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q=V4=2B[π(R2-x2) n (3-19) q=qi n=2B [x(R-T)-cos0 bz] nn, (3-20) 双作用叶片泵如不考虑叶片厚度,泵的输出流量是均匀的,但实际叶片是有厚度的,长半 径圆弧和短半径圆弧也不可能完全同心,尤其是叶片底部槽与压油腔相通,因此泵的输出流 量将出现微小的脉动,但其脉动率较其他形式的泵(螺杆泵除外)小得多,且在叶片数为4的 整数倍时最小,为此,双作用叶片泵的叶片数一般为12或16片。 图3-14配油盘 1,3一压油窗口2,4—吸油窗口c一环形槽 3.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1)配油盘双作用叶片泵的配油盘如图3-14所示,在盘上有两个吸油窗口2、4和两个 压油窗口1、3,窗口之间为封油区,通常应使封油区对应的中心角β稍大于或等于两个叶片 之间的夹角,否则会使吸油腔和压油腔连通,造成泄漏,当两个叶片间密封油液从吸油区过 渡到封油区(长半径圆弧处)时,其压力基本上与吸油压力相同,但当转子再继续旋转一个微 小角度时,使该密封腔突然与压油腔相通,使其中油液压力突然升高,油液的体积突然收缩, 压油腔中的油倒流进该腔,使液压泵的瞬时流量突然减小,引起液压泵的流量脉动、压力脉动 和噪声,为此在配油盘的压油窗口靠叶片从封油区进入压油区的一边开有一个截面形状为三 角形的三角槽(又称眉毛槽),使两叶片之间的封闭油液在未进入压油区之前就通过该三角槽 与压力油相连,其压力逐渐上升,因而缓减了流量和压力脉动,并降低了噪声。环形槽c与压 油腔相通并与转子叶片槽底部相通,使叶片的底部作用有压力油 (2)定子曲线定子曲线是由四段圆弧和四段过渡曲线组成的。过渡曲线应保证叶片贴 紧在定子内表面上,保证叶片在转子槽中径向运动时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均匀,使叶片对定 子的内表面的冲击尽可能小。 过渡曲线如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线,则叶片泵的流量理论上没有脉动,可是叶片在大、小圆 弧和过渡曲线的连接点处产生很大的径向加速度,对定子产生冲击,造成连接点处严重磨损 并发生噪声。在连接点处用小圆弧进行修正,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在较为新式的泵中采用“等 加速一等减速”曲线,如图3-15(a)所示。这种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 2(R-r p=r+a202(0<0</2) 4(R-r)6 p=2r时a(8-2a) (a/2<8<a) (3-21) 式中符号见图3-15所示。qi =Vn=2B[π(R2 -r 2 )- cos R - r bz]n (3-19) q=qiηv=2B[π(R2 -r 2 )- cos R - r bz]nηv (3-20) 双作用叶片泵如不考虑叶片厚度,泵的输出流量是均匀的,但实际叶片是有厚度的,长半 径圆弧和短半径圆弧也不可能完全同心,尤其是叶片底部槽与压油腔相通,因此泵的输出流 量将出现微小的脉动,但其脉动率较其他形式的泵(螺杆泵除外)小得多,且在叶片数为 4 的 整数倍时最小,为此,双作用叶片泵的叶片数一般为 12 或 16 片。 图 3-14 配油盘 1,3—压油窗口 2,4—吸油窗口 c —环形槽 3.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1)配油盘 双作用叶片泵的配油盘如图 3-14 所示,在盘上有两个吸油窗口 2、4 和两个 压油窗口 1、3,窗口之间为封油区,通常应使封油区对应的中心角 β 稍大于或等于两个叶片 之间的夹角,否则会使吸油腔和压油腔连通,造成泄漏,当两个叶片间密封油液从吸油区过 渡到封油区(长半径圆弧处)时,其压力基本上与吸油压力相同,但当转子再继续旋转一个微 小角度时,使该密封腔突然与压油腔相通,使其中油液压力突然升高,油液的体积突然收缩, 压油腔中的油倒流进该腔,使液压泵的瞬时流量突然减小,引起液压泵的流量脉动、压力脉动 和噪声,为此在配油盘的压油窗口靠叶片从封油区进入压油区的一边开有一个截面形状为三 角形的三角槽(又称眉毛槽),使两叶片之间的封闭油液在未进入压油区之前就通过该三角槽 与压力油相连,其压力逐渐上升,因而缓减了流量和压力脉动,并降低了噪声。环形槽 c 与压 油腔相通并与转子叶片槽底部相通,使叶片的底部作用有压力油。 (2)定子曲线 定子曲线是由四段圆弧和四段过渡曲线组成的。过渡曲线应保证叶片贴 紧在定子内表面上,保证叶片在转子槽中径向运动时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均匀,使叶片对定 子的内表面的冲击尽可能小。 过渡曲线如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线,则叶片泵的流量理论上没有脉动,可是叶片在大、小圆 弧和过渡曲线的连接点处产生很大的径向加速度,对定子产生冲击,造成连接点处严重磨损, 并发生噪声。在连接点处用小圆弧进行修正,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在较为新式的泵中采用“等 加速一等减速”曲线,如图 3-15(a)所示。这种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 ρ=r+ 2 a 2(R -r) θ 2 (0<θ<a/2) ρ=2r-R+ a 4(R -r) (θ- 2a 2  ) (a/2<θ<a) (3-21) 式中符号见图 3-15 所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