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教师手册(第二册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第5单元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6,文件大小:74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二部分议论文

第二部分 议论文

第五单元 21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学习目标 1.深入领会课文,领略一代伟人的气魄与风度,从中汲取智慧,提高思想素质,陶冶 爱国情操。 2.学习课文确立中心论点的方法:围绕中心论题,集中、突出地展开论述,阐明 观点。 3.体会课文举重若轻、刚柔相济、准确严密的语言特色。 关于课文 本文是邓小平同志1982年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谈话从香港的主权问题、管 理方式问题、平稳过渡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严正立场,表达了中 国政府应对一切局面的决心和力量,为香港的顺利回归扫平了道路 课文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第1段总述我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即三个问题。第2-6段分述三个问题 首先是主权问题,中国的立场非常坚定:“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主权问 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一开始就反 复申述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接着用三个“如果”假设句从反面申述主权问题没有回旋 余地,且假设的后果一个比一个严重,一直说到“下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的地步, 把话说绝,表明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立场 其次是管理方式,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保持香港的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 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即“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政策 目的是“保持香港的繁荣”。这政策后来被概括为“一国两制”。 再次是关于香港的平稳过渡问题。邓小平指出,“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解决这 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也就是说,十五年的过渡期能否不出现大的波动,关键在英 国政府能否采取合作态度,并且进一步正告英国当局,如果在过渡期内发生严重波动,“中 国政府将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从而义正词严地对英国政府提出了警告。 至此,谈话围绕香港问题,坚定明确地阐述了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 第7段收束全文,提出中方建议,希望双方通过外交磋商,达成协议 这是一篇经典性的外交谈话,结构上条理清晰,全文始终紧扣“基本立场”这一中心 对观点的论述坚定、集中而鲜明,逻辑准确严密。 本篇谈话在语言技巧上极具特色,表现了一代伟人、大政治家的智慧、气魄和风度 63

63 第五单元 21.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学习目标 1.深入领会课文,领略一代伟人的气魄与风度,从中汲取智慧,提高思想素质,陶冶 爱国情操。 2.学习课文确立中心论点的方法:围绕中心论题,集中、突出地展开论述,阐明 观点。 3.体会课文举重若轻、刚柔相济、准确严密的语言特色。 关于课文 本文是邓小平同志 1982 年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谈话从香港的主权问题、管 理方式问题、平稳过渡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严正立场,表达了中 国政府应对一切局面的决心和力量,为香港的顺利回归扫平了道路。 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第 1 段总述我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即三个问题。第 2—6 段分述三个问题。 首先是主权问题,中国的立场非常坚定:“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主权问 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一开始就反 复申述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接着用三个“如果”假设句从反面申述主权问题没有回旋 余地,且假设的后果一个比一个严重,一直说到“下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的地步, 把话说绝,表明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立场。 其次是管理方式,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保持香港的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 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即“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政策, 目的是“保持香港的繁荣”。这政策后来被概括为“一国两制”。 再次是关于香港的平稳过渡问题。邓小平指出,“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解决这 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也就是说,十五年的过渡期能否不出现大的波动,关键在英 国政府能否采取合作态度,并且进一步正告英国当局,如果在过渡期内发生严重波动,“中 国政府将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从而义正词严地对英国政府提出了警告。 至此,谈话围绕香港问题,坚定明确地阐述了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 第 7 段收束全文,提出中方建议,希望双方通过外交磋商,达成协议。 这是一篇经典性的外交谈话,结构上条理清晰,全文始终紧扣“基本立场”这一中心, 对观点的论述坚定、集中而鲜明,逻辑准确严密。 本篇谈话在语言技巧上极具特色,表现了一代伟人、大政治家的智慧、气魄和风度

首先在语言表达上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达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对主权问题 勺阐述,语气坚定,态度明确。对自己方从反面说,连用三个假设句,言辞不怕难听,表 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对英方则从正面开导,指出中国收回香港能使英国在世界公论面前得 到好评。说到过渡期内香港的稳定时,邓小平指出,“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 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如果在过渡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 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这些话委婉却又尖锐地揭露了英方的阴谋,明确了 波动”的动因,表明了中国政府不可动摇的严正立场 其次,谈话表现出了一种高瞻远瞩、举重若轻的伟大气度。如说到香港外资撤走的问 题,邓小平说,“只要我们的政策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轻轻松松一句话,就指出了问 题的关键,以及事情变化的趋势。 再次是语言表达准确严密,毫不含糊,特别是关键问题,概念非常明确,措辞十分严 谨。如说到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时,邓小平补充一句“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 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这就把中国政府要收回的范围定得非常明确。再如“香 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 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这句话中,“大部分”、“有些”、“许多” 等限制词,把范围的大小表达得十分严密。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饱受林彪、“四人帮”迫害,曾三起三落。从1978年以来,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 的主要决策人,领导全党制定和实施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路线、方针、政策。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 想,保证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课文背景】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 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 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 力范围之机,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 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坚持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 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英方一直坚持错误的观点,认为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提出如果中国同意英国1997 年后继续管治香港,英方可以考虑中方提出的主权要求,即“以主权换治权”并鼓吹香港 的繁荣“全赖英国的管治”,否则“繁荣不保”,“就会危及中国的四化建设”云云。针对这

64 首先在语言表达上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达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对主权问题 的阐述,语气坚定,态度明确。对自己方从反面说,连用三个假设句,言辞不怕难听,表 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对英方则从正面开导,指出中国收回香港能使英国在世界公论面前得 到好评。说到过渡期内香港的稳定时,邓小平指出,“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 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如果在过渡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 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这些话委婉却又尖锐地揭露了英方的阴谋,明确了 “波动”的动因,表明了中国政府不可动摇的严正立场。 其次,谈话表现出了一种高瞻远瞩、举重若轻的伟大气度。如说到香港外资撤走的问 题,邓小平说,“只要我们的政策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轻轻松松一句话,就指出了问 题的关键,以及事情变化的趋势。 再次是语言表达准确严密,毫不含糊,特别是关键问题,概念非常明确,措辞十分严 谨。如说到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时,邓小平补充一句“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 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这就把中国政府要收回的范围定得非常明确。再如“香 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 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这句话中,“大部分”、“有些”、“许多” 等限制词,把范围的大小表达得十分严密。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饱受林彪、“四人帮”迫害,曾三起三落。从 1978 年以来,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 的主要决策人,领导全党制定和实施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路线、方针、政策。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 想,保证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课文背景】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 1842 年签 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英国迫 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 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 力范围之机,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 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 99 年,1997 年 6 月 30 日期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坚持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 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英方一直坚持错误的观点,认为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提出如果中国同意英国 1997 年后继续管治香港,英方可以考虑中方提出的主权要求,即“以主权换治权”;并鼓吹香港 的繁荣“全赖英国的管治”,否则“繁荣不保”,“就会危及中国的四化建设”云云。针对这

种情况,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会谈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中方 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有力地批驳了英方的谬论,并高瞻远瞩地指明香港十五年过渡期 将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为香港的顺利回归扫平了道路。 【香港地区】 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为1076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面积79.77 平方公里,九龙面积11.7平方公里,新界面积984.53平方公里。据1992年统计,香港总 人口为590万。在英国占领前,隶属中国广东新安县(后改为宝安县,今深圳市)管辖。 【撒切尔夫人】 即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1925年生,英国保守党人。1979年至1990年任英国 首相。她在政治上奉行铁腕政策,号称“铁娘子”。1982年和1984年曾两次以首相身份访 华,1984年12月访华时同中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晚清军政重臣。1870年起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曾代表清政府主持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 及《辛丑条约》等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建议 介绍背景,让学生了解这篇外交谈话的针对性,在全面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 分析三个问题,特别是第2、3段,从中领略伟人高屋建瓴的洞察力、杰出的智慧及博大的 气度。在分析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中心论点。文中借助语言环境表达深 义的地方很多,可结合练习四,组织课堂讨论,探讨课文的语言特色 22敬业与乐业 学习目标 领会课文阐述的“敬业”与“乐业”的道理,培养敬业爱岗的精神和恪尽职守的 责任心。 2.学习课文,掌握紧扣题目,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的方法。 3.学习课文旁征博引的论述方法,懂得观点统率材料,材料重在积累的道理;学会根 据中心论点的要求来组织材料。 关于课文 本文是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演讲稿。教学时可重点突出三个方面,即中 心论点提出的方法,对中心论点的论证层次,论据的运用特点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解题,第二句话摆出 中心论点,即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分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来深入论证中心论点

65 种情况,邓小平同志于 1982 年 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会谈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中方 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有力地批驳了英方的谬论,并高瞻远瞩地指明香港十五年过渡期 将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为香港的顺利回归扫平了道路。 【香港地区】 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为 1 076 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面积 79.77 平方公里,九龙面积 11.7 平方公里,新界面积 984.53 平方公里。据 1992 年统计,香港总 人口为 590 万。在英国占领前,隶属中国广东新安县(后改为宝安县,今深圳市)管辖。 【撒切尔夫人】 即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1925 年生,英国保守党人。1979 年至 1990 年任英国 首相。她在政治上奉行铁腕政策,号称“铁娘子”。1982 年和 1984 年曾两次以首相身份访 华,1984 年 12 月访华时同中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晚清军政重臣。1870 年起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曾代表清政府主持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 及《辛丑条约》等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建议 介绍背景,让学生了解这篇外交谈话的针对性,在全面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 分析三个问题,特别是第 2、3 段,从中领略伟人高屋建瓴的洞察力、杰出的智慧及博大的 气度。在分析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中心论点。文中借助语言环境表达深 义的地方很多,可结合练习四,组织课堂讨论,探讨课文的语言特色。 22.敬业与乐业 学习目标 1.领会课文阐述的“敬业”与“乐业”的道理,培养敬业爱岗的精神和恪尽职守的 责任心。 2.学习课文,掌握紧扣题目,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的方法。 3.学习课文旁征博引的论述方法,懂得观点统率材料,材料重在积累的道理;学会根 据中心论点的要求来组织材料。 关于课文 本文是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演讲稿。教学时可重点突出三个方面,即中 心论点提出的方法,对中心论点的论证层次,论据的运用特点。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 1 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解题,第二句话摆出 中心论点,即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分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来深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的必要,这是第一个分论点,也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 第2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指出演讲题目的要点,在“敬”“乐”二字,接着笔锋 转,强调“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这样提出课文的第一个分论点。第三句说明 先谈“有业”的原因。 第3段,引用孔子的两句话,然后作简单评析,从反面论述无业的害处。 第4段,以唐代名僧百丈禅师的格言和做法作为论据,从正面论述有业的必要,与第 3段形成对照 第5段,在儒、佛两家正反论证的基础上,自然引出作者个人的论述,即“人人都要 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文中两个“简直”,还有“彻底”“万不能”等词语 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 第二层(第6—7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即“要敬业” 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第一要敬业”,显得眉目清楚。接着分三层论述。 首先解释“敬”字含义,引用朱子的话作注,很有分量。接着分析“业”可敬、该敬的理 由。并以“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为例,说明“凡职业没有不 神圣的”。 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 作做到圆满。作者先引《庄子》狗偻承蜩的故事,说明凡做一件事必须用心专一。接着引 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形象具体地阐述了“敬业”的道理。 最后以庄子、孔子的话为证,说明人生敬业的必要性 第三层(第8段),论述第三个分论点,即“要乐业”。 段首仍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本层中心论点,即“第二要乐业”。接着从反驳“做工好 苦”入手,阐述怎样理解“苦”的问题,指出“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趣味 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恼”,从而引导青年确立“乐业”思 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9段),收東全文,把“敬业”与“乐业”概括为“责任心”和趣味,希 望青年人“敬业”“乐业” 课文的论述中心集中、突出,在开头摆出中心论点后,全文从三个方面组织论证, 三个分论点都放在开头点明,十分的突出。论据的运用也很有特点。一是丰富多样 名家言论,故事传说,古代典籍,外国著述,看似信手拈来,却是经过严格的筛选 可见作者文化积累的深厚:二是运用上详略得当,不管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 根据论证的需要,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详如法国学者对英法两国人做事和走路的比较 略如引朱子一句话对“敬”字所作的解释。三是论据的典型性强,所以文章的说服力也强。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

66 第一层(第 2—5 段),提出有业的必要,这是第一个分论点,也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 第 2 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指出演讲题目的要点,在“敬”“乐”二字,接着笔锋一 转,强调“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这样提出课文的第一个分论点。第三句说明 先谈“有业”的原因。 第 3 段,引用孔子的两句话,然后作简单评析,从反面论述无业的害处。 第 4 段,以唐代名僧百丈禅师的格言和做法作为论据,从正面论述有业的必要,与第 3 段形成对照。 第 5 段,在儒、佛两家正反论证的基础上,自然引出作者个人的论述,即“人人都要 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文中两个“简直”,还有“彻底”“万不能”等词语, 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 第二层(第 6—7 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即“要敬业”。 第 6 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第一要敬业”,显得眉目清楚。接着分三层论述。 首先解释“敬”字含义,引用朱子的话作注,很有分量。接着分析“业”可敬、该敬的理 由。并以“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为例,说明“凡职业没有不 神圣的”。 第 7 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 作做到圆满。作者先引《庄子》痀偻承蜩的故事,说明凡做一件事必须用心专一。接着引 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形象具体地阐述了“敬业”的道理。 最后以庄子、孔子的话为证,说明人生敬业的必要性。 第三层(第 8 段),论述第三个分论点,即“要乐业”。 段首仍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本层中心论点,即“第二要乐业”。接着从反驳“做工好 苦”入手,阐述怎样理解“苦”的问题,指出“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趣味 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恼”,从而引导青年确立“乐业”思 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 9 段),收束全文,把“敬业”与“乐业”概括为“责任心”和趣味,希 望青年人“敬业”“乐业”。 课文的论述中心集中、突出,在开头摆出中心论点后,全文从三个方面组织论证, 三个分论点都放在开头点明,十分的突出。论据的运用也很有特点。一是丰富多样, 名家言论,故事传说,古代典籍,外国著述,看似信手拈来,却是经过严格的筛选, 可见作者文化积累的深厚;二是运用上详略得当,不管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 根据论证的需要,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详如法国学者对英法两国人做事和走路的比较, 略如引朱子一句话对“敬”字所作的解释。三是论据的典型性强,所以文章的说服力也强。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

举人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起从学于康有为,与康一起领导著名的“戊戍变法”,宣 传维新变法理论,时人合称“康梁”。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从事著 作。他的文章以古文而言时事,气势畅达,喜用现代语汇,当时称“新文体”。曾倡导文体 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开白话文风气之先。他学识渊博,著作内容宏富 有《饮冰室合集》传世。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第十四册(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 【中华职业学校】 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 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这所学 校以黄炎培提岀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 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该校曾设置土木科、机械科、商科、石油机械科等专业。前后三十多年间,培养初、中级 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七百余名。1952年1月,中华职业学校由中央轻工业部接管,改 名为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1953年又改名为上海轻工业学校 1986年9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局联办恢复中华职业学校。该校遵 循传统的宗旨,制订了“继承发扬,改革创新,从严务实”十二字方针。现开设了工业与 民用建筑、宾馆服务、企业管理等专业,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 下,该校将办出新的特色,让中华职业学校重放光彩 【敬业乐群(《礼记·学记》原文节选)】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 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 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12”,其此之 谓乎! [比年]每年 2[中年考校(jio)]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核。校,根据标准进行核查。 3[视]经考核来审查 4[离经辩志]分析所学的经典,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志趣 5[敬业乐群]对学业态度认真,专心致志地学习,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博习亲师]除精通所学专业外,还要广泛学习其他知识,尊敬师长。 7[论学取友]学习有成绩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选择有益的朋友,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8[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学识渊博,能融会贯通,学识修养比较成熟,有坚强意志和独立见解,不因 环境影响而做出违反师教的事情。 9[化民易俗]教育百姓,改变不良风习。 0[说(yue)服]很乐于服从。说,同“悦” 1[怀之]使他们受到安抚,向往来归。怀,怀柔安抚。 [蛾子时术之]像蚂蚁衔食垒窝那样学习积累而成大业。蛾子,古人对蚂蚁的别称,也称做蚍蜉(pffu)。 时术,经常做的工作,即指衔食垒窝

67 举人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 年)起从学于康有为,与康一起领导著名的“戊戍变法”,宣 传维新变法理论,时人合称“康梁”。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从事著 作。他的文章以古文而言时事,气势畅达,喜用现代语汇,当时称“新文体”。曾倡导文体 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开白话文风气之先。他学识渊博,著作内容宏富, 有《饮冰室合集》传世。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第十四册(上海中华书局 1941 年版)。 【中华职业学校】 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 学校。该校 1918 年 5 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这所学 校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 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该校曾设置土木科、机械科、商科、石油机械科等专业。前后三十多年间,培养初、中级 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七百余名。1952 年 1 月,中华职业学校由中央轻工业部接管,改 名为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1953 年又改名为上海轻工业学校。 1986 年 9 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局联办恢复中华职业学校。该校遵 循传统的宗旨,制订了“继承发扬,改革创新,从严务实”十二字方针。现开设了工业与 民用建筑、宾馆服务、企业管理等专业,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 下,该校将办出新的特色,让中华职业学校重放光彩。 【敬业乐群(《礼记·学记》原文节选)】 比年1入学,中年考校2。一年视3离经辨志4,三年视敬业乐群5,五年视博习亲师6,七 年视论学取友7,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8,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 俗 9 ,近者说服10 而远者怀之11 。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12 ”,其此之 谓乎! 1 [比年]每年。 2 [中年考校(jiào)]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核。校,根据标准进行核查。 3 [视]经考核来审查。 4 [离经辩志]分析所学的经典,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志趣。 5 [敬业乐群]对学业态度认真,专心致志地学习,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6 [博习亲师]除精通所学专业外,还要广泛学习其他知识,尊敬师长。 7 [论学取友]学习有成绩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选择有益的朋友,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8 [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学识渊博,能融会贯通,学识修养比较成熟,有坚强意志和独立见解,不因 环境影响而做出违反师教的事情。 9 [化民易俗]教育百姓,改变不良风习。 10[说(yuè)服]很乐于服从。说,同“悦”。 11[怀之]使他们受到安抚,向往来归。怀,怀柔安抚。 12[蛾子时术之]像蚂蚁衔食垒窝那样学习积累而成大业。蛾子,古人对蚂蚁的别称,也称做蚍蜉(pífú)。 时术,经常做的工作,即指衔食垒窝

【承蜩的故事(选自《庄子·达生》)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狗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 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 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 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其狗偻丈人之谓乎?” 教学建议 本文结构层次清晰,教学时可作简要提示,重点分析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三者之 间的关系,提高学生把握论点、分析论据的能力。对课文中的文言文,教学时应注意指导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引文的意思,以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23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观点,培养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的文明素养。 2.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中心论点对分论点的统帅作用,掌握以中心论点结构全文的构 思方法。 3.学习课文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懂得这些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关于课文 本文选自《读书》1980年第一期,文章从五十多年前鲁迅先生提出的“费厄泼赖应该 缓行”这一著名命题出发,针对长期以来奉行极左思潮造成的思想混乱,以及“文化大革 命”十年中林彪、“四人帮”大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留下的后遗症,鲜明地提出文章的中 心论点: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作者明确提倡平等讨论、民主宽容、 留有余地的“费厄泼赖”精神,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这种精神的必要性、可能性 和现实广泛性,指出了“凡是”论者僵化地奉行“缓行”的实质,引申出对伟人的话也要 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观点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掇(duo)]拾取。这是形容得来很轻易 [累丸]粘丸叠放在一起。粘丸,用来粘取蝉的粘性圆 3[锱铢(zzhu)]形容极小的数目。锱,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相当于今天的71316克。铢,古代重量 单位,一锱的1/6 [株拘]大树扎根 3[槁(90)木]枯树。 6[不反不侧]形容一动也不动。反侧,身体翻来覆去 7[易]忽视。这里是分散注意力的意思 8[疑(ning)]凝,集中的意思 °[丈人]古代对老人的尊称

68 【承蜩的故事(选自《庄子·达生》)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1之也。仲尼曰:“子巧乎! 有道邪?”曰: “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2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3;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 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4;吾执臂也,若槁木5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 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6,不以万物易7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 “用志不分,乃疑8于神,其痀偻丈人9之谓乎?” 教学建议 本文结构层次清晰,教学时可作简要提示,重点分析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三者之 间的关系,提高学生把握论点、分析论据的能力。对课文中的文言文,教学时应注意指导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引文的意思,以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23.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培养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的文明素养。 2.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中心论点对分论点的统帅作用,掌握以中心论点结构全文的构 思方法。 3.学习课文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懂得这些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关于课文 本文选自《读书》1980 年第一期,文章从五十多年前鲁迅先生提出的“费厄泼赖应该 缓行”这一著名命题出发,针对长期以来奉行极左思潮造成的思想混乱,以及“文化大革 命”十年中林彪、“四人帮”大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留下的后遗症,鲜明地提出文章的中 心论点: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作者明确提倡平等讨论、民主宽容、 留有余地的“费厄泼赖”精神,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这种精神的必要性、可能性 和现实广泛性,指出了“凡是”论者僵化地奉行“缓行”的实质,引申出对伟人的话也要 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观点。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1 [掇(duō)]拾取。这是形容得来很轻易。 2 [累丸]粘丸叠放在一起。粘丸,用来粘取蝉的粘性圆团。 3 [锱铢(zī zhū)]形容极小的数目。锱,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相当于今天的 7 13/16 克。铢,古代重量 单位,一锱的 1/6。 4 [株拘]大树扎根。 5 [槁(ɡǎo)木]枯树。 6 [不反不侧]形容一动也不动。反侧,身体翻来覆去。 7 [易]忽视。这里是分散注意力的意思。 8 [疑(nínɡ)]凝,集中的意思。 9 [丈人]古代对老人的尊称

第一部分是引子,意在表明作者的写作缘起和意图。在举出鲁迅“费厄泼赖”应该缓 行这一著名命题,以及在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这一命题被突出地、空前地宣扬和 普及的时代背景,提出这种“缓行”实际上是“永不实行”,所以作者要反其意而用之,提 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c 第二部分即第一节,主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费厄泼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以及“费厄泼赖”作为治国之道的意义和内涵。文章先与鲁迅的原意相衔接,引鲁迅的原 话紧扣分论点,分析“缓行”的含义,论证“缓行”不是不行,在共产党执政的今天,已 基本具备了实行的条件,这是“可能性”。接下去分析“费厄泼赖”的内涵和意义,平等 民主、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宽宏大度,乃是治国之道,尤其是在林彪、“四人帮”大搞 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留下许多“后遗症”之后,提倡“费厄泼赖”,更有必要。 第三部分包括第二、三、四节,分别从人民内部矛盾、学术问题、敌我矛盾三个方面 进一步阐明了实行“费厄泼赖”的普遍必要性。 第二节论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注意“费厄泼赖”,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在非原则问 题上,提倡温、良、恭、俭、让和“治病救人”。并以林彪、“四人帮”大搞阶级斗争扩大 化的残暴专政为教训,从反面论证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应注意“费厄泼赖 第三节论述在学术问题上需要“费厄泼赖”。作者先举出十年浩劫的教训,指出意识形 态的问题若采取强制手段,只能“口服”,使问题蓄积,而不能让人“心服”。接着分析学 术上的争吵是正常现象,批评了“一边倒”的错误认识,指出学术问题只能实行“费厄泼 赖”,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法去解决。 第四节论述对敌人也不能绝对地不实行“费厄泼赖”。紧扣这一分论点,作者先摆出 对敌人缓行“费厄泼赖”该是正确的这一说法,然后分别不同对象加以论述。引用鲁迅的 话及“四人帮”的事实来说明对杀人强盗不能讲“费厄泼赖”,必须“战而胜之”。以“八 项注意”及国家改造战犯的事实为依据,说明对己经解除武装的敌人,要不同对待,愿意 悔改的要宽大,才能化敌为友。即使是对正在行凶的敌人,也要依法行事,要有量的区别。 对于犯人,也要给以辩护权。 第四部分深入指出“凡是”论者僵化地奉行“缓行”的实质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同时指出对伟人的话也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以热情的预期来收束 全文 文章与鲁迅先生的著名命题一字之差,从完全相对的角度来立论,很是新颖,而且善 于把握分歧所在和问题实质,分析深刻。从全篇布局看,文章紧紧围绕“应该实行”这 观点,分设小标题,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实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需要“实行”;处理学术问题需要“实行”;对敌人也要区别情况有条件地“实行”。在全面 地论述了“应该实行”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普遍性后,再深入指出“不实行”即“缓行” 的实质,全文中心论点的统帅地位相当突出。本文用善于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加 强了论点的说服力,对表情达意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69 第一部分是引子,意在表明作者的写作缘起和意图。在举出鲁迅“费厄泼赖”应该缓 行这一著名命题,以及在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这一命题被突出地、空前地宣扬和 普及的时代背景,提出这种“缓行”实际上是“永不实行”,所以作者要反其意而用之,提 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第二部分即第一节,主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费厄泼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以及“费厄泼赖”作为治国之道的意义和内涵。文章先与鲁迅的原意相衔接,引鲁迅的原 话紧扣分论点,分析“缓行”的含义,论证“缓行”不是不行,在共产党执政的今天,已 基本具备了实行的条件,这是“可能性”。接下去分析“费厄泼赖”的内涵和意义,平等、 民主、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宽宏大度,乃是治国之道,尤其是在林彪、“四人帮”大搞 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留下许多“后遗症”之后,提倡“费厄泼赖”,更有必要。 第三部分包括第二、三、四节,分别从人民内部矛盾、学术问题、敌我矛盾三个方面, 进一步阐明了实行“费厄泼赖”的普遍必要性。 第二节论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注意“费厄泼赖”,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在非原则问 题上,提倡温、良、恭、俭、让和“治病救人”。并以林彪、“四人帮”大搞阶级斗争扩大 化的残暴专政为教训,从反面论证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应注意“费厄泼赖”。 第三节论述在学术问题上需要“费厄泼赖”。作者先举出十年浩劫的教训,指出意识形 态的问题若采取强制手段,只能“口服”,使问题蓄积,而不能让人“心服”。接着分析学 术上的争吵是正常现象,批评了“一边倒”的错误认识,指出学术问题只能实行“费厄泼 赖”,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法去解决。 第四节论述对敌人也不能绝对地不实行“费厄泼赖”。紧扣这一分论点,作者先摆出 对敌人缓行“费厄泼赖”该是正确的这一说法,然后分别不同对象加以论述。引用鲁迅的 话及“四人帮”的事实来说明对杀人强盗不能讲“费厄泼赖”,必须“战而胜之”。以“八 项注意”及国家改造战犯的事实为依据,说明对已经解除武装的敌人,要不同对待,愿意 悔改的要宽大,才能化敌为友。即使是对正在行凶的敌人,也要依法行事,要有量的区别。 对于犯人,也要给以辩护权。 第四部分深入指出“凡是”论者僵化地奉行“缓行”的实质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同时指出对伟人的话也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以热情的预期来收束 全文。 文章与鲁迅先生的著名命题一字之差,从完全相对的角度来立论,很是新颖,而且善 于把握分歧所在和问题实质,分析深刻。从全篇布局看,文章紧紧围绕“应该实行”这一 观点,分设小标题,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实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需要“实行”;处理学术问题需要“实行”;对敌人也要区别情况有条件地“实行”。在全面 地论述了“应该实行”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普遍性后,再深入指出“不实行”即“缓行” 的实质,全文中心论点的统帅地位相当突出。本文用善于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加 强了论点的说服力,对表情达意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王蒙,当代著名小说家。1934年生于北京,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被错划 过右派,“四人帮”粉碎后才获得解放。平反后曾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文化部副部长等职。50年代初发表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在全国引起很大影响。 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中篇小说《蝴蝶》、《杂色》,短篇小说《最 宝贵的》、《春之声》等 【作者对“费厄泼赖”的附注】 据说“泼赖”的英文原意是凡事以游戏态度对待,不要过分认真。本文提到的“费厄 泼赖”是指我们在历次运动中反对的那种“费厄泼赖”,是指我们所理解的那种平等讨论、 留有余地之意,并不包含提倡游戏态度 【关于“三不”主义】 “三不”主义指在思想学术界容许的百家争鸣,阐述不同观点,不抓辫子,不扣帽子, 不打棍子 【“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称为“双百方针”。是发展、繁荣中国 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 【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即温和、良善、恭敬、节制、忍让。语出《论语·学而》:夫子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24过秦论 学习目标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贾谊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2.把握作者运思脉络,学会在结尾归纳全文,点出论点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论据特色:以史为据,先叙后议,对比照应,逐层推进 4.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铺排渲染,气势磅礴,辞藻丰富,手法多样 关于课文 《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课文所选是贾谊《过秦论》的上 篇,着重叙述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其速亡的原因和教训,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 也”的观点,意在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实施仁政,以巩固统治。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1段: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秦孝公的政治雄心,再叙在

70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王蒙,当代著名小说家。1934 年生于北京,194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 年被错划 过右派,“四人帮”粉碎后才获得解放。平反后曾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文化部副部长等职。50 年代初发表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在全国引起很大影响。 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中篇小说《蝴蝶》、《杂色》,短篇小说《最 宝贵的》、《春之声》等。 【作者对“费厄泼赖”的附注】 据说“泼赖”的英文原意是凡事以游戏态度对待,不要过分认真。本文提到的“费厄 泼赖”是指我们在历次运动中反对的那种“费厄泼赖”,是指我们所理解的那种平等讨论、 留有余地之意,并不包含提倡游戏态度。 【关于“三不”主义】 “三不”主义指在思想学术界容许的百家争鸣,阐述不同观点,不抓辫子,不扣帽子, 不打棍子。 【“双百”方针】 1956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称为“双百方针”。是发展、繁荣中国 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 【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即温和、良善、恭敬、节制、忍让。语出《论语·学而》:夫子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24.过秦论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贾谊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2.把握作者运思脉络,学会在结尾归纳全文,点出论点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论据特色:以史为据,先叙后议,对比照应,逐层推进。 4.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铺排渲染,气势磅礴,辞藻丰富,手法多样。 关于课文 《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课文所选是贾谊《过秦论》的上 篇,着重叙述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其速亡的原因和教训,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 也”的观点,意在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实施仁政,以巩固统治。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4 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 1 段: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秦孝公的政治雄心,再叙在

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内外政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及政策实施的效果。秦孝公在位24 年,他的功业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2段:写秦的几代君主励精图治,秦王朝的势力进一步扩张。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 共有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其间共90年。这一段从两个 方面写,先写前三朝87年间秦用武力蚕食四邻,领土日益扩大,国力日益强盛。次写诸侯 约从反秦及斗争的失败。这里作者极写诸侯合纵会盟之势,六国人才之盛,山东九国百万 之师戮力攻秦之强,最后以九国之师的失败,诸侯争相割地臣服于秦,来反衬秦的强大, 同时也为下文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说明秦王朝统一全国己成定局。 第3段: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实施暴政及引起的社会危机。先写秦始皇的“攻势”,灭 六国、创一统,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可谓至高无上,盛极一时。后写秦始皇的“守 势”,即施暴政,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 业”。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暗示了秦速亡的因素,为下文“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第4段:写陈涉起义及秦王朝的覆灭。先详述陈涉出身低微,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 号召力和指挥能力:次写起义士卒弱少,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却是“ 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豪俊并起而灭秦。秦取天下易,保天下难,是因为暴政使得民 心失尽,整个天下都成了秦的敌人,所以“其亡立可待”。 第二部分,即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分析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仁义不 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一段为全文最精彩的段落,通段用对比手法分析阐述。第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 比,先写秦王朝的天下,其地域与险固即优势依然存在:次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 素质、指挥作战能力四方面把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势对比,指出前者远不如后者,但“成败 异变,功业相反”,原因何在?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 句照应第1、2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 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本文是一篇政论文章,全文用大部分篇幅叙史,目的是以秦王朝的兴亡史实为据,阐 述作者施仁政、收民心的施政观点。课文从秦王朝的崛起、强大、到一统天下后的施行暴 政,陈涉起义到亡秦,前四段的叙史完全是为最后一段的议论服务,是作者证明观点的论 据。在叙史时,作者重在以历史过程的本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讲究细节的真实。这 也是政论叙史的特点。如“连衡”是张仪相秦惠文王时提出的策略,而非秦孝公时的事 但连衡却是秦得以灭六国的基本策略。 本文在论证上采用对比方法,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秦远远强于九国 是将秦国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相比,秦朝以“帝王万世之业”远胜于秦国;三是 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四是将陈涉与秦朝对比,均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昔年九国之 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据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

71 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内外政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及政策实施的效果。秦孝公在位 24 年,他的功业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 2 段:写秦的几代君主励精图治,秦王朝的势力进一步扩张。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 共有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其间共 90 年。这一段从两个 方面写,先写前三朝 87 年间秦用武力蚕食四邻,领土日益扩大,国力日益强盛。次写诸侯 约从反秦及斗争的失败。这里作者极写诸侯合纵会盟之势,六国人才之盛,山东九国百万 之师戮力攻秦之强,最后以九国之师的失败,诸侯争相割地臣服于秦,来反衬秦的强大, 同时也为下文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说明秦王朝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第 3 段: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实施暴政及引起的社会危机。先写秦始皇的“攻势”,灭 六国、创一统,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可谓至高无上,盛极一时。后写秦始皇的“守 势”,即施暴政,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 业”。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暗示了秦速亡的因素,为下文“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第 4 段:写陈涉起义及秦王朝的覆灭。先详述陈涉出身低微,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 号召力和指挥能力;次写起义士卒弱少,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却是“天 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豪俊并起而灭秦。秦取天下易,保天下难,是因为暴政使得民 心失尽,整个天下都成了秦的敌人,所以“其亡立可待”。 第二部分,即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分析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仁义不 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一段为全文最精彩的段落,通段用对比手法分析阐述。第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 比,先写秦王朝的天下,其地域与险固即优势依然存在;次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 素质、指挥作战能力四方面把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势对比,指出前者远不如后者,但“成败 异变,功业相反”,原因何在?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 句照应第 1、2 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 3 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 4 段;最后 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本文是一篇政论文章,全文用大部分篇幅叙史,目的是以秦王朝的兴亡史实为据,阐 述作者施仁政、收民心的施政观点。课文从秦王朝的崛起、强大、到一统天下后的施行暴 政,陈涉起义到亡秦,前四段的叙史完全是为最后一段的议论服务,是作者证明观点的论 据。在叙史时,作者重在以历史过程的本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讲究细节的真实。这 也是政论叙史的特点。如“连衡”是张仪相秦惠文王时提出的策略,而非秦孝公时的事。 但连衡却是秦得以灭六国的基本策略。 本文在论证上采用对比方法,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秦远远强于九国; 二是将秦国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相比,秦朝以“帝王万世之业”远胜于秦国;三是 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四是将陈涉与秦朝对比,均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昔年九国之 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据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