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是受动的。“于是自我在同一行动中同时既是活动的又是受动的:它同时既得到实在性又得到否定性,这 当然是一个矛盾。”[31]要使矛盾得到解决,自我必须被设定为绝对全部的实在性,引入实体和偶性范 畴。费希特说:“自我,当它被看作是绝对地设定起来的,包含着一切实在性的整个领域时,就是实体 当它被设定于这个领域的一个并非无条件地规定的范围里的时候,它就是偶然的,或者说,它是实体中的 个偶性。把这个特殊范围从整个领域中分割出来的界限,是使偶性成为偶性的界限。界限是实体与偶性 的区别根据。界限存在于整个领域之中;因此,偶性存在于实体之中并属于实体;而界限排除某种东西于 整个领域之外;因此,偶性不是实体。”[32]这样,实体与偶性就被理解为本原行动展开的综合,是实在 性之全体的自我内部的区别 实体与偶性的关系实际上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实体与属性、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这一范畴具有普逅i的认 知意义。不和偶性发生关系的实体是不可思议的,同样,没有实体,偶性也是不可思维的。“实体被认为 是普遍的一切相互关系;偶性则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和另一交替物相互交替着。”没有偶性,实体勍成了 纯粹的不可认为的“一”,没有实体,偶性也就成了毫无实在性的杂乱性的“多”。“本来只有一个唯 的实体,即自我:一切可能的实在都是在这个唯一的实体中设定起来的。”[33]实体是偶性的根据,偶性 是实体的表现。到此为止,费希特已经把理论知识学的范畴包含在自我的本原行动之中,解释了康德哲学 中没有解决的知性范畴的来源和关系问题 四、实践知识学原理 不论是理论知识学,还是实践知识学,康德开启的主体性转向及其留下的问题都是费希特思想的出发点。 费希特承认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巨大成就,正如他在早期的一封书信中写到的:“自从我读了《实践 理性批判》以后,我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34]但是,康德的实践哲学是软弱无力的、矛盾的和不 彻底的。犹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18世纪末德国的状况完全反映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 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通过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跃居统治地位,并且夺得了欧洲大陆:……但软弱无力的 德国市民只有’善良意志’。康德只谈‘善良意志’,那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结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 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个人的需要和欲望的协调都推到彼岸世界。”[35]马克思对康德的批评似部分 地被费希特意识到了。对费希特来说,康德的实践哲学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康德没有解决道德绝对命令的实 在性问题,道德只是善良意志的“应当”。对费希特来说,这样的绝对命令并非是“绝对的”,而是需要进一步进行先验还 原和加以证明的。其二,康德没有解释道德意识与自然冲动的关系,在他那里,两者是不相干的,因此,康德的道德理论是 纯形式的,缺少实质性的内容。而对费希特来说,道德行为应该是实质性和形式性的统一。为了达得实质性道德理论,需要 解释和阐明道德意识和自然冲动之间的关系。其三,康德没有澄清理论晢学和实践晢学之间的关系。虽然康德强调,实践理 性具有优先性,但是,在他那里,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实质上是相互割裂的,实践理性并未成为理论理性的基础。而付费希 特来说,只有把自我产生非我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础,即不仅作为实践哲学的基础,也作为理论哲学的基础时,才能真正形成 个绝对唯心主义的体系。是受动的。“于是自我在同一行动中同时既是活动的又是受动的;它同时既得到实在性又得到否定性,这 当然是一个矛盾。”[31]要使矛盾得到解决,自我必须被设定为绝对全部的实在性,引入实体和偶性范 畴。费希特说:“自我,当它被看作是绝对地设定起来的,包含着一切实在性的整个领域时,就是实体; 当它被设定于这个领域的一个并非无条件地规定的范围里的时候,它就是偶然的,或者说,它是实体中的 一个偶性。把这个特殊范围从整个领域中分割出来的界限,是使偶性成为偶性的界限。界限是实体与偶性 的区别根据。界限存在于整个领域之中;因此,偶性存在于实体之中并属于实体;而界限排除某种东西于 整个领域之外;因此,偶性不是实体。”[32]这样,实体与偶性就被理解为本原行动展开的综合,是实在 性之全体的自我内部的区别。 实体与偶性的关系实际上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实体与属性、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这一范畴具有普遍的认 知意义。不和偶性发生关系的实体是不可思议的,同样,没有实体,偶性也是不可思维的。“实体被认为 是普遍的一切相互关系;偶性则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和另一交替物相互交替着。”没有偶性,实体就成了 纯粹的不可认为的“一”,没有实体,偶性也就成了毫无实在性的杂乱性的“多”。“本来只有一个唯一 的实体,即自我;一切可能的实在都是在这个唯一的实体中设定起来的。”[33]实体是偶性的根据,偶性 是实体的表现。到此为止,费希特已经把理论知识学的范畴包含在自我的本原行动之中,解释了康德哲学 中没有解决的知性范畴的来源和关系问题。 四、实践知识学原理 不论是理论知识学,还是实践知识学,康德开启的主体性转向及其留下的问题都是费希特思想的出发点。 费希特承认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巨大成就,正如他在早期的一封书信中写到的:“自从我读了《实践 理性批判》以后,我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34]但是,康德的实践哲学是软弱无力的、矛盾的和不 彻底的。犹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18 世纪末德国的状况完全反映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 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通过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跃居统治地位,并且夺得了欧洲大陆;……但软弱无力的 德国市民只有’善良意志’。康德只谈‘善良意志’,那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结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 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个人的需要和欲望的协调都推到彼岸世界。”[35]马克思对康德的批评似乎部分 地被费希特意识到了。对费希特来说,康德的实践哲学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康德没有解决道德绝对命令的实 在性问题,道德只是善良意志的“应当”。对费希特来说,这样的绝对命令并非是“绝对的”,而是需要进一步进行先验还 原和加以证明的。其二,康德没有解释道德意识与自然冲动的关系,在他那里,两者是不相干的,因此,康德的道德理论是 纯形式的,缺少实质性的内容。而对费希特来说,道德行为应该是实质性和形式性的统一。为了达得实质性道德理论,需要 解释和阐明道德意识和自然冲动之间的关系。其三,康德没有澄清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之间的关系。虽然康德强调,实践理 性具有优先性,但是,在他那里,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实质上是相互割裂的,实践理性并未成为理论理性的基础。而对费希 特来说,只有把自我产生非我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础,即不仅作为实践哲学的基础,也作为理论哲学的基础时,才能真正形成 一个绝对唯心主义的体系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