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王小盾:论火把节的来源——中国民族学的“高文化”问题 方桂、胡蔚《东川府志》卷八《户口附人种》,毛熬、朱阳《晋宁州志》卷八《风俗》,李焜《蒙自县志》卷二 《风俗》,师范《滇系·杂载》“火把节”,缪阗、施映袞《陆凉州志》卷二《风俗》,戴炯孙《昆明县志》卷 二《风土志》,马标修、杨中润《路南县志》卷一《风俗》,张培爵、周宗麟、周宗洛《大理县志稿》卷六《社 交部·社会教育》,霍士廉、由云龙《姚安县志》卷五三《礼俗志》“风俗”,郑少成、杨肇基《西昌县志》 卷一一《艺文志·文苑》“记叙类”载何成瑜《火把记》。这些记录来源不一,所记之事又覆盖了四川 云南、贵州诸地,说明火把节和星回节的同一关系是广泛的客观存在,不容轻率否定。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把记有南诏星回节和骠信诗的典籍—一—公元10世纪史书《玉溪编事》 看作关于火把节的最早记录。①这一记录是和流传在彝族、白族等民族当中的火把节习俗相对 应的。因为按照语言学家的看法,“骠信”是白语的称呼,意为白祖、白王。②根据历史资料,南诏国包 括今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部分土地,以黑彝先民乌蛮蒙姓为国王。③这就是说,《玉溪编事》的 记录符合火把节习俗的民族属性和地域分布。因此可以判断,现在的火把节来源于南诏时期的星回节。 当然,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在宋代史料中,除南诏故事外,未见关于火把节的记录,这种 记录是在元代以后大量出现的。这是不是意味着,南诏星回节和后世火把节是彼此断裂的两件事呢? 我看不是这样,因为这些火把节史料都和南诏故事有内在联系。首先,各种火把节史料都把一个恒星 年或回归年划分为两年(岁);其次,这些史料都强调了用节日来标志新年的意义一一因而印证了所 谓“星回”。例如以下记录 苦葱,爨蛮之别种……以六月廿四日为年,十二月廿四日为岁首。④ (爨蛮)俗或以六月二十四日为节,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年,至期,搭松棚以敬天祭祖。⑤ 每岁以六月二十四日为过小年……会十月朔日为大过年。⑥ (倮罗)六月……星回节,俗谓之火把会,在廿四、五两日,斫松为燎,高丈余,入夜争先燃之, 村落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占岁之丰歉。① 云南马龙州六月廿四为年节。是晚,妇女俱艳妆,燃炬照屋,谓之照岁。焜耀如同白日,大家 小户俱盛陈酒馔,合家欢乐,名为过年。⑧ 这种以“六月廿四为年节”的情况,或者说分一年为两节的情况,恰好可以用“星回”来加以解释。 因为“星回”是关于恒星观测的概念,用来确定太阳在星空中的位置。从地球人的角度看,每个回归 年,太阳要在星空背景上运行一周。因此,就作为观测标准的特定恒星来说,它同太阳有两个基本关 系:一是对冲,二是相偕。当对冲时,此星与望月合宿;当相偕时,此星与太阳合宿。这两者恰好把 个恒星年或回归年划分为两节。 总之,根据现存30多种关于火把节的历史文献,可以建立以下认识 )火把节即星回节,流行于彝族和其他西南民族之中,一般在六月下旬和十二月下旬举行,节 日的意义在于以此标志新年。其风俗活动有燃火把、跨火、宰牲歌舞、敬天祭祖等项目。 (二)星回节取义于岁首之星回归原处。因此,它来源于以星座判别新年的历法。 ①《太平广记》卷四八三引《玉溪编事》,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3981页 ②参见徐琳:《南诏、大理国“骠信”“摩诃罗嵯”名号探源》,《民族语文》1996年第5期。 ③参见刘尧汉:《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之新证》,见《彝族社会历史调査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岀版社,1980 年,第59—77页 ④傅恒:《皇清职贡图》卷七,扬州:广陵书社,2008年,第463页 ⑤王文韶魏光焘等:《续云南通志稿》卷一六O《南蛮志·种人》引《临安府志》,四川岳池光绪刻本,3页右。 ⑥马忠良:《越禱厅全志》卷一二《夷俗志》,《中国方志集成》第70册《四川府县志辑》,第599页下 ⑦秦仁、王纬、傅腾蛟:《弥勒州志》,《故宫珍本丛刊·云南府州县志》第4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237页下。 ⑧许缵曾:《东还纪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史部第128册第541页上。 7方桂、胡蔚《东川府志》卷八《户口附人种》,毛!、朱阳《晋宁州志》卷八《风俗》,李《蒙自县志》卷二 《风俗》,师范《滇系·杂载》“火把节”,缪阗、施映"《陆凉州志》卷二《风俗》,戴炯孙《昆明县志》卷 二《风土志》,马标修、杨中润《路南县志》卷一《风俗》,张培爵、周宗麟、周宗洛《大理县志稿》卷六《社 交部·社会教育》,霍士廉、由云龙《姚安县志》卷五三《礼俗志》“风俗”,郑少成、杨肇基《西昌县志》 卷一一《艺文志·文苑》“记叙类”载何成瑜《火把记》。这些记录来源不一,所记之事又覆盖了四川、 云南、贵州诸地,说明火把节和星回节的同一关系是广泛的客观存在,不容轻率否定。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把记有南诏星回节和骠信诗的典籍──公元 10世纪史书《玉溪编事》 ──看作关于火把节的最早记录。① 这一记录是和流传在彝族、白族等民族当中的火把节习俗相对 应的。因为按照语言学家的看法,“骠信”是白语的称呼,意为白祖、白王。② 根据历史资料,南诏国包 括今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部分土地,以黑彝先民乌蛮蒙姓为国王。③ 这就是说,《玉溪编事》的 记录符合火把节习俗的民族属性和地域分布。因此可以判断,现在的火把节来源于南诏时期的星回节。 当然,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在宋代史料中,除南诏故事外,未见关于火把节的记录,这种 记录是在元代以后大量出现的。这是不是意味着,南诏星回节和后世火把节是彼此断裂的两件事呢? 我看不是这样,因为这些火把节史料都和南诏故事有内在联系。首先,各种火把节史料都把一个恒星 年或回归年划分为两年(岁);其次,这些史料都强调了用节日来标志新年的意义──因而印证了所 谓“星回”。例如以下记录: 苦葱,爨蛮之别种……以六月廿四日为年,十二月廿四日为岁首。④ (爨蛮)俗或以六月二十四日为节,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年,至期,搭松棚以敬天祭祖。⑤ 每岁以六月二十四日为过小年……会十月朔日为大过年。⑥ (倮罗)六月……星回节,俗谓之火把会,在廿四、五两日,斫松为燎,高丈余,入夜争先燃之, 村落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占岁之丰歉。⑦ 云南马龙州六月廿四为年节。是晚,妇女俱艳妆,燃炬照屋,谓之照岁。耀如同白日,大家 小户俱盛陈酒馔,合家欢乐,名为过年。⑧ 这种以“六月廿四为年节”的情况,或者说分一年为两节的情况,恰好可以用“星回”来加以解释。 因为“星回”是关于恒星观测的概念,用来确定太阳在星空中的位置。从地球人的角度看,每个回归 年,太阳要在星空背景上运行一周。因此,就作为观测标准的特定恒星来说,它同太阳有两个基本关 系:一是对冲,二是相偕。当对冲时,此星与望月合宿;当相偕时,此星与太阳合宿。这两者恰好把一 个恒星年或回归年划分为两节。 总之,根据现存 30多种关于火把节的历史文献,可以建立以下认识: (一)火把节即星回节,流行于彝族和其他西南民族之中,一般在六月下旬和十二月下旬举行,节 日的意义在于以此标志新年。其风俗活动有燃火把、跨火、宰牲歌舞、敬天祭祖等项目。 (二)星回节取义于岁首之星回归原处。因此,它来源于以星座判别新年的历法。 ·7· 王小盾:论火把节的来源———中国民族学的“高文化”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太平广记》卷四八三引《玉溪编事》,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 3981页。 参见徐琳:《南诏、大理国“骠信”“摩诃罗嵯”名号探源》,《民族语文》1996年第 5期。 参见刘尧汉:《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之新证》,见《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年,第 59—77页。 傅恒:《皇清职贡图》卷七,扬州:广陵书社,2008年,第 463页。 王文韶、魏光焘 等:《续云南通志稿》卷一六《南蛮志·种人》引《临安府志》,四川岳池光绪刻本,3页右。 马忠良:《越厅全志》卷一二《夷俗志》,《中国方志集成》第 70册《四川府县志辑》,第 599页下。 秦仁、王纬、傅腾蛟:《弥勒州志》,《故宫珍本丛刊·云南府州县志》第 4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 237页下。 许缵曾:《东还纪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史部第 128册第 541页上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