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程(出生、死亡、迁移、物种分化)岀发,揭示了随杋过程对群落构建的影响,给岀了群落 物种多度分布的机理性解释。但是,群落中性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一生态等同性假设一直饱 受争议( Cadotte et al,2006; MacDougall et al,2009),而且该理论只能对少数群落给出准 确的预测( Wootton,2005; McGill et al2006)。因此近年来,在承认随机过程的同时,生态 学家们试图将确定性带入群落中性理论,以使其更加符合实际。目前群落中性理论的发展主 要有两类,一类是将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进行整合,如 Gravel等(2006)提出的生态位中性 连续体概念、 Tilman(2004}提出的随机生态位理论( stochastic niche theory)等整合假说。另 类则是借鉴种群遗传学中的近中性理论对群落中性理论进行修饰(zhou& Zhang,2008),该理 论假设物种间的适合度存在微小差异(如竞争力服从具有微小方差的正态分布),由漂变和 扩散两个过程决定群落多样性。这些理论模型都需要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更好 地理解群落构建过程中确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的作用。 2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地区概况 浙江省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临安市西北部,经度范围:119°24′11”~11928′21 E,纬度范围:30°18′30″~3024′55″N,海拔范围:300-1556m,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 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景观。西天目山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4.8~8.8℃;≥10℃积温5100~ 2500℃;年降水量1390~1870mm,相对湿度76%~81%。西天目山地处亚热带北缘,属 亚热带季风性暖湿型气候,四季分明,有利于植被生长 211取样地点 实验中所用样地位于天目山管理局门前的荒地,海拔约320m。根据使用时间的长短分 为三块样地,分别代表次生演替的不同阶段。其中第一块样地为常年使用的停车场,植被稀 少矮小,植物品种单一,可视为次生演替的初级阶段;第二块样地为5年前荒废的空地,植 被较第一块密集,品种较为丰富,视为次生演替的第二阶段;第三块样地为02年荒废的样地, 植被更为密集,品种更加丰富,可见样地中出现了明显的灌木,视为次生演替的第三阶段 天目山禅院寺前有一块人为干扰较少的样地,植被密集,周边柳杉等乔木众多,植被品种较 为丰富,视为次生演替的顶级阶段。 22实验方法 本实验于2012年7月12日和13日分别在取样地点的三块样地取样,每块样地各取10 个50cm×50cm大小的样方。其中在第一块样地和第二块样地上,随机选取了两条长为50m 的样线,每条样线上均匀地选取5个样方:在第三块样地上,碍于地形大小的限制,随机选 取了三条样线,总共选取了10个样方:在第四处中,小组取三个50cm×50cm的样方,结合 生态实习时采集的两个样方,总共选取了5个样方 鉴定样方中各物种,测量样方中的物种数和每个物种的个数,其中丛生植物以丛为计数 单位 23数据处理 为了检验经典的中性理论模型对次生演替各阶段群落多度分布的预测效果,小组采用 Etienne(2005)提出的新的抽样方法,首先通过上述抽样数据得出中性理论模型的预测。 我们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中性理论模型参数,采用 etienne(2005)的计算程序,根据实际 采集的样方多度分布数据,采用R语言和 PARIgi软件测出基本多样性指数( Fundermental Diversity Number,θ)和迁移率( Migrate Rate,m);然后将得到的参数用经典中性理论模 型模拟600次物种分布多度,对这600次预测的物种分布多度求均值作为最优中性预测值 对于上述中性模型预测结果,分别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检验。首先用最常见的X检验对中 性模型的预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即对中性模型预测值和实际观测数据利用R分别按 Preston 的方法进行分组,最后通过SPSs90统计软件做X拟合检验。然后采用95%置信区间检验,天目山野外实习论文集 程(出生、死亡、迁移、物种分化)出发,揭示了随机过程对群落构建的影响,给出了群落 物种多度分布的机理性解释。但是,群落中性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生态等同性假设一直饱 受争议(Cadotte et al., 2006; MacDougall et al., 2009),而且该理论只能对少数群落给出准 确的预测(Wootton, 2005; McGill et al., 2006)。因此近年来,在承认随机过程的同时,生态 学家们试图将确定性带入群落中性理论,以使其更加符合实际。目前群落中性理论的发展主 要有两类,一类是将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进行整合,如 Gravel 等(2006)提出的生态位-中性 连续体概念、Tilman(2004)提出的随机生态位理论(stochastic niche theory)等整合假说。另一 类则是借鉴种群遗传学中的近中性理论对群落中性理论进行修饰(Zhou & Zhang, 2008),该理 论假设物种间的适合度存在微小差异(如竞争力服从具有微小方差的正态分布),由漂变和 扩散两个过程决定群落多样性。这些理论模型都需要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更好 地理解群落构建过程中确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的作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浙江省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临安市西北部,经度范围:119°24′11″~119°28′21″ E,纬度范围:30°18′30″~30°24′55″N,海拔范围:300~1556m,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 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景观。西天目山保护区年平均气温 14.8~8.8 ℃;≥10℃积温 5100~ 2500℃;年降水量 1390~1870mm,相对湿度 76 %~81 %。西天目山地处亚热带北缘,属 亚热带季风性暖湿型气候,四季分明,有利于植被生长。 2.1.1 取样地点 实验中所用样地位于天目山管理局门前的荒地,海拔约320m。根据使用时间的长短分 为三块样地,分别代表次生演替的不同阶段。其中第一块样地为常年使用的停车场,植被稀 少矮小,植物品种单一,可视为次生演替的初级阶段;第二块样地为5年前荒废的空地,植 被较第一块密集,品种较为丰富,视为次生演替的第二阶段;第三块样地为02年荒废的样地, 植被更为密集,品种更加丰富,可见样地中出现了明显的灌木,视为次生演替的第三阶段; 天目山禅院寺前有一块人为干扰较少的样地,植被密集,周边柳杉等乔木众多,植被品种较 为丰富,视为次生演替的顶级阶段。 2.2 实验方法 本实验于 2012 年 7 月 12 日和 13 日分别在取样地点的三块样地取样,每块样地各取 10 个 50cm×50cm 大小的样方。其中在第一块样地和第二块样地上,随机选取了两条长为 50m 的样线,每条样线上均匀地选取 5 个样方;在第三块样地上,碍于地形大小的限制,随机选 取了三条样线,总共选取了 10 个样方;在第四处中,小组取三个 50cm×50cm 的样方,结合 生态实习时采集的两个样方,总共选取了 5 个样方。 鉴定样方中各物种,测量样方中的物种数和每个物种的个数,其中丛生植物以丛为计数 单位。 2.3 数据处理 为了检验经典的中性理论模型对次生演替各阶段群落多度分布的预测效果,小组采用 Etienne(2005)提出的新的抽样方法,首先通过上述抽样数据得出中性理论模型的预测。 我们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中性理论模型参数,采用Etienne(2005)的计算程序,根据实际 采集的样方多度分布数据,采用R语言和PARI/gp软件测出基本多样性指数(Fundermental Diversity Number,θ)和迁移率(Migrate Rate,m);然后将得到的参数用经典中性理论模 型模拟600次物种分布多度,对这600次预测的物种分布多度求均值作为最优中性预测值。 对于上述中性模型预测结果,分别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检验。首先用最常见的X²检验对中 性模型的预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即对中性模型预测值和实际观测数据利用R分别按Preston 的方法进行分组,最后通过SPSSl9.0统计软件做X²拟合检验。然后采用95%置信区间检验, 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