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与现实路径选择丨邹学荣吴彬罗婷婷 标进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 兴成为历史选择的必然 全面”,而乡村则是全面的短板。据国家统计 3.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 局公布数据,2018年末,乡村还有贫困人口 平均→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是中华人民 1660万,贫困发生率1.7%①,是短板中的短板。共和国成立以来民生的发展轨迹。20世纪50 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与小康社年代,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是发展的主要 会的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环境和生 任务,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0世纪六七 态问题比较突出,全国乡村生活垃圾年产量约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 1.2亿吨四3,不少地方垃圾处理基本处于管理管理模式,限制了个体积极性的发挥;改革开 无体现、工作无人员、建设运行无投入的状放倡导“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况四,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激发了个体积极性,但贫富差距拉大,2018我 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国年基尼系数达0.4740;“让改革发展成果更 为1.2%、2.3%、1.5%和1.1%;农民适应生产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 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中共重庆市同富裕不断迈进”成为顶层关注民生的重点。 委研究室库区劳动力转移课题组抽样调査显乡村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而14个集 示,三峡重庆库区乡村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短板中的短板2。让1660 盲和小学学历人群占37%,近年虽有较大改万(2018年)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迈向富裕,贫 变,但受教育程度偏低仍是不争的事实,而新乡村一个不落地进入现代化—乡村振兴 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农业现代成为历史前进目标的必然。 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在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 我国乡村改革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只有从根本上制→重心转移→新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的发展逻辑。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三农” 代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问题,1982-1986年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 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件,对承包的合法性、放活农村工商业、竞争促 略;只有乡村振兴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增加农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内在要求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一乡村振1987-2003年,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全国“打 ①资料来源:《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2月15日,hp:/ww stats.goven/tjsj/zxfb/201902/120190215_1649231 html ②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一太行 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及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标进军。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 “全面”,而乡村则是全面的短板。据国家统计 局公布数据,2018 年末,乡村还有贫困人口 1660万,贫困发生率1.7%①,是短板中的短板。 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与小康社 会的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环境和生 态问题比较突出,全国乡村生活垃圾年产量约 1.2亿吨[7]132,不少地方垃圾处理基本处于管理 无体现、工作无人员、建设运行无投入的状 况[7]147,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 16.1%,其 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 为 11.2%、2.3%、1.5% 和 1.1%[3] ;农民适应生产 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中共重庆市 委研究室库区劳动力转移课题组抽样调查显 示,三峡重庆库区乡村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 盲和小学学历人群占 37%[8] ,近年虽有较大改 变,但受教育程度偏低仍是不争的事实,而新 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农业现代 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在 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只有从根本上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 代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 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只有乡村振兴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内在要求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乡村振 兴成为历史选择的必然。 3.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 平均→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以来民生的发展轨迹。20世纪 50 年代,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是发展的主要 任务,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0世纪六七 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 管理模式,限制了个体积极性的发挥;改革开 放倡导“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激发了个体积极性,但贫富差距拉大,2018 我 国年基尼系数达 0.4740;“让改革发展成果更 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不断迈进”成为顶层关注民生的重点。 乡村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而 14 个集 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短板中的短板②。让 1660 万(2018年)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迈向富裕,贫 困乡村一个不落地进入现代化——乡村振兴 成为历史前进目标的必然。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我国乡村改革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重心转移→新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 的发展逻辑。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三农” 问题,1982—1986 年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 件,对承包的合法性、放活农村工商业、竞争促 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增加农业 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1987—2003年,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全国“打 ① 资料来源:《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 1386万人》,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 2月 15日,http://www. 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15_1649231.html。 ② 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 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及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 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与现实路径选择 | 邹学荣 吴 彬 罗婷婷 · 5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