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度基本上处于变长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变长幅度大于发达国家的变短幅度,导致全球的生产长 度变长;(3)对生产长度的分解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国家的国际生产长度都在上升[。至此,宏观层 面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的位置测度方法和思路基本完善,下一步是如何把宏观层面的测度应用到微观 企业测度和实证研究中去 为了阐述清楚生产长度(或位置)的测度方法,以下我们利用倪红福(2016)的广义增加值平均传 递步长定义方法,来阐述产品部门的上游度和下游度的测算公式,并讨论该方法与Wang等(2017)的 一致性。倪红福(2016)文中的广义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是指在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某一产品部门 (产品部门组合)传递1单位增加值到某一最终需求产品部门(最终需求产品部门组合)所经历的平均 生产阶段数。从位置的角度来看,如果C国1部门产品的增加值到达U国2产业部门的距离越长, 说明C国1产业部门相对处于U国2产业部门生产链的上游位置。 假设需要生产最终产品(U2)y单位,不失一般性,这里取1。来自产品部门(C1)的完全增加值 为vb,具体形式为:[V(+A+A2+A3+…A"+…)]盟=vb。这里我们认为初始增加值创造 出来嵌入该部门产品中就经历了1个阶段,作为中间投入生产另一部门产品时经历了2个阶段。于 是,v单位增加值经过1个阶段传递,v·a单位增加值经过2个阶段传递。依次类推,经由全球生 产网络体系,从C1传递1单位增加值到U2的平均传递步长为: LV(1·I+2·A+3·A2+4·A3+..)]2[VBB]H vaplic1--U2) (5) LVI 以上的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是基于产业部门对产业部门(点对点)而定义的。实际上可以按产品 部门与产品部门组(点对面)、产品部门组对产品部门(面对点)、产品部门组与产品部门组(面对面)进 行定义。类似推理可以得到有关产品部门到产品部门组合、产品部门组合到产品部门、产品部门组合 到产品部门组合的一般情形。显然也可推广到多国多部门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框架: EI·[VBB]·Y vapl{E→Y} (6) E·(VB)·Y 式(6)中,E是元素为0和1构成的列向量,被考察产业部门的取值为1,否则为0;Y为最终需求 产业部门组合列向量,不妨假设已标准化,满足所有元素之和为1。显然,当取E=(10000 0),Y=(000001)时,即得到上述的点(C1)对点(U2)的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此外, 当E和Y取特定值时,式(6)的广义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与其他文献中定义的APL、上游度、下游度 等测度指标相同,或者只是相差某一固定值。这里定义的所有产品部门对具体某一产品部门的最终 需求的广义增加值传递步长与Wang等(2017)定义的后向生产长度一致,即产品部门下游度[10。下 游度可以理解为所有产品部门的初始创造价值归集到某一具体产品部门所经历的阶段数,或者所有 产品部门的初始增加值生产到某一具体产品部门的距离。下游度越大,说明该产品部门越处于下游。 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定义位置和生产长度,其核心思想都是对生产过程各阶段的阶段数的加权加总 计算,如传统的平均传递步长是以各阶段的产出占总产出比重为权重计算产出从初始投入阶段到最 终需求阶段经历的平均生产阶段数。最近, Antras和Chor(2017)对产业层面的上游度和下游度概念 进行了综述,并且基于全球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以解释产业层面的上游度和 下游度的变化m。 Johnson(2017)全面总结了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和长度的 测算方法,并指出两者应该逐步融合,然后重点阐述了全球价值链核算指标在宏观经济、贸易、环境和 产业等领域的应用]。到此,宏观层面的全球价值链测度研究已经达到了巅峰,下一步主要是将这 些指标应用到经济研究的具体领域。 三、全球价值链的微观测度 与宏观测度相对应,微观企业层面的全球价值链测度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基于企业或产品调查度基本上处于变长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变长幅度大于发达国家的变短幅度,导致全球的生产长 度变长;(3)对生产长度的分解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国家的国际生产长度都在上升[20].至此,宏观层 面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的位置测度方法和思路基本完善,下一步是如何把宏观层面的测度应用到微观 企业测度和实证研究中去. 为了阐述清楚生产长度(或位置)的测度方法,以下我们利用倪红福(2016)的广义增加值平均传 递步长定义方法,来阐述产品部门的上游度和下游度的测算公式,并讨论该方法与 Wang等(2017)的 一致性.倪红福(2016)文中的广义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是指在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某一产品部门 (产品部门组合)传递1单位增加值到某一最终需求产品部门(最终需求产品部门组合)所经历的平均 生产阶段数.从位置的角度来看,如果 C国1部门产品的增加值到达 U 国2产业部门的距离越长, 说明 C国1产业部门相对处于 U 国2产业部门生产链的上游位置. 假设需要生产最终产品(U2)y U 2 单位,不失一般性,这里取1.来自产品部门(C1)的完全增加值 为vC 1bCU 11 ,具体形式为:[^V(I+A+A2+A3+...An+...)]CU 12 =vC 1bCU 12 .这里我们认为初始增加值创造 出来嵌入该部门产品中就经历了1个阶段,作为中间投入生产另一部门产品时经历了2个阶段.于 是,vC 1 单位增加值经过1个阶段传递,vC 1 􀅰aCU 12 单位增加值经过2个阶段传递.依次类推,经由全球生 产网络体系,从 C1传递1单位增加值到 U2的平均传递步长为② : vapl{C1→U2}= [^V(1􀅰I+2􀅰A+3􀅰A2+4􀅰A3+...)]CU 12 [^VB]CU 12 = [^VBB]CU 12 [^VB]CU 12 (5) 以上的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是基于产业部门对产业部门(点对点)而定义的.实际上可以按产品 部门与产品部门组(点对面)、产品部门组对产品部门(面对点)、产品部门组与产品部门组(面对面)进 行定义.类似推理可以得到有关产品部门到产品部门组合、产品部门组合到产品部门、产品部门组合 到产品部门组合的一般情形.显然也可推广到多国多部门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框架: vapl{E→Y}= ET􀅰[^VBB]􀅰Y ET􀅰(^VB)􀅰Y (6) 式(6)中,E是元素为0和1构成的列向量,被考察产业部门的取值为1,否则为0;Y 为最终需求 产业部门组合列向量,不妨假设已标准化,满足所有元素之和为1.显然,当取 E=(1 0 0 0 0 0)T,Y=(0 0 0 0 0 1)T 时,即得到上述的点(C1)对点(U2)的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此外, 当 E和 Y 取特定值时,式(6)的广义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与其他文献中定义的 APL、上游度、下游度 等测度指标相同,或者只是相差某一固定值.这里定义的所有产品部门对具体某一产品部门的最终 需求的广义增加值传递步长与 Wang等(2017)定义的后向生产长度一致,即产品部门下游度[10].下 游度可以理解为所有产品部门的初始创造价值归集到某一具体产品部门所经历的阶段数,或者所有 产品部门的初始增加值生产到某一具体产品部门的距离.下游度越大,说明该产品部门越处于下游. 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定义位置和生产长度,其核心思想都是对生产过程各阶段的阶段数的加权加总 计算,如传统的平均传递步长是以各阶段的产出占总产出比重为权重计算产出从初始投入阶段到最 终需求阶段经历的平均生产阶段数.最近,Antras和Chor(2017)对产业层面的上游度和下游度概念 进行了综述,并且基于全球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以解释产业层面的上游度和 下游度的变化[21].Johnson(2017)全面总结了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和长度的 测算方法,并指出两者应该逐步融合,然后重点阐述了全球价值链核算指标在宏观经济、贸易、环境和 产业等领域的应用[22].到此,宏观层面的全球价值链测度研究已经达到了巅峰,下一步主要是将这 些指标应用到经济研究的具体领域. 三、全球价值链的微观测度 与宏观测度相对应,微观企业层面的全球价值链测度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基于企业或产品调查 12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