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 也。”后惠公被秦俘虏,惠公忆起先君献公不从史苏之占,以至今日被俘。韩简 认为先君败德非筮数可以预见。此处完全用理性思想与德性内涵对卜筮之术作出 德性的规定。 2、子服惠伯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惠伯是“孟献子之孙”,“仲孙它之子”,“它,字子 服”,“故为子服氏”。孟献子是鲁国公室之一,惠伯作为其后,深谙当时的礼仪 制度和政治形势,在鲁国外交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记载:宋、鲁、郑、楚四国国君为宋之盟,往楚,未至而楚康王卒,子服惠伯主 张因时生变,不临会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子服惠伯预言滕国国君 “将死矣。怠于其位,而哀已甚,兆于死所矣。”《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关于 鲁君是否赴楚的问题,惠伯主张:“行。先君未尝适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 适楚矣,而祖以道。君不行何之?”《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惠伯通过外交 手段使得晋国送归季孙,鲁君在诸侯朝会中也获得了相应的地位。由此可见,子 服惠伯是鲁襄公、昭公两朝的外交重臣。惠伯的说易事迹记载在《左传·昭公十 二年》南蒯枚筮,筮得《坤》之《比》,《坤》卦六五爻辞为“黄裳元吉”,但惠 伯认为:“吾常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以举事动机的不纯否定了 辞的大吉。 3、阳虎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阳虎即阳货。“阳国近齐,闵二年,齐人迁之,子孙 以国为氏,晋有阳处父,鲁有阳氏”。后来阳虎成为鲁三族之一季氏的家臣, 专季氏之政,欲去三桓,拘季孙、孟氏与叔孙氏而乱鲁国。后奔齐,再归晋国的 赵氏,得到重用。《左传·哀公九年》记载,阳虎筮得《归妹》六五爻辞,以爻 辞所含历史故事“帝乙归妹”的姻亲关系,比附现实国家间的亲疏利害关系,“宋 郑,甥舅也”,伐宋不吉。 4、穆姜 穆姜是鲁成公的母亲,鲁襄公的祖母,《左传·文九年》记载她出房赋《绿 衣》之卒章以答拜季文子“致女”之劳,可见她的文化修养不亚于当时的卿大夫。 《左传·襄九年》记载她以《周易·随》卦卦辞“元亨利贞”为己占筮,认为自 己无此四德必自遗其咎。她接受并认同了当时社会的主流道德评价标准,并且能 够运用这类标准对自身命运进行预测,和当时史官对《周易》的解释模式有一致 之处,但也体现了贵族系统对易学的新变。“今我妇人,而与乱政。固在下位 ①梁玉绳:《古今人表考》,见王利器《汉书古今人表疏证》,齐鲁书社1988年,413页 ②梁玉绳:《古今人表考》,828页。5 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 也。”后惠公被秦俘虏,惠公忆起先君献公不从史苏之占,以至今日被俘。韩简 认为先君败德非筮数可以预见。此处完全用理性思想与德性内涵对卜筮之术作出 德性的规定。 2、子服惠伯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惠伯是“孟献子之孙”,“仲孙它之子”,“它,字子 服”,“故为子服氏”。①孟献子是鲁国公室之一,惠伯作为其后,深谙当时的礼仪 制度和政治形势,在鲁国外交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记载:宋、鲁、郑、楚四国国君为宋之盟,往楚,未至而楚康王卒,子服惠伯主 张因时生变,不临会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子服惠伯预言滕国国君 “将死矣。怠于其位,而哀已甚,兆于死所矣。”《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关于 鲁君是否赴楚的问题,惠伯主张:“行。先君未尝适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 适楚矣,而祖以道。君不行何之?”《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惠伯通过外交 手段使得晋国送归季孙,鲁君在诸侯朝会中也获得了相应的地位。由此可见,子 服惠伯是鲁襄公、昭公两朝的外交重臣。惠伯的说易事迹记载在《左传·昭公十 二年》南蒯枚筮,筮得《坤》之《比》,《坤》卦六五爻辞为“黄裳元吉”,但惠 伯认为:“吾常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以举事动机的不纯否定了占 辞的大吉。 3、阳虎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阳虎即阳货。“阳国近齐,闵二年,齐人迁之,子孙 以国为氏,晋有阳处父,鲁有阳氏”②。后来阳虎成为鲁三族之一季氏的家臣, 专季氏之政,欲去三桓,拘季孙、孟氏与叔孙氏而乱鲁国。后奔齐,再归晋国的 赵氏,得到重用。《左传·哀公九年》记载,阳虎筮得《归妹》六五爻辞,以爻 辞所含历史故事“帝乙归妹”的姻亲关系,比附现实国家间的亲疏利害关系,“宋 郑,甥舅也”,伐宋不吉。 4、穆姜 穆姜是鲁成公的母亲,鲁襄公的祖母,《左传·文九年》记载她出房赋《绿 衣》之卒章以答拜季文子“致女”之劳,可见她的文化修养不亚于当时的卿大夫。 《左传·襄九年》记载她以《周易·随》卦卦辞“元亨利贞”为己占筮,认为自 己无此四德必自遗其咎。她接受并认同了当时社会的主流道德评价标准,并且能 够运用这类标准对自身命运进行预测,和当时史官对《周易》的解释模式有一致 之处,但也体现了贵族系统对易学的新变。“今我妇人,而与乱政。固在下位, ①梁玉绳:《古今人表考》,见王利器《汉书古今人表疏证》,齐鲁书社 1988 年,413 页。 ② 梁玉绳:《古今人表考》,8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