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年第14卷第1期 Chinese Joum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化乘侮等关系相互影响,使得人体组成一个不可分不及,就会使制约超过正常限度,而导致其他藏府的 割的整体。在健康情况下,人体各藏府、器官、组织疾瘸,同样通过对其他藏府的调整也可以起到对病 相互联系,共同宪成人体机能活动,而发生病变的时变藏府的调整治疗作用,这一思想在《内经》中则体 候则会相互影响。因而,通过对五官、形体、色脉等现为“亢则害,承乃至”,即“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 外在表现的变化,可以了解到体内藏府的病变,从而子”等治疗原则。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人与自然界 对疾病做出诊断。整体观念尤其重视人与自然环境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藏象学又运用五行学说将自 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将“天人相应”的思想引入到然界的方位、季节、气候等与人体五藏功能系统密切 医学当中来。 联系,勾划了一个内外相应的整体藏府模式。《内 《内经》对形神关系也是非常重视的,认为人是经》通过五行归类,运用五行学说来推求人体藏府之 形神相依、心身相关的统一体,形与神二者相互依间、藏府与生命之间以及藏府与体外自然界的同类 附、不可分割。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形则神相应、五行生克和相生关系。中医基于“天人相应” 无以生,无神则形无以活。故《灵枢·天年》中有“神的观念,认为可以通过天地五行之气的盛衰变化来 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的说法。《内经》的形推知人体五藏之气的盛衰变化,从而对疾病的发生 神观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尤其是在与变化趋势儆出相应的判断,由此形成了相应的生 养生思想上,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积精全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等理论。 神”等。《内经》中“神”不仅是人的一般思维意识与 “四时五藏阴阳”理论是《内经》藏象学的主体与 精神状态的概括,更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功核心内容。概括起来这一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 能,“神”的活动是在心藏中完成的,故有“心藏神”之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以五行理论来规范藏府,即 说。正是因为心藏是“神”的居所,心也由此获得了五藏六府均分属五行,而五行与五季相结合,又使人 五藏六府之大主”的地位,而神志昌明则直接决定体的五藏与自然界的天象、物候变化联系在一起,实 五藏六府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也是人类保持健康现了“天”与“人”的宪美结合;其次,五行与五季为五 的关键所在。这一思想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了 藏生理功能与特性的归纳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芽,在《内经》中则正式引入了“神”的概念,将此思想并提供了保证其合理性的终极依据。五行思想的引 系统化、理论化,为心凌驾于其余四藏之上找到了最入,使体现功能的“象”提高到理论的中心地位,而实 终的理论依据 际的解剖结构则被模糊化了;第三,五藏六府的运动 4藏府与阴阳五行 变化规律与天地五行的变化同步,尤其是在四时的 在两汉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经变化上表现非常明显。人需要调整自己以顺应自然 学是当时的显学,《内经》将阴阳五行理论系统引入界的变化,否则就会出现病变,这也是“天人相应”思 到医学领域内,成为中医分析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想在医学上的具体表现;第四,与自然界的四季循环 化,以及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中相似,五藏间也同样是平等的,循环无端,处于完美 医学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建立起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和谐状态,并无任何一藏突出,虽有“心为五藏六府 理论模型,通过阴阳五行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和谐统大主”之说,但实际上这在“四时五藏阴阳”理论中没 而最终达到人体的健康。阴阳五行学与藏府理有丝毫的体现。以上几点构成《内经》藏象学体系的 论的神秘化结合,是经学思想参与医学理论创造的核心观念,甚至一直到两宋时期,始终处于中医理论 具体体现,也是构成《内经》经络学、藏象学理论体系的主流与中心地位, 的框架,对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 阴阳学说在藏象学中同样占有不可替代的地 位,《内经》中阴阳的概念颇为复杂,在不同的地方有 阴阳五行学说包括阴阳与五行两方面的内容,着不同的含义与用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其中五行学说对构建藏象学理论体系的影响更大。面的内容:其一,阴阳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质的抽象 内经》认为,虽然五藏六府都各自有其独特的生理表述,如气与血、卫与营、藏与府、清与浊、阳气与阴 功能,但在机体的生命活动中,藏、府及各器官、组精等;其二,阴阳代表了事物不同的特性,包括寒热、 织、形体诸窍之间是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的。藏象学水火、虚实、上下等;其三,阴阳是对形神关系的代 以五藏为主体,运用五行理论的组织原则,将六府、称,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糖气乃绝”;其 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四,则是通过“四时”的概念与五行联系在一起,如 五藏则代表着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的所有组织、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四种用法交错使用,其中 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内经》将五行与第一种最为重要,后世无数重要的思想都是以此为 五藏相匹配:以木配肝、火配心、土配脾、金配肺、水基础发展起来的。 配肾,而其他六府、五体、五窍、五华、五志、五声等人 关于藏府的阴阳属性,《内经》中也有所论及,但 体组织器官与生理功能同样依次匹配。五行的相生比较藏府的五行属性来说,阴阳属性的划分就显得 相克关系也同样体现在人体功能活动上,五藏之间比较粗糙了。《内经》中首先藏府区分阴阳,“言人身 相互制约,若某一藏出现病变,五行中的一行太过或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 万方数据8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8年第14卷第1期 2008.V01.14.No.1 化乘侮等关系相互影响,使得人体组成一个不可分 割的整体。在健康情况下,人体各藏府、器官、组织 相互联系,共同完成人体机能活动,而发生病变的时 候则会相互影响。因而,通过对五官、形体、色脉等 外在表现的变化,可以了解到体内藏府的病变,从而 对疾病做出诊断。整体观念尤其重视人与自然环境 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将“天人相应”的思想引入到 医学当中来。 《内经》对形神关系也是非常重视的,认为人是 形神相依、心身相关的统一体,形与神二者相互依 附、不可分割。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形则神 无以生,无神则形无以活。故《灵枢·天年》中有“神 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的说法。《内经》的形 神观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尤其是在 养生思想上,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积精全 神”等。《内经》中“神”不仅是人的一般思维意识与 精神状态的概括,更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功 能,“神”的活动是在心藏中完成的,故有“心藏神”之 说。正是因为心藏是“神”的居所,心也由此获得了 “五藏六府之大主”的地位,而神志昌明则直接决定 五藏六府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也是人类保持健康 的关键所在。这一思想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了萌 芽,在《内经》中则正式引入了“神”的概念,将此思想 系统化、理论化,为心凌驾于其余四藏之上找到了最 终的理论依据。 4藏府与阴阳五行 在两汉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经 学是当时的显学,《内经》将阴阳五行理论系统引入 到医学领域内,成为中医分析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以及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中 医学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建立起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 理论模型,通过阴阳五行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和谐统 一,而最终达到人体的健康。阴阳五行学与藏府理 论的神秘化结合,是经学思想参与医学理论创造的 具体体现,也是构成《内经》经络学、藏象学理论体系 的框架,对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 阴阳五行学说包括阴阳与五行两方面的内容, 其中五行学说对构建藏象学理论体系的影响更大。 《内经》认为,虽然五藏六府都各自有其独特的生理 功能,但在机体的生命活动中,藏、府及各器官、组 织、形体诸窍之间是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的。藏象学 以五藏为主体,运用五行理论的组织原则,将六府、 五体、五宫、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 五藏则代表着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的所有组织、器 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内经》将五行与 五藏相匹配:以木配肝、火配心、土配脾、金配肺、水 配肾,而其他六府、五体、五窍、五华、五志、五声等人 体组织器官与生理功能同样依次匹配。五行的相生 相克关系也同样体现在人体功能活动上,五藏之间 相互制约,若某一藏出现病变,五行中的一行太过或 不及,就会使制约超过正常限度,而导致其他藏府的 疾病,同样通过对其他藏府的调整也可以起到对病 变藏府的调整治疗作用,这一思想在《内经>中则体 现为“亢则害,承乃至”,即“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 子”等治疗原则。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人与自然界 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藏象学又运用五行学说将自 然界的方位、季节、气候等与人体五藏功能系统密切 联系,勾划了一个内外相应的整体藏府模式。<内 经>通过五行归类,运用五行学说来推求人体藏府之 间、藏府与生命之问以及藏府与体外自然界的同类 相应、五行生克和相生关系。中医基于“天人相应” 的观念,认为可以通过天地五行之气的盛衰变化来 推知人体五藏之气的盛衰变化,从而对疾病的发生 与变化趋势做出相应的判断,由此形成了相应的生 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等理论。 “四时五藏阴阳”理论是《内经》藏象学的主体与 核心内容。概括起来这一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以五行理论来规范藏府,即 五藏六府均分属五行,而五行与五季相结合。又使人 体的五藏与自然界的天象、物候变化联系在一起,实 现了“天”与“入”的完美结合;其次,五行与五季为五 藏生理功能与特性的归纳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并提供了保证其合理性的终极依据。五行思想的引 入,使体现功能的“象”提高到理论的中心地位,而实 际的解剖结构则被模糊化了;第三,五藏六府的运动 变化规律与天地五行的变化同步,尤其是在四时的 变化上表现非常明显。人需要调整自己以顺应自然 界的变化,否则就会出现病变,这也是“天人相应”思 想在医学上的具体表现;第四,与自然界的四季循环 相似,五藏问也同样是平等的,循环无端,处于完美 和谐状态,并无任何一藏突出,虽有“心为五藏六府 大主”之说,但实际上这在“四时五藏阴阳”理论中没 有丝毫的体现。以上几点构成《内经》藏象学体系的 核心观念,甚至一直到两宋时期,始终处于中医理论 的主流与中心地位。 阴阳学说在藏象学中同样占有不可替代的地 位,《内经》中阴阳的概念颇为复杂,在不同的地方有 着不同的含义与用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的内容:其一,阴阳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质的抽象 表述,如气与血、卫与营、藏与府、清与浊、阳气与阴 精等;其二,阴阳代表了事物不同的特性,包括寒热、 水火、虚实、上下等;其三,阴阳是对形神关系的代 称,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其 四,则是通过“四时”的概念与五行联系在一起,如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四种用法交错使用,其中 第一种最为重要,后世无数重要的思想都是以此为 基础发展起来的。 关于藏府的阴阳属性,《内经》中也有所论及,但 比较藏府的五行属性来说,阴阳属性的划分就显得 比较粗糙了。《内经>中首先藏府区分阴阳,“言人身 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 万方数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