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FDC-18006-1x-P.C 宝武韶 ●与此同时,为了降本增效,炼铁厂也一直关注6号高炉TRT发电量不足的问题,并在请来设备 厂家诊断后,于8月底制定了《6号高炉TRT优化改造方案》,拟投入设备改造费用337万元,安装费用 35万元。 9月4日,公司召开项目论证会,会议原则同意改造方案。但为确保技改投入的科学性,设备 部、投资部等部门技术人员建议回归原点,系统分析,査找出高炉煤气发生量与TRT入口煤气量偏差大 的真正原因后,再次论证改造的必要性 ●9月8日,炼铁厂请来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深入检查,这时才发现,由于4月28日维 修过程中,没做位置确认,造成B阀实际开度与执行机构的输出开度相反。也就是说,操作台关闭了阀 门,而阀门实际处于开启状态。至此,自4月28日由于小“维修”造成6号高炉TRT发电量下降已经134 天,直接经济损失345.5万元,间接损失不可估量。 这起事件给了时任总经理傅建国巨大的触动。“如果4月28日工程公司维修人员在当天处理事故认 真点,如果炼铁厂技术人员主动配合认真点,就能避免至少345.5万的损失;如果29日投产运行后发现 发电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深入査找原因,就可以为公司每天挽回至少2.58万元的损失:如果在6月30 日定修检查时认真一点,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还可以挽回损失180.5万元。粗放的工作方式必须要改!” 想到此,傅建国立刻给全体员工写下《一封家书》进行分析,引起韶钢上下一场场“认认真真做事”的 大讨论。“粗放的工作方式就像顽瘴痼疾,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一遇到机会它又重新发作,误导我们的 行为,损害企业的利益”。傅建国意识到,光有讨论还不够,如何真正去除“粗放”这一顽疾,才是工作 的难点。 硬币总有两面。“小‘维修’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事件虽然很令人惋惜,但如果能让员工深刻意识到 自身问题,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时任支撑团队总代表的刘建荣从积极面看待此事件,“趁热打铁,立 刻揪出问题,‘差不多’文化是时候转变了!”刘建荣和支撑团队一起,从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入手,梳 理出了韶钢存在的500余个操作、流程不规范问题。真实的案例,让韶钢人开始对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差 不多”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逐步向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向优特文化、精细管理转变 痛则变,变则通。经过2015年一年的整改,支撑团队2015年初诊断出的问题95%得到了解决,如特 钢产品质量缺陷“表面划伤”占比由2014年的3.7%(大棒线)、10.4%(中棒线)分别下降到2015年11 月的1.04%和2.8%;炼钢内部缺陷发生率由2015年初的6.31%下降到11月的3.05%:轴承钢氧含量小于 8pm比例由34%提高到100%,小于6pm比例达到96.8%,控制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时任特钢制造部副 部长包锋说:“这个变化在年初想都不敢想。” 3)“三岗”活动 面对公司基础管理能力亟需提升的困境,在2016年基础管理年启动会上,公司提出“岗位找茬、岗 位对标、岗位提升活动促进标准化作业,快速有效提升基础管理能力”夯实基础管理 为使岗位找茬、岗位对标、岗位提升“三岗”活动有效推进并取得成效,公司首先是完善“三岗” 活动推进机制和组织体系,策划下发“三岗”活动行动计划,建立“三岗”活动推进评价标准,其次是 建立全员对标体系,推进标准岗建设,大力推进6S管理和星级作业区创建,再次是开展综合巡视和专项 检査,按双月定期召开基础管理推进会,厂部长上台讲“三岗”活动,发布“三岗”最佳实践案例,全 方位多角度推进三岗活动。2015-2017年共召开18次公司级推进大会,每次会上发布1-3个典型案例 均来自基层,起到学习、借鉴作用。 岗位找茬。2016年和2017年,岗位员工累计找茬64110条,其中规程找茬占比19%、设备及安全类 找茬占比58.5%,并有效整改,整改率94.2%。开展岗位核心要素梳理,415个岗位梳理出2397条核心要 素。炼钢厂维修车间员工李鉴锋在工作中发现3号连铸机切割车在生产过程中回到原始位时经常出现溜 车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影响铸坯质量。对这一问题,他与技术骨干一起,在现场蹲守,找问题根源,通 过头脑风暴,采用“防错”设计,最终制作了防溜车装置,解决了切割车溜车的现象,保证了铸坯质量。 这一防溜车装置还通过了实用型专利申报 岗位对标。通过绩效牵引及辅导、走出去、项目化等方式持续提升岗位指标。岗位对标的推进和实 践,加深员工对“标”的理解,加深对管理者的核心能力是“目标量化能力”的理解,对标活动的丰富 10/14FDC-18006-1X-P-C 宝武韶钢 10 / 14  与此同时,为了降本增效,炼铁厂也一直关注 6 号高炉 TRT 发电量不足的问题,并在请来设备 厂家诊断后,于 8 月底制定了《6 号高炉 TRT 优化改造方案》,拟投入设备改造费用 337 万元,安装费用 35 万元。  9 月 4 日,公司召开项目论证会,会议原则同意改造方案。但为确保技改投入的科学性,设备 部、投资部等部门技术人员建议回归原点,系统分析,查找出高炉煤气发生量与 TRT 入口煤气量偏差大 的真正原因后,再次论证改造的必要性。  9 月 8 日,炼铁厂请来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深入检查,这时才发现,由于 4 月 28 日维 修过程中,没做位置确认,造成 B 阀实际开度与执行机构的输出开度相反。也就是说,操作台关闭了阀 门,而阀门实际处于开启状态。至此,自 4 月 28 日由于小“维修”造成 6 号高炉 TRT 发电量下降已经 134 天,直接经济损失 345.5 万元,间接损失不可估量。 这起事件给了时任总经理傅建国巨大的触动。“如果 4 月 28 日工程公司维修人员在当天处理事故认 真点,如果炼铁厂技术人员主动配合认真点,就能避免至少 345.5 万的损失;如果 29 日投产运行后发现 发电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深入查找原因,就可以为公司每天挽回至少 2.58 万元的损失;如果在 6 月 30 日定修检查时认真一点,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还可以挽回损失 180.5 万元。粗放的工作方式必须要改!” 想到此,傅建国立刻给全体员工写下《一封家书》进行分析,引起韶钢上下一场场“认认真真做事”的 大讨论。“粗放的工作方式就像顽瘴痼疾,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一遇到机会它又重新发作,误导我们的 行为,损害企业的利益”。傅建国意识到,光有讨论还不够,如何真正去除“粗放”这一顽疾,才是工作 的难点。 硬币总有两面。“小‘维修’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事件虽然很令人惋惜,但如果能让员工深刻意识到 自身问题,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时任支撑团队总代表的刘建荣从积极面看待此事件,“趁热打铁,立 刻揪出问题,‘差不多’文化是时候转变了!”刘建荣和支撑团队一起,从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入手,梳 理出了韶钢存在的 500 余个操作、流程不规范问题。真实的案例,让韶钢人开始对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差 不多”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逐步向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向优特文化、精细管理转变。 痛则变,变则通。经过 2015 年一年的整改,支撑团队 2015 年初诊断出的问题 95%得到了解决,如特 钢产品质量缺陷“表面划伤”占比由 2014 年的 3.7%(大棒线)、10.4%(中棒线)分别下降到 2015 年 11 月的 1.04%和 2.8%;炼钢内部缺陷发生率由 2015 年初的 6.31%下降到 11 月的 3.05%;轴承钢氧含量小于 8ppm 比例由 34%提高到 100%,小于 6ppm 比例达到 96.8%,控制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时任特钢制造部副 部长包锋说:“这个变化在年初想都不敢想。” 3)“三岗”活动 面对公司基础管理能力亟需提升的困境,在 2016 年基础管理年启动会上,公司提出“岗位找茬、岗 位对标、岗位提升活动促进标准化作业,快速有效提升基础管理能力”夯实基础管理。 为使岗位找茬、岗位对标、岗位提升“三岗”活动有效推进并取得成效,公司首先是完善“三岗” 活动推进机制和组织体系,策划下发“三岗”活动行动计划,建立“三岗”活动推进评价标准,其次是 建立全员对标体系,推进标准岗建设,大力推进 6S 管理和星级作业区创建,再次是开展综合巡视和专项 检查,按双月定期召开基础管理推进会,厂部长上台讲“三岗”活动,发布“三岗”最佳实践案例,全 方位多角度推进三岗活动。2015-2017 年共召开 18 次公司级推进大会,每次会上发布 1-3 个典型案例, 均来自基层,起到学习、借鉴作用。 岗位找茬。2016 年和 2017 年,岗位员工累计找茬 64110 条,其中规程找茬占比 19%、设备及安全类 找茬占比 58.5%,并有效整改,整改率 94.2%。开展岗位核心要素梳理,415 个岗位梳理出 2397 条核心要 素。炼钢厂维修车间员工李鉴锋在工作中发现 3 号连铸机切割车在生产过程中回到原始位时经常出现溜 车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影响铸坯质量。对这一问题,他与技术骨干一起,在现场蹲守,找问题根源,通 过头脑风暴,采用“防错”设计,最终制作了防溜车装置,解决了切割车溜车的现象,保证了铸坯质量。 这一防溜车装置还通过了实用型专利申报。 岗位对标。通过绩效牵引及辅导、走出去、项目化等方式持续提升岗位指标。岗位对标的推进和实 践,加深员工对“标”的理解,加深对管理者的核心能力是“目标量化能力”的理解,对标活动的丰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