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098· 工程科学学报,第41卷,第8期 120r 2.5 a 60 -60 ,基础隔震 一非光滑主动 基础隔震 非光滑主动 ---1QG主动 ---LQG主动 -1200 5 10 1520 25 30 35 -2.50 5 10 1520 253035 时间/s 时间 图12LK0714波作用下结构隔震层响应曲线对比.(a)LK0714波作用下隔震层位移曲线对比:(b)LK0714波作用下隔震层加速度曲线 对比 Fig.12 Curve comparison of structural isolation layer response under LK714 wave:(a)curve comparison of isolation laver displacement under LK714 wave:(b)curve comparison of isolation layer acceleration under LK714 wave I00 b) :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 非光滑主动 一非光滑主动 50 ---L0G主动 ·=-LQG主动 50 -1006 10 20 30 10 20 30 时间s 时间s 图13人工波作用下结构隔震层响应曲线对比.(a)人工波作用下隔震层位移曲线对比:(b)人工波作用下隔震层加速度曲线 Fig.13 Curve comparison of structural isolation layer response under artificial wave:(a)curve comparison of isolation layer displacement under arti- ficial wave;(b)curve comparison of isolation layer acceleration under artificial wave 表2三条波分别作用下的隔震层响应峰值 Table 2 Peak values of isolation layer responses under three different waves LK0676波 LK0714 人工波 控制策略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mm (ms1) (ms2) mm (m.s-1) (m52) mm (m.s-1) (ms2) 隔震 120.65 0.49 2.24 110.58 0.54 2.12 91.92 0.49 1.87 LQG 43.57 0.37 2.06 48.92 0.36 1.93 36.48 0.24 1.63 非光滑 40.10 0.32 1.48 39.56 0.27 1.59 29.44 0.21 1.25 从表2可以看出,三条地震波作用下,相比于隔 4.3上部结构响应峰值分析 震,LQG主动智能隔震结构隔震层位移分别下降了 图14~图19为上部结构各层响应峰值,从图 64%、56%和60%,非光滑主动智能隔震结构隔震 14~图19可以看出,相比于基础隔震,非光滑主动 层位移则分别下降了67%、64%和68%,其对位移 控制和LQG主动控制的层间位移峰值有大幅度的 峰值的控制效果优于LOG主动控制.两种控制算 下降,而且非光滑主动控制下层间位移峰值均比 法下受控结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峰值均有所下降,尤 LQG主动控制的低,同时从结构加速度可以看出上 其是加速度峰值的控制,非光滑控制下的下降幅度 部结构基本为平动,但图19人工波作用下加速度峰 明显大于LQG控制.因此,对于隔震层响应峰值的 第3层加速度比其他层加速度略微偏小,分析主要 控制,非光滑主动控制效果明显优于LQG主动 是控制器控制力对上部结构动力响应相位有一定影 控制. 响,高阶振型有一定的参与.同样,两种主动控制方 式下结构的加速度峰值也有着明显的下降,且非光工程科学学报,第 41 卷,第 8 期 图 12 LK0714 波作用下结构隔震层响应曲线对比 郾 (a) LK0714 波作用下隔震层位移曲线对比; (b) LK0714 波作用下隔震层加速度曲线 对比 Fig. 12 Curve comparison of structural isolation layer response under LK714 wave: ( a) curve comparison of isolation layer displacement under LK714 wave; (b) curve comparison of isolation layer acceleration under LK714 wave 图 13 人工波作用下结构隔震层响应曲线对比 郾 (a) 人工波作用下隔震层位移曲线对比; (b) 人工波作用下隔震层加速度曲线 Fig. 13 Curve comparison of structural isolation layer response under artificial wave: (a) curve comparison of isolation layer displacement under arti鄄 ficial wave; (b) curve comparison of isolation layer acceleration under artificial wave 表 2 三条波分别作用下的隔震层响应峰值 Table 2 Peak values of isolation layer responses under three different waves 控制策略 LK0676 波 LK0714 人工波 位移/ mm 速度/ (m·s - 1 ) 加速度/ (m·s - 2 ) 位移/ mm 速度/ (m·s - 1 ) 加速度/ (m·s - 2 ) 位移/ mm 速度/ (m·s - 1 ) 加速度/ (m·s - 2 ) 隔震 120郾 65 0郾 49 2郾 24 110郾 58 0郾 54 2郾 12 91郾 92 0郾 49 1郾 87 LQG 43郾 57 0郾 37 2郾 06 48郾 92 0郾 36 1郾 93 36郾 48 0郾 24 1郾 63 非光滑 40郾 10 0郾 32 1郾 48 39郾 56 0郾 27 1郾 59 29郾 44 0郾 21 1郾 25 从表 2 可以看出,三条地震波作用下,相比于隔 震,LQG 主动智能隔震结构隔震层位移分别下降了 64% 、56% 和 60% ,非光滑主动智能隔震结构隔震 层位移则分别下降了 67% 、64% 和 68% ,其对位移 峰值的控制效果优于 LQG 主动控制. 两种控制算 法下受控结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峰值均有所下降,尤 其是加速度峰值的控制,非光滑控制下的下降幅度 明显大于 LQG 控制. 因此,对于隔震层响应峰值的 控制, 非光滑主动控制效果明显优于 LQG 主动 控制. 4郾 3 上部结构响应峰值分析 图 14 ~ 图 19 为上部结构各层响应峰值,从图 14 ~ 图 19 可以看出,相比于基础隔震,非光滑主动 控制和 LQG 主动控制的层间位移峰值有大幅度的 下降,而且非光滑主动控制下层间位移峰值均比 LQG 主动控制的低,同时从结构加速度可以看出上 部结构基本为平动,但图 19 人工波作用下加速度峰 第 3 层加速度比其他层加速度略微偏小,分析主要 是控制器控制力对上部结构动力响应相位有一定影 响,高阶振型有一定的参与. 同样,两种主动控制方 式下结构的加速度峰值也有着明显的下降,且非光 ·1098·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