补偿的关系 双耳失聪的贝多芬 阿德勒文艺心理学价值评价 阿德勒的系统容纳了更多的社会性的内容,有更令信服的说服力。 如果说弗洛伊德强调了艺术家过去的经验对创作的影响的话,那么阿德 勒正好相反,他凸现了个人的奋斗目标(即未来)对艺术创作的决定意义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阿德勒以其个体心理学为基点的艺术见解几乎处 处可见他的本人的经历的影子。在不少地方,如其说阿德勒是在纵深推演 他的艺术心理学见解,还不如说是在重述他个人的童年时的自卑和以后的 成功。 也许是阿德勒没有采取大众化的形式以外的形式严密地表达自己理论的 缘故,阿德勒身后的影响因而并不像人们期望的那么深远。 4.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拉康(1901-1981),是当代最有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之一。 1932年,拉康发表了博士论文《论妄想狂精神病与个性的关系》后,从此 走上弗洛伊德探索潜意识的道路。 1936年,著作《超越现实原则》(与弗洛伊德 《超越愉悦原则》相映成趣) 50年代初期“法国精神分析学协会”的发起人之一的拉康,自称 属于“弗洛伊德学派”,但是他不满意于传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而是以(结 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为立场,把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进 行结构上的描述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拉康使得弗洛伊德更加引人注目了。 镜像阶段论 1936年,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论” 物我不分阶段(0一6个月):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 在我与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镜像阶段(约6--一18个月)。人就过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 点。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也就是看到镜像活动与自已身体活动之间 的关系时,他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高兴,并拚命向镜子靠近,以便看得清 楚。这种识别的行动正是“我”的初次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初次同化” (婴儿和镜子的合一)。不过“初次同化”也意味着第一次的“自我疏异” 原因在于现时活动中的“我”与镜中之“我”乃是分裂的。当婴儿试图触 摸镜像时,他会发现那是并不存在的,所以初次出现的“我”是一种具有 逆反结构的、外在于主体并被对象化的镜像。这就意味着从镜像阶段开始 的是婴儿的想象世界,它为婴儿向象征世界(以接受语言为标志)和现实 世界过渡奠定了某种心理基础。 拉康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为三个阶段 “镜像阶段论”与绘画 (1)镜像和画中的图像都是二维的形象。绘画的观者接受色彩魔术的存在 犹如婴儿注意镜子一样: (2)把不直实的虑拟的绘画内容看作是直实的或可信的.其实是一种认同 与婴儿的初次同化颇有相似之处,至少在观者一进入画廊时,他就己经无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阿德勒以其个体心理学为基点的艺术见解几乎处 处可见他的本人的经历的影子。在不少地方,如其说阿德勒是在纵深推演 他的艺术心理学见解,还不如说是在重述他个人的童年时的自卑和以后的 成功。 也许是阿德勒没有采取大众化的形式以外的形式严密地表达自己理论的 缘故,阿德勒身后的影响因而并不像人们期望的那么深远。 4.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拉康(1901--1981),是当代最有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之一。 1932 年,拉康发表了博士论文《论妄想狂精神病与个性的关系》后,从此 走上弗洛伊德探索潜意识的道路。 1936 年,著作《超越现实原则》(与弗洛伊德 《超越愉悦原则》相映成趣) 50 年代初期“法国精神分析学协会”的发起人之一的拉康,自称 属于“弗洛伊德学派”,但是他不满意于传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而是以(结 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为立场,把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进 行结构上的描述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拉康使得弗洛伊德更加引人注目了。 镜像阶段论 1936 年,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论”: 物我不分阶段(0—6 个月):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 在我与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镜像阶段(约 6---18 个月)。人就过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 点。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也就是看到镜像活动与自已身体活动之间 的关系时,他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高兴,并拚命向镜子靠近,以便看得清 楚。这种识别的行动正是“我”的初次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初次同化” (婴儿和镜子的合一)。不过“初次同化”也意味着第一次的“自我疏异”。 原因在于现时活动中的“我”与镜中之“我”乃是分裂的。当婴儿试图触 摸镜像时,他会发现那是并不存在的,所以初次出现的“我”是一种具有 逆反结构的、外在于主体并被对象化的镜像。这就意味着从镜像阶段开始 的是婴儿的想象世界,它为婴儿向象征世界(以接受语言为标志)和现实 世界过渡奠定了某种心理基础。 拉康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为三个阶段 “镜像阶段论”与绘画 (1)镜像和画中的图像都是二维的形象。绘画的观者接受色彩魔术的存在 犹如婴儿注意镜子一样; (2)把不真实的虚拟的绘画内容看作是真实的或可信的,其实是一种认同, 与婴儿的初次同化颇有相似之处,至少在观者一进入画廊时,他就已经无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1页,可试读12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