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在经历了“效率优先”的改革之后,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呼唤公平正义。一方面,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不少人利益受损、心理失衡,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 果不及时化解这些矛盾,我们很可能陷入“经济发展了,社会矛盾却加剧了”的境况。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公 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公平正义实现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和谐达到的程度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实现社会公正,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制度。这是因为,当前社会 公平正义不足的主因在于,社会上仍大量存在“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公平正义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好人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确保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既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尺”,也是促进公平正义理念形 成的“助推器”,更是社会公正进步成果的“凝结”。以制度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正变得十分紧迫和关键。 中国的老百姓都深切地感受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我们国家在制度公正方 面的推进力度和进展是前所未有的。取消农业税,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 共服务均等化:修改义务教育法,“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从西部向全国覆盖: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改革思路,逐步缓解收入分 配差距扩大趋势等等,这些制度改革,无不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理念,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 会公平保障体系正在形成中 当前,紧抓制度公正,力促社会和谐,要着力把握住几个关键环节。 首要的是树立制度的权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最缺乏的不是制度,而是对制度的信仰和尊崇。没有制度的无上权威,制度就 可能成为强权的附庸或道具。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犯法的行为已经严重削弱了法制的权威,影响了政府的公 信力。一些地方盛行的“摆平”现象,其思想根源就在于信奉权力至上、金钱万能和人情第一,丧失了对法律和规则应有的尊崇 其次是要加强制度创新。要按照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原则的要求,对已有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在我们现 存的不少制度中,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有违公平正义原则的规定,成为社会不公、难以和谐的制度之源。举例说,某省从2004年开始实 行文件审查制度,仅一年多时间,在110件省级红头文件中就有60%的文件因存在违法违规问题被修改。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制度建设 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制度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正义,从而使这种制度能够保障公平正义 再次是要把握住制度完善的重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解决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出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 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六个方面的制度,包括: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 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 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抓好制度落实。温家宝总理有这样一句名言:“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政府有没有执行力和公信 力,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个公正的制度,如果在执行中走样,或者有的人执行,有的人不执行 也会使公平变为不公平,使正义变为不正义,失去用制度来保障公平正义的作用。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薛凯半月谈2007年第6期 两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今年两会,劲吹的是“共建共享”的和谐春风 3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 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理论,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共建”、“共享”的主体是人民。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 由人民共享”,再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些理念一脉相承,都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 书记的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共建共享”的前提是党的领导。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 离不开党的领导,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穿“共建共享”精神,首先要求我们党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创 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共建”与“共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是“共建”的动力和目标。没有共同 建设,就不会有社会持久的繁荣:离开了共同享有,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和谐也将难以维系。“共建”与“共享”必须同时进 行,共同建设的过程,也应是共同享有的过程,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也不能厚此薄彼。 些发达国家在社会建设中,十分注重社会参与,发育充分的市民社会、中间组织以及慈善力量做了大量政府无法做成的事,成 为政府职能的有力补充。这样的社会虽然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但仍能保持有序、稳定和可控,其社会建设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而在上世纪,一些拉美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发展,结果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发展成果为少数人所独占, 最终陷入社会动荡、经济低迷、百姓困苦的泥潭,其社会建设的深刻教训也需要我们汲取 共建共享”鼓舞人心,但它决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走向新的未来。 “共建共享”不是重捧“大锅饭”。“大锅饭”是建立在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共同贫穷,而现在追求的是在经济社会又好又 快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共建共享”不仅维护人的生存权,更维护人的发展权,它在注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注重帮助 困难群体渡过难关,实现“后富 “共建共享”不是要建立“养懒机制”。按劳分配仍然是社会最基本的分配原则。每个公民都应认识到,要过上富裕的日 子,需要我们用智慧、辛劳和汗水去争取,而不能采取等 的态度。 “共建共享”不是要取消差距和差别。一定的差距和差别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这也是社会保持一定活力的动因。分享 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并不是无差别的、等份额的分享,而是要建立健全注重社会公平的共享机制。 “共建共享”也并非仅仅是分享物质成果。“共建共享”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丰衣足食,更重视群众的精神满足、心情舒 畅。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各级政府都应该关注和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 当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彻“共建共享”,最紧要的是以民生为核心,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医疗、住房 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新一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实际上就是要补齐社会发展这个“短 腿”,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发展中尝到甜头,从而能够更加努力、自觉地建设和谐社会。在今年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涉及民生的资金投入达到4778亿元,可见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贯彻“共建共享”,另一个紧要任务,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有利于“共建”、“共享”的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要发4 在经历了“效率优先”的改革之后,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呼唤公平正义。一方面,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不少人利益受损、心理失衡,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 果不及时化解这些矛盾,我们很可能陷入“经济发展了,社会矛盾却加剧了”的境况。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公 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公平正义实现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和谐达到的程度。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实现社会公正,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制度。这是因为,当前社会 公平正义不足的主因在于,社会上仍大量存在“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公平正义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好人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确保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既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尺”,也是促进公平正义理念形 成的“助推器”,更是社会公正进步成果的“凝结”。以制度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正变得十分紧迫和关键。 中国的老百姓都深切地感受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我们国家在制度公正方 面的推进力度和进展是前所未有的。取消农业税,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 共服务均等化;修改义务教育法,“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从西部向全国覆盖;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改革思路,逐步缓解收入分 配差距扩大趋势等等,这些制度改革,无不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理念,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 会公平保障体系正在形成中。 当前,紧抓制度公正,力促社会和谐,要着力把握住几个关键环节。 首要的是树立制度的权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最缺乏的不是制度,而是对制度的信仰和尊崇。没有制度的无上权威,制度就 可能成为强权的附庸或道具。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犯法的行为已经严重削弱了法制的权威,影响了政府的公 信力。一些地方盛行的“摆平”现象,其思想根源就在于信奉权力至上、金钱万能和人情第一,丧失了对法律和规则应有的尊崇。 其次是要加强制度创新。要按照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原则的要求,对已有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在我们现 存的不少制度中,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有违公平正义原则的规定,成为社会不公、难以和谐的制度之源。举例说,某省从 2004 年开始实 行文件审查制度,仅一年多时间,在 110 件省级红头文件中就有 60%的文件因存在违法违规问题被修改。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制度建设 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制度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正义,从而使这种制度能够保障公平正义。 再次是要把握住制度完善的重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解决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出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 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六个方面的制度,包括: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 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 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抓好制度落实。温家宝总理有这样一句名言:“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政府有没有执行力和公信 力,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个公正的制度,如果在执行中走样,或者有的人执行,有的人不执行, 也会使公平变为不公平,使正义变为不正义,失去用制度来保障公平正义的作用。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薛凯 半月谈 2007 年第 6 期 两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今年两会,劲吹的是“共建共享”的和谐春风。 3 月 7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 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理论,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共建”、“共享”的主体是人民。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 由人民共享”,再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些理念一脉相承,都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 书记的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共建共享”的前提是党的领导。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 离不开党的领导,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穿“共建共享”精神,首先要求我们党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创 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共建”与“共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是“共建”的动力和目标。没有共同 建设,就不会有社会持久的繁荣;离开了共同享有,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和谐也将难以维系。“共建”与“共享”必须同时进 行,共同建设的过程,也应是共同享有的过程,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也不能厚此薄彼。 一些发达国家在社会建设中,十分注重社会参与,发育充分的市民社会、中间组织以及慈善力量做了大量政府无法做成的事,成 为政府职能的有力补充。这样的社会虽然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但仍能保持有序、稳定和可控,其社会建设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而在上世纪,一些拉美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发展,结果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发展成果为少数人所独占, 最终陷入社会动荡、经济低迷、百姓困苦的泥潭,其社会建设的深刻教训也需要我们汲取。 “共建共享”鼓舞人心,但它决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走向新的未来。 ———“共建共享”不是重捧“大锅饭”。“大锅饭”是建立在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共同贫穷,而现在追求的是在经济社会又好又 快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共建共享”不仅维护人的生存权,更维护人的发展权,它在注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注重帮助 困难群体渡过难关,实现“后富”。 ———“共建共享”不是要建立“养懒机制”。按劳分配仍然是社会最基本的分配原则。每个公民都应认识到,要过上富裕的日 子,需要我们用智慧、辛劳和汗水去争取,而不能采取等、靠、要的态度。 ———“共建共享”不是要取消差距和差别。一定的差距和差别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这也是社会保持一定活力的动因。分享 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并不是无差别的、等份额的分享,而是要建立健全注重社会公平的共享机制。 ———“共建共享”也并非仅仅是分享物质成果。“共建共享”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丰衣足食,更重视群众的精神满足、心情舒 畅。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各级政府都应该关注和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 当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彻“共建共享”,最紧要的是以民生为核心,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医疗、住房、 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新一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实际上就是要补齐社会发展这个“短 腿”,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发展中尝到甜头,从而能够更加努力、自觉地建设和谐社会。在今年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涉及民生的资金投入达到 4778 亿元,可见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贯彻“共建共享”,另一个紧要任务,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有利于“共建”、“共享”的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要发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