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评鉴活动多得要命,"每一次都是扰攘多日,人仰马翻。美国和台湾既没有这么 频繁,也没有这么琐碎。…现在各校用于这些评鉴工作的人力、物力、金钱难以 数记”。 我之所以不厌其详地引用丁邦新教授的原话,是因为丁先生指出的这些香港 高等教育的弊端,却恰恰在成为有些中国大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换言之,香港 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陷入不能自拔的这种高等教育的附庸藩属状态,国内不少大学 却似乎羡慕不已,甚至以为北京大学等国内大学最大的不幸就是至今尚没有资格 作西方的”附庸藩属”,因为北大的教授们居然还在用中文写作,这怎么与国际接 轨呢!中国大学的理工科现在已经是以用英文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作为"评鉴标 准”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大概目前主要仍是用中文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这在 大学改革者看来似乎正表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落后。所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 发展目标就是今后都要用英文到美国期刊上去发表论文:用中文发表的论文算什 么学术成果呢,不够国际标准嘛。最后,理所当然,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必须由 外国学者来评鉴,你看连香港都不但要请外国专家来评鉴,而且首先要请外国专 家来”解释如何评鉴"!人家香港至少一直是用英文的,即使自己不会评鉴至少能 听懂人家”解释如何评鉴”,中国大陆只怕连人家”解释如何评鉴”都听不懂。因此 中国的大学改革第一步只能先模仿香港高等教育,然后才能有资格与美国接轨。 大概所谓要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主要就是要大学不但理工科而且人文 社会科学教师都用英文到美国期刊发表论文,除此以外好象也没有其他什么目标 了。北京大学当局现在经过精密的科学计算后宣布,北京大学可以用”十七年” 的时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不知道这个"十七年” 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二十年?但我想不管多少年,北大 的这个目标大概也就是要在”十七年”后达到北大教师主要都用英文在美国期刊 发表论文吧。如果不是这个目标,又是什么目标呢?但如果无非如此,则香港所 有大学早就都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大学”了,因为香港不管理工还是文科历来都不 得不用英文争取在英美期刊上发表论文。如此说来,则北京大学的”世界一流大 学目标"其实不过就是香港化。具体说来,北大目前的改革目标,我想其实也就 是两个目标,第一,北大当局决心要用各种方式来保证,十七年后北大教师必须 象香港那样主要是由英美大学培养的博士来担当:第二,十七年后北大教师必须 象香港学者那样主要用英文写作论文到英美期刊发表,不然就解聘。据说北大的 管理阶层最近都学了一个英文短语,叫up or out。怎么个up怎么个out呢? 答案大概是:今后用英文就up,用中文就out! 三、一流大学还是三流大学? 我以为中国的大学改革实际正在出现一种危险的倾向。这种危险就是在”创 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实际却可能恰恰在把中国的大学变成注定只能成为 三流、四流、甚至不入流的大学。出现这种危险倾向的原因在于,目前对所谓” 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解是相当似是而非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因此一些改革方案 的设计往往从一开始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且让我们现在以一种假设情况来提出问题。以中国现在的一流大学例如北京 大学为例,假如17年后,北京大学的所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助教都是由哈佛、 耶鲁、芝加哥等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博士所组成,而与此同时北京大学自己培养 的博士则只能去中国本土的二流和三流大学任教,试问那时的北京大学是变成了评鉴活动多得要命,"每一次都是扰攘多日,人仰马翻。美国和台湾既没有这么 频繁,也没有这么琐碎。…现在各校用于这些评鉴工作的人力、物力、金钱难以 数记"。 我之所以不厌其详地引用丁邦新教授的原话,是因为丁先生指出的这些香港 高等教育的弊端,却恰恰在成为有些中国大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换言之,香港 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陷入不能自拔的这种高等教育的附庸藩属状态,国内不少大学 却似乎羡慕不已,甚至以为北京大学等国内大学最大的不幸就是至今尚没有资格 作西方的"附庸藩属",因为北大的教授们居然还在用中文写作,这怎么与国际接 轨呢!中国大学的理工科现在已经是以用英文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作为"评鉴标 准"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大概目前主要仍是用中文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这在 大学改革者看来似乎正表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落后。所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 发展目标就是今后都要用英文到美国期刊上去发表论文;用中文发表的论文算什 么学术成果呢,不够国际标准嘛。最后,理所当然,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必须由 外国学者来评鉴,你看连香港都不但要请外国专家来评鉴,而且首先要请外国专 家来"解释如何评鉴"!人家香港至少一直是用英文的,即使自己不会评鉴至少能 听懂人家"解释如何评鉴",中国大陆只怕连人家"解释如何评鉴"都听不懂。因此 中国的大学改革第一步只能先模仿香港高等教育,然后才能有资格与美国接轨。 大概所谓要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主要就是要大学不但理工科而且人文 社会科学教师都用英文到美国期刊发表论文,除此以外好象也没有其他什么目标 了。北京大学当局现在经过精密的科学计算后宣布,北京大学可以用"十七年" 的时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不知道这个"十七年" 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二十年?但我想不管多少年,北大 的这个目标大概也就是要在"十七年"后达到北大教师主要都用英文在美国期刊 发表论文吧。如果不是这个目标,又是什么目标呢?但如果无非如此,则香港所 有大学早就都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大学"了,因为香港不管理工还是文科历来都不 得不用英文争取在英美期刊上发表论文。如此说来,则北京大学的"世界一流大 学目标"其实不过就是香港化。具体说来,北大目前的改革目标,我想其实也就 是两个目标,第一,北大当局决心要用各种方式来保证,十七年后北大教师必须 象香港那样主要是由英美大学培养的博士来担当;第二,十七年后北大教师必须 象香港学者那样主要用英文写作论文到英美期刊发表,不然就解聘。据说北大的 管理阶层最近都学了一个英文短语,叫 up or out。怎么个 up 怎么个 out 呢? 答案大概是:今后用英文就 up,用中文就 out! 三、一流大学还是三流大学? 我以为中国的大学改革实际正在出现一种危险的倾向。这种危险就是在"创 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实际却可能恰恰在把中国的大学变成注定只能成为 三流、四流、甚至不入流的大学。出现这种危险倾向的原因在于,目前对所谓" 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解是相当似是而非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因此一些改革方案 的设计往往从一开始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且让我们现在以一种假设情况来提出问题。以中国现在的一流大学例如北京 大学为例,假如 17 年后,北京大学的所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助教都是由哈佛、 耶鲁、芝加哥等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博士所组成,而与此同时北京大学自己培养 的博士则只能去中国本土的二流和三流大学任教,试问那时的北京大学是变成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