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教师手册(第二册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第1、2、3单元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36,文件大小:138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一部分说明文

第一部分 说明文

第一单元 1遥感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知识的写法:了解平实性说 明文的特点。 2.学习遥感的有关知识,认识遥感技术的应用对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驾驭自然所 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于课文 本文通俗地介绍了遥感技术的概念,简明地介绍了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具体地说明 了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对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驾驭自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全文在结构上采取了“总一分”的写法 第一部分(开头1自然段)是全文的引言,概括说明遥感的奇特功能,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遥感技术的特点”部分)说明遥感技术的特点。这部分共7个自然段,可 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3自然段)说明遥感技术的性质,阐述遥感技术的探测原理。先给遥感 下一个科学定义,接着便进行解释,说明遥感技术的科学根据:然后,从探测伩器和被探 测对象的两方面进行剖析,具体阐释遥感技术的探测原理 第二层(第4—8自然段)说明遥感技术的特点。作者采用先提要,后分说的写法,具 体说明了遥感技术“遥”“感”“快”、“广”四个特点。每一特点都有它所凭借的物质条 件,如运载工具、现代化仪器、地球资源卫星及材料、能源、激光、全息等新技术成就, 并举出具体实例说明其功效 第三部分(“遥感技术的应用”部分)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共5个自然段。 这部分先概括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和作用,然后列举了“资源勘査”“环境监测”、 区域分析”、“全球研究”四个方面,具体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和实际效果。四个方面, 又各有侧重。“资源勘査”侧重于效果,“环境监测”侧重于特长,“区域分析”侧重于效率, “全球研究”侧重于意义 遥感是一门新兴的探测技术,人们对它缺乏认识,不够了解。本文把它通俗明白地介 绍给人们,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 本文是说明事理的说明文,这类说明文说明的重点不仅在于说明事理“是怎样的”, 还要说明它“为什么是这样”,要将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以说明为主要的表 达方式。说明性、知识性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那么,如何在说明中介绍知识呢?在第一部分

3 第一单元 1.遥 感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知识的写法;了解平实性说 明文的特点。 2.学习遥感的有关知识,认识遥感技术的应用对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驾驭自然所 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于课文 本文通俗地介绍了遥感技术的概念,简明地介绍了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具体地说明 了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对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驾驭自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全文在结构上采取了“总—分”的写法。 第一部分(开头 1 自然段)是全文的引言,概括说明遥感的奇特功能,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遥感技术的特点”部分)说明遥感技术的特点。这部分共 7 个自然段,可 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 2—3 自然段)说明遥感技术的性质,阐述遥感技术的探测原理。先给遥感 下一个科学定义,接着便进行解释,说明遥感技术的科学根据;然后,从探测仪器和被探 测对象的两方面进行剖析,具体阐释遥感技术的探测原理。 第二层(第 4—8 自然段)说明遥感技术的特点。作者采用先提要,后分说的写法,具 体说明了遥感技术“遥”、“感”、“快”、“广”四个特点。每一特点都有它所凭借的物质条 件,如运载工具、现代化仪器、地球资源卫星及材料、能源、激光、全息等新技术成就, 并举出具体实例说明其功效。 第三部分(“遥感技术的应用”部分)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共 5 个自然段。 这部分先概括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和作用,然后列举了“资源勘查”、“环境监测”、 “区域分析”、“全球研究”四个方面,具体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和实际效果。四个方面, 又各有侧重。“资源勘查”侧重于效果,“环境监测”侧重于特长,“区域分析”侧重于效率, “全球研究”侧重于意义。 遥感是一门新兴的探测技术,人们对它缺乏认识,不够了解。本文把它通俗明白地介 绍给人们,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 本文是说明事理的说明文,这类说明文说明的重点不仅在于说明事理“是怎样的”, 还要说明它“为什么是这样”,要将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以说明为主要的表 达方式。说明性、知识性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那么,如何在说明中介绍知识呢?在第一部分

里,作者运用叙述的方式,从遥感技术的奇特功能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说明对象。引 出说明对象后,则要对它进行具体说明。说明文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遥感技术要介绍 的知识很多,课文分列两个小标题,重在介绍遥感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这两方面的知识,这 实际上是分了两大项。然而,到底什么是遥感,读者还不清楚。于是作者便给遥感下了个 定义,可定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般读者仍难以理解。所以,紧接定义对它作解释。遥 感的概念清楚了,可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这是读者急于想了解的问题。作者根据读者的 需要,接下来便介绍了这个问题。在介绍中,作者不仅用叙述的方式,从探测仪器和被探 测对象两方面进行剖析,而且根据一般读者的理解水平,运用了举例和比较的说明方法, 把遥感技术的探测原理说得清楚明白,易于理解 在介绍清楚遥感的概念和探测原理后,便扣住第二部分的小标题,对遥感技术的特点 加以说明。由于它的特点分为四个方面,作者便顺其自然,采取分项说明的方法加以介绍 在分项说明的同时,还运用举例、比较、数字等说明方法,突出遥感技术“遥”、“感”、“快 的特点。在第三部分里,作者把遥感技术的多领域应用化繁为简,归纳为“资源勘 查”、“环境监测”、“区域分析”和“全球研究”四个方面,仍采取分项说明的方法,逐方 面加以介绍。同时,在分项说明中运用举例、比较、数字等说明方法。这样,先分项,后 举例,再附之以比较、数字等说明方法,内容清楚,层次分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 效果 本文是一篇运用科技语体介绍新兴技术的平实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的特点,首先 体现在用平实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对事物或事理作条分缕析的说明。在说明文中,“准 确”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例如,“遥感,顾名思义,就是从遥远 的远方去感觉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句中“感觉”“运动”、“物质”、“映象”等科学词语 用法精当,准确地揭示了遥感技术的本质。“简洁”就是语言精练、干净、利落。课文“遥 感技术的特点”中的第3自然段,仅有80余字便说明了遥感技术的发展年代、作用和特点, 文字简洁精练、信息量却很大。“周密”就是语言周到严密,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这是平 实性说明文运用科技语体在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语言材料的选用上,它常用含义精 确、单一的术语,多用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例如“遥感技术的特点”部分,对“遥感” 的概念进行解释时,运用了“光学”、“电子学”、“电子光学”、“探测”、“辐射”、“电磁波”、 “信号”、“图像”等一系列含义精确、单一的科学用语:同时,这个长句结构复杂,句意 连贯完整,从而准确严密地解释了“遥感”这一概念。所谓“平实”,就是自然质朴,不用 带感情色彩的词语,不用夸张、拟人等描绘性修辞方法。课文通篇运用平实的语言,对遥 感技术作客观的如实介绍。例如文章开头的自然段,尽管运用叙述的方式介绍遥感技术的 奇特功能,但仍然是客观的,没有失实的夸张,也没有情感性的褒扬,用语质朴无华,通 俗自然 补充资料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就具有这样

4 里,作者运用叙述的方式,从遥感技术的奇特功能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说明对象。引 出说明对象后,则要对它进行具体说明。说明文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遥感技术要介绍 的知识很多,课文分列两个小标题,重在介绍遥感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这两方面的知识,这 实际上是分了两大项。然而,到底什么是遥感,读者还不清楚。于是作者便给遥感下了个 定义,可定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般读者仍难以理解。所以,紧接定义对它作解释。遥 感的概念清楚了,可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这是读者急于想了解的问题。作者根据读者的 需要,接下来便介绍了这个问题。在介绍中,作者不仅用叙述的方式,从探测仪器和被探 测对象两方面进行剖析,而且根据一般读者的理解水平,运用了举例和比较的说明方法, 把遥感技术的探测原理说得清楚明白,易于理解。 在介绍清楚遥感的概念和探测原理后,便扣住第二部分的小标题,对遥感技术的特点 加以说明。由于它的特点分为四个方面,作者便顺其自然,采取分项说明的方法加以介绍。 在分项说明的同时,还运用举例、比较、数字等说明方法,突出遥感技术“遥”、“感”、“快”、 “广”的特点。在第三部分里,作者把遥感技术的多领域应用化繁为简,归纳为“资源勘 查”、“环境监测”、“区域分析”和“全球研究”四个方面,仍采取分项说明的方法,逐方 面加以介绍。同时,在分项说明中运用举例、比较、数字等说明方法。这样,先分项,后 举例,再附之以比较、数字等说明方法,内容清楚,层次分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 效果。 本文是一篇运用科技语体介绍新兴技术的平实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的特点,首先 体现在用平实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对事物或事理作条分缕析的说明。在说明文中,“准 确”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例如,“遥感,顾名思义,就是从遥远 的远方去感觉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句中“感觉”、“运动”、“物质”、“映象”等科学词语 用法精当,准确地揭示了遥感技术的本质。“简洁”就是语言精练、干净、利落。课文“遥 感技术的特点”中的第 3 自然段,仅有 80 余字便说明了遥感技术的发展年代、作用和特点, 文字简洁精练、信息量却很大。“周密”就是语言周到严密,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这是平 实性说明文运用科技语体在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语言材料的选用上,它常用含义精 确、单一的术语,多用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例如“遥感技术的特点”部分,对“遥感” 的概念进行解释时,运用了“光学”、“电子学”、“电子光学”、“探测”、“辐射”、“电磁波”、 “信号”、“图像”等一系列含义精确、单一的科学用语;同时,这个长句结构复杂,句意 连贯完整,从而准确严密地解释了“遥感”这一概念。所谓“平实”,就是自然质朴,不用 带感情色彩的词语,不用夸张、拟人等描绘性修辞方法。课文通篇运用平实的语言,对遥 感技术作客观的如实介绍。例如文章开头的自然段,尽管运用叙述的方式介绍遥感技术的 奇特功能,但仍然是客观的,没有失实的夸张,也没有情感性的褒扬,用语质朴无华,通 俗自然。 补充资料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就具有这样

的能力。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 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一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 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 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例如,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发生的时候,由于着火的树木温度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温度高, 它们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更多的能量,这样,当消防指挥官 面对着熊熊烈火担心不已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正好有一个载着热红外波段传感器的卫星经 过大兴安岭上空,传感器拍摄到大兴安岭周围方圆上万平方公里的影像,因为着火的森林 在热红外波段比没着火的森林辐射更多的电磁能量,在影像中着火的森林就会显示出比没 有着火的森林更亮的浅色调。当影像经过处理,交到消防指挥官手里时,指挥官一看,图 像上发亮的范围这么大,而消防队员只是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点上,说明火情逼人,必须 马上调遣更多的消防员到不同的地点参加灭火战斗。 上面的例子简单地说明了遥感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同时涉及到了遥感的许多方面 了上文提到的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电磁波特性这一基本特征外,还有遥感平台,在上面的 例子中就是卫星了,它的作用就是稳定地运载传感器。除了卫星,常用的遥感平台还有飞 机、气球等:当在地面试验时,还会用到地面像三角架这样简单的遥感平台。传感器就是 安装在遥感平台上探测物体电磁波的仪器。针对不同的应用和波段范围,人们已经研究出 很多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物体在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传感器会把 这些电磁辐射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原始图像。原始图像被地面站接收后,要经过一系列 复杂的处理,才能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使用,他们才能用这些处理过的影像开展自己的 由于遥感在地表资源环境监测、农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等等许多方面具有 显而易见的优势,它正处于飞速发展中。更理想的平台、更先进的传感器和影像处理技术 正在不断地发展,以促进遥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就像我们生活中拍摄的照片一样,遥感相片同样可以“提取”出大量有用的信息。从 一个人的相片中,我们可以辨别出人的头、身体及眼、鼻、口、眉毛、头发等信息。遥感 相片(图像)一样可以辨别岀很多信息,如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盐池、鱼塘等)、植被(森 林、果园、草地、农作物、沼泽、水生植物等)、土地(农田、林地、居民地、厂矿企事业 单位、沙漠、海岸、荒原、道路等)、山地(丘陵、高山、雪山)等等:从遥感图像上能辨别 出较小的物体如:一棵树、一个人、一条交通标志线、一个足球场内的标志线等。大量信 息的提取,无疑决定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广阔的,据统计,有近30个领域、行业都能 用到遥感技术,如陆地水资源调査、土地资源调査、植被资源调査、地质调査、城市遥感 调査、海洋资源调査、测绘、考古调査、环境监测和规划管理等。 由于遥感技术是从人们一般不能站到的高度去“拍照”,故从宏观视野上,也有着人 力所不能及的优势。(《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

5 的能力。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 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 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 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例如,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发生的时候,由于着火的树木温度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温度高, 它们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更多的能量,这样,当消防指挥官 面对着熊熊烈火担心不已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正好有一个载着热红外波段传感器的卫星经 过大兴安岭上空,传感器拍摄到大兴安岭周围方圆上万平方公里的影像,因为着火的森林 在热红外波段比没着火的森林辐射更多的电磁能量,在影像中着火的森林就会显示出比没 有着火的森林更亮的浅色调。当影像经过处理,交到消防指挥官手里时,指挥官一看,图 像上发亮的范围这么大,而消防队员只是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点上,说明火情逼人,必须 马上调遣更多的消防员到不同的地点参加灭火战斗。 上面的例子简单地说明了遥感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同时涉及到了遥感的许多方面。除 了上文提到的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电磁波特性这一基本特征外,还有遥感平台,在上面的 例子中就是卫星了,它的作用就是稳定地运载传感器。除了卫星,常用的遥感平台还有飞 机、气球等;当在地面试验时,还会用到地面像三角架这样简单的遥感平台。传感器就是 安装在遥感平台上探测物体电磁波的仪器。针对不同的应用和波段范围,人们已经研究出 很多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物体在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传感器会把 这些电磁辐射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原始图像。原始图像被地面站接收后,要经过一系列 复杂的处理,才能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使用,他们才能用这些处理过的影像开展自己的 工作。 由于遥感在地表资源环境监测、农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等等许多方面具有 显而易见的优势,它正处于飞速发展中。更理想的平台、更先进的传感器和影像处理技术 正在不断地发展,以促进遥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就像我们生活中拍摄的照片一样,遥感相片同样可以“提取”出大量有用的信息。从 一个人的相片中,我们可以辨别出人的头、身体及眼、鼻、口、眉毛、头发等信息。遥感 相片(图像)一样可以辨别出很多信息,如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盐池、鱼塘等)、植被(森 林、果园、草地、农作物、沼泽、水生植物等)、土地(农田、林地、居民地、厂矿企事业 单位、沙漠、海岸、荒原、道路等)、山地(丘陵、高山、雪山)等等;从遥感图像上能辨别 出较小的物体如:一棵树、一个人、一条交通标志线、一个足球场内的标志线等。大量信 息的提取,无疑决定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广阔的,据统计,有近 30 个领域、行业都能 用到遥感技术,如陆地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植被资源调查、地质调查、城市遥感 调查、海洋资源调查、测绘、考古调查、环境监测和规划管理等。 由于遥感技术是从人们一般不能站到的高度去“拍照”,故从宏观视野上,也有着人 力所不能及的优势。(《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普作品具有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和文艺性的特点 2.学习本文在叙述事件中介绍“现象”,在解释“现象”中讲述科学道理的写法,从 而懂得“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 关于课文 这是一篇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沙漠里“怪异现象”的说明文。是抽象事理说明文,也可 以说是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章着重说明了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 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采用“总一分”式整体结构方式。依照这一结构方 式,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一3自然段)文章先引述我国古代旅行家的见闻,突出沙漠里的饿鬼、 热风、流沙、尸骨等鬼怪离奇的种种现象。然后,以现代科技人员在沙漠畅行无阻同古人 过沙漠行路维艰相比较,说明古人对沙漠望而生畏,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和人们知 识水平的限制。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对“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进行解释。这是文章的主 体部分,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解释说明“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引用法国人孟奇 的说法:第二层,主要解释说明“鸣沙”现象的成因,则融进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文 章最后下了一个极为肯定的断语:“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 说明的。”以此点明主旨,收拢全篇 本文是文艺性说明文,但它的表达方式还是以说明为主。通篇以解释说明“海市蜃楼” 和“鸣沙”现象为主,尽管在说明中穿插了不少古今中外人们的耳闻目睹以及经历、感受 等,但它们的作用仅仅是为了使说明的事理更具体、更生动,或者是为了加深读者对所说 明内容的理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使读者明白、理解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本文采用的 主要说明方法是诠释说明方法。本文在说明“海市蜃楼”和“鸣沙”的成因时,都运用了 诠释说明方法。诠释说明方法不像定义说明方法那么严格,它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阐释, 将形成这些现象的特定条件逐一说清楚,行文比较自由,易于被人接受。如在诠释“海市 蜃楼”现象的成因时,作者引用法国人孟奇的说法,用描述性的语言,依次点明“海市蜃 楼”的成因。这样的说明不仅事理逻辑周密,而且又有景象描述,深入浅出,生动 形象 说明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知识性。说明文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而且知识 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本文就是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海市蜃楼”和“鸣沙”的成因,这 些就是我们从中要了解的知识。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的形成要有烈日暴晒、地表上下层 温差加大、光线折射和反射的影响、人们的错觉因素等几个特定的条件;“鸣沙”的成因

6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普作品具有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和文艺性的特点。 2.学习本文在叙述事件中介绍“现象”,在解释“现象”中讲述科学道理的写法,从 而懂得“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 关于课文 这是一篇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沙漠里“怪异现象”的说明文。是抽象事理说明文,也可 以说是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章着重说明了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 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采用“总—分”式整体结构方式。依照这一结构方 式,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文章先引述我国古代旅行家的见闻,突出沙漠里的饿鬼、 热风、流沙、尸骨等鬼怪离奇的种种现象。然后,以现代科技人员在沙漠畅行无阻同古人 过沙漠行路维艰相比较,说明古人对沙漠望而生畏,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和人们知 识水平的限制。 第二部分(第 4—5 自然段)对“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进行解释。这是文章的主 体部分,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解释说明“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引用法国人孟奇 的说法;第二层,主要解释说明“鸣沙”现象的成因,则融进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文 章最后下了一个极为肯定的断语:“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 说明的。”以此点明主旨,收拢全篇。 本文是文艺性说明文,但它的表达方式还是以说明为主。通篇以解释说明“海市蜃楼” 和“鸣沙”现象为主,尽管在说明中穿插了不少古今中外人们的耳闻目睹以及经历、感受 等,但它们的作用仅仅是为了使说明的事理更具体、更生动,或者是为了加深读者对所说 明内容的理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使读者明白、理解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本文采用的 主要说明方法是诠释说明方法。本文在说明“海市蜃楼”和“鸣沙”的成因时,都运用了 诠释说明方法。诠释说明方法不像定义说明方法那么严格,它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阐释, 将形成这些现象的特定条件逐一说清楚,行文比较自由,易于被人接受。如在诠释“海市 蜃楼”现象的成因时,作者引用法国人孟奇的说法,用描述性的语言,依次点明“海市蜃 楼”的成因。这样的说明不仅事理逻辑周密,而且又有景象描述,深入浅出,生动 形象。 说明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知识性。说明文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而且知识 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本文就是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海市蜃楼”和“鸣沙”的成因,这 些就是我们从中要了解的知识。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的形成要有烈日暴晒、地表上下层 温差加大、光线折射和反射的影响、人们的错觉因素等几个特定的条件;“鸣沙”的成因

“据说”,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 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这就是在解释说明 中介绍知识,有关知识介绍清楚了,说明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说明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客观性。在解释“鸣沙”现象时,我们注意到,作 者两次用到“据说”。“每逢夏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会,……这时候沙子便发生 轰隆隆的巨响”,这是原来听到的传说,只能用“据说”。这体现了说明文在表达上应是实 事求是的、客观的。后来,“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鸣沙山顶上慢慢下来,果然听到隆隆 之声,……”这才证实了先前的“据说”。而在解释鸣沙的成因时也用了一个“据说”,以 此来说明凡是具备这些条件都会产生鸣沙现象,其实“鸣沙”现象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客观性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往往运用一定的富于美感化的文艺语体,对 说明对象作适当的描述,形式活泼生动,注重形象化地解说事物、阐释事理。既有科学性, 又有一定的文艺性。本文在写作上体现出的特点,就是作者把说理同叙事融合起来,在揭 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成因时,将古今中外人们的耳闻目睹以及经历、感受等穿插在析理 过程中,形成近似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在叙述事件中介绍“现象”,在解释“现 象”中讲述科学道理,读来引人入胜。本文还恰当地运用成语。文章在许多地方恰当运用 成语,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如用“光怪陆离”形容沙漠里出现的种种奇异现象;用“空 中楼阁”来说明沙漠里的一切奇怪现象都可用科学道理来解释 此外,还综合运用了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文章在两个地方运用了比较说明方法: 在说明古人畏惧沙漠的原因时,用今人对沙漠的征服作对比,说明古人对沙漠望而生畏, 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和人们知识水平的限制;在说明沙漠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 因时,用海边地区的“海市蜃楼”现象作类比,说明地表上下层温差加大是“海市蜃楼” 现象的重要成因。文章在说明“鸣沙”现象的成因时,运用了比喻说明方法。例如,说那 巨响像“打雷”,像“运输的汽车在行走似地”,渲染了“鸣沙”的壮观气象,增强了文章 作为科普小品的生动性、形象性。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可桢(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 他曾任东南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并任所长,后任浙江 大学校长。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创建了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兼任主任,对 我国自然资源的大规模考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一生用中文英文撰写的论著多达三百余篇(部),主要有《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 普创作选集》等。 【补充注释】 ①法显(约337一约422):东晋的高僧、旅行家、翻译家。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

7 “据说”,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 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这就是在解释说明 中介绍知识,有关知识介绍清楚了,说明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说明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客观性。在解释“鸣沙”现象时,我们注意到,作 者两次用到“据说”。“每逢夏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会,……这时候沙子便发生 轰隆隆的巨响”,这是原来听到的传说,只能用“据说”。这体现了说明文在表达上应是实 事求是的、客观的。后来,“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鸣沙山顶上慢慢下来,果然听到隆隆 之声,……”这才证实了先前的“据说”。而在解释鸣沙的成因时也用了一个“据说”,以 此来说明凡是具备这些条件都会产生鸣沙现象,其实“鸣沙”现象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客观性。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往往运用一定的富于美感化的文艺语体,对 说明对象作适当的描述,形式活泼生动,注重形象化地解说事物、阐释事理。既有科学性, 又有一定的文艺性。本文在写作上体现出的特点,就是作者把说理同叙事融合起来,在揭 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成因时,将古今中外人们的耳闻目睹以及经历、感受等穿插在析理 过程中,形成近似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在叙述事件中介绍“现象”,在解释“现 象”中讲述科学道理,读来引人入胜。本文还恰当地运用成语。文章在许多地方恰当运用 成语,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如用“光怪陆离”形容沙漠里出现的种种奇异现象;用“空 中楼阁”来说明沙漠里的一切奇怪现象都可用科学道理来解释。 此外,还综合运用了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文章在两个地方运用了比较说明方法: 在说明古人畏惧沙漠的原因时,用今人对沙漠的征服作对比,说明古人对沙漠望而生畏, 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和人们知识水平的限制;在说明沙漠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 因时,用海边地区的“海市蜃楼”现象作类比,说明地表上下层温差加大是“海市蜃楼” 现象的重要成因。文章在说明“鸣沙”现象的成因时,运用了比喻说明方法。例如,说那 巨响像“打雷”,像“运输的汽车在行走似地”,渲染了“鸣沙”的壮观气象,增强了文章 作为科普小品的生动性、形象性。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 他曾任东南大学等校教授,1928 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并任所长,后任浙江 大学校长。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创建了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兼任主任,对 我国自然资源的大规模考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一生用中文英文撰写的论著多达三百余篇(部),主要有《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 普创作选集》等。 【补充注释】 ①法显(约 337—约 422):东晋的高僧、旅行家、翻译家。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

襄桓)人。公元399年偕同慧景等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经过戈壁、流沙,翻越葱岭,进入 天竺(今印度),遍游各地,后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于公元412年回国。他是我国遍 历印度各地由海路返回的第一人。所著《佛国记》(又称《法显传》或《历游天竺记传》 是一部记述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的名著。玄奘(602-664):唐高僧,通称三 藏法师,俗称唐僧。杰出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本姓陈,名祎,洛州綠氏(今河南偃 师)人。公元629年离开长安,只身远游,历经沙漠、铁门、雪山等艰危之地到达天竺,游 学取经,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所著《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述了西域、印度和南亚各国 的自然地理及政治经济状况,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②拿破仑(1769—1821):指拿破仑一世,即拿破仑·波拿巴。他曾于1798年率军进 攻埃及,1799年败归,发动雾月政变。后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古代建筑艺术的精英——塔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掌握说明文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的特点;了解本文准确简 洁、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2.了解我国古塔的渊源、形制、组合、艺术成就,为中华民族古代建筑技术而自豪 关于课文 本文介绍了我国古塔的分布、渊源,以及形制的变化、设计的丰富多彩,反映了我国 古代建筑技术的成就,表现出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风貌,说明了我国古塔一一是我们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 题目为《古代建筑艺术的精英——塔》,其中“精英”,即“精华”的意思:用破折号, 表示解释、说明。这个题目说明了塔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揭示了课文的说明中心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我国古塔的分布、渊源。先用描写的方法突出了塔在 我国分布的情况以及其造型之美;接着,解释说明塔的渊源 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介绍我国古塔千变万化的形制和巧妙的组合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4—9自然段):介绍我国古塔的形制。这一层是“总 一分一总”式。先总说“我国古塔的形制千变万化”:然后分别从建筑平面、建筑层檐、立 面造型、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分说:最后又总说其形制“丰富多彩”。第二层(第10-14 自然段)介绍我国古塔的巧妙组合。这一层是“总一分”式。先总说,概括地介绍塔的几种 组合:然后分别介绍了双塔、三塔、五塔、群塔,以及这些组合所带有的佛教意义 第三部分(第15—最后一段)介绍我国古塔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成就,点明古 塔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一部分先用承上启下句,引出不少塔的“精心设计和安排”都是“艺术珍品”;再

8 襄桓)人。公元 399 年偕同慧景等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经过戈壁、流沙,翻越葱岭,进入 天竺(今印度),遍游各地,后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于公元 412 年回国。他是我国遍 历印度各地由海路返回的第一人。所著《佛国记》(又称《法显传》或《历游天竺记传》) 是一部记述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的名著。玄奘(602—664):唐高僧,通称三 藏法师,俗称唐僧。杰出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本姓陈,名祎,洛州緱氏(今河南偃 师)人。公元 629 年离开长安,只身远游,历经沙漠、铁门、雪山等艰危之地到达天竺,游 学取经,于公元 645 年回到长安。所著《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述了西域、印度和南亚各国 的自然地理及政治经济状况,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②拿破仑(1769—1821):指拿破仑一世,即拿破仑·波拿巴。他曾于 1798 年率军进 攻埃及,1799 年败归,发动雾月政变。后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古代建筑艺术的精英——塔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掌握说明文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的特点;了解本文准确简 洁、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2.了解我国古塔的渊源、形制、组合、艺术成就,为中华民族古代建筑技术而自豪。 关于课文 本文介绍了我国古塔的分布、渊源,以及形制的变化、设计的丰富多彩,反映了我国 古代建筑技术的成就,表现出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风貌,说明了我国古塔——是我们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 题目为《古代建筑艺术的精英——塔》,其中“精英”,即“精华”的意思;用破折号, 表示解释、说明。这个题目说明了塔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揭示了课文的说明中心。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介绍我国古塔的分布、渊源。先用描写的方法突出了塔在 我国分布的情况以及其造型之美;接着,解释说明塔的渊源。 第二部分(第 4—14 自然段)介绍我国古塔千变万化的形制和巧妙的组合。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 4—9 自然段):介绍我国古塔的形制。这一层是“总 —分—总”式。先总说“我国古塔的形制千变万化”;然后分别从建筑平面、建筑层檐、立 面造型、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分说;最后又总说其形制“丰富多彩”。第二层(第 10—14 自然段)介绍我国古塔的巧妙组合。这一层是“总—分”式。先总说,概括地介绍塔的几种 组合;然后分别介绍了双塔、三塔、五塔、群塔,以及这些组合所带有的佛教意义。 第三部分(第 15—最后一段)介绍我国古塔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成就,点明古 塔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一部分先用承上启下句,引出不少塔的“精心设计和安排”都是“艺术珍品”;再

概括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主要成就:然后举出实例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我国古代建筑技 术的主要成就。这几个例子各有侧重: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侧重建筑材料,山西应县佛宫 寺释迦塔侧重建筑结构和施工技术,河南开封祐国寺侧重建筑设计,河北定县开元寺塔侧 重艺术价值。 本文是一篇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文章在介绍事物时,以古塔作为实在的、具体的 说明对象。这首先体现了说明文的知识性。“塔,我国各地都有”,但人们对与之有关的知 识不一定都了解。本文介绍的重点就是塔的渊源、形制、组合、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而在介绍这些知识时,作者始终注意突出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杰出的艺术创造”, 以及塔所融合的“佛教内容”,这些特点来说明。如介绍古塔的组合:“双塔”,“是为尊仰 释迦牟尼和多宝如来”:“三塔”,“一般说是为尊仰三佛”,这些都是塔所带的佛教意义。但 也指出“有的”塔,“则取我国原有的双阕形式”,为了“增加寺庙的庄严气氛”,这无疑又 强调了我国劳动人民“新的创作”。同时,又体现了说明文说明的客观性 说明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说明性。这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介绍上,其次体现在语言的 运用上。本文是一篇介绍具体事物的平实说明文。平实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具有准确、简洁 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文中大量使用科技术语,如“楼阁式”、“密檐式” “斗拱”、“顶刹”等词语:也运用了“精美”、“精心”、“精细”、“精巧”“精湛”等词语, 这些语言都很准确、简洁,增加了文章的说明性、知识性。还有一些语言又很通俗,如介 绍塔的“形制”时说,“有圆形的,有正方形的,也有六边形、八角形的”,这些语言同样 准确、简洁,又易懂,还能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是以介绍古塔为说明线索,按事物的逻 辑联系安排说明顺序的。文章逐层说明,进展有序,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课文是说明我 国古塔的,它在说明过程中,抓住我国古塔内部的分布、渊源、形制、成就等方面的逻辑 关系,分门别类地把材料串起来,以达到表现说明中心的目的。采用这种方法说明事物 能使文章结构完整,脉络分明。 实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次也有概括性的叙述,用到描写也是点到为止。 如开头介绍我国古塔的分布时用了一段描写,引出说明对象,引发人们的兴趣。结尾照应 开头,又进一步歌颂了古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课文在说明时,还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 式。例如,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塔是形式变化最丰富、艺术创作最精湛的……” 4芙蕖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掌握说明文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的特点。 2.学习了解文艺性说明文既简明通俗,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说明、叙述 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了解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

9 概括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主要成就;然后举出实例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我国古代建筑技 术的主要成就。这几个例子各有侧重: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侧重建筑材料,山西应县佛宫 寺释迦塔侧重建筑结构和施工技术,河南开封祐国寺侧重建筑设计,河北定县开元寺塔侧 重艺术价值。 本文是一篇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文章在介绍事物时,以古塔作为实在的、具体的 说明对象。这首先体现了说明文的知识性。“塔,我国各地都有”,但人们对与之有关的知 识不一定都了解。本文介绍的重点就是塔的渊源、形制、组合、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而在介绍这些知识时,作者始终注意突出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杰出的艺术创造”, 以及塔所融合的“佛教内容”,这些特点来说明。如介绍古塔的组合:“双塔”,“是为尊仰 释迦牟尼和多宝如来”;“三塔”,“一般说是为尊仰三佛”,这些都是塔所带的佛教意义。但 也指出“有的”塔,“则取我国原有的双阕形式”,为了“增加寺庙的庄严气氛”,这无疑又 强调了我国劳动人民“新的创作”。同时,又体现了说明文说明的客观性。 说明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说明性。这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介绍上,其次体现在语言的 运用上。本文是一篇介绍具体事物的平实说明文。平实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具有准确、简洁 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文中大量使用科技术语,如“楼阁式”、“密檐式”、 “斗拱”、“顶刹”等词语;也运用了“精美”、“精心”、“精细”、“精巧”、“精湛”等词语, 这些语言都很准确、简洁,增加了文章的说明性、知识性。还有一些语言又很通俗,如介 绍塔的“形制”时说,“有圆形的,有正方形的,也有六边形、八角形的”,这些语言同样 准确、简洁,又易懂,还能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是以介绍古塔为说明线索,按事物的逻 辑联系安排说明顺序的。文章逐层说明,进展有序,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课文是说明我 国古塔的,它在说明过程中,抓住我国古塔内部的分布、渊源、形制、成就等方面的逻辑 关系,分门别类地把材料串起来,以达到表现说明中心的目的。采用这种方法说明事物, 能使文章结构完整,脉络分明。 平实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次也有概括性的叙述,用到描写也是点到为止。 如开头介绍我国古塔的分布时用了一段描写,引出说明对象,引发人们的兴趣。结尾照应 开头,又进一步歌颂了古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课文在说明时,还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 式。例如,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塔是形式变化最丰富、艺术创作最精湛的……” 4.芙 蕖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掌握说明文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的特点。 2.学习了解文艺性说明文既简明通俗,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说明、叙述、 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了解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

关于课文 这是一篇介绍芙蕖“可人”的文艺性说明文《芙蕖》从观赏和实用两个方面论述了芙 蕖对人类的价值和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热爱、推崇和限于条件不能广泛养植的遗憾 心情。课文节选的是《芙蕖》的中心部分,即说明芙蕖“种植之利”的部分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点明说明的中心—“备述”芙蕖的种种“可人”之事。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分别说明芙蕖的种种“可人”之事,从“可目”、“可鼻”“可 口”、“可用”四个方面,写了它的“可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括芙蕖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指出其种植之利甚大 本文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着重介绍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体现了说明文的 说明性、知识性。文章开宗明义点出主旨,然后以“可人”二字为贯穿全文的总纲,依次 组织、安排材料。这样写,使文章主旨醒目,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人们认识一种植物, 往往从四个方面着手:观其形,嗅其香,品其味,用其株。本文介绍知识,正是符合人们 的认识规律。四个方面中,“可目”、“可鼻”说的是观赏价值,“可口”、“可用”说的是使 用价值,作者侧重于前者。而观赏价值中,又着重介绍了“可目”:按时间顺序,从“荷钱 出水”→“茎叶既生”→“花之未开”→“菡萏成花”→“花之既谢”→“蒂下生蓬” “蓬中结实”,一直写到“白露为霜”:而略写“可鼻”,因为在这方面芙蕖较之百花无特别 优异之处。如此介绍知识,与作者、读者对事物的了解不无关系。在这篇文艺性说明文中,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芙蕖的情有独钟和全面了解。其中对“可目”,作者有独到的体 验,因此写的详细:“可鼻”、“可口”、“可用”为人们所熟知,因此写得简略一点。如此选 材,有利于授人以知,确切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同时,详略有致,又使文章重点突出,笔 墨精练。在最后一部分中,作者紧承上面的介绍“卒章显志”,从而呼应开头,揭示了说明 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本文是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在行文中兼有叙述、描写、议论、抒 情相结合和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相结合的特点。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娓娓而谈,如数 家珍,其中有叙述,又有描写。如“可目”:写“荷钱出水”的“点缀绿波”;“茎叶既生” 的“日高日上,日上日妍”、“飘摇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的“娇姿欲滴”“蓬 中结实”的“犹似未开之花”,不仅把握住了芙蕖不同时期给予人美感的不同特点,而且行 文中也生动形象地把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笔端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在文章最后作者 用两个双重否定句、一个反问句发表议论,强调芙蕖“可人”的价值功用,指出“种植之 利”甚大,突出了中心。本文的语言既简明通俗,又形象生动,这是文艺性说明文的一大 特点 本文是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用古文笔调骈散结合,使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如“有 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为之生”……这些不 规则的对偶音调铿锵,句式整齐,同文中的散句结合,使文章在句式错综中富有整齐感

10 关于课文 这是一篇介绍芙蕖“可人”的文艺性说明文《芙蕖》从观赏和实用两个方面论述了芙 蕖对人类的价值和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热爱、推崇和限于条件不能广泛养植的遗憾 心情。课文节选的是《芙蕖》的中心部分,即说明芙蕖“种植之利”的部分。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简要点明说明的中心——“备述”芙蕖的种种“可人”之事。 第二部分(2—5 自然段)分别说明芙蕖的种种“可人”之事,从“可目”、“可鼻”、“可 口”、“可用”四个方面,写了它的“可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 6 自然段)总括芙蕖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指出其种植之利甚大。 本文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着重介绍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体现了说明文的 说明性、知识性。文章开宗明义点出主旨,然后以“可人”二字为贯穿全文的总纲,依次 组织、安排材料。这样写,使文章主旨醒目,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人们认识一种植物, 往往从四个方面着手:观其形,嗅其香,品其味,用其株。本文介绍知识,正是符合人们 的认识规律。四个方面中,“可目”、“可鼻”说的是观赏价值,“可口”、“可用”说的是使 用价值,作者侧重于前者。而观赏价值中,又着重介绍了“可目”:按时间顺序,从“荷钱 出水”→“茎叶既生”→“花之未开”→“菡萏成花”→“花之既谢”→“蒂下生蓬”→ “蓬中结实”,一直写到“白露为霜”;而略写“可鼻”,因为在这方面芙蕖较之百花无特别 优异之处。如此介绍知识,与作者、读者对事物的了解不无关系。在这篇文艺性说明文中,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芙蕖的情有独钟和全面了解。其中对“可目”,作者有独到的体 验,因此写的详细;“可鼻”、“可口”、“可用”为人们所熟知,因此写得简略一点。如此选 材,有利于授人以知,确切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同时,详略有致,又使文章重点突出,笔 墨精练。在最后一部分中,作者紧承上面的介绍“卒章显志”,从而呼应开头,揭示了说明 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本文是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在行文中兼有叙述、描写、议论、抒 情相结合和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相结合的特点。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娓娓而谈,如数 家珍,其中有叙述,又有描写。如“可目”:写“荷钱出水”的“点缀绿波”;“茎叶既生” 的“日高日上,日上日妍”、“飘摇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的“娇姿欲滴”;“蓬 中结实”的“犹似未开之花”,不仅把握住了芙蕖不同时期给予人美感的不同特点,而且行 文中也生动形象地把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笔端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在文章最后作者 用两个双重否定句、一个反问句发表议论,强调芙蕖“可人”的价值功用,指出“种植之 利”甚大,突出了中心。本文的语言既简明通俗,又形象生动,这是文艺性说明文的一大 特点。 本文是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用古文笔调骈散结合,使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如“有 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为之生”……这些不 规则的对偶音调铿锵,句式整齐,同文中的散句结合,使文章在句式错综中富有整齐感

除此之外,作者在文章中还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对比、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如“群葩 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数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对比),以 “群葩”反衬芙蕖,可以使芙蕖的优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 主人矣”(拟人),赋予芙蕖以人的感情,使人读起来更觉芙蕖亲切可爱。“日高日上,日上 日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真),更好地反映出蓬和实的关系,并使前后语句联系 紧密,气势通畅。“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反问),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这些修辞 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呆板的说明,又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这些都是文艺性 说明文区别于平实性说明文之处 李渔的写作主张之一是求新。他曾说:“新也者,文章、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 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他在《芙蕖》第一段中说“非故效颦于茂叔(周敦颐的字),而袭成说 于前人也”。首先,立意新。古代写荷的诗文非常多,这些诗文一般都是从荷的美丽、高洁 着眼,或直接赞美荷花的形态;或以荷喻人,赞扬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现自己高洁的品 南。本文写荷,完全不落前人窠臼,既写荷“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荷谢后的莲蓬:从 荷钱出水直写到荷叶衰败。这是在写荷的万千诗文中绝无仅有的一篇。另外,古代文人往 往自命清高,乐于描绘花香,不屑于谈论食用。本文却不然,观赏和实用两种价值并重 大胆求新。其次,语言新。词语方面,总说“可人”,分说“可目”、“可鼻”、“可口”“可 用”,这些词语整齐地、清楚地举岀荷的各种不同用途,富有新鲜感,别具情趣。又如“纳 凉”、“只在”、“只有”、“一时一刻”等,都是民间口语词汇,为一般文人所不取,但作者 用在文章里,显得清新明白。 《芙蕖》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深刻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表现了作者 深厚的文学素养,但《芙蕖》篇在概念的使用上也有不确切的地方。比如荷叶的柄是叶柄 而不是茎,《芙蕖》里说“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显然是误把荷叶的叶柄当成芙蕖的 茎了,而实际上芙蕖的茎是藕,深在水中,不会“日高日上”。这种误解是沿袭了中国古代 植物学传统的不科学的说法。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李渔(161一约1680),字笠鸿,又字谪凡,号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 晚年移居杭州西湖。他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对戏曲剧本的创作与演出有丰富 的经验,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他的《闲情偶寄》(收入《李笠翁一家言》时 改名为《笠翁偶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 《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其中《笠翁偶集》六卷,包括 “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各部中 的篇章都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直抒胸臆,不拘格式,不避俚俗,无论内容、形 式,都力求清新活泼

11 除此之外,作者在文章中还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对比、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如“群葩 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数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对比),以 “群葩”反衬芙蕖,可以使芙蕖的优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 主人矣”(拟人),赋予芙蕖以人的感情,使人读起来更觉芙蕖亲切可爱。“日高日上,日上 日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顶真),更好地反映出蓬和实的关系,并使前后语句联系 紧密,气势通畅。“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反问),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这些修辞 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呆板的说明,又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这些都是文艺性 说明文区别于平实性说明文之处。 李渔的写作主张之一是求新。他曾说:“新也者,文章、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 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他在《芙蕖》第一段中说“非故效颦于茂叔(周敦颐的字),而袭成说 于前人也”。首先,立意新。古代写荷的诗文非常多,这些诗文一般都是从荷的美丽、高洁 着眼,或直接赞美荷花的形态;或以荷喻人,赞扬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现自己高洁的品 南。本文写荷,完全不落前人窠臼,既写荷“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荷谢后的莲蓬;从 荷钱出水直写到荷叶衰败。这是在写荷的万千诗文中绝无仅有的一篇。另外,古代文人往 往自命清高,乐于描绘花香,不屑于谈论食用。本文却不然,观赏和实用两种价值并重, 大胆求新。其次,语言新。词语方面,总说“可人”,分说“可目”、“可鼻”、“可口”、“可 用”,这些词语整齐地、清楚地举出荷的各种不同用途,富有新鲜感,别具情趣。又如“纳 凉”、“只在”、“只有”、“一时一刻”等,都是民间口语词汇,为一般文人所不取,但作者 用在文章里,显得清新明白。 《芙蕖》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深刻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表现了作者 深厚的文学素养,但《芙蕖》篇在概念的使用上也有不确切的地方。比如荷叶的柄是叶柄 而不是茎,《芙蕖》里说“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显然是误把荷叶的叶柄当成芙蕖的 茎了,而实际上芙蕖的茎是藕,深在水中,不会“日高日上”。这种误解是沿袭了中国古代 植物学传统的不科学的说法。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李渔(1611—约 1680),字笠鸿,又字谪凡,号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 晚年移居杭州西湖。他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对戏曲剧本的创作与演出有丰富 的经验,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他的《闲情偶寄》(收入《李笠翁一家言》时 改名为《笠翁偶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 《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其中《笠翁偶集》六卷,包括 “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各部中 的篇章都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直抒胸臆,不拘格式,不避俚俗,无论内容、形 式,都力求清新活泼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6页,可试读12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