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上古音与诗经押韵 授课内容文选诗经 所需课时8学时 王力《古代汉语》 主要教材或王力《汉语音韵》 参考资料王力《诗经韵读》 熟悉上古声韵调 教学目标掌握上古三十韵部 掌握诗经韵式 教学重点诗经韵式 教学难点上古三十韵部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讲练结合 诗经文选4学时 教学内容及上古声韵调4学时 时间安排 诗经韵式4学时 从古今音韵演变入手,理解诗经押韵的和谐。 学习指导练习分析诗经韵式,培养踏实细致的学风。 作业及思考趣分析30首诗的押韵,课上课后接合 同意上述安排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第9教学周1第1、2节(第17次课) 第页
授课内容 第七章 上古音与诗经押韵 文选诗经 所需课时 8 学时 主要教材或 参考资料 王力《古代汉语》 王力《汉语音韵》 王力《诗经韵读》 教学目标 熟悉上古声韵调 掌握上古三十韵部 掌握诗经韵式 教学重点 诗经韵式 教学难点 上古三十韵部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讲练结合。 教学内容及 时间安排 诗经文选 4 学时 上古声韵调 4 学时 诗经韵式 4 学时 学习指导 从古今音韵演变入手,理解诗经押韵的和谐。 练习分析诗经韵式,培养踏实细致的学风。 作业及思考题 分析 30 首诗的押韵,课上课后接合。 教研室审阅意见 同意上述安排。 教研室主任签字: 200 年 月 日 第 9 教学周 1/第 1、2 节(第 17 次课) 第 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邶風·日月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物)父兮母兮,畜我不卒,(物)胡能有定?報我不述。(物) (一韻到底)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載芟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強侯以。有噴其馇, 思媚其婦,有依其士。 有略其耜,俶載南畝,播厥百榖,實函斯活。驛驛其逹,有厭其杰,厭厭其苗,綿綿其廳 載獲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 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有铋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匪且有且, 魏風·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姽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鐸)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侵)于嗟女兮,無與士耽。(侵)士之 耽兮,猶可說也。(月)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月) 桑之落矣,其黄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晊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9教学周3第1、2节(第18次课) 第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邶風·日月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物)父兮母兮,畜我不卒,(物)胡能有定?報我不述。(物) (一韻到底)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載芟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強侯以。有嗿其馌, 思媚其婦,有依其士。 有略其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實函斯活。驛驛其達,有厭其杰,厭厭其苗,綿綿其麃。 載獲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 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匪且有且, 魏風·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鐸)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侵)于嗟女兮,無與士耽。(侵)士之 耽兮,猶可說也。(月)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月)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 9 教学周 3/第 1、2 节(第 18 次课) 第 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周頌·麟之趾 麟之趾,(之)振振公子。(之)于嗟麟(真)兮! 麟之定,(耕)振振公姓。(耕)于嗟麟(真)兮! 麟之角,(屋)振振公族。(屋)于嗟麟(真)兮! 召南·野有死磨 野有死磨,(文)白茅包(幽)之。有女懷春,(文)吉士誘(幽)之。 林有樸橄,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輓兮,無使龍也吠。 周頌·清廟之什·思文 思文后稷,(職)克配彼天。(真)立我烝民,(真)莫匪爾極。(職)貽我來牟,帝命率育, 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 小雅·魚藻之什·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陽)何日不行?(陽)何人不將?(陽)經營四方。(陽)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車攻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駕言徂東。 田車既好,四牡孔阜。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之子于苗,選徒囂囂。建旐設旄,搏獸于敖。 駕彼四牡,四牡奕奕。(鐸)赤芾金舄,(鐸)會同有繹。(鐸) 決拾既饮,弓矢既調。射夫既同,助我舉柴 四黄既駕,兩黪不猗。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之子于征,有聞無聲。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鄭風·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溥(元)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元)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元)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陽)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陽)邂逅相遇,與子偕臧。(陽) 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幽)在河之洲。(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幽)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大雅·蕩之什·桑柔
教学的基本内容 周頌·麟之趾 麟之趾,(之)振振公子。(之)于嗟麟(真)兮! 麟之定,(耕)振振公姓。(耕)于嗟麟(真)兮! 麟之角,(屋)振振公族。(屋)于嗟麟(真)兮! 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文)白茅包(幽)之。有女懷春,(文)吉士誘(幽)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龍也吠。 周頌·清廟之什·思文 思文后稷,(職)克配彼天。(真)立我烝民,(真)莫匪爾極。(職)貽我來牟,帝命率育, 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 小雅·魚藻之什·何草不黃 何草不黃? (陽)何日不行?(陽)何人不將?(陽)經營四方。(陽)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車攻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駕言徂東。 田車既好,四牡孔阜。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之子于苗,選徒囂囂。建旐設旄,搏獸于敖。 駕彼四牡,四牡奕奕。(鐸)赤芾金舄,(鐸)會同有繹。(鐸) 決拾既佽,弓矢既調。射夫既同,助我舉柴。 四黃既駕,兩驂不猗。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之子于征,有聞無聲。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鄭風·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元)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元)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元)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陽)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陽)邂逅相遇,與子偕臧。(陽) 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幽)在河之洲。(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幽)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大雅·蕩之什·桑柔
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劉,瘼此下民。不殄心憂,倉兄填兮 倬彼昊天,寧不我矜。四牡騤騤,旗旐有翩。亂生不夷,靡國不泯 民靡有黎,具禍以燼。於乎有哀!國步斯頻。國步蔑資,天不我將; 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君子實維,秉心無競。誰生厲階?至今為梗 憂心殷殷,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憚怒。自西徂東,靡所定處 多我觏痦,孔棘我圉。為謀為毖,亂況斯削。告爾憂恤,誨爾序爵 誰能執熱,逝不以濯?其何能淑?載胥及溺。如彼溯風,亦孔之優 民有肅心,茸云不逮。好是稼穡,力民代食;稼穡維,代食維好。 天降喪亂,滅我立王。降此蟊賊,稼穡卒癢。哀恫中國,具贅卒荒: 靡有旅力,以念穹蒼。維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猶,考慎其相 維彼不順,自獨俾臧。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不胥以榖。人亦有言:進退維穀。 維此聖人,瞻言百里;維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維此良人,弗求弗迪;維彼忍心,是顧是復。民之貪亂,寧為荼毒! 大風有隧,有空大穀。維此良人,作為式穀:維彼不順,征以中垢。 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如彼飛蟲,時亦弋獲。既之陰女,反予來赫。 民之罔極,職涼善背:為民不利,如云不克。民之回遹,職競用力。 民之未戾,職盜為寇,涼曰不可。(歌)覆背善詈,雖曰匪予,既作爾歌。(歌) 戾(質)寇(侯)詈(支)予(魚) 小雅·鹿嗚之什·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遲。豈不懷歸?王事靡鹽,我心傷悲。 四牡騑騑,嘩駱馬,豈不懷歸?王事靡鹽,不遑啟處。 翩翩者雊,載飛載下,集于苞栩。王事靡鹽,不遑將父。 翩翩者雛,載飛載止,集于苞杞。王事靡鹽,不遑將母 駕彼四駱,載驟駸駸。(侵)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侵) 衛風·河廣 誰謂河廣?(陽)一葦杭(陽)之。誰謂宋遠?豉予望(陽)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庸風·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掃(幽)也。中苒之言,不可道(幽)也。所可道(幽)也,言之醜(幽)也 墙有茨,不可襄(陽)也。中轉之言,不可詳(陽)也。所可詳(陽)也,言之長(陽)也 墙有茨,不可束(屋)也。中鞲之言,不可讀(屋)也。所可讀(屋)也,言之辱(屋)也, (之)(幽)(宵)(侯)(魚)(支)(脂)(微)(歌) (職)(覺)(藥)(屋)(鐸)(錫)(質)(物)(月)(緝)(葉) (蒸)(冬) (東)(陽)(耕)(真)(文)(元)(侵)(談) 第10教学周1第1、2节(第19次课) 第页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劉,瘼此下民。不殄心憂,倉兄填兮; 倬彼昊天,寧不我矜。四牡騤騤,旟旐有翩。亂生不夷,靡國不泯。 民靡有黎,具禍以燼。於乎有哀!國步斯頻。國步蔑資,天不我將; 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君子實維,秉心無競。誰生厲階?至今為梗。 憂心殷殷,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靡所定處; 多我覯痻,孔棘我圉。為謀為毖,亂況斯削。告爾憂恤,誨爾序爵。 誰能執熱,逝不以濯?其何能淑?載胥及溺。如彼溯風,亦孔之僾; 民有肅心,荓云不逮。好是稼穡,力民代食;稼穡維寶,代食維好。 天降喪亂,滅我立王。降此蟊賊,稼穡卒癢。哀恫中國,具贅卒荒; 靡有旅力,以念穹蒼。維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猶,考慎其相。 維彼不順,自獨俾臧。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譖,不胥以穀。人亦有言:進退維穀。 維此聖人,瞻言百里;維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維此良人,弗求弗迪;維彼忍心,是顧是復。民之貪亂,寧為荼毒! 大風有隧,有空大穀。維此良人,作為式穀;維彼不順,征以中垢。 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如彼飛蟲,時亦弋獲。既之陰女,反予來赫。 民之罔極,職涼善背;為民不利,如云不克。民之回遹,職競用力。 民之未戾,職盜為寇,涼曰不可。(歌)覆背善詈,雖曰匪予,既作爾歌。(歌) 戾(質) 寇(侯) 詈(支) 予(魚) 小雅·鹿鳴之什·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遲。豈不懷歸?王事靡盬,我心傷悲。 四牡騑騑,嘽嘽駱馬,豈不懷歸?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翩翩者鵻,載飛載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將父。 翩翩者鵻,載飛載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將母。 駕彼四駱,載驟駸駸。(侵)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侵) 衛風·河廣 誰謂河廣?(陽)一葦杭(陽)之。誰謂宋遠?跂予望(陽)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庸風·墻有茨 墻有茨,不可掃(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幽)也。所可道(幽)也,言之醜(幽)也。 墻有茨,不可襄(陽)也。中冓之言,不可詳(陽)也。所可詳(陽)也,言之長(陽)也。 墻有茨,不可束(屋)也。中冓之言,不可讀(屋)也。所可讀(屋)也,言之辱(屋)也。 (之)(幽)(宵)(侯)(魚)(支)(脂)(微)(歌) (職)(覺)(藥)(屋)(鐸)(錫)(質)(物)(月)(緝)(葉) (蒸)(冬) (東)(陽)(耕)(真)(文)(元)(侵)(談) 第 10 教学周 1/第 1、2 节(第 19 次课) 第 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诗经押韵 《诗经》的用韵:要求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如:韵,韵脚,韵部,合韵,叶韵等。其 次,要了解《诗经》的韵例,从三个方面观察,即:A、韵在句中的位置:B、一章中所用的 韵数:C、韵脚的相互距离。总的看来,《诗经》用韵的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 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再次,要了解先秦古韵的硏究方法,并记住先 秦古韵的三十部表。 第二节第一节上古音的声韵调 上古声母 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学者们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比上古韵部的研究晚得多 成就也小得多。时间短固然是成就小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可供声母研 究的文献资料太少。但在几代学者的努力下,大致勾勒出了上古声母的轮廊 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以后经过章炳麟 黄侃、曾运乾等人继续硏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很有意义的见解,如“娘 日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知”,“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这些重要论断为深入研究上 古声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对上述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稍加阐述 (1)古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这个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中古三十 六字母唇音有帮滂並明、非敷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后4上轻唇音(即唇 齿擦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 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4母。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匍匐”又可以写作“扶 服”,地名“文水”即“门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古书中 的“毋”即是“莫”,“封”即是“邦”,“妃”读如“配”,等等,上述扶、文、方、毋、 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音。 (2)古无舌上,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这个论断也是钱大昕提出来的 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彻澄娘8个声母,前4母称舌头音,后4母称舌 上音(即舌面前塞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 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钱氏同时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冲子”犹“童子”, “古音‘直’如‘特””,“‘但’‘直’声相近”,“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琢” “古读‘枨’如‘棠’”,“古读‘池’如‘泥’”,“古读‘沈’如‘潭’”,等等,上述 冲、直、追、枨、池、沈等字,在中古读舌上音,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 相应的舌头音 (3)娘日归泥,指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这个论断是章麟提出来的。 中古三十六字母舌头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齿音有日母,章氏认为上古没有娘 母(舌尖后鼻音)和日母(舌尖擦音),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在上古一律读作泥母。 章氏也举出了大量例证,如:章氏说“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 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又说“古音‘任’同‘男”,“古音‘而 同‘耐’、“能’,在泥纽也。”又说“仲尼”《夏堪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之字 古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又说“‘女’之音展转为‘乃’,有泥纽无娘纽也。” (4)照二归精、照三归知,指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与舌尖前塞擦音同类,舌面 前塞擦音与舌尖中塞音同类。这个论断是黄侃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齿音照穿 床神四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这四个声线在中古当分为照二(舌叶塞擦音)和 照三(舌面前塞擦音)两组,照三组用“章昌船书”(也用“照穿神审”)表示,照二 组用“庄初崇生”表示,黄氏认为中古照二组在上古与粗组精清从心(舌尖关塞擦音)
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 诗经押韵 《诗经》的用韵:要求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如:韵,韵脚,韵部,合韵,叶韵等。其 次,要了解《诗经》的韵例,从三个方面观察,即:A、韵在句中的位置;B、一章中所用的 韵数;C、韵脚的相互距离。总的看来,《诗经》用韵的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 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再次,要了解先秦古韵的研究方法,并记住先 秦古韵的三十部表。 第二节 第一节 上古音的声韵调 一、 上古声母 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学者们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比上古韵部的研究晚得多, 成就也小得多。时间短固然是成就小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可供声母研 究的文献资料太少。但在几代学者的努力下,大致勾勒出了上古声母的轮廊。 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以后经过章炳麟、 黄侃、曾运乾等人继续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很有意义的见解,如“娘 日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知”,“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这些重要论断为深入研究上 古声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对上述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稍加阐述。 (1) 古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这个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中古三十 六字母唇音有帮滂並明、非敷奉微 8 个声母,前 4 个称重唇音,后 4 上轻唇音(即唇 齿擦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 4 母,中古读非敷奉微 4 母的那些字,在 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 4 母。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匍匐”又可以写作“扶 服”,地名“文水”即“门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古书中 的“毋”即是“莫”,“封”即是“邦”,“妃”读如“配”,等等,上述扶、文、方、毋、 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音。 (2) 古无舌上,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这个论断也是钱大昕提出来的。 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彻澄娘 8 个声母,前 4 母称舌头音,后 4 母称舌 上音(即舌面前塞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 3 母,中古读知彻澄 3 母的字, 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 3 母。钱氏同时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冲子”犹“童子”, “古音‘直’如‘特’”,“‘但’‘直’声相近”,“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琢”, “古读‘枨’如‘棠’”,“古读‘池’如‘泥’”,“古读‘沈’如‘潭’”,等等,上述 冲、直、追、枨、池、沈等字,在中古读舌上音,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 相应的舌头音。 (3) 娘日归泥,指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这个论断是章麟提出来的。 中古三十六字母舌头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齿音有日母,章氏认为上古没有娘 母(舌尖后鼻音)和日母(舌尖擦音),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在上古一律读作泥母。 章氏也举出了大量例证,如:章氏说“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 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又说“古音‘任’同‘男’”,“古音‘而’ 同‘耐’、‘能’,在泥纽也。”又说“仲尼”《夏堪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之字 古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又说“‘女’之音展转为‘乃’,有泥纽无娘纽也。” (4) 照二归精、照三归知,指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与舌尖前塞擦音同类,舌面 前塞擦音与舌尖中塞音同类。这个论断是黄侃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齿音照穿 床神四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这四个声线在中古当分为照二(舌叶塞擦音)和 照三(舌面前塞擦音)两组,照三组用“章昌船书”(也用“照穿神审”)表示,照二 组用“庄初崇生”表示,黄氏认为中古照二组在上古与粗组精清从心(舌尖关塞擦音)
同类,中古照三组在上古与舌上音知彻澄同类。黄氏赞同钱氏提出的古无舌上,那么 “照三归知”实际上就是照三归舌头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黄氏主要利用谐声证明 自己的观点,如:“且”字是精组字,从“且”得声的字,在中古有读粗组的,例如“租, 则吾切”,“租,昨胡切”:有读照二组的,如“菹,侧余切”,“鉏,士鱼切“,由此得 出在上古照二组与粗组同类的结论。”“旃”是照三组字,从丹得声,中古音“丹,都 寒切”,端组字;“阐”是照三且字,从单得声,中古“单”与“丹”同音,也是端组 字,由此得出在上古照三且与知组(即端组)同类的结论。黄氏照二归精说博得学术 界的广泛支持,照三归知说却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其原因在于照三组字音来源复杂, 并非都来自端组,如“枢,昌朱切”,“杵,疑古切”,都是中古照三组字,而枢从区得 声,杵从午得声,区、午都是见组字 (5)喻三组匣、喻四归定,指中古喻母在两汉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 擦音。这个论断是曾运乾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 认为实际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称喻三为于母,称喻四为喻母 并认为中古哈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中古喻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 塞音)同类。曾氏说:“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线,部仵秩然,不相陵犯。” 他举的例证很多,如:“古读‘瑗’(喻三母一一编者)如奂,《春秋》左纸经襄二十七 陈孔奂’,公羊作‘陈孔瑗’。按:奂,胡玩切(玩字中古读去声一一编者),匣母 古读瑗如环,《春秋》襄十七年‘齐侯环卒’,公羊作‘齐侯瑗’。环,匣母。”“古读余 喻四母—一编者)如荼,《易·升》‘来徐徐',《释文》‘子丰作荼荼,翟同,音图, 王肃作余余。’按:茶,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澄定二母古音非类隔也 上述五条论断先后在学术界引起强列反响,当代学者考定上古声母时,主要参考上述见 当代学者对上古声母总数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28个和32个两种意见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列28个声母,王力《汉语史稿》列 32个声母,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殷焕先、董绍克合著《实用 音韵学》都采用王力《汉语史稿》的32个声母,而王力本人晚年著作《汉语语音史》则定 为33个声母,增加1个俟母 32个声母与28个声母从数目上看好像差别不小,其实区别很细微,只表现在一点上, 即对中古照二组庄初崇生4母如何处理。32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独立出来,单立一类; 28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归并到精清从心里边去了。也就是说,28个声母是采用黄氏照二 归精说,32个声母则是比较谨慎地让庄初崇生独立。应该说明的是,不论是否把照二组与 粗组合并,照二组与粗组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就是主张上古有32个声 母的学者也都承认为这一点。所以说,上古32个声母与上古28个声母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对 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依照王力《汉语史稿》(1980年修订本)的意见,列出上古6类32 个声母及其拟音 喉音见k溪k‘群疑昊 晓 匣影 舌头音端◆透◆‘余d定d 泥n来1 舌上音章t。昌t‘船de书 禅日 齿头音精◆ 邪: 正齿音庄◆ 初◆一‘崇d
同类,中古照三组在上古与舌上音知彻澄同类。黄氏赞同钱氏提出的古无舌上,那么 “照三归知”实际上就是照三归舌头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黄氏主要利用谐声证明 自己的观点,如:“且”字是精组字,从“且”得声的字,在中古有读粗组的,例如“租, 则吾切”,“租,昨胡切”;有读照二组的,如“菹,侧余切”,“鉏,士鱼切“,由此得 出在上古照二组与粗组同类的结论。”“旃”是照三组字,从丹得声,中古音“丹,都 寒切”,端组字;“阐”是照三且字,从单得声,中古“单”与“丹”同音,也是端组 字,由此得出在上古照三且与知组(即端组)同类的结论。黄氏照二归精说博得学术 界的广泛支持,照三归知说却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其原因在于照三组字音来源复杂, 并非都来自端组,如“枢,昌朱切”,“杵,疑古切”,都是中古照三组字,而枢从区得 声,杵从午得声,区、午都是见组字。 (5) 喻三组匣、喻四归定,指中古喻母在两汉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 擦音。这个论断是曾运乾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 认为实际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称喻三为于母,称喻四为喻母。 并认为中古哈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中古喻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 塞音)同类。曾氏说:“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线,部仵秩然,不相陵犯。” 他举的例证很多,如:“古读‘瑗’(喻三母——编者)如奂,《春秋》左纸经襄二十七 ‘陈孔奂’,公羊作‘陈孔瑗’。按:奂,胡玩切(玩字中古读去声——编者),匣母。 古读瑗如环,《春秋》襄十七年‘齐侯环卒’,公羊作‘齐侯瑗’。环,匣母。”“古读余 (喻四母——编者)如荼,《易·升》‘来徐徐’,《释文》‘子丰作荼荼,翟同,音图, 王肃作余余。’按:茶,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澄定二母古音非类隔也。” 上述五条论断先后在学术界引起强列反响,当代学者考定上古声母时,主要参考上述见 解。 当代学者对上古声母总数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 28 个和 32 个两种意见。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列 28 个声母,王力《汉语史稿》列 32 个声母,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殷焕先、董绍克合著《实用 音韵学》都采用王力《汉语史稿》的 32 个声母,而王力本人晚年著作《汉语语音史》则定 为 33 个声母,增加 1 个俟母。 32 个声母与 28 个声母从数目上看好像差别不小,其实区别很细微,只表现在一点上, 即对中古照二组庄初崇生 4 母如何处理。32 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独立出来,单立一类; 28 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归并到精清从心里边去了。也就是说,28 个声母是采用黄氏照二 归精说,32 个声母则是比较谨慎地让庄初崇生独立。应该说明的是,不论是否把照二组与 粗组合并,照二组与粗组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就是主张上古有 32 个声 母的学者也都承认为这一点。所以说,上古 32 个声母与上古 28 个声母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对 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依照王力《汉语史稿》(1980 年修订本)的意见,列出上古 6 类 32 个声母及其拟音: 喉 音 见 k 溪 k‘ 群 疑 晓 x 匣 影 Ø 舌头音 端⧫ 透⧫‘ 余 d 定 d‘ 泥 n 来 l 舌上音 章 te 昌 te‘ 船 de 书 禅 日 齿头音 精⧫⬧ 清⧫⬧‘ 从 dz 心⬧ 邪 正齿音 庄⧫ 初⧫‘ 崇 d 生
唇音帮p滂p‘並b‘明m 从钱大昕到曾运乾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认为上古声母比中古声母少,总是在古 十六字母的基础上加以合并。这恐怕未必完全符合实际。这点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说明:其 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繁到简,与其相辅相成的是词汇音节由简到繁,即由单音节占 绝大多数到双音节为主,不难想象,在以单音节词为词汇主体的上古汉语中,如果声母很少, 那将会存在大量同音异义词,这是社会交际无法承受的。两汉以后以音节词大量产生,与声 韵系统的简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说明上古声母从原则上说不应该比中古声母少。其二, 语言学的历史比较法有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某时代完全相同的音,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不 应该有不同的变化,反过来说,后世不相同的音,早期可能有过相似的阶段,但仅仅是相似, 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完全相同就不可能有不同的分化。违背了这条基本原则,就等于背离 了历史比较法。这样说并不等于否认钱大昕等学者关于上古音的研究成果,刚好相反,我们 应该充分肯定这些学者的成就,认识他们提出的若干论断无疑是打开研究上古声母之门的钥 匙,但不宜把上述论断当做最后的定论,以为上古声母就是简单地“某归某”。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复音声母。承认为有复音声母,就能比较 顺利地解释同一谐声傍造出不同发音部位的形声字的现象。如:以来谐麦,以令谐命,以每 谐悔,以可谐何,以监谐滥,等等。高本汉构拟的复辅音有gl、kl、xl、tl、sl、bl、pl、 19种之多。如果复辅音真能得到充分证明的话,上古声母就不会像有些人设想 的那样单纯了。但是到现在为止,上古到底有多少组辅音声母?结合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演 变成单辅音声母的?演化的条件是什么?等等,这些重要问题,尽管有人提出种种设想,但 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还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承认。复辅音说不人为一种大胆的假说 或许有朝一日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唇 音 帮 p 滂 p‘ 並 b‘ 明 m 从钱大昕到曾运乾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认为上古声母比中古声母少,总是在古 十六字母的基础上加以合并。这恐怕未必完全符合实际。这点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说明:其一, 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繁到简,与其相辅相成的是词汇音节由简到繁,即由单音节占 绝大多数到双音节为主,不难想象,在以单音节词为词汇主体的上古汉语中,如果声母很少, 那将会存在大量同音异义词,这是社会交际无法承受的。两汉以后以音节词大量产生,与声 韵系统的简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说明上古声母从原则上说不应该比中古声母少。其二, 语言学的历史比较法有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某时代完全相同的音,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不 应该有不同的变化,反过来说,后世不相同的音,早期可能有过相似的阶段,但仅仅是相似, 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完全相同就不可能有不同的分化。违背了这条基本原则,就等于背离 了历史比较法。这样说并不等于否认钱大昕等学者关于上古音的研究成果,刚好相反,我们 应该充分肯定这些学者的成就,认识他们提出的若干论断无疑是打开研究上古声母之门的钥 匙,但不宜把上述论断当做最后的定论,以为上古声母就是简单地“某归某”。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复音声母。承认为有复音声母,就能比较 顺利地解释同一谐声傍造出不同发音部位的形声字的现象。如:以来谐麦,以令谐命,以每 谐悔,以可谐何,以监谐滥,等等。高本汉构拟的复辅音有 gl、kl、xl、tl、sl、bl、pl、 ml、xm……19 种之多。如果复辅音真能得到充分证明的话,上古声母就不会像有些人设想 的那样单纯了。但是到现在为止,上古到底有多少组辅音声母?结合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演 变成单辅音声母的?演化的条件是什么?等等,这些重要问题,尽管有人提出种种设想,但 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还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承认。复辅音说不人为一种大胆的假说, 或许有朝一日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第10教学周3第1、2节(第20次课) 教学的基本内容 、上古韵部 上古韵部,指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对于上古韵 部的研究,是从《读经》感到不押韵的时候开始的。《诗经》产生在先秦。秦着时间的推移 语音发生了变化。南北朝以后的语音已经与《诗经》时代的语音有了明显差别,到了唐宋以 后,语音变化更大了。但是在南北朝乃至唐宋时代,人们还没有确立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 当时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不和谐的地方,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适的读音,当时学 者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韵”(“叶”字也写作“协”)、“取韵”。叶音说盛行于宋代, 吴棫《毛诗补音》是代表作,此书已经亡佚,从朱熹《诗集传》注音中可以看到吴氏叶音的 大致情形(有人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直到明末陈第才彻底批 判叶音说,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今语音不同说。陈氏把他的学说概括为一句话:“时有 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古音学的研究真正走上正 确的道路。陈氏著有《读诗拙言》,总述他的古音学见解;另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 音义》,这两部书是他古音学说的实践。他详细地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一个押韵字, 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他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他对古韵的研究只是随字注意,而 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如果说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先锋,那么顾炎武则是古音学的奠基者。顾氏分古韵10部 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高度评价陈氏 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 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 钧,不再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 地审宣定每一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 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其三,入声配阴声。顾氏认为中古音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 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入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是合理的。 江永继承了顾氏的古音学,分古韵13部,比顾氏增加3部,即真元分部、侵谈分部、 宵幽分部。江氏深通等韵学,精于审音,所以他批顾氏“考古之功我,审音之功浅。”段玉 裁全面继承顾氏、江氏古韵研究成果,分古韵17部。段氏也是把入声配阴声,相配的入声 和阴声为一个韵部。如果把入声独立出来单立为一个韵部的话,则是26部,比同代学者王 力29部仅仅少3部。段氏同时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等于应用这个理论对《诗经》 韵字之外的所有汉字做古韵分部工作。孔广森分古韵18部,比段氏增加1个冬部,同时提 出阴阳对转理论。王念孙分古韵21部,晚年赞同孔氏冬部,总数为22部。江有诰最初分古 韵20部,后来赞同孔氏冬部,总数为21部。章炳麟分古韵23部,比王念孙增加1个队部 王力早年分古韵23部,但与章氏23部稍有不同。以上各家都是阴阳两分法 戴震、黄侃都采用阴阳入三分法,并且使主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相配 称为一类。戴氏分古韵9类25部,黄氏分古韵11类28部。黄氏分古韵28部,已经所古韵 分部工作做得很精细了。今人王力在黄氏28部的基础上,又做了一番改易增补工作,确定 周代《诗经》韵29部,战国《楚辞》韵30部。王力29部与30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冬部独 立与否上,冬部与侵部合并就是29部,冬部独立就是30部。我们所说的上古音是指两汉
第 10 教学周 3/第 1、2 节(第 20 次课) 第 页 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 上古韵部 上古韵部,指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对于上古韵 部的研究,是从《读经》感到不押韵的时候开始的。《诗经》产生在先秦。秦着时间的推移, 语音发生了变化。南北朝以后的语音已经与《诗经》时代的语音有了明显差别,到了唐宋以 后,语音变化更大了。但是在南北朝乃至唐宋时代,人们还没有确立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 当时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不和谐的地方,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适的读音,当时学 者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韵”(“叶”字也写作“协”)、“取韵”。叶音说盛行于宋代, 吴棫《毛诗补音》是代表作,此书已经亡佚,从朱熹《诗集传》注音中可以看到吴氏叶音的 大致情形(有人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直到明末陈第才彻底批 判叶音说,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今语音不同说。陈氏把他的学说概括为一句话:“时有 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古音学的研究真正走上正 确的道路。陈氏著有《读诗拙言》,总述他的古音学见解;另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 音义》,这两部书是他古音学说的实践。他详细地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一个押韵字, 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他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他对古韵的研究只是随字注意,而 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如果说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先锋,那么顾炎武则是古音学的奠基者。顾氏分古韵 10 部, 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高度评价陈氏 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 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 韵,不再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 地审宣定每一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 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其三,入声配阴声。顾氏认为中古音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 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入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是合理的。 江永继承了顾氏的古音学,分古韵 13 部,比顾氏增加 3 部,即真元分部、侵谈分部、 宵幽分部。江氏深通等韵学,精于审音,所以他批顾氏“考古之功我,审音之功浅。”段玉 裁全面继承顾氏、江氏古韵研究成果,分古韵 17 部。段氏也是把入声配阴声,相配的入声 和阴声为一个韵部。如果把入声独立出来单立为一个韵部的话,则是 26 部,比同代学者王 力 29 部仅仅少 3 部。段氏同时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等于应用这个理论对《诗经》 韵字之外的所有汉字做古韵分部工作。孔广森分古韵 18 部,比段氏增加 1 个冬部,同时提 出阴阳对转理论。王念孙分古韵 21 部,晚年赞同孔氏冬部,总数为 22 部。江有诰最初分古 韵 20 部,后来赞同孔氏冬部,总数为 21 部。章炳麟分古韵 23 部,比王念孙增加 1 个队部。 王力早年分古韵 23 部,但与章氏 23 部稍有不同。以上各家都是阴阳两分法。 戴震、黄侃都采用阴阳入三分法,并且使主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相配, 称为一类。戴氏分古韵 9 类 25 部,黄氏分古韵 11 类 28 部。黄氏分古韵 28 部,已经所古韵 分部工作做得很精细了。今人王力在黄氏 28 部的基础上,又做了一番改易增补工作,确定 周代《诗经》韵 29 部,战国《楚辞》韵 30 部。王力 29 部与 30 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冬部独 立与否上,冬部与侵部合并就是 29 部,冬部独立就是 30 部。 我们所说的上古音是指两汉
以前的语音系统,所以还是以30部为准好一些,但应该知道冬侵两部很相近。下面就列出 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部及其拟音: 职部vk 蒸部ν奥 无 韵 锡部ek 耕部e 鱼部 阳部a 尾 侯部心 屋部☆k 东部心 尾 幽部u 觉部uk [冬部]u 韵[微部c并韵 t 韵 文部on 尾 脂部ei 尾 质部 尾 真部en 月部at 韵尾[缉部韵尾[侵 盍部ap 上表中有一点需要说明,即冬部的拟音。王力《汉语史稿》中拟作[cm],收[-m尾, 在《汉语语音史》中拟作[u奥],收[一黑尾,从冬侵合部看,尾音当为[-m],从阳声冬部与入 声觉部相配看,应拟作[一尾。由此看来,王氏对冬部的主元音和收尾音的认识还有些犹 疑不定 下面再介绍几个与上古韵部有产的概念 对转。对转主要指阴阳对转,就是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 析,属于韵尾的增加中失落。如阳声韵[奥[n][m]失落韵尾[-奥][-n][-m],就变成[ 这样的阴声韵;阴声韵[]增加音韵尾[一黑][-n][-m],就变成[國奥][n][m一类的阳声 韵。多数学者把上古入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声韵与阳声韵、入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 相互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旁转。旁转指一个阴声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一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韵、一个入声韵 变成另一个入声韵的情况。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一个音节的收尾音不变,主要元音的舌 位高你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个音节的主元音[C],舌位降低一些就变成了[飞],如果舌位升 高一些就变成了[m]。以中古韵母为例,祭韵的开口韵类高本汉拟作[iC订,如果主元音[C] 的舌位再升高一些,就变成齐韵的开口韵类[iei]了 有时对转和旁转同时发生,也就是说,既有韵尾的增加或失落,又有舌位高低的变化, 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旁对转。比如,由韵母[奥]变成韵母[ei],由韵母[ou]变成韵母[u], 都是旁对转 清代小学家说阴阳对转的时候,并没有掌握上述严格的科学定义,把凡是阴声韵与阳声 韵在一起押韵、谐声、通假等现象,统统称为阴阳对转。比如:《诗·小雅·无将大车》第 章的押韵字是“尘、底”,“尘”在真部,“底”在脂部,真部拟音为[en],脂部拟音为[ei], 这两部字在一起押韵,清人认为发生了阴阳对转——真部字变成脂部字,或者脂部字变成真 部字。清人说对转,往往包括了旁对转。比如:《诗·小雅·谷风》第三章的押韵字是“嵬、 萎、怨”,“嵬、萎”在古韵微部,“怨”在古韵元部,微部拟音为[國i,元部拟音为[an], 微元两部主元音不同,韵尾也不同,用对转理论解释这种押韵现象,应该是旁地转,但清人
以前的语音系统,所以还是以 30 部为准好一些,但应该知道冬侵两部很相近。下面就列出 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 3 部及其拟音: 阴 声 入 声 阳 声 无 韵 尾 之部 韵 尾 -k 职部k 韵 尾 - 蒸部 支部 锡部 ek 耕部 e 鱼部 a 铎部 ak 阳部 a 侯部 屋部k 东部 宵部 o 沃部 ok 幽部 u 觉部 uk [冬部]u 韵 尾 - 微部 韵 尾 -t 物部t 韵 尾 -n 文部n 脂部 ei 质部 et 真部 en 歌部 ai 月部 at 元部 an 韵尾 -p 缉部p 韵尾 m 侵部n 盍部 ap 谈部 am 上表中有一点需要说明,即冬部的拟音。王力《汉语史稿》中拟作[m],收[-m]尾, 在《汉语语音史》中拟作[u],收[-]尾,从冬侵合部看,尾音当为[-m],从阳声冬部与入 声觉部相配看,应拟作[-]尾。由此看来,王氏对冬部的主元音和收尾音的认识还有些犹 疑不定。 下面再介绍几个与上古韵部有产的概念。 对转。对转主要指阴阳对转,就是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 析,属于韵尾的增加中失落。如阳声韵[][n][m]失落韵尾[-][-n][-m],就变成[] 这样的阴声韵;阴声韵[]增加音韵尾[-][-n][-m],就变成[][n][m]一类的阳声 韵。多数学者把上古入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声韵与阳声韵、入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 相互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旁转。旁转指一个阴声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一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韵、一个入声韵 变成另一个入声韵的情况。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一个音节的收尾音不变,主要元音的舌 位高你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个音节的主元音[],舌位降低一些就变成了[],如果舌位升 高一些就变成了[]。以中古韵母为例,祭韵的开口韵类高本汉拟作[ii],如果主元音[] 的舌位再升高一些,就变成齐韵的开口韵类[iei]了。 有时对转和旁转同时发生,也就是说,既有韵尾的增加或失落,又有舌位高低的变化, 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旁对转。比如,由韵母[]变成韵母[ei],由韵母[ou]变成韵母[u], 都是旁对转。 清代小学家说阴阳对转的时候,并没有掌握上述严格的科学定义,把凡是阴声韵与阳声 韵在一起押韵、谐声、通假等现象,统统称为阴阳对转。比如:《诗·小雅·无将大车》第 一章的押韵字是“尘、疧”,“尘”在真部,“疧”在脂部,真部拟音为[en],脂部拟音为[ei], 这两部字在一起押韵,清人认为发生了阴阳对转——真部字变成脂部字,或者脂部字变成真 部字。清人说对转,往往包括了旁对转。比如:《诗·小雅·谷风》第三章的押韵字是“嵬、 萎、怨”,“嵬、萎”在古韵微部,“怨”在古韵元部,微部拟音为[i],元部拟音为[an], 微元两部主元音不同,韵尾也不同,用对转理论解释这种押韵现象,应该是旁地转,但清人
把这种押韵现象也称作阴阳对转。 清人还常常使转语、转音、音之转、声之转、一声之转等术语,所指都相当阴阳对转或 旁转、旁对转。章炳麟《成均图》又创造了正对转、近旁转、次旁转、交纽转等名目繁多的 术语,其实质相当于对转和旁对转。 、上古声调 上古声调。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从明末陈第到现在,一直有人在研究上古声调,但 始终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陈第、江永主张“四声不拘”,顾炎武主张“四声一贯”,段玉裁 认为古无去声,孔广林提出古无入声,王念孙、江有诰明确提出古有四声,黄侃认为先秦只 有平入两声,今人王力认为古无去声,周祖谟认为古有四声。上古声调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去 声的有无上。王力赞成并发展了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把入声分成两类,一类是长入,一类 是短入,长入变成中古的去声,短入在中古仍是入声。有人支持王力的见解,也有人对王力 长入短入说提出责难:讨论的核心是上古声调到底有几个调类,而不是声调的性质。长入和 短入算一种声调,还是算两种声调?如果是一种声调,就没有必要分成两类:如果是两种声 调,叫长入短入,还是叫去声入声,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声调总数仍为四种,就与古有四声 说没有区别了。我们比较倾向江有诰的意见:上古声调有四种,只是某些字古今调类不同罢
把这种押韵现象也称作阴阳对转。 清人还常常使转语、转音、音之转、声之转、一声之转等术语,所指都相当阴阳对转或 旁转、旁对转。章炳麟《成均图》又创造了正对转、近旁转、次旁转、交纽转等名目繁多的 术语,其实质相当于对转和旁对转。 三、上古声调 上古声调。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从明末陈第到现在,一直有人在研究上古声调,但 始终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陈第、江永主张“四声不拘”,顾炎武主张“四声一贯”,段玉裁 认为古无去声,孔广林提出古无入声,王念孙、江有诰明确提出古有四声,黄侃认为先秦只 有平入两声,今人王力认为古无去声,周祖谟认为古有四声。上古声调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去 声的有无上。王力赞成并发展了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把入声分成两类,一类是长入,一类 是短入,长入变成中古的去声,短入在中古仍是入声。有人支持王力的见解,也有人对王力 长入短入说提出责难:讨论的核心是上古声调到底有几个调类,而不是声调的性质。长入和 短入算一种声调,还是算两种声调?如果是一种声调,就没有必要分成两类;如果是两种声 调,叫长入短入,还是叫去声入声,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声调总数仍为四种,就与古有四声 说没有区别了。我们比较倾向江有诰的意见:上古声调有四种,只是某些字古今调类不同罢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