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诗经押韵 《诗经》的用韵:要求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如:韵,韵脚,韵部,合韵,叶韵等。其 次,要了解《诗经》的韵例,从三个方面观察,即:A、韵在句中的位置:B、一章中所用的 韵数:C、韵脚的相互距离。总的看来,《诗经》用韵的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 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再次,要了解先秦古韵的硏究方法,并记住先 秦古韵的三十部表。 第二节第一节上古音的声韵调 上古声母 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学者们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比上古韵部的研究晚得多 成就也小得多。时间短固然是成就小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可供声母研 究的文献资料太少。但在几代学者的努力下,大致勾勒出了上古声母的轮廊 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以后经过章炳麟 黄侃、曾运乾等人继续硏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很有意义的见解,如“娘 日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知”,“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这些重要论断为深入研究上 古声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对上述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稍加阐述 (1)古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这个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中古三十 六字母唇音有帮滂並明、非敷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后4上轻唇音(即唇 齿擦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 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4母。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匍匐”又可以写作“扶 服”,地名“文水”即“门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古书中 的“毋”即是“莫”,“封”即是“邦”,“妃”读如“配”,等等,上述扶、文、方、毋、 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音。 (2)古无舌上,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这个论断也是钱大昕提出来的 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彻澄娘8个声母,前4母称舌头音,后4母称舌 上音(即舌面前塞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 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钱氏同时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冲子”犹“童子”, “古音‘直’如‘特””,“‘但’‘直’声相近”,“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琢” “古读‘枨’如‘棠’”,“古读‘池’如‘泥’”,“古读‘沈’如‘潭’”,等等,上述 冲、直、追、枨、池、沈等字,在中古读舌上音,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 相应的舌头音 (3)娘日归泥,指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这个论断是章麟提出来的。 中古三十六字母舌头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齿音有日母,章氏认为上古没有娘 母(舌尖后鼻音)和日母(舌尖擦音),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在上古一律读作泥母。 章氏也举出了大量例证,如:章氏说“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 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又说“古音‘任’同‘男”,“古音‘而 同‘耐’、“能’,在泥纽也。”又说“仲尼”《夏堪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之字 古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又说“‘女’之音展转为‘乃’,有泥纽无娘纽也。” (4)照二归精、照三归知,指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与舌尖前塞擦音同类,舌面 前塞擦音与舌尖中塞音同类。这个论断是黄侃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齿音照穿 床神四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这四个声线在中古当分为照二(舌叶塞擦音)和 照三(舌面前塞擦音)两组,照三组用“章昌船书”(也用“照穿神审”)表示,照二 组用“庄初崇生”表示,黄氏认为中古照二组在上古与粗组精清从心(舌尖关塞擦音)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 诗经押韵 《诗经》的用韵:要求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如:韵,韵脚,韵部,合韵,叶韵等。其 次,要了解《诗经》的韵例,从三个方面观察,即:A、韵在句中的位置;B、一章中所用的 韵数;C、韵脚的相互距离。总的看来,《诗经》用韵的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 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再次,要了解先秦古韵的研究方法,并记住先 秦古韵的三十部表。 第二节 第一节 上古音的声韵调 一、 上古声母 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学者们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比上古韵部的研究晚得多, 成就也小得多。时间短固然是成就小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可供声母研 究的文献资料太少。但在几代学者的努力下,大致勾勒出了上古声母的轮廊。 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以后经过章炳麟、 黄侃、曾运乾等人继续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很有意义的见解,如“娘 日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知”,“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这些重要论断为深入研究上 古声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对上述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稍加阐述。 (1) 古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这个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中古三十 六字母唇音有帮滂並明、非敷奉微 8 个声母,前 4 个称重唇音,后 4 上轻唇音(即唇 齿擦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 4 母,中古读非敷奉微 4 母的那些字,在 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 4 母。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匍匐”又可以写作“扶 服”,地名“文水”即“门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古书中 的“毋”即是“莫”,“封”即是“邦”,“妃”读如“配”,等等,上述扶、文、方、毋、 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音。 (2) 古无舌上,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这个论断也是钱大昕提出来的。 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彻澄娘 8 个声母,前 4 母称舌头音,后 4 母称舌 上音(即舌面前塞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 3 母,中古读知彻澄 3 母的字, 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 3 母。钱氏同时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冲子”犹“童子”, “古音‘直’如‘特’”,“‘但’‘直’声相近”,“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琢”, “古读‘枨’如‘棠’”,“古读‘池’如‘泥’”,“古读‘沈’如‘潭’”,等等,上述 冲、直、追、枨、池、沈等字,在中古读舌上音,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 相应的舌头音。 (3) 娘日归泥,指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这个论断是章麟提出来的。 中古三十六字母舌头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齿音有日母,章氏认为上古没有娘 母(舌尖后鼻音)和日母(舌尖擦音),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在上古一律读作泥母。 章氏也举出了大量例证,如:章氏说“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 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又说“古音‘任’同‘男’”,“古音‘而’ 同‘耐’、‘能’,在泥纽也。”又说“仲尼”《夏堪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之字 古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又说“‘女’之音展转为‘乃’,有泥纽无娘纽也。” (4) 照二归精、照三归知,指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与舌尖前塞擦音同类,舌面 前塞擦音与舌尖中塞音同类。这个论断是黄侃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齿音照穿 床神四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这四个声线在中古当分为照二(舌叶塞擦音)和 照三(舌面前塞擦音)两组,照三组用“章昌船书”(也用“照穿神审”)表示,照二 组用“庄初崇生”表示,黄氏认为中古照二组在上古与粗组精清从心(舌尖关塞擦音)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