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伐植》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社会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领会诗中的比兴手法和反复吟唱的艺术特色 3、了解文言文否定句式的一些特点 4、背诵这首诗歌 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对“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理解。这是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反话。这一点,可以从 对全诗的分析中看出来。伐木者在河边砍伐檀木,替统治者造车,繁重的劳动和鲜明的现实对比使他们 尖锐地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一个是“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狙兮?”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真的对此产生疑问,也不是要求谁来作解答,而是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 明知故问,语义更加含蓄、有力,来攻击、揭发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可耻行径和剥削制度的不合理。在这 样的情况下,诗人又用反话和嘲笑的口气,来讽刺统治者不劳动而白吃饭的寄生生活。在这里,作者先 采用正色厉声的质问,再采用反语轻蔑的讥讽,把统治阶级的罪行一五一十地数说出来,更真实地反映 了当时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对立,表现了劳动人民反对剥削压迫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伐檀》每一章开头都描写伐木劳动的情景?在《伐檀》中,每一章都描写伐木者的 劳动情景说明了伐木者劳动的艰辛、劳役的繁重。伐木者长年累月地从事繁重的劳动,毫无自由,悲苦 至极,而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却是由统治阶级坐享其成,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写伐木 劳动的情景更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本质,更鲜明地表现了劳动者的愤怒及反抗的情绪,也更突 出了阶级剥削的深重及阶级对立的尖锐,从而更增强了诗的思想性和战斗力。 由此可见,本诗主题当为:这是一首描写劳动者的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残 酷掠夺的诗篇 2、思路探究(包括篇章结构) 《伐檀》全诗共分三章,每章三层。开头两句为第一层,具体描写伐木者的劳动生活。中间五句为 第二层,写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愤恨与责问。第五句“河水清且涟漪”是写景,是文章的过渡,是借景 起兴,即从写自然景色很美,引出对剥削者的责问,劳动者强有力的责问把统治阶级坐享其成、强取豪 夺的凶残面目完全揭露出来了。伐木者“劳而不获”,统治阶级“获而不劳”,这就深刻地揭示了统治阶 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触及了当时罪恶的社会制度。诗的最后两句是第三层,是用 反语作有力的讽刺。揭穿那些身居高位而又自诩为道德品质高尚的贵族老爷们张口吃白饭、坐享其成的
1 《诗经·伐檀》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社会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领会诗中的比兴手法和反复吟唱的艺术特色。 3、了解文言文否定句式的一些特点。 4、背诵这首诗歌。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对“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理解。这是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反话。这一点,可以从 对全诗的分析中看出来。伐木者在河边砍伐檀木,替统治者造车,繁重的劳动和鲜明的现实对比使他们 尖锐地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一个是“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真的对此产生疑问,也不是要求谁来作解答,而是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 明知故问,语义更加含蓄、有力,来攻击、揭发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可耻行径和剥削制度的不合理。在这 样的情况下,诗人又用反话和嘲笑的口气,来讽刺统治者不劳动而白吃饭的寄生生活。在这里,作者先 采用正色厉声的质问,再采用反语轻蔑的讥讽,把统治阶级的罪行一五一十地数说出来,更真实地反映 了当时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对立,表现了劳动人民反对剥削压迫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伐檀》每一章开头都描写伐木劳动的情景?在《伐檀》中,每一章都描写伐木者的 劳动情景说明了伐木者劳动的艰辛、劳役的繁重。伐木者长年累月地从事繁重的劳动,毫无自由,悲苦 至极,而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却是由统治阶级坐享其成,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写伐木 劳动的情景更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本质,更鲜明地表现了劳动者的愤怒及反抗的情绪,也更突 出了阶级剥削的深重及阶级对立的尖锐,从而更增强了诗的思想性和战斗力。 由此可见,本诗主题当为:这是一首描写劳动者的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残 酷掠夺的诗篇。 2、思路探究(包括篇章结构) 《伐檀》全诗共分三章,每章三层。开头两句为第一层,具体描写伐木者的劳动生活。中间五句为 第二层,写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愤恨与责问。第五句“河水清且涟漪”是写景,是文章的过渡,是借景 起兴,即从写自然景色很美,引出对剥削者的责问,劳动者强有力的责问把统治阶级坐享其成、强取豪 夺的凶残面目完全揭露出来了。伐木者“劳而不获”,统治阶级“获而不劳”,这就深刻地揭示了统治阶 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触及了当时罪恶的社会制度。诗的最后两句是第三层,是用 反语作有力的讽刺。揭穿那些身居高位而又自诩为道德品质高尚的贵族老爷们张口吃白饭、坐享其成的
剥削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每章的结构布局都以艰辛劳动作铺垫开始,继之以难以按捺的愤怒责问,而最后则 是不屈却又不乏无奈的嘲讽作收束。这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地位低下,尚无力量对抗统治者的社会现实。 3、特点指要 (1)“赋、比、兴”是《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伐檀》中运用了“赋”,它反复描写伐木者的艰 辛劳动,以及剥削者占有百姓丰硕的劳动成果的情况,直截了当地抒写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兴,是借 助其他事物开个头,以引起所要抒发的内容。《伐檀》中对河水的描写就是兴,借描写河水之清反衬出 对统治阶级之浊的不满 (2)《伐檀》采用分章换韵的形式,即反复咏唱的三章中,只有少量押韵的字有所改变,其余整体 都无变化,从而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这种结构形式,也称为“重章叠韵”。《诗经》中的民歌常采 用这种反复咏叹的形式,来开拓诗的意境,充实诗的内容,加强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并借此强化感情 的抒发。后来的民歌中也学习并惯用了这种反复的咏叹的方法 三、教学提示 教学方法建议 (1)营造诗歌诵读氛围:组织学生在老师朗诵的过程中品味诗意及韵律。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诗眼、“不素餐”含义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诗经》的来源:《诗经》有305首诗,它代表的是距今2500多年前约500多年间的中国诗歌 创作:它大部分取自民间歌谣。现在的《诗经》是当年孔子亲自选编的儒家教材,原名《诗》,因被后 人尊奉为经典而成为《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当时国家定期派专人在民间采集诗歌,其目的是“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即采取改进措施。)”。 那时的诗歌与礼乐密不可分,因此它就成为人们交往处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成为当时贵族阶级学 诗的重要目的。《诗经》按音乐形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民歌;雅是正的意思,即官话雅言 之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2)《诗经》的数字学:《诗经》中有一些知识与数字密切相关。兹择要列举如下: ①诗三百。孔子编的教材,共收集了305首诗,其中国风160首,大、小雅106首,颂39首。诗 三百,是举其成数而言。 ②《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其音乐上分类;赋比兴是指其艺术表现手 ③十五国风:《诗经》中的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
2 剥削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每章的结构布局都以艰辛劳动作铺垫开始,继之以难以按捺的愤怒责问,而最后则 是不屈却又不乏无奈的嘲讽作收束。这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地位低下,尚无力量对抗统治者的社会现实。 3、特点指要 (1)“赋、比、兴”是《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伐檀》中运用了“赋”,它反复描写伐木者的艰 辛劳动,以及剥削者占有百姓丰硕的劳动成果的情况,直截了当地抒写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兴,是借 助其他事物开个头,以引起所要抒发的内容。《伐檀》中对河水的描写就是兴,借描写河水之清反衬出 对统治阶级之浊的不满。 (2)《伐檀》采用分章换韵的形式,即反复咏唱的三章中,只有少量押韵的字有所改变,其余整体 都无变化,从而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这种结构形式,也称为“重章叠韵”。《诗经》中的民歌常采 用这种反复咏叹的形式,来开拓诗的意境,充实诗的内容,加强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并借此强化感情 的抒发。后来的民歌中也学习并惯用了这种反复的咏叹的方法。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营造诗歌诵读氛围:组织学生在老师朗诵的过程中品味诗意及韵律。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诗眼、“不素餐”含义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诗经》的来源:《诗经》有 305 首诗,它代表的是距今 2500 多年前约 500 多年间的中国诗歌 创作;它大部分取自民间歌谣。现在的《诗经》是当年孔子亲自选编的儒家教材,原名《诗》,因被后 人尊奉为经典而成为《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当时国家定期派专人在民间采集诗歌,其目的是“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即采取改进措施。)”。 那时的诗歌与礼乐密不可分,因此它就成为人们交往处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成为当时贵族阶级学 诗的重要目的。《诗经》按音乐形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民歌;雅是正的意思,即官话雅言 之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2)《诗经》的数字学:《诗经》中有一些知识与数字密切相关。兹择要列举如下: ①诗三百。孔子编的教材,共收集了 305 首诗,其中国风 160 首,大、小雅 106 首,颂 39 首。诗 三百,是举其成数而言。 ②《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其音乐上分类;赋比兴是指其艺术表现手 法。 ③十五国风:《诗经》中的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其中邶、鄘、卫三风实际都 是卫国一国之风;《周南》、《召南》都是南国之风,合称“二南”。这里所谓的南国,泛指洛阳以南直到 江、汉的广大地区。全部风诗的产地不出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的北部地区。 (3)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当时不仅有民间酬唱、学礼修身的作用,还涉及到晋见君王和外交 等方面。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十三年冬天,郑国国君与鲁文公在棐相会。郑君想请他向当时的大国 晋说情修好。宴会上郑大夫子家吟诵《小雅·鸿雁》第一章:“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qu) 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取其国君哀恤鳏寡,辛勤操劳之意,暗示望鲁国哀恤,代往说情。鲁 国大夫季文子则对吟了一首《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秋日凄凄 百卉俱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用罹祸无助、彷徨欲归之诗意来喻其行役逾时,思归祭祀的意思, 表示自顾不暇加以拒绝。子家又赋《鄘风·载驰》第四章,取意小国有难而盼望大国援助。季文子就又 吟《小雅·采薇》第四章,取意“岂敢定居”,愿意勉为其难,为郑奔走。郑君致谢,鲁君答谢。一场 外交,由赋诗对唱完成。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丁丁冬冬来把檀树砍 做车辐丁冬砍木头, 做车轮儿砍树丁冬响, 砍下檀树放河边, 砍来放在河埠头, 砍来放在大河旁 河水清清纹儿象连环。河水清清河水直溜溜。 河水清清圈儿连得长。 栽秧割稻你不管, 栽秧割稻你闲瞅, 下种收割你不忙, 凭什么千捆万捆住家搬?凭什么千捆万捆你来收? 凭什么千捆万捆下了仓? 上山打猎你不沾, 别人打猎你抄手, 上山打猎你不帮, 凭什么你家满院挂猪獾?凭什么满院挂野兽? 凭什么你家鹌鹑排成行?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 可不是白白吃闲饭! 可不是无功把禄受! 可不是白白受供养!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选》,余冠英注译)
3 《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其中邶、鄘、卫三风实际都 是卫国一国之风;《周南》、《召南》都是南国之风,合称“二南”。这里所谓的南国,泛指洛阳以南直到 江、汉的广大地区。全部风诗的产地不出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的北部地区。 (3)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当时不仅有民间酬唱、学礼修身的作用,还涉及到晋见君王和外交 等方面。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十三年冬天,郑国国君与鲁文公在棐相会。郑君想请他向当时的大国 晋说情修好。宴会上郑大夫子家吟诵《小雅·鸿雁》第一章:“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qu) 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取其国君哀恤鳏寡,辛勤操劳之意,暗示望鲁国哀恤,代往说情。鲁 国大夫季文子则对吟了一首《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秋日凄凄, 百卉俱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用罹祸无助、彷徨欲归之诗意来喻其行役逾时,思归祭祀的意思, 表示自顾不暇加以拒绝。子家又赋《鄘风·载驰》第四章,取意小国有难而盼望大国援助。季文子就又 吟《小雅·采薇》第四章,取意“岂敢定居”,愿意勉为其难,为郑奔走。郑君致谢,鲁君答谢。一场 外交,由赋诗对唱完成。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丁丁冬冬来把檀树砍, 做车辐丁冬砍木头, 做车轮儿砍树丁冬响, 砍下檀树放河边, 砍来放在河埠头, 砍来放在大河旁, 河水清清纹儿象连环。 河水清清河水直溜溜。 河水清清圈儿连得长。 栽秧割稻你不管, 栽秧割稻你闲瞅, 下种收割你不忙, 凭什么千捆万捆住家搬? 凭什么千捆万捆你来收? 凭什么千捆万捆下了仓? 上山打猎你不沾, 别人打猎你抄手, 上山打猎你不帮, 凭什么你家满院挂猪獾? 凭什么满院挂野兽? 凭什么你家鹌鹑排成行?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 可不是白白吃闲饭! 可不是无功把禄受! 可不是白白受供养!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选》,余冠英注译)
《诗经·氓》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由古代妇女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了解古代社会的民俗及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2、领会诗中的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的意义与作用 3、了解古代叙事诗的一般特点与要求,能说出诗歌人物的形象特征 4、背诵这首诗歌。 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为什么女主人公可以与相爱的男子私奔: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人们背离纲常的结果。其实,当时儒家思想并未被独尊,儒家思想也还未被曲解岀“三纲”“五常”伦 理,妇女尚未成为封建礼教的祭物。这与《诗经》其他诗篇中女子敢说“髡彼两髦,实维我仪”,敢做 “俟我于城隅”的情景是一致的,这也就能理解女主人公被遗弃后仍能回家主宰自己命运的结局。对妇 女的纲常竭力倡导于西汉董仲舒,极致于南宋程朱理学。因而,《氓》中男女主人公可以不顾家人反对 而自由恋爱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妇女的地位低下,只是中国宗族制度和依赖于农耕的经济地位所致 (2)为什么女主人公被遗弃后得不到娘家人的理解:首先,这是中国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人 之言”。由情节描写看,女主人公出身于较为富裕的家庭,其家人应当是看重门第门风的,女主人公违 背了婚姻传统,忤逆了父兄意恳。其次,其男友“抱布贸丝”,这是当时倍受轻视的商人形象,女主人 公家里鄙视其男友,进而愤恨女主人公下嫁,所以不能谅解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由诗中描写看 父母未出场说什么,只是兄弟“晊其笑矣”,女主人公的曲折达意,可见一斑 (3)为什么说氓卑劣无耻:一是氓喜新厌旧的“玩物”心态:二是氓的家庭暴力;三是氓的重色 轻义。尤其是与善良勤劳的女主人公构成鲜明对比后,其品质的“卑劣无耻”被放大了。 由此可见,本诗主题当为:这是一首弃妇的怨诗。诗人由自己不幸的遭遇,反映当时婚姻制度下的 妇女受欺凌损害的悲惨命运;同时也表达出自己不甘屈辱、要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 2、思路探究 《氓》全诗共分六章,第一、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五章写男方的负情背 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决裂。 作为叙事诗,情节、人物以及事件交代均完整周到。结婚前,女子痴情于男子,两情相悦,“蚩蚩 无怒”、“泣涕涟涟”、“载笑载言”等细节描写,无不神情必现:结婚后,女子逆来顺受,男子“二三 其德”甚至付诸家庭暴力,详尽地揭示了这场婚姻悲剧的原因所在,写出了女主人公之悔、之恨、之怨 为最后毅然决绝作了有力的铺垫。家庭劳作锻炼了其意志,家庭暴力积聚了其反抗,女主人公由柔弱走
4 《诗经·氓》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由古代妇女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了解古代社会的民俗及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2、领会诗中的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的意义与作用。 3、了解古代叙事诗的一般特点与要求,能说出诗歌人物的形象特征。 4、背诵这首诗歌。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为什么女主人公可以与相爱的男子私奔: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人们背离纲常的结果。其实,当时儒家思想并未被独尊,儒家思想也还未被曲解出“三纲”“五常”伦 理,妇女尚未成为封建礼教的祭物。这与《诗经》其他诗篇中女子敢说“髧彼两髦,实维我仪”,敢做 “俟我于城隅”的情景是一致的,这也就能理解女主人公被遗弃后仍能回家主宰自己命运的结局。对妇 女的纲常竭力倡导于西汉董仲舒,极致于南宋程朱理学。因而,《氓》中男女主人公可以不顾家人反对 而自由恋爱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妇女的地位低下,只是中国宗族制度和依赖于农耕的经济地位所致。 (2)为什么女主人公被遗弃后得不到娘家人的理解:首先,这是中国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人 之言”。由情节描写看,女主人公出身于较为富裕的家庭,其家人应当是看重门第门风的,女主人公违 背了婚姻传统,忤逆了父兄意愿。其次,其男友“抱布贸丝”,这是当时倍受轻视的商人形象,女主人 公家里鄙视其男友,进而愤恨女主人公下嫁,所以不能谅解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由诗中描写看, 父母未出场说什么,只是兄弟“咥其笑矣”,女主人公的曲折达意,可见一斑。 (3)为什么说氓卑劣无耻:一是氓喜新厌旧的“玩物”心态;二是氓的家庭暴力;三是氓的重色 轻义。尤其是与善良勤劳的女主人公构成鲜明对比后,其品质的“卑劣无耻”被放大了。 由此可见,本诗主题当为:这是一首弃妇的怨诗。诗人由自己不幸的遭遇,反映当时婚姻制度下的 妇女受欺凌损害的悲惨命运;同时也表达出自己不甘屈辱、要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 2、思路探究 《氓》全诗共分六章,第一、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五章写男方的负情背 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决裂。 作为叙事诗,情节、人物以及事件交代均完整周到。结婚前,女子痴情于男子,两情相悦,“蚩蚩”、 “无怒”、“泣涕涟涟”、“载笑载言”等细节描写,无不神情必现;结婚后,女子逆来顺受,男子“二三 其德”甚至付诸家庭暴力,详尽地揭示了这场婚姻悲剧的原因所在,写出了女主人公之悔、之恨、之怨, 为最后毅然决绝作了有力的铺垫。家庭劳作锻炼了其意志,家庭暴力积聚了其反抗,女主人公由柔弱走
向坚强,完成了其形象塑造。因此最后一章犹如誓言,作结有力。 3、特点指要 (1)表现手法上,以“赋”为主,间用“比兴”。叙事铺陈均为“赋”,它逐层交代人物,展开情 节,显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当表达思想感情之时,作者多借助于“比兴”,借“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女子容颜的艳丽与憔悴;借相恋时的“送子涉淇”与被遗弃时的“淇 水汤汤”来说自己恋爱的单纯和被遗弃的饱受创伤:还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说自己坚持决裂的 决心。这样的表现手法,写活了人物,生动了情节 (2)塑造人物形象中对比方法的意义。首先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比,一个善良忠贞,一个卑劣 无耻:一个勤劳坚毅,一个虚伪凶狠。一善一恶,是非昭然。而且,男女主人公自身前后的表现也构成 对比,女主人公先柔弱后坚强,男主人公先伪善后卑劣。这些都写出了人物的曲折脉络,使故事生动感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营造诗歌诵读氛围:组织学生在老师朗诵的过程中品味诗意及韵律。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比兴句含义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诗经》时代的婚姻制度。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男女然后有社会。古时未有三纲六纪,人们但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随着社会 进步,婚姻才论行辈,才由同宗扩展于异姓。春秋时不仅贵族人家可以一夫多妻妾,就是平民百姓也可 以娶妻纳妾,这是古代农耕为本和战乱中男女失衡的必然。就男女平等而而言,那时还是比较提倡的 据史书记载,鲁哀公曾就娶亲礼仪问孔子:“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回答说:“合二姓之 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儒家之主亲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男女 平等的思想。《诗经》时代男子可以休妻,主要是由于财产多为男子所有。如果财产被女子所拥有,自 然女子也可以休弃不称心如意的丈夫。据《秦策》说:“太公望齐之逐夫”(即姜太公吕望曾在齐被妻子 赶出家门),《说苑》里也说起此事。但是,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夫妻之制始于何时争议很大,但是定于三王时代是可以被普遍接受的。《诗经》时代一般男三十而 娶,女二十而嫁;也有男二十而娶,女十五而嫁的。古代婚嫁年龄并不特别早,是讲究“有为人父之端 和“有适人之道”(均为孔子语)。 夫妻关系趋于不平等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①由社会进化而权力日益归之于男子;②由宗族制度均 操持于男子之手而男权日张:③由财产多为男子所有而生计日益取决于男权。由是,政治、经济、文化
5 向坚强,完成了其形象塑造。因此最后一章犹如誓言,作结有力。 3、特点指要 (1)表现手法上,以“赋”为主,间用“比兴”。叙事铺陈均为“赋”,它逐层交代人物,展开情 节,显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当表达思想感情之时,作者多借助于“比兴”,借“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女子容颜的艳丽与憔悴;借相恋时的“送子涉淇”与被遗弃时的“淇 水汤汤”来说自己恋爱的单纯和被遗弃的饱受创伤;还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说自己坚持决裂的 决心。这样的表现手法,写活了人物,生动了情节。 (2)塑造人物形象中对比方法的意义。首先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比,一个善良忠贞,一个卑劣 无耻;一个勤劳坚毅,一个虚伪凶狠。一善一恶,是非昭然。而且,男女主人公自身前后的表现也构成 对比,女主人公先柔弱后坚强,男主人公先伪善后卑劣。这些都写出了人物的曲折脉络,使故事生动感 人。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营造诗歌诵读氛围:组织学生在老师朗诵的过程中品味诗意及韵律。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比兴句含义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诗经》时代的婚姻制度。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男女然后有社会。古时未有三纲六纪,人们但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随着社会 进步,婚姻才论行辈,才由同宗扩展于异姓。春秋时不仅贵族人家可以一夫多妻妾,就是平民百姓也可 以娶妻纳妾,这是古代农耕为本和战乱中男女失衡的必然。就男女平等而而言,那时还是比较提倡的。 据史书记载,鲁哀公曾就娶亲礼仪问孔子:“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回答说:“合二姓之 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儒家之主亲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男女 平等的思想。《诗经》时代男子可以休妻,主要是由于财产多为男子所有。如果财产被女子所拥有,自 然女子也可以休弃不称心如意的丈夫。据《秦策》说:“太公望齐之逐夫”(即姜太公吕望曾在齐被妻子 赶出家门),《说苑》里也说起此事。但是,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夫妻之制始于何时争议很大,但是定于三王时代是可以被普遍接受的。《诗经》时代一般男三十而 娶,女二十而嫁;也有男二十而娶,女十五而嫁的。古代婚嫁年龄并不特别早,是讲究“有为人父之端” 和“有适人之道”(均为孔子语)。 夫妻关系趋于不平等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①由社会进化而权力日益归之于男子;②由宗族制度均 操持于男子之手而男权日张;③由财产多为男子所有而生计日益取决于男权。由是,政治、经济、文化
观念等各方面逐渐形成合力,女权也就日益衰落并逐渐附属于男子了。《诗经》时代女子地位日趋低下 女子出嫁曰“归”,可以说是“三从”(在家从父兄,出嫁从夫君,夫死从子)之说之先声 至于“父母之命,媒人之言”,早先是由于古人对婚姻大事的重视,而在社会发展的实际生活中, 它却逐渐成为古代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桎梏了。(参见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婚姻》,上海教育出版社) (2)古代男女的年龄表示法。 孩提:常指三、四岁以下之婴幼儿。颜师古:“婴儿始孩,人所提挈,古曰孩提也。” 龀童:七八岁儿童正值换牙(儿童换牙叫“龀”),古有此称。《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龀。” 垂髫:小孩头发作下垂状,因此“垂髫”即泛指儿童。《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小孩头发向上作分开的两个发髻,因此“总角”代指一般少儿。年龄应在“垂髫”之上。陶 源明称自己“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年龄太小,不可能闻道。 束发、结发:男孩将头发束结成一髻,一般是古代男孩青少年时期的标志。《史记·李将军列传》: “臣自结发而与匈奴战”,《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这些都是男孩到一定年龄时开始树立理 想抱负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笄年:笄(ji)是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子,“笄年”、“及笄”都是指古代女子年满十五成年而应当行 盘发插笄之礼的年龄。 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为成年,需要行加冠礼(戴成人帽),故“加冠”即成年男子的标志 弱冠,是指男子虽成年,但体魄尚未达到最健壮时期,也即刚成年的意思。《论语》:“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是指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人。 而立、不惑、知命:分别指30岁、40岁和50岁。典出孔子:“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 花甲:指60岁。古人记时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顺次搭配,每六十为一个轮回。每个轮回自天干“甲” 字与地支“子”字起始,由“甲子”起,至“癸亥”终,错综花插,故称“花甲”。后即用作代指60岁。 古稀:古人对70岁的代称。源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 mao die):古人对80、90岁老人的称呼。也有人说指70岁老人 胡颐(jIy1):古人对百岁老人的称呼 (3)《氓》诗中的成语 夙兴夜寐( su xing ye mei):起早睡晚,形容勤奋不懈。 信誓旦旦( xi ng shi dandan):誓言说得极其恳切诚挚。旦旦,诚实的样子 言笑晏晏( yan xido yan yan):有说有笑,非常融洽尽兴。晏晏,和悅的样子
6 观念等各方面逐渐形成合力,女权也就日益衰落并逐渐附属于男子了。《诗经》时代女子地位日趋低下, 女子出嫁曰“归”,可以说是“三从”(在家从父兄,出嫁从夫君,夫死从子)之说之先声。 至于“父母之命,媒人之言”,早先是由于古人对婚姻大事的重视,而在社会发展的实际生活中, 它却逐渐成为古代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桎梏了。(参见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婚姻》,上海教育出版社) (2)古代男女的年龄表示法。 孩提:常指三、四岁以下之婴幼儿。颜师古:“婴儿始孩,人所提挈,古曰孩提也。” 龀童:七八岁儿童正值换牙(儿童换牙叫“龀”),古有此称。《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龀。” 垂髫:小孩头发作下垂状,因此“垂髫”即泛指儿童。《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小孩头发向上作分开的两个发髻,因此“总角”代指一般少儿。年龄应在“垂髫”之上。陶 源明称自己“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年龄太小,不可能闻道。 束发、结发:男孩将头发束结成一髻,一般是古代男孩青少年时期的标志。《史记·李将军列传》: “臣自结发而与匈奴战”,《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这些都是男孩到一定年龄时开始树立理 想抱负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笄年:笄(jī)是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子,“笄年”、“及笄”都是指古代女子年满十五成年而应当行 盘发插笄之礼的年龄。 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为成年,需要行加冠礼(戴成人帽),故“加冠”即成年男子的标志。 弱冠,是指男子虽成年,但体魄尚未达到最健壮时期,也即刚成年的意思。《论语》:“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是指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人。 而立、不惑、知命:分别指 30 岁、40 岁和 50 岁。典出孔子:“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 花甲:指 60 岁。古人记时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顺次搭配,每六十为一个轮回。每个轮回自天干“甲” 字与地支“子”字起始,由“甲子”起,至“癸亥”终,错综花插,故称“花甲”。后即用作代指 60 岁。 古稀:古人对 70 岁的代称。源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 dié):古人对 80、90 岁老人的称呼。也有人说指 70 岁老人。 期颐(jī yí):古人对百岁老人的称呼。 (3)《氓》诗中的成语。 夙兴夜寐(sù xīng yè mèi):起早睡晚,形容勤奋不懈。 信誓旦旦(xìng shì dàn dàn):誓言说得极其恳切诚挚。旦旦,诚实的样子。 言笑晏晏(yán xiào yàn yàn):有说有笑,非常融洽尽兴。晏晏,和悅的样子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男朋友,笑嘻嘻,报着布匹来换丝。 并非真正来换丝,找我商量成婚事。 送男友,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 非我约期又改悔,只怨你未请好媒 请你别生我的气,再选秋天好日期 登上矮墙来等候,盼你出现在复关。 左盼右盼不见你,我心凄然泪涟涟。 左盼右盼见到你,笑容灿烂话儿甜。 求神问卜看未来,卦像句句是吉言。 请把你车推过来,把我嫁妆早早搬 桑树叶子不曾落,又绿又嫩真鲜沃 忠告一声班鸠鸟,千万别贪吃桑果! 忠告一声好姑娘,别缠男子贪恋欢 男儿深深陷情网,容易解脱变心眼。 女子意乱又情迷,无法摆脱心凄惨。 桑树叶子纷纷落,又枯又黄真感伤 自从我到你家里,三年都是苦时光 淇河水涨大又急,浸湿车帷和衣裳 为妻并无半点错,丈夫移情坏心肠 男子做事无准则,品德有亏心无常 尽心三年做媳妇,没有一天不操劳 起得早来睡得晚,没有一天睡好觉 生儿育女心愿成,丈夫花心呈凶暴。 娘家兄弟不知晓,见面仍然开口笑 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伤心不求饶。 曾经盟誓合到老,白头到老才更冤 淇水虽宽还有岸,低洼水流也有边。 当年两小欢无限,说说笑笑心意甜。 当年许愿清晰在,而今想它也枉然。 过去日子不再想,找回自我心意坚
7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男朋友,笑嘻嘻,报着布匹来换丝。 并非真正来换丝,找我商量成婚事。 送男友,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 非我约期又改悔,只怨你未请好媒。 请你别生我的气,再选秋天好日期。 登上矮墙来等候,盼你出现在复关。 左盼右盼不见你,我心凄然泪涟涟。 左盼右盼见到你,笑容灿烂话儿甜。 求神问卜看未来,卦像句句是吉言。 请把你车推过来,把我嫁妆早早搬。 桑树叶子不曾落,又绿又嫩真鲜沃。 忠告一声班鸠鸟,千万别贪吃桑果! 忠告一声好姑娘,别缠男子贪恋欢。 男儿深深陷情网,容易解脱变心眼。 女子意乱又情迷,无法摆脱心凄惨。 桑树叶子纷纷落,又枯又黄真感伤。 自从我到你家里,三年都是苦时光。 淇河水涨大又急,浸湿车帷和衣裳。 为妻并无半点错,丈夫移情坏心肠。 男子做事无准则,品德有亏心无常。 尽心三年做媳妇,没有一天不操劳。 起得早来睡得晚,没有一天睡好觉。 生儿育女心愿成,丈夫花心呈凶暴。 娘家兄弟不知晓,见面仍然开口笑。 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伤心不求饶。 曾经盟誓合到老,白头到老才更冤。 淇水虽宽还有岸,低洼水流也有边。 当年两小欢无限,说说笑笑心意甜。 当年许愿清晰在,而今想它也枉然。 过去日子不再想,找回自我心意坚
《楚辞·涉江》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了解屈原自小树立的理想抱负和洁身自好的人格品质 2、领会诗中的象征手法的意义与作用 3、阅读体会诗歌的主题内容,能初步分析诗歌人物的形象特征及作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 4、能流畅地朗读这首诗歌 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为什么诗人以爱国著称,却又高歌“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是楚国贵族,曾在楚怀王支持 下任左徒、三闾大夫而积极变法图强,但是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触犯了一些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以 子兰、靳尚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诬陷与打击,被迫离职;到了新君顷襄王时又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氵 流域。本诗即作于被逐流浪之行前。诗人爱国无罪,富国强兵、变法图强当然也无罪,但是却遭放逐 其内心的忧愤可以想见。这时候,诗人有几种选择,一是放弃理想,置身于是非之外可以保住贵族身份, 衣食无忧,或者同流合污不仅衣食无忧,还能重掌朝政;还有就是坚持理想,抗争到底,宁死不屈。诗 人无疑选择了后者。“高驰而不顾”,不是不顾国家,而是不愿与反动贵族同流合污,因此明知远离故国 痛苦万分,但毅然为坚持理想而接受这无情打击,所以就根本上说,屈原仍坚持了崇高的爱国情操,坚 持了特立独行的高尚的人格品质。 (2)怎样理解诗人穿“奇服”、持“长铗”、佩挂“明月”“宝璐”和乘“青虬”“白螭”登“昆仑” 的涵义?这些诗句都出现在诗歌的第一部分,诗人借描绘与圣贤舜(重华)同游仙界的瑰丽幻境,抒发 其要让楚国国运永久昌盛的政治理想。在此,作者充分展示了《楚辞》“良禽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艺 术表现手法,用神奇瑰丽之景物,写君子崇高特立之人品和理想,从而使诗歌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3)诗人悲剧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诗句来看,诗人对自己身遭不测的原因是清楚的,其 症结在于朝中反动势力对他无情的迫害;诗人对楚国政治的症结也是清楚的,那就是坏人当道,朝政昏 愦。但是,诗人对其悲剧性命运的根本原因,对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还是认识不清的,这根本原因就是 反动势力的不可逆转性,就是楚国广大人民处于愚昧落后、被弃置于国家大事之外。因此,屈原对子兰、 靳尚等保守势力深恶痛绝、坚决抗争,但同时对顷襄王又不切实际地抱有幻想;屈原对自己特立独行的 品质孤芳自赏,却对广大人民的历史作用视而不见,因而其最终孤立无援以至陷于绝望。这也是其贵族 出身的阶级局限性和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所致。 因此,本诗主题可以归结为:歌颂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表达自己宁被放逐也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 品质:同时在抨击朝中反动势力祸国殃民的过程中,流露出自己孤立无援、失意彷徨的感伤情绪
8 《楚辞·涉江》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屈原自小树立的理想抱负和洁身自好的人格品质。 2、领会诗中的象征手法的意义与作用。 3、阅读体会诗歌的主题内容,能初步分析诗歌人物的形象特征及作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 4、能流畅地朗读这首诗歌。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为什么诗人以爱国著称,却又高歌“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是楚国贵族,曾在楚怀王支持 下任左徒、三闾大夫而积极变法图强,但是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触犯了一些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以 子兰、靳尚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诬陷与打击,被迫离职;到了新君顷襄王时又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 流域。本诗即作于被逐流浪之行前。诗人爱国无罪,富国强兵、变法图强当然也无罪,但是却遭放逐, 其内心的忧愤可以想见。这时候,诗人有几种选择,一是放弃理想,置身于是非之外可以保住贵族身份, 衣食无忧,或者同流合污不仅衣食无忧,还能重掌朝政;还有就是坚持理想,抗争到底,宁死不屈。诗 人无疑选择了后者。“高驰而不顾”,不是不顾国家,而是不愿与反动贵族同流合污,因此明知远离故国 痛苦万分,但毅然为坚持理想而接受这无情打击,所以就根本上说,屈原仍坚持了崇高的爱国情操,坚 持了特立独行的高尚的人格品质。 (2)怎样理解诗人穿“奇服”、持“长铗”、佩挂“明月”“宝璐”和乘“青虬”“白螭”登“昆仑” 的涵义?这些诗句都出现在诗歌的第一部分,诗人借描绘与圣贤舜(重华)同游仙界的瑰丽幻境,抒发 其要让楚国国运永久昌盛的政治理想。在此,作者充分展示了《楚辞》“良禽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艺 术表现手法,用神奇瑰丽之景物,写君子崇高特立之人品和理想,从而使诗歌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3)诗人悲剧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诗句来看,诗人对自己身遭不测的原因是清楚的,其 症结在于朝中反动势力对他无情的迫害;诗人对楚国政治的症结也是清楚的,那就是坏人当道,朝政昏 愦。但是,诗人对其悲剧性命运的根本原因,对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还是认识不清的,这根本原因就是 反动势力的不可逆转性,就是楚国广大人民处于愚昧落后、被弃置于国家大事之外。因此,屈原对子兰、 靳尚等保守势力深恶痛绝、坚决抗争,但同时对顷襄王又不切实际地抱有幻想;屈原对自己特立独行的 品质孤芳自赏,却对广大人民的历史作用视而不见,因而其最终孤立无援以至陷于绝望。这也是其贵族 出身的阶级局限性和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所致。 因此,本诗主题可以归结为:歌颂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表达自己宁被放逐也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 品质;同时在抨击朝中反动势力祸国殃民的过程中,流露出自己孤立无援、失意彷徨的感伤情绪
2、思路探究 《涉江》全诗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写自己从小养成了特立独行的高尚品质,要去追寻崇高的政治 理想:第二层写崇高理想受挫,无端遭到放逐的艰难生活:第三层抨击朝中反动势力祸国殃民并矢志将 为理想而奋斗。第四层是尾声,在忧念国事、眷恋故土而不得不远离祖国的痛苦之中,流露出失意彷徨 孤独感伤的情绪。 这首诗将诗人的起伏情感交代得非常细致完整。矢志报国是因,受谗遭逐是果。在当时如此黑暗的 社会中,企盼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其人生旅途之坎坷、之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忠心爱国是因 受谗遭逐是果。一片爱国忠心受到无情地摧残打击,也只能接受“乘鄂渚而反顾”、“淹回水而疑滞”之 无奈了。第三层诗人的内心情感翻腾得越发激荡,朝发夕宿不仅生活淡而无味,而且也失去了前进的方 向,但是诗人仍髙歌“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和“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而且还坚决地说“余将懂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诗人选择了理想, 在苟活与求索中,诗人选择了求索。诗人求索,才对鸾鸟凤凰之“日以远”而惆怅;诗人求索,才对燕 雀乌鹊之堂皇作巢而愤懑:诗人求索,才对香木枯死而感伤;诗人求索,才对腥臊并御而悲怆;诗人求 索,才越发怀抱忠信却又对自己前途失意彷徨。可见,诗人的感情起伏,是由爱国主义这根主线系牵着 的 3、特点指要 (1)艺术构思上,形散神聚。这是一首抒情诗歌,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在爱国主义情感主线系 牵之下,有时渲染铺叙,有时直抒胸臆,运笔如行云流水,将曲折变化的感情历程抒写得流畅真切。在 诗人的笔下,一切景物都好似有情有意之物,伴随着诗人的引吭高歌、愤怒抨击、理性反思乃至失意彷 徨:大到宇宙大化,小到一草一木,都随诗人感情心路而幻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个个具体的感情 寄托物。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又说:“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因此, 屈原诗歌中的一景一物其实都附着了自人格精神,而看似无所不在的自然景物也就凝聚而一体,形成了 强烈的批判力和强大的感染力。 (2)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象征。阅读本诗一定要关注“良禽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楚辞》浪 漫主义的特点,也一定要对其楚方言特点有所关注,这样才能读懂诗人刻画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才能真 正理解诗歌中人物所饱含的思想感情和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此外,诗歌中有善恶对比,这也有助于我们 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9 2、思路探究 《涉江》全诗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写自己从小养成了特立独行的高尚品质,要去追寻崇高的政治 理想;第二层写崇高理想受挫,无端遭到放逐的艰难生活;第三层抨击朝中反动势力祸国殃民并矢志将 为理想而奋斗。第四层是尾声,在忧念国事、眷恋故土而不得不远离祖国的痛苦之中,流露出失意彷徨、 孤独感伤的情绪。 这首诗将诗人的起伏情感交代得非常细致完整。矢志报国是因,受谗遭逐是果。在当时如此黑暗的 社会中,企盼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其人生旅途之坎坷、之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忠心爱国是因, 受谗遭逐是果。一片爱国忠心受到无情地摧残打击,也只能接受“乘鄂渚而反顾”、“淹回水而疑滞”之 无奈了。第三层诗人的内心情感翻腾得越发激荡,朝发夕宿不仅生活淡而无味,而且也失去了前进的方 向,但是诗人仍高歌“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和“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而且还坚决地说“余将懂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诗人选择了理想, 在苟活与求索中,诗人选择了求索。诗人求索,才对鸾鸟凤凰之“日以远”而惆怅;诗人求索,才对燕 雀乌鹊之堂皇作巢而愤懑;诗人求索,才对香木枯死而感伤;诗人求索,才对腥臊并御而悲怆;诗人求 索,才越发怀抱忠信却又对自己前途失意彷徨。可见,诗人的感情起伏,是由爱国主义这根主线系牵着 的。 3、特点指要 (1)艺术构思上,形散神聚。这是一首抒情诗歌,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在爱国主义情感主线系 牵之下,有时渲染铺叙,有时直抒胸臆,运笔如行云流水,将曲折变化的感情历程抒写得流畅真切。在 诗人的笔下,一切景物都好似有情有意之物,伴随着诗人的引吭高歌、愤怒抨击、理性反思乃至失意彷 徨;大到宇宙大化,小到一草一木,都随诗人感情心路而幻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个个具体的感情 寄托物。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又说:“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因此, 屈原诗歌中的一景一物其实都附着了自人格精神,而看似无所不在的自然景物也就凝聚而一体,形成了 强烈的批判力和强大的感染力。 (2)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象征。阅读本诗一定要关注“良禽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楚辞》浪 漫主义的特点,也一定要对其楚方言特点有所关注,这样才能读懂诗人刻画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才能真 正理解诗歌中人物所饱含的思想感情和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此外,诗歌中有善恶对比,这也有助于我们 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有选择地播放一些关于屈原故事的影视或录音,例如话剧《屈原》片断。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含有象征意义的句子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屈原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 《史记·天官书》说:“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应星,曰纪星。营室为清庙,岁星庙也。”重华 是舜的名学,在《楚辞》里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摄提是他在星象上的反映。重华帝舜即是岁星,又是从 太阳神升格的东方的最高之神。战国时代的天文星历知识是一种科学知识,可也夹杂着迷信的天神思想 《诗经》说:“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后代称包拯是文曲星下凡界等,都是例证。屈原出生的年月 所谓“摄提贞于孟陬”,便指示了岁星(摄提)和太阳同在陬訾宫始点(危宿十六度与室宿一度之间) 会会的天文现象,此天文现象便表示是寅年寅月寅日。根据《史记·天官书》,这颗运行的岁星,当它 与太阳同在营室(室宿)五度的时候,营室便被认为是它的清庙或天庙。古人因为把岁星当做一位天神, 才把营室称做天庙。这位天神就是主宰岁星合辰(岁星合日)的重华。而陬訾是谁呢?就是常仪。常仪 是生月十二的月母,即后来的嫦娥。这样,“陬訾”就应是女月神;因此岁星进入清庙(营室),即帝舜 重华进入陬訾之宫,日神太皞(帝喾)进入女月神陬訾氏常仪之室,是夫妻相会,日月交逢,这一定是 大喜大庆大吉大利的时刻。日月相会于营室,陬訾就会生养“阳气”。因此,我们的诗人就自称为是秉 承这“阳气”而生的,是日、月所生,是太阳神的后裔。“摄提贞于孟陬”亦即屈原生辰的内在原因 这也就是屈原为什么常把太阳、把帝舜挂在嘴上的原因;这也是人们常用以解释屈原傲骨铮铮、以天下 为己任和取名“平”、“原”、“正则”等的原因。 (2)屈原为什么要自沉汨罗江 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五说 ①殉国说。现代以郭沫若为代表,他在《屈原赋今译》中写道:“屈原既活到了六十多岁,他的流 窜生活已经经过了很长久,然而他终竟自杀了。自杀的动机,单纯用失意来说明,是无法说通的。屈原 是一位理智很强的人,而又热爱祖国,从这些来推测,他的自杀必然有更严肃的动机。顷襄王二十一年 的国难,情形是很严重的。那时,不仅郢都破灭了,还失掉了洞庭、五渚、江南。顷襄王君臣朝东北逃 难,在陈城勉强维持了下来。故在当年,楚国几乎遭了灭亡。朝南方逃的屈原,接连受着压迫,一定是 看到国家的破碎已无可挽救,故才终于自杀了。” ②洁身说。现代以姜亮夫为代表,他在《楚辞今译讲录》中说道:“屈原的个性是痛痛快快,有什 么说什么,一点也不含糊,一点也不隐讳,……屈原为什么要跳水呢?屈原是清清白白的,‘伏清白以 死直兮’。‘直’是道德的‘德’字,即,我有这个德,先天得之于我的先祖高阳,我是楚国的宗族。我 又有这样的修养,既然‘举世皆浊我独清’,我有什么办法呢?他自己个人是光明磊落的,没有一点含
10 (1)有选择地播放一些关于屈原故事的影视或录音,例如话剧《屈原》片断。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含有象征意义的句子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屈原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 《史记·天官书》说:“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应星,曰纪星。营室为清庙,岁星庙也。”重华 是舜的名学,在《楚辞》里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摄提是他在星象上的反映。重华帝舜即是岁星,又是从 太阳神升格的东方的最高之神。战国时代的天文星历知识是一种科学知识,可也夹杂着迷信的天神思想。 《诗经》说:“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后代称包拯是文曲星下凡界等,都是例证。屈原出生的年月日, 所谓“摄提贞于孟陬”,便指示了岁星(摄提)和太阳同在陬訾宫始点(危宿十六度与室宿一度之间) 会会的天文现象,此天文现象便表示是寅年寅月寅日。根据《史记·天官书》,这颗运行的岁星,当它 与太阳同在营室(室宿)五度的时候,营室便被认为是它的清庙或天庙。古人因为把岁星当做一位天神, 才把营室称做天庙。这位天神就是主宰岁星合辰(岁星合日)的重华。而陬訾是谁呢?就是常仪。常仪 是生月十二的月母,即后来的嫦娥。这样,“陬訾”就应是女月神;因此岁星进入清庙(营室),即帝舜 重华进入陬訾之宫,日神太皞(帝喾)进入女月神陬訾氏常仪之室,是夫妻相会,日月交逢,这一定是 大喜大庆大吉大利的时刻。日月相会于营室,陬訾就会生养“阳气”。因此,我们的诗人就自称为是秉 承这“阳气”而生的,是日、月所生,是太阳神的后裔。“摄提贞于孟陬”亦即屈原生辰的内在原因。 这也就是屈原为什么常把太阳、把帝舜挂在嘴上的原因;这也是人们常用以解释屈原傲骨铮铮、以天下 为己任和取名“平”、“原”、“正则”等的原因。 (2)屈原为什么要自沉汨罗江。 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五说: ①殉国说。现代以郭沫若为代表,他在《屈原赋今译》中写道:“屈原既活到了六十多岁,他的流 窜生活已经经过了很长久,然而他终竟自杀了。自杀的动机,单纯用失意来说明,是无法说通的。屈原 是一位理智很强的人,而又热爱祖国,从这些来推测,他的自杀必然有更严肃的动机。顷襄王二十一年 的国难,情形是很严重的。那时,不仅郢都破灭了,还失掉了洞庭、五渚、江南。顷襄王君臣朝东北逃 难,在陈城勉强维持了下来。故在当年,楚国几乎遭了灭亡。朝南方逃的屈原,接连受着压迫,一定是 看到国家的破碎已无可挽救,故才终于自杀了。” ②洁身说。现代以姜亮夫为代表,他在《楚辞今译讲录》中说道:“屈原的个性是痛痛快快,有什 么说什么,一点也不含糊,一点也不隐讳,……屈原为什么要跳水呢?屈原是清清白白的,‘伏清白以 死直兮’。‘直’是道德的‘德’字,即,我有这个德,先天得之于我的先祖高阳,我是楚国的宗族。我 又有这样的修养,既然‘举世皆浊我独清’,我有什么办法呢?他自己个人是光明磊落的,没有一点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