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晋晋卫 蔡墨 史官 昭公二十九年(前513) 史墨 史官 昭公三十二年(前510 21 胥弥赦 卜人 哀公十七年(前478) 《国语》中的例子 晋史/司空季子筮史/大夫晋语四 晋 董因 史官晋语四 其中人名中有“史、卜、筮史、卜筮”职官标志的共13人(蔡墨即史墨), 又:辛廖和董因同属辛氏家族之后,从商朝至周朝,辛氏家族一直世袭史官之职。 胥弥赦,杜预注:“卫筮史”。《周礼·春官·大卜》中龟人和卜人下属有“胥”, 可见胥弥赦属于地位不高的筮史。总计属于专职卜筮系统的共17人。其它人物 基本上为各国执政、卿大夫甚至总理公室政事的家臣等。《周易》是当时各国贵 族的教材,他们运用《周易》占断、言事、说理,与他们赋诗言志、借诗说理的 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他们的文化修养与识断能力,我们将这类人物称作 贵族系统的说易人物。这类说易者共8人 从人数上看,贵族系统的说易者还不是春秋易学发展的主流,但从他们对官 守系统的挑战,及本身所代表的易学趋向看,他们的地位十分重要。贵族系统的 易学思想本来脱胎于卜史之官守文化,而其所属社会阶层在权力博弈中的漩涡位 置,又使得他们摆脱了卜筮之道的神性信仰,而更具有时代理性特征,正是他们 瓦解了官守文化的传统。 春秋时期贵族说易者的事迹与文化特点。 贵族说易者共8人,在《左传》中他们的地位都属于上层贵族。简略梳理他 们的各项事迹及家族地位,以见他们的文化特点。 1、韩简 《史记·韩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韩万,曲沃桓叔之子,万生赇伯 赇伯生定伯简,简生舆,舆生献子厥。”韩万受韩原为大夫,后有韩献子、韩宣 子、韩简子等为晋卿。春秋末期,韩、赵、魏三族在晋公卿的权力斗争中占据上 风,韩简子也是斗争的参与者。鲁定公十三年,“韩简子与中行文子相恶,魏襄 子亦与范昭子相恶,故五子谋将逐荀寅,而以梁婴父代之;逐范吉射而以范皋夷 代之。”遂演为三家分晋的政局,一变而为战国。 韩简的言行记载主要集中在鲁僖公十五年,秦穆公与晋惠公的韩原之战中, 韩简预测了晋国失败的结局。韩简认为晋国必定输于道义,“(晋国)出因其资, 载《刘申叔先生遗书·左盦外集》卷8,1484页上栏 ①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卜辞中卜、史、祝三者权分尚混合,而卜史预测风雨休 咎,又为王占梦,其事皆巫事而皆掌之于史。”所以,我们将卜、筮、史合为一类来考察。 载《燕京学报》第20期,1937年4 19 晋 蔡墨 史官 昭公二十九年(前 513) 20 晋 史墨 史官 昭公三十二年(前 510) 21 卫 胥弥赦 卜人 哀公十七年(前 478) 《国语》中的例子 22 晋 史/司空季子 筮史/大夫 晋语四 23 晋 董因 史官 晋语四 其中人名中有“史、卜、筮史、卜筮”①职官标志的共 13 人(蔡墨即史墨), 又:辛廖和董因同属辛氏家族之后,从商朝至周朝,辛氏家族一直世袭史官之职。 胥弥赦,杜预注:“卫筮史”。《周礼·春官·大卜》中龟人和卜人下属有“胥”, 可见胥弥赦属于地位不高的筮史。总计属于专职卜筮系统的共 17 人。其它人物 基本上为各国执政、卿大夫甚至总理公室政事的家臣等。《周易》是当时各国贵 族的教材,他们运用《周易》占断、言事、说理,与他们赋诗言志、借诗说理的 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他们的文化修养与识断能力,我们将这类人物称作 贵族系统的说易人物。这类说易者共 8 人。 从人数上看,贵族系统的说易者还不是春秋易学发展的主流,但从他们对官 守系统的挑战,及本身所代表的易学趋向看,他们的地位十分重要。贵族系统的 易学思想本来脱胎于卜史之官守文化,而其所属社会阶层在权力博弈中的漩涡位 置,又使得他们摆脱了卜筮之道的神性信仰,而更具有时代理性特征,正是他们 瓦解了官守文化的传统。 一、 春秋时期贵族说易者的事迹与文化特点。 贵族说易者共 8 人,在《左传》中他们的地位都属于上层贵族。简略梳理他 们的各项事迹及家族地位,以见他们的文化特点。 1、韩简 《史记·韩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韩万,曲沃桓叔之子,万生赇伯, 赇伯生定伯简,简生舆,舆生献子厥。”韩万受韩原为大夫,后有韩献子、韩宣 子、韩简子等为晋卿。春秋末期,韩、赵、魏三族在晋公卿的权力斗争中占据上 风,韩简子也是斗争的参与者。鲁定公十三年,“韩简子与中行文子相恶,魏襄 子亦与范昭子相恶,故五子谋将逐荀寅,而以梁婴父代之;逐范吉射而以范皋夷 代之。”遂演为三家分晋的政局,一变而为战国。 韩简的言行记载主要集中在鲁僖公十五年,秦穆公与晋惠公的韩原之战中, 韩简预测了晋国失败的结局。韩简认为晋国必定输于道义,“(晋国)出因其资, 载《刘申叔先生遗书·左盦外集》卷 8,1484 页上栏。 ①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卜辞中卜、史、祝三者权分尚混合, 而卜史预测风雨休 咎, 又为王占梦, 其事皆巫事而皆掌之于史。”所以,我们将卜、筮、史合为一类来考察。 载《燕京学报》第 20 期,1937 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