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之嫌,但大致梳理出西周到战国学术的发展主线,因此得到历代学者的肯定。春 秋时期,是由两周王官之学到战国诸子学术的转变关键,期间必然有种种线索可 供探寻。本文拟从这一时期说易人物入手,探讨其学术变迁。《左传》、《国语》 记载春秋史事最为集中,所以讨论这一问题以这两种史书为中心。《左》、《国》 中的说易人物共有25人,我们将说易人物按身份进行分类:一类是具有世袭传 承特点的专职说易人物,另一类是接受了易学教育的贵族阶层的说易者;即卜史 系统的说易人物与贵族系统的说易人物。由王官到春秋贵族,再到战国诸子的易 学,这一易学发展的承递关系,正是先秦政治阶层变动、文化不断下移的必然结 果,春秋贵族的易学在易学史上应该占一席之地。 《左传》《国语》说易人物表 序号国别 姓名 官职 散见篇章 阙名 史官 庄公二十二年(前672) 周 辛廖 大夫 234 闵公元年(前661) 鲁|卜楚丘之父 卜人 闵公二年(前660) 秦 卜徒父 卜人 僖公十五年(前645) 5 史苏 卜筮之史 僖公十五年(前645) 韩简 大夫 僖公十五年(前645) 卜偃 掌卜大夫 僖公二十五年(前635) 8鲁史/穆姜史官/某某夫人襄公九年(前564) 齐史/陈文 史官/大夫 襄公二十五年(前548) 卜楚丘 卜人 昭公五年(前537) 史朝 史官 昭公七年(前5 12 惠伯 大夫 昭公十二年(前530) 13 阳虎 家臣 哀公九年(前486) 以下为仅引用《周易》卦爻辞预测成败吉凶而不筮占的例子。 13 阙名 卜人 僖公四年(前656) 14 晋郑晋晋郑秦 郑王子伯廖 大夫 宣公六年(前603) 知庄子 执政 宣公十二年(前597) 阙名 成公十六年(前575) 子大叔 执政 襄公二十八年(前545) 医和 昭公元年(前541) ①刘师培认为,“古代之时仅有巫官,医、卜诸官成为巫官所兼摄”。医、卜等官本同源易 流,《左传》中医和以《易》道论病症的思路也说明了此点。《论语》谓“人而无恒,不可以 作巫医。”将巫、医并称,所以我们也将“医”归入卜筮类考索。刘师培《古学出于官守论》3 之嫌,但大致梳理出西周到战国学术的发展主线,因此得到历代学者的肯定。春 秋时期,是由两周王官之学到战国诸子学术的转变关键,期间必然有种种线索可 供探寻。本文拟从这一时期说易人物入手,探讨其学术变迁。《左传》、《国语》 记载春秋史事最为集中,所以讨论这一问题以这两种史书为中心。《左》、《国》 中的说易人物共有 25 人,我们将说易人物按身份进行分类:一类是具有世袭传 承特点的专职说易人物,另一类是接受了易学教育的贵族阶层的说易者;即卜史 系统的说易人物与贵族系统的说易人物。由王官到春秋贵族,再到战国诸子的易 学,这一易学发展的承递关系,正是先秦政治阶层变动、文化不断下移的必然结 果,春秋贵族的易学在易学史上应该占一席之地。 《左传》《国语》说易人物表 序号 国别 姓名 官职 散见篇章 1 周 阙名 史官 庄公二十二年(前 672) 2 周 辛廖 大夫 闵公元年(前 661) 3 鲁 卜楚丘之父 卜人 闵公二年(前 660) 4 秦 卜徒父 卜人 僖公十五年(前 645) 5 晋 史苏 卜筮之史 僖公十五年(前 645) 6 晋 韩简 大夫 僖公十五年(前 645) 7 晋 卜偃 掌卜大夫 僖公二十五年(前 635) 8 鲁 史/穆姜 史官/某某夫人 襄公九年(前 564) 9 齐 史/陈文子 史官/大夫 襄公二十五年(前 548) 10 鲁 卜楚丘 卜人 昭公五年(前 537) 11 卫 史朝 史官 昭公七年(前 535) 12 鲁 惠伯 大夫 昭公十二年(前 530) 13 鲁 阳虎 家臣 哀公九年(前 486) 以下为仅引用《周易》卦爻辞预测成败吉凶而不筮占的例子。 13 晋 阙名 卜人 僖公四年(前 656) 14 郑 王子伯廖 大夫 宣公六年(前 603) 15 晋 知庄子 执政 宣公十二年(前 597) 16 晋 阙名 史 成公十六年(前 575) 17 郑 子大叔 执政 襄公二十八年(前 545) 18 秦 医和① 御医 昭公元年(前 541) ① 刘师培认为,“古代之时仅有巫官,医、卜诸官成为巫官所兼摄”。医、卜等官本同源易 流,《左传》中医和以《易》道论病症的思路也说明了此点。《论语》谓“人而无恒, 不可以 作巫医。”将巫、医并称,所以我们也将“医”归入卜筮类考索。刘师培《古学出于官守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