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搭建一座桥梁 这个宏观结构理论似乎与微观社会学的交换理论相去甚远。确实,二者有着根本上的不 同,因为它们从相反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关系。我们可以说,打个比方,交换理论是从内部而 宏观结构理论是从外部来审视社会关系的。前者剖析被认为是隐藏在所有社会关系背后、并 决定其特征和动态的交换过程,而不论这些过程是植根于何种更大的社会系统之中。它同微 观经济学一样,是一个微观的但也是普遍的理论。宏观结构理论分析由限制社会关系的人群 构成所组成的结构框架。这些社会关系能够独立于文化规范和个人的欲望而发展,从而塑造 了社区中和其它庞大的集体中社会关系的模式或结构。这两种相互促进对立的视角产生出了 迴异却并不矛盾的解释。这就好比血液凝结既可以从化学的角度解释为与氧气的接触,又可 以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为是为了防止因小伤而丧命。这些解释之间并无冲突;它们只是从不 同的立场审视一个现象罢了。 交换理论和宏观结构理论是互补的而非相互矛盾的。默顿( Merton1975)强调一个学 科中多元化的理论对于知识发展的意义。不同的主题需要用不同的理论来结实,至少在一门 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是这样,尽管最终目标是依据奥卡姆的剃刀原则整合各种理论。我说 这两种理论互补,是指其中一种理论当作已知条件并视为公设而不加说明的东西,另一理论 却当作问题并寻求予以解释。宏观社会学的关注点适合于对整个社会或其他庞大集体的研 究,因为我们不可能追踪和剖析千百万人的人际关系。在这里,必须忽略掉日常社会生活的 细节而将其主要的规则和模式抽象出来,这便是宏观结构探究法通过忽略个人之间的社会互 动转而分析社会位置之间的社会互动率( the rates of social interaction)所做的一—即:在各 种社会维度的基础上将人们加以分类。 但是,我们仍然对隐含在所有人类关系中、并对理解这些关系至关重要的社会过程感兴 趣。宏观社会学探究法虽然在一张大画布上留下了遒劲的笔触,却因没有深入调查人际关系 而无法解释这些关系。例如,宏观结构理论假设内群倾向( ingroup tendencies)的存在,却 没有解释产生这种倾向的过程。交换理论试图通过关注在背景、经历和社会位置上的相似处 如何使人们有可能交换互动所需的对彼此观点和行为的相互支持来解释这些倾向。并且,对 内群的偏好,例如人们的价值观,表明了两点:第一,它们诱使人们同本群体的成员交往: 第二,他们促使人们赞成那些选择内群同伴的人而反对那些选择外人的人。这些交换过程维 持并强化在宏观结构理论中假设存在的内群压力( ingroup pressures)。但是,根据这一理论, 结构条件可能会限制人们日益涉足群际关系,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象这样相当普遍的群 际关系暗示着内群压力被减弱了,因为当很多人都被卷入群际关系中时,这种关系就不会遭 到广泛的反对了。这里,交换理论能够再一次对内群压力的减弱进行解释,认为这是因为人 们为把他们的关系限制在群体内而赢得的赞同减少了 交换理论不讨论在较大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及其对交换的性质的 意义。宏观结构理论对第一个问题予以了直接的讨论,对第二个问题亦有所涉及。由新的和 不同的结构条件所导致的群际关系的增长,改变了普遍的交换活动的性质,因为群际关系中 的社会交换不同于内群关系中的交换。(虽然大多数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维度上既是群内的同 时又是群际的,但社会交换却通常围绕互动双方要么相同要么不同的特质而进行。)交换理 论剖析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的过程,却把这种差异视作当然,宏观结构理论则试图解释为什么 一些社会关系比另一些更加普遍 同一内群体中的成员倾向于分享意见和观点,他们之间的社会交换常常需要相互支持和 赞同。但是,群际关系中的交换却由于彼此在经验和资源方面的差异而常常牵涉到不同的利 益或服务。甲可能在园艺方面给乙提出建议,而乙则通过帮助甲修理家庭汽车来表达自己的 感激( discharges his or her obligation)。社会差别也可能造成这样一来一种可能性:甲能够向 乙提供建议和帮助,但乙除了尊敬、感激和景仰之外,却别无他物可作回报。这样,在群际 关系中就产生了地位的差异。这些交往伙伴之间在声誉和影响力方面的非正式地位差异中的 个人因素,使得这种关系与老板的正式权威或警官的强制权力比较起来,易于逃避且更少强 迫性 我对交换理论和宏观结构理论这两种社会学观点都曾做过一些贡献,而在这篇文章中6 搭建一座桥梁 这个宏观结构理论似乎与微观社会学的交换理论相去甚远。确实,二者有着根本上的不 同,因为它们从相反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关系。我们可以说,打个比方,交换理论是从内部而 宏观结构理论是从外部来审视社会关系的。前者剖析被认为是隐藏在所有社会关系背后、并 决定其特征和动态的交换过程,而不论这些过程是植根于何种更大的社会系统之中。它同微 观经济学一样,是一个微观的但也是普遍的理论。宏观结构理论分析由限制社会关系的人群 构成所组成的结构框架。这些社会关系能够独立于文化规范和个人的欲望而发展,从而塑造 了社区中和其它庞大的集体中社会关系的模式或结构。这两种相互促进对立的视角产生出了 迥异却并不矛盾的解释。这就好比血液凝结既可以从化学的角度解释为与氧气的接触,又可 以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为是为了防止因小伤而丧命。这些解释之间并无冲突;它们只是从不 同的立场审视一个现象罢了。 交换理论和宏观结构理论是互补的而非相互矛盾的。默顿(Merton 1975)强调一个学 科中多元化的理论对于知识发展的意义。不同的主题需要用不同的理论来结实,至少在一门 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是这样,尽管最终目标是依据奥卡姆的剃刀原则1整合各种理论。我说 这两种理论互补,是指其中一种理论当作已知条件并视为公设而不加说明的东西,另一理论 却当作问题并寻求予以解释。宏观社会学的关注点适合于对整个社会或其他庞大集体的研 究,因为我们不可能追踪和剖析千百万人的人际关系。在这里,必须忽略掉日常社会生活的 细节而将其主要的规则和模式抽象出来,这便是宏观结构探究法通过忽略个人之间的社会互 动转而分析社会位置之间的社会互动率(the rates of social interaction)所做的——即:在各 种社会维度的基础上将人们加以分类。 但是,我们仍然对隐含在所有人类关系中、并对理解这些关系至关重要的社会过程感兴 趣。宏观社会学探究法虽然在一张大画布上留下了遒劲的笔触,却因没有深入调查人际关系 而无法解释这些关系。例如,宏观结构理论假设内群倾向(ingroup tendencies)的存在,却 没有解释产生这种倾向的过程。交换理论试图通过关注在背景、经历和社会位置上的相似处 如何使人们有可能交换互动所需的对彼此观点和行为的相互支持来解释这些倾向。并且,对 内群的偏好,例如人们的价值观,表明了两点:第一,它们诱使人们同本群体的成员交往; 第二,他们促使人们赞成那些选择内群同伴的人而反对那些选择外人的人。这些交换过程维 持并强化在宏观结构理论中假设存在的内群压力(ingroup pressures)。但是,根据这一理论, 结构条件可能会限制人们日益涉足群际关系,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象这样相当普遍的群 际关系暗示着内群压力被减弱了,因为当很多人都被卷入群际关系中时,这种关系就不会遭 到广泛的反对了。这里,交换理论能够再一次对内群压力的减弱进行解释,认为这是因为人 们为把他们的关系限制在群体内而赢得的赞同减少了。 交换理论不讨论在较大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及其对交换的性质的 意义。宏观结构理论对第一个问题予以了直接的讨论,对第二个问题亦有所涉及。由新的和 不同的结构条件所导致的群际关系的增长,改变了普遍的交换活动的性质,因为群际关系中 的社会交换不同于内群关系中的交换。(虽然大多数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维度上既是群内的同 时又是群际的,但社会交换却通常围绕互动双方要么相同要么不同的特质而进行。)交换理 论剖析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的过程,却把这种差异视作当然,宏观结构理论则试图解释为什么 一些社会关系比另一些更加普遍。 同一内群体中的成员倾向于分享意见和观点,他们之间的社会交换常常需要相互支持和 赞同。但是,群际关系中的交换却由于彼此在经验和资源方面的差异而常常牵涉到不同的利 益或服务。甲可能在园艺方面给乙提出建议,而乙则通过帮助甲修理家庭汽车来表达自己的 感激(discharges his or her obligation)。社会差别也可能造成这样一来一种可能性:甲能够向 乙提供建议和帮助,但乙除了尊敬、感激和景仰之外,却别无他物可作回报。这样,在群际 关系中就产生了地位的差异。这些交往伙伴之间在声誉和影响力方面的非正式地位差异中的 个人因素,使得这种关系与老板的正式权威或警官的强制权力比较起来,易于逃避且更少强 迫性。 我对交换理论和宏观结构理论这两种社会学观点都曾做过一些贡献,而在这篇文章中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