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学指要 教学目标 1.理解范文中的人物个性,学习典型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2.掌握人物描写和叙述的有关知识,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领会记人的 文章是如何表现主题思想的。 3.了解怎样围绕人物的塑造,恰当地选择与人物有关的事件进行叙述。并且,在叙事 里描写人物,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4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 5.理解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要点 本单元七篇课文,都是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内容上既有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亲情、友情 的,也有展现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的个性及其崇高品质的。在人物描写方法上各具特色, 教学上要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有重点地安排教学内容。 《我的母亲》记叙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的一生,主要通过叙述普普通通的“家务小 事”和感人的生活细节表现母亲勤劳、能干、诚实、善良而又坚强不屈的性格 《亡人逸事》叙述与妻相知、相恋、相伴的一生中的几个片段,表达对亡妻的感激和 怀念,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对话的方法展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 《一对金手镯》通过细腻生动的情节叙述以及深挚的抒情表现作者与乳母的女儿阿月 勺纯真友情 《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与《军神》主要通过人物肖像、神情、动作和语言直接刻画 人物性格。《军神》还用了沃克医生这个人物对主人公作了烘托,表现了英雄钢铁般的意 志 《屈原列传》和《苏武传》都是古代人物传记,要使学生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屈 原列传》将“传”、“评”结合,夹叙夹议,叙中寄情,议中寄情。选取典型事件,赞扬 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不向恶势力妥协的正直高尚的品质。《苏武传》运用特殊环境表现人 物个性,将正面描写和反面衬托相结合,表现人物高尚的民族气节 《左忠毅公逸事》选取真实感人的事件,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肖像描写以及正面描 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三、教学建议 1.教师应先研究本单元教材的全部内容,要设计出将单元读写知识贯穿于单元课文教 学之中的整体教学思路,做到循序渐进,既要避免纯粹讲解理论知识,也不要只顾单篇课 文而忽略单元教学的整体联系
76 第六单元 教学指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范文中的人物个性,学习典型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2.掌握人物描写和叙述的有关知识,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领会记人的 文章是如何表现主题思想的。 3.了解怎样围绕人物的塑造,恰当地选择与人物有关的事件进行叙述。并且,在叙事 里描写人物,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4.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 5.理解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教学要点 本单元七篇课文,都是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内容上既有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亲情、友情 的,也有展现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的个性及其崇高品质的。在人物描写方法上各具特色, 教学上要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有重点地安排教学内容。 《我的母亲》记叙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的一生,主要通过叙述普普通通的“家务小 事”和感人的生活细节表现母亲勤劳、能干、诚实、善良而又坚强不屈的性格。 《亡人逸事》叙述与妻相知、相恋、相伴的一生中的几个片段,表达对亡妻的感激和 怀念,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对话的方法展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 《一对金手镯》通过细腻生动的情节叙述以及深挚的抒情表现作者与乳母的女儿阿月 的纯真友情。 《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与《军神》主要通过人物肖像、神情、动作和语言直接刻画 人物性格。《军神》还用了沃克医生这个人物对主人公作了烘托,表现了英雄钢铁般的意 志。 《屈原列传》和《苏武传》都是古代人物传记,要使学生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屈 原列传》将“传”、“评”结合,夹叙夹议,叙中寄情,议中寄情。选取典型事件,赞扬 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不向恶势力妥协的正直高尚的品质。《苏武传》运用特殊环境表现人 物个性,将正面描写和反面衬托相结合,表现人物高尚的民族气节。 《左忠毅公逸事》选取真实感人的事件,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肖像描写以及正面描 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三、教学建议 1.教师应先研究本单元教材的全部内容,要设计出将单元读写知识贯穿于单元课文教 学之中的整体教学思路,做到循序渐进,既要避免纯粹讲解理论知识,也不要只顾单篇课 文而忽略单元教学的整体联系
2.要重视学生独立阅读和质疑两个环节。整个教学进程中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按照阅读 一质疑一讨论一辨析一归纳的思维发展顺序,逐步深入地学习 3.读写训练结合,是达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要有选择有主次地安排训练内 容,并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素质。写作训练既要兼顾教材,又要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 合,使学生写出既真实、又有真情的文章 36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从母亲身上折射出中国劳动妇女勤俭、诚实、善良而坚强不屈的品格的写 作意图 2.掌握课文从平常家务琐事和细节描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3.掌握课文语言朴实自然、明白如话的特点。 作者及背景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18年毕 业于北京师范学校。二十年代至抗战前历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员、齐鲁大学和山东 大学教授,并从事创作。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 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在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解放后应 召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 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老舍的作品品种涉及文艺园中各个领域:诗歌、 小说、散文、话剧、相声、鼓词乃至京剧等等。解放前创作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等,对旧社会进行了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 《茶馆》,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歌颂新社会,语言生动 幽默,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老舍被迫害含冤而死 课文《我的母亲》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所记述的中心人物是旧中国一位普普通通的 劳动妇女——“母亲”。所记述的事情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普普通通的甚至于有点 琐细的“家务小事”。然而正是这些“家务小事”折射出中国劳动妇女勤俭、能干、诚实 善良而坚强不屈的品格,它影响着作者的一生。正如课文末尾所写的“我之能长大成人 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 是母亲传给我的”。课文记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的一生,表现了母亲勤俭、能干、诚实、 善良而坚强不屈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于在艰难中抚养他长大的母亲的感激和敬意,更表 达了作者对于逝去的母亲的深情的怀念 三、课文内容分析 课文共17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77 2.要重视学生独立阅读和质疑两个环节。整个教学进程中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按照阅读 —质疑—讨论—辨析—归纳的思维发展顺序,逐步深入地学习。 3.读写训练结合,是达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要有选择有主次地安排训练内 容,并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素质。写作训练既要兼顾教材,又要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 合,使学生写出既真实、又有真情的文章。 36.我的母亲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从母亲身上折射出中国劳动妇女勤俭、诚实、善良而坚强不屈的品格的写 作意图。 2.掌握课文从平常家务琐事和细节描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3.掌握课文语言朴实自然、明白如话的特点。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18年毕 业于北京师范学校。二十年代至抗战前历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员、齐鲁大学和山东 大学教授,并从事创作。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 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在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解放后应 召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 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老舍的作品品种涉及文艺园中各个领域:诗歌、 小说、散文、话剧、相声、鼓词乃至京剧等等。解放前创作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等,对旧社会进行了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 《茶馆》,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歌颂新社会,语言生动、 幽默,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老舍被迫害含冤而死。 课文《我的母亲》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所记述的中心人物是旧中国一位普普通通的 劳动妇女——“母亲”。所记述的事情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普普通通的甚至于有点 琐细的“家务小事”。然而正是这些“家务小事”折射出中国劳动妇女勤俭、能干、诚实、 善良而坚强不屈的品格,它影响着作者的一生。正如课文末尾所写的“我之能长大成人, 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 是母亲传给我的”。课文记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的一生,表现了母亲勤俭、能干、诚实、 善良而坚强不屈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于在艰难中抚养他长大的母亲的感激和敬意,更表 达了作者对于逝去的母亲的深情的怀念。 三、课文内容分析 课文共17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简述母亲的娘家情况,为后文作铺垫。课文开始交代母亲出 身在土城儿外边的一个小村里,世代是农民,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 木匠的,作水泥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因为养不起牛马,所以 “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干活”。这些都交代了母亲出身的环境,表明母亲从 小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已经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为后文展开描写母亲的勤劳而坚强的个 性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3-13自然段),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详细地叙述母亲的为人处世,表现母 亲的优良品质。这一部分又可分为5层 第一层(3-5自然段),简要介绍母亲勤俭诚实的品德、家庭成员及家庭境况 第3自然段先总写母亲勤俭诚实的品格,第4自然段叙写母亲很早出嫁并育有8个子女, 生最小的“我”时已经四十一岁,写出母亲前半生生儿育女的艰辛。第5自然段写“我”出 生前的家庭境况 第二层(6-9自然段),叙述“我”出生、父亲去世以后母亲独立支撑家庭的情况,表 现母亲勤俭持家、热爱儿女的品质及其对我的影响 父亲死时,“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一二岁,我一岁半,全仗母亲抚养了”这一句话统 帅整个第二部分。写父亲的寡姐“吸鸦片”、“摸纸牌”、“脾气极坏”,是为了反衬母 亲勤俭、忍耐的优良品质。下面部分记述了母亲白天帮人家洗衣服,晚上帮别人缝补衣服 到深夜,忙碌中永远把院子和家里打扫得清清爽爽,浇灌和爱护父亲遗留下的石榴、夹竹 桃,教导哥哥读书、做学徒等这些事情,表现母亲为抚养儿女而忍辱负重,忍耐、勤俭的 优良品质。在母亲和姐姐的影响下,“他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他们扫地,我就撮土 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并且“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第三层(10-11自然段),表现母亲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忍耐的高贵品质及对“我” 的影响。第7自然段写母亲好客的品质及对“我”的影响。虽然家里拮据,但母亲对客人总 是那么热情、殷勤,亲友家的喜丧事,她都亲自带上份礼去贺吊,这些习惯也养成了如今 我”好客的习性。第8自然段写母亲忍耐姑母的坏脾气,热情地给亲友、邻居帮忙。“凡 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 第四层(第12自然段),表现母亲为了保护儿女在战乱中面对强敌亳无惧色的坚强不屈 的性格及对“我”的影响。文中主要写了两次战乱的经历。一次是“庚子闹拳”时,“皇 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 保护着儿女”。一次是内战时,母亲面对战乱的紧张、惊恐,要为一家的饮食筹划,要为 儿女的安全顾虑,“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办法来。她的泪会往 心中落” 这样的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母亲才是“我”真正的老师,因为“她给我 的是生命的教育” 在这一段里,战争的严酷,“鬼子”的凶残,饥荒的折磨,死亡的恐惧这些恶劣的环
78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简述母亲的娘家情况,为后文作铺垫。课文开始交代母亲出 身在土城儿外边的一个小村里,世代是农民,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 木匠的,作水泥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因为养不起牛马,所以 “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干活”。这些都交代了母亲出身的环境,表明母亲从 小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已经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为后文展开描写母亲的勤劳而坚强的个 性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3—13自然段),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详细地叙述母亲的为人处世,表现母 亲的优良品质。这一部分又可分为5层: 第一层(3—5自然段),简要介绍母亲勤俭诚实的品德、家庭成员及家庭境况。 第3自然段先总写母亲勤俭诚实的品格,第4自然段叙写母亲很早出嫁并育有8个子女, 生最小的“我”时已经四十一岁,写出母亲前半生生儿育女的艰辛。第5自然段写“我”出 生前的家庭境况。 第二层(6—9自然段),叙述“我”出生、父亲去世以后母亲独立支撑家庭的情况,表 现母亲勤俭持家、热爱儿女的品质及其对我的影响。 父亲死时,“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一二岁,我一岁半,全仗母亲抚养了”这一句话统 帅整个第二部分。写父亲的寡姐“吸鸦片”、“摸纸牌”、“脾气极坏”,是为了反衬母 亲勤俭、忍耐的优良品质。下面部分记述了母亲白天帮人家洗衣服,晚上帮别人缝补衣服 到深夜,忙碌中永远把院子和家里打扫得清清爽爽,浇灌和爱护父亲遗留下的石榴、夹竹 桃,教导哥哥读书、做学徒等这些事情,表现母亲为抚养儿女而忍辱负重,忍耐、勤俭的 优良品质。在母亲和姐姐的影响下,“他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他们扫地,我就撮土…… 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并且“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第三层(10—11自然段),表现母亲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忍耐的高贵品质及对“我” 的影响。第7自然段写母亲好客的品质及对“我”的影响。虽然家里拮据,但母亲对客人总 是那么热情、殷勤,亲友家的喜丧事,她都亲自带上份礼去贺吊,这些习惯也养成了如今 “我”好客的习性。第8自然段写母亲忍耐姑母的坏脾气,热情地给亲友、邻居帮忙。“凡 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 第四层(第12自然段),表现母亲为了保护儿女在战乱中面对强敌毫无惧色的坚强不屈 的性格及对“我”的影响。文中主要写了两次战乱的经历。一次是“庚子闹拳”时,“皇 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 保护着儿女”。一次是内战时,母亲面对战乱的紧张、惊恐,要为一家的饮食筹划,要为 儿女的安全顾虑,“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办法来。她的泪会往 心中落”。 这样的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母亲才是“我”真正的老师,因为“她给我 的是生命的教育”。 在这一段里,战争的严酷,“鬼子”的凶残,饥荒的折磨,死亡的恐惧这些恶劣的环
境都为突出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作了很好的衬托。 第五层(第13自然段),叙述母亲不辞辛劳送“我”上师范和忍痛送“我”三姐出嫁, 表现母亲热爱儿女的无私。 这一层叙述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写母亲不辞劳苦送“我”上师范。第二件事写母亲忍 痛送“我”三姐出嫁。第三件事写“我”除夕探亲,表现母亲孤独的生活和坚强无私的品 质。这一层表现母亲的性格品质主要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当“我”师范毕业后对母亲说 “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这段细节描写,表现母亲望子 成龙以后回想艰辛往事的辛酸心理。“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 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离去”, 这段细节描写表现了女儿出嫁时母亲不忍女儿离去的极其伤心和痛苦的心理。“我”除夕 探亲,“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这段细节一方面表现母亲因母子 团聚而内心喜悦,另一方面听说儿子马上就要走了,立刻感到惊讶和失望。一“笑”、 愣”,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热爱之情。 上述细节描写都表现了母亲热爱儿女的无私,为了儿女的事业和幸福,母亲甘愿忍受 离别的痛苦和孤独的生活。 第三部分(14-16自然段),写自己在外地谋职时对母亲的牵挂和思念,表达对母亲的 怀念和歉疚之情 第14自然段补写“我”给母亲最大打击的两件事:第一件“我”没有听从母亲结婚的 要求:第二件离开母亲去英国。爱母亲的“我”成为“逆子”,而母亲虽然痛苦,但还是 含泪点了头”,只是在七十大寿那天,老太太因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只喝了 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了”。这两个普通的细节描写,却将一个母亲对幼子的深深的爱意 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愧疚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写得极为感人。15-16自然段写自 己在外地谋职而心中牵挂母亲,以及得到母亲去世噩耗的悲痛心情。 第四部分(第17自然段),总结全文,写母亲的品格对“我”一生的刻骨铭心的影响 再次表达对母亲的悲痛悼念之情。 四、写作特点分析 1.通过叙述琐细的小事,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课文所叙述的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而是一件件极普通的家 庭小事。课文对母亲一生事迹的追述主要以时间为顺序,由母亲的出身到年轻守寡,到在 贫穷战乱中拉扯儿女们长大,到苦度晚年,直到去世;在主体部分叙述“我”出生、父亲 去世后母亲独立操持家事时,又将众多素材按性质做了大致分类,或写其勤俭持家,或写 其好客和乐于助人,写其坚强不屈,或写其对儿女的热爱。在一件件家务小事中,一个中 国劳动妇女的勤俭、诚实、善良而又坚强不屈的品质就突显出来,逐渐变得高大起来。 2.运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品质 文章记述母亲的事迹没有至理名言,也没有离奇故事,它之所以那样打动人心,还与
79 境都为突出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作了很好的衬托。 第五层(第13自然段),叙述母亲不辞辛劳送“我”上师范和忍痛送“我”三姐出嫁, 表现母亲热爱儿女的无私。 这一层叙述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写母亲不辞劳苦送“我”上师范。第二件事写母亲忍 痛送“我”三姐出嫁。第三件事写“我”除夕探亲,表现母亲孤独的生活和坚强无私的品 质。这一层表现母亲的性格品质主要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当“我”师范毕业后对母亲说 “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这段细节描写,表现母亲望子 成龙以后回想艰辛往事的辛酸心理。“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 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离去”, 这段细节描写表现了女儿出嫁时母亲不忍女儿离去的极其伤心和痛苦的心理。“我”除夕 探亲,“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这段细节一方面表现母亲因母子 团聚而内心喜悦,另一方面听说儿子马上就要走了,立刻感到惊讶和失望。一“笑”、一 “愣”,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热爱之情。 上述细节描写都表现了母亲热爱儿女的无私,为了儿女的事业和幸福,母亲甘愿忍受 离别的痛苦和孤独的生活。 第三部分(14—16自然段),写自己在外地谋职时对母亲的牵挂和思念,表达对母亲的 怀念和歉疚之情。 第14自然段补写“我”给母亲最大打击的两件事:第一件“我”没有听从母亲结婚的 要求;第二件离开母亲去英国。爱母亲的“我”成为“逆子”,而母亲虽然痛苦,但还是 “含泪点了头”,只是在七十大寿那天,老太太因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只喝了 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了”。这两个普通的细节描写,却将一个母亲对幼子的深深的爱意 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愧疚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写得极为感人。15—16自然段写自 己在外地谋职而心中牵挂母亲,以及得到母亲去世噩耗的悲痛心情。 第四部分(第17自然段),总结全文,写母亲的品格对“我”一生的刻骨铭心的影响, 再次表达对母亲的悲痛悼念之情。 四、写作特点分析 1.通过叙述琐细的小事,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课文所叙述的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而是一件件极普通的家 庭小事。课文对母亲一生事迹的追述主要以时间为顺序,由母亲的出身到年轻守寡,到在 贫穷战乱中拉扯儿女们长大,到苦度晚年,直到去世;在主体部分叙述“我”出生、父亲 去世后母亲独立操持家事时,又将众多素材按性质做了大致分类,或写其勤俭持家,或写 其好客和乐于助人,写其坚强不屈,或写其对儿女的热爱。在一件件家务小事中,一个中 国劳动妇女的勤俭、诚实、善良而又坚强不屈的品质就突显出来,逐渐变得高大起来。 2.运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品质。 文章记述母亲的事迹没有至理名言,也没有离奇故事,它之所以那样打动人心,还与
选用典型细节分不开。例如,记母亲终年没有休息,在忙碌中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 爽时,写道:“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 下的几盆石榴和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和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又如,当 “我”师范毕业后对母亲说“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写 三姐出嫁,“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 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段细节描写表现在女儿 出嫁时母亲不忍女儿离去的极其伤心和痛苦的心理。“我”除夕探亲,“母亲笑了。及至 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这些细节有力地突现了母亲的心理和性格,扣动了读者的 3.语言既朴实自然,明白如话,又情深意挚,真切感人。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作品,语言朴实自然,明白如话,本文也不例外。课文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就像与别人聊天一样,有时甚至运用口语和方言,述 说起来滔滔汩汩,却那样的情深意挚,真切感人,动人心弦。例如,“每逢接到家信,我 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了花瓶 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没有了根。……我怕,怕,怕家信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 失去了根的花草”,又如,“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 心痛!心痛”。语句是那样的普通,但感情是那样的深挚,真不愧是语言大师。 编者:高国兴 39人物描写两篇 教学目标 1.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为了祖国忘我献身的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 2.掌握通过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 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 、背景介绍 《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是一篇报告文学,采用人物速写的手法,对火箭总设计师在 火箭发射现场的外貌特点、情态变化以及当时的环境气氛进行了简洁而生动的描写,具有 很强的现场感。 课文内容分析 1.思想内容 课文的主题思想是:文章以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为线索,生动地描写了总设计师在令人 难忘的关键时刻的神情、动作和心态,赞美了他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祖国
80 选用典型细节分不开。例如,记母亲终年没有休息,在忙碌中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 爽时,写道:“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 下的几盆石榴和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和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又如,当 “我”师范毕业后对母亲说“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写 三姐出嫁,“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 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段细节描写表现在女儿 出嫁时母亲不忍女儿离去的极其伤心和痛苦的心理。“我”除夕探亲,“母亲笑了。及至 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这些细节有力地突现了母亲的心理和性格,扣动了读者的 心弦。 3.语言既朴实自然,明白如话,又情深意挚,真切感人。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作品,语言朴实自然,明白如话,本文也不例外。课文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就像与别人聊天一样,有时甚至运用口语和方言,述 说起来滔滔汩汩,却那样的情深意挚,真切感人,动人心弦。例如,“每逢接到家信,我 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了花瓶 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没有了根。……我怕,怕,怕家信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 失去了根的花草”,又如,“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 心痛!心痛”。语句是那样的普通,但感情是那样的深挚,真不愧是语言大师。 编者:高国兴 39.人物描写两篇 教学目标 1.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为了祖国忘我献身的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 2.掌握通过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 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 一、背景介绍 《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是一篇报告文学,采用人物速写的手法,对火箭总设计师在 火箭发射现场的外貌特点、情态变化以及当时的环境气氛进行了简洁而生动的描写,具有 很强的现场感。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思想内容 课文的主题思想是:文章以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为线索,生动地描写了总设计师在令人 难忘的关键时刻的神情、动作和心态,赞美了他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祖国
科学事业休戚与共的高尚情操及忘我献身的精神。 2.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交代画速写像的时间及意义。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点明“速写 像”的由来:“因为在他身旁的时间总共只有数十分钟,实在过于短暂了。”第2自然段交 待这数十分钟的“非凡价值”:“就在那匆匆流逝的几千秒钟里,我国的运载火箭拔地而 起,呼啸着飞跃万里长空,准确地溅落在南太平洋预定的海域。”第3自然段一句话在结构 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文第一部分既介绍了写作的时间,又点明了事件的重要意义 更为下文叙写总设计师做了重要的渲染和铺垫 第二部分(4-32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速写人物活动的全过程。可按时间发展分为 三层。 第一层(4—9自然段),写火箭发射前的情况。描绘了发射场地下控制室里的情景及“老 总”的神情外貌,反映出他高度的责任心。在写“老总”出场之前,作者先描绘了火箭发 射二位进入“一小时准备”时发射场内外的环境:场外工程技术人员一批批撤离,巨大的 火箭静静地耸立在发射台上,等待发射时刻的到来,地下控制室里气氛肃然,人们的心弦 都已经绷紧了。这些现场环境的描写,都为“老总”的出场作了气氛的烘托。在紧张肃然 气氛中,“老总”出场了,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穿一件退了色的蓝卡其中山装, 那谢了顶的圆圆的脑袋和鼻梁上”架了一副“老式的圆镜框眼镜”的“动脑筋爷爷”。对 人物的外貌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特征,那是一位朴素而又充满智慧的科学家形象,他为 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毅然从美国回到了祖国,表现了他的爱国之心。而他的“神情冷峻, 脚步缓慢……”,“人们向他打招呼,给他让座,他心不在焉地应答,敷衍地点着头”, “手指竟也下意识地在小桌上敲击”。这些神态、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老总”此时 此刻全身心集中在发射准备中的紧张、期待的心理,表现了他的高度的责任心 第二层(10—21自然段),写火箭发射时的情景。描绘了火箭上升的壮观景象,人群与 老总的表现,突出了“老总”谨严的工作态度。 火箭发射进入五分钟准备期,这时“‘老总’取下眼镜,似擦非擦地摸了摸,又戴上。 他努力显示轻松的样子,侧转头向旁人点头微笑”。这一连串的动作神情描写,显示老总 内心紧张而又故作轻松的掩饰的心理状态。火箭顺利起飞,在人们爆发出热烈的欢呼的时 候,“老总”却出人意料的冷静,他命令摄影师“不要拍”,也对全体人员说“静一点”, 因为“鼎沸的人声差点把各地跟踪站传回的报告声都淹没了”,因为火箭发射还没有取得 最后胜利!老总的话语表明一个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沉着冷静的个性 第三层(22—32自然段),写火箭发射后的情景。描绘试验场外的情景和试验成功时“老 总”的表现,反映了他为祖国科学事业忘我献身的精神 老总’在侧耳谛听扩音器中传来的遥远的声音,同时,两眼紧盯着已在进行顺计 时的计时器。他眉微蹙,嘴紧抿,这表情凝固了一般。他恍若海潮中一座凝然不动的礁石
81 科学事业休戚与共的高尚情操及忘我献身的精神。 2.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交代画速写像的时间及意义。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点明“速写 像”的由来:“因为在他身旁的时间总共只有数十分钟,实在过于短暂了。”第2自然段交 待这数十分钟的“非凡价值”:“就在那匆匆流逝的几千秒钟里,我国的运载火箭拔地而 起,呼啸着飞跃万里长空,准确地溅落在南太平洋预定的海域。”第3自然段一句话在结构 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文第一部分既介绍了写作的时间,又点明了事件的重要意义, 更为下文叙写总设计师做了重要的渲染和铺垫。 第二部分(4—32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速写人物活动的全过程。可按时间发展分为 三层。 第一层(4—9自然段),写火箭发射前的情况。描绘了发射场地下控制室里的情景及“老 总”的神情外貌,反映出他高度的责任心。在写“老总”出场之前,作者先描绘了火箭发 射二位进入“一小时准备”时发射场内外的环境:场外工程技术人员一批批撤离,巨大的 火箭静静地耸立在发射台上,等待发射时刻的到来,地下控制室里气氛肃然,人们的心弦 都已经绷紧了。这些现场环境的描写,都为“老总”的出场作了气氛的烘托。在紧张肃然 的气氛中,“老总”出场了,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穿一件退了色的蓝卡其中山装, 那谢了顶的圆圆的脑袋和鼻梁上”架了一副“老式的圆镜框眼镜”的“动脑筋爷爷”。对 人物的外貌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特征,那是一位朴素而又充满智慧的科学家形象,他为 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毅然从美国回到了祖国,表现了他的爱国之心。而他的“神情冷峻, 脚步缓慢……”,“人们向他打招呼,给他让座,他心不在焉地应答,敷衍地点着头”, “手指竟也下意识地在小桌上敲击”。这些神态、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老总”此时 此刻全身心集中在发射准备中的紧张、期待的心理,表现了他的高度的责任心。 第二层(10—21自然段),写火箭发射时的情景。描绘了火箭上升的壮观景象,人群与 老总的表现,突出了“老总”谨严的工作态度。 火箭发射进入五分钟准备期,这时“‘老总’取下眼镜,似擦非擦地摸了摸,又戴上。 他努力显示轻松的样子,侧转头向旁人点头微笑”。这一连串的动作神情描写,显示老总 内心紧张而又故作轻松的掩饰的心理状态。火箭顺利起飞,在人们爆发出热烈的欢呼的时 候,“老总”却出人意料的冷静,他命令摄影师“不要拍”,也对全体人员说“静一点”, 因为“鼎沸的人声差点把各地跟踪站传回的报告声都淹没了”,因为火箭发射还没有取得 最后胜利!老总的话语表明一个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沉着冷静的个性。 第三层(22—32自然段),写火箭发射后的情景。描绘试验场外的情景和试验成功时“老 总”的表现,反映了他为祖国科学事业忘我献身的精神。 “‘老总’在侧耳谛听扩音器中传来的遥远的声音,同时,两眼紧盯着已在进行顺计 时的计时器。他眉微蹙,嘴紧抿,这表情凝固了一般。他恍若海潮中一座凝然不动的礁石
这些肖像上的细节描写既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老总”焦急等待的紧张心理,又揭示了“老 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而当火箭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时,“老总”又完全 换了个人似的,“像小孩子似的弹跳起来”,“手舞足蹈”,“高声喊道”,“红光满面” 嘿嘿”地笑个不住。这些动作、语言与前面等待时的“礁石”般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突出了老总面对胜利的兴奋喜悦的心情。他的喜怒,紧张与兴奋全为火箭而生,生动地反 映了他为祖国科学事业忘我献身的精神。当人们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中的时候,老总独自走 到了发射架下,戈壁滩古战场的大风,“正卷起他的衣角”,“他的眼镜后面有晶莹的东 西在闪烁”。这两个特写镜头极生动地反映了老总难以平静的内心世界,而他的形象也在 古战场的风的衬托下变得高大而伟岸 第三部分(33一34自然段),作者怀着无限敬佩的心情赞扬“老总”对祖国、对人类科 学事业的杰出贡献。 三、写作特点分析 1.通过现场的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如火箭发射前现场的紧张气氛为“老总”的出 现作了渲染;火箭发射时人们兴高采烈的兴奋状态与“老总”的冷静、严肃形成对比:火 箭发射成功后,“老总”站在戈壁滩古战场,大风飞扬的环境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2.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火箭发射三个阶段对“老 总”肖像以及不同的语言、表情、动作的描写很好地突出了这位与祖国的科学事业休戚与 共的科学家的形象,读来令人感动。 军神 背景介绍 本文刻画的军神是刘伯承 刘伯承,著名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 人和杰出的领导人 他1914年到上海参加革命党。1915年受中华革命党派遣,离沪返川,在涪陵一带组织 川东军护国讨袁,负责军事指挥。1916年援助蔡锷的云南护国军,率兵封锁重庆的长江下 游,阻截北洋军入川。在丰都激战中右眼负伤,被摘去眼球。本文的故事发生于这时 刘伯承于1926年5月13日,由杨阁公、吴玉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一直从事革命 工作,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绝的贡献。解放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 级八一勋章。历任多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 课文描写了刘伯承去诊所治伤的过程,通过在治伤过程中同沃克医生的对话、神情以 及沃克医生前后态度变化的描写,赞扬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和为国献身的精神,突出了 革命家的崇高思想品质 二、写作特点分析 1.语言传神,形象鲜明 本文主要由对话贯穿而成
82 这些肖像上的细节描写既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老总”焦急等待的紧张心理,又揭示了“老 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而当火箭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时,“老总”又完全 换了个人似的,“像小孩子似的弹跳起来”,“手舞足蹈”,“高声喊道”,“红光满面”, “嘿嘿”地笑个不住。这些动作、语言与前面等待时的“礁石”般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突出了老总面对胜利的兴奋喜悦的心情。他的喜怒,紧张与兴奋全为火箭而生,生动地反 映了他为祖国科学事业忘我献身的精神。当人们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中的时候,老总独自走 到了发射架下,戈壁滩古战场的大风,“正卷起他的衣角”,“他的眼镜后面有晶莹的东 西在闪烁”。这两个特写镜头极生动地反映了老总难以平静的内心世界,而他的形象也在 古战场的风的衬托下变得高大而伟岸。 第三部分(33—34自然段),作者怀着无限敬佩的心情赞扬“老总”对祖国、对人类科 学事业的杰出贡献。 三、写作特点分析 1.通过现场的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如火箭发射前现场的紧张气氛为“老总”的出 现作了渲染;火箭发射时人们兴高采烈的兴奋状态与“老总”的冷静、严肃形成对比;火 箭发射成功后,“老总”站在戈壁滩古战场,大风飞扬的环境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2.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火箭发射三个阶段对“老 总”肖像以及不同的语言、表情、动作的描写很好地突出了这位与祖国的科学事业休戚与 共的科学家的形象,读来令人感动。 军 神 一、背景介绍 本文刻画的军神是刘伯承。 刘伯承,著名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 人和杰出的领导人。 他1914年到上海参加革命党。1915年受中华革命党派遣,离沪返川,在涪陵一带组织 川东军护国讨袁,负责军事指挥。1916年援助蔡锷的云南护国军,率兵封锁重庆的长江下 游,阻截北洋军入川。在丰都激战中右眼负伤,被摘去眼球。本文的故事发生于这时。 刘伯承于1926年5月13日,由杨阁公、吴玉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一直从事革命 工作,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绝的贡献。解放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 级八一勋章。历任多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 课文描写了刘伯承去诊所治伤的过程,通过在治伤过程中同沃克医生的对话、神情以 及沃克医生前后态度变化的描写,赞扬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和为国献身的精神,突出了 革命家的崇高思想品质。 二、写作特点分析 1.语言传神,形象鲜明。 本文主要由对话贯穿而成
文章开头写病人求医,德国医生诊断后,直言不讳地说:“你是军人”,“只有军人 才能这样从容镇定”。显示出医生的精明与眼光锐利。病人回答似是而非,巧妙避开对方 锋芒:“军人处事靠自己判断,而不是老太婆似的喋喋不休!”答得不卑不亢,既为自己圆 了谎,又显示了镇静和睿智。 手术前,病人与医生有一段对话,鄙夷胆小鬼的沃克医生,竟被对方拒绝使用麻醉剂 的决定所震撼。病人在提出这个决定时,语调显得很冷静,却不容否定。他的语言传神地 表现了一个自信的革命者的气质 手术后,病人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七十二刀”。字字句句,铁铮铮落地 有声。将军也并非铁石,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他的话极深刻地显示了他非凡的钢铁 意志,壮烈的英雄气度。话虽简,但“一言以传神 文章最后一段话,展示了将军的另一面性格:真诚、旷达、胸怀坦荡。沃克医生经不 住刘伯承的玩笑,提出“不惜决斗”,刘伯承却微笑着伸出手去:“很好,眼好后一定奉 陪!”刘伯承的风趣、乐观、真诚是沃克意料之外的。这正如刘伯承在手术前说:“军人处 事靠自己的判断”。当他把真名告诉沃克时,已认定沃克可以信任。如此坦荡的胸怀,通 过刘伯承的话得到充分表现 2.层层比衬,突出主要人物。 作者对沃克医生亦花了不少笔墨去描写,然而沃克只是作者为了突出刘伯承形象而设 置的陪衬人物。沃克的语言、行为受刘伯承将军的影响而逐渐变化,前后形成对比,层层 映衬出主要人物性格的震撼力量。 开始刘伯承求医,沃克医生头也不抬,不屑一顾,冷冷地询问。当护士告诉他五号病 床的病人害怕手术时,他粗暴又鄙夷地叫骂。以此点出沃克是崇尚勇武的军医。当他发现 刘伯承的伤势不轻,但却很镇静时,他怔住了,一再审视对方。可见,沃克不失为一个诚 实的人。他对病人由“无视”到“正视”,目光由火辣辣到柔和,态度由冷傲到嘉许赞赏。 前后多角度对比,映衬出刘伯承将军的气度和感召力 随着情节的发展,沃克的变化愈来愈大。病人要求不用麻醉,他始而惊诧、暴躁,进 而敬佩、听从;为病人做手术,沃克一向都是从容镇定的,而这一次手术,他的双手却有 点发颤。反映出他内心受到的震撼之大。手术后,病人谈笑自若地说:“我一直在数你的 刀数”。医生惊呆了,竟失声而嚷。两人表情一浓一淡,一冷一热。以医生的惊异、激动 比衬出刘伯承将军的冷静和坚韧。以失色者比衬出英雄的铮铮铁骨。最后,沃克誉称刘伯 承为“军神”,崇敬到五体投地。作者正是抓住这个变化,层层映衬出刘伯承将军超越常 人的个性力量,展现了将军的风采 编者:高国兴
83 文章开头写病人求医,德国医生诊断后,直言不讳地说:“你是军人”,“只有军人 才能这样从容镇定”。显示出医生的精明与眼光锐利。病人回答似是而非,巧妙避开对方 锋芒:“军人处事靠自己判断,而不是老太婆似的喋喋不休!”答得不卑不亢,既为自己圆 了谎,又显示了镇静和睿智。 手术前,病人与医生有一段对话,鄙夷胆小鬼的沃克医生,竟被对方拒绝使用麻醉剂 的决定所震撼。病人在提出这个决定时,语调显得很冷静,却不容否定。他的语言传神地 表现了一个自信的革命者的气质。 手术后,病人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七十二刀”。字字句句,铁铮铮落地 有声。将军也并非铁石,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他的话极深刻地显示了他非凡的钢铁 意志,壮烈的英雄气度。话虽简,但“一言以传神”。 文章最后一段话,展示了将军的另一面性格:真诚、旷达、胸怀坦荡。沃克医生经不 住刘伯承的玩笑,提出“不惜决斗”,刘伯承却微笑着伸出手去:“很好,眼好后一定奉 陪!”刘伯承的风趣、乐观、真诚是沃克意料之外的。这正如刘伯承在手术前说:“军人处 事靠自己的判断”。当他把真名告诉沃克时,已认定沃克可以信任。如此坦荡的胸怀,通 过刘伯承的话得到充分表现。 2.层层比衬,突出主要人物。 作者对沃克医生亦花了不少笔墨去描写,然而沃克只是作者为了突出刘伯承形象而设 置的陪衬人物。沃克的语言、行为受刘伯承将军的影响而逐渐变化,前后形成对比,层层 映衬出主要人物性格的震撼力量。 开始刘伯承求医,沃克医生头也不抬,不屑一顾,冷冷地询问。当护士告诉他五号病 床的病人害怕手术时,他粗暴又鄙夷地叫骂。以此点出沃克是崇尚勇武的军医。当他发现 刘伯承的伤势不轻,但却很镇静时,他怔住了,一再审视对方。可见,沃克不失为一个诚 实的人。他对病人由“无视”到“正视”,目光由火辣辣到柔和,态度由冷傲到嘉许赞赏。 前后多角度对比,映衬出刘伯承将军的气度和感召力。 随着情节的发展,沃克的变化愈来愈大。病人要求不用麻醉,他始而惊诧、暴躁,进 而敬佩、听从;为病人做手术,沃克一向都是从容镇定的,而这一次手术,他的双手却有 点发颤。反映出他内心受到的震撼之大。手术后,病人谈笑自若地说:“我一直在数你的 刀数”。医生惊呆了,竟失声而嚷。两人表情一浓一淡,一冷一热。以医生的惊异、激动 比衬出刘伯承将军的冷静和坚韧。以失色者比衬出英雄的铮铮铁骨。最后,沃克誉称刘伯 承为“军神”,崇敬到五体投地。作者正是抓住这个变化,层层映衬出刘伯承将军超越常 人的个性力量,展现了将军的风采。 编者:高国兴
40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和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学习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 不随波逐流,不向恶势力妥协的正直高尚的品德 2.学习本文传记文学的传评结合,即夹叙夹议,叙中寄情,议中寓情的写法。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史记》列传第二十四《屈原贾生列传》,摘取了关于屈原的部分,文字上 略有删节。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屈原立传的人,他将屈原和其后百余年的汉代贾谊合传,是 因为贾谊和屈原精神上有共通之处,事迹上有相似之点,皆怀才不遇,便于作者表现怨愤 的主题。司马迁写此传,有别于其他人的传记,以情驭事,借事明意。吴楚材、吴调侯选 《古文观止》,评述本篇时说:“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 之,不禁欷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作为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 尚,才华横溢,却遭遇人生极大的不幸。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故作者于《屈》传中着重 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况自《史记》之成,基于垢辱。文中借传屈原 之一生遭遇,而流露其愤世嫉俗之意显而易见。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楚国的国君本姓芈(mi),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 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为氏,故说是“楚之同姓”。屈原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 夫。他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却遭到楚昏庸的贵族集团的 反对,屡遭迫害,两次流放。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流放汉北,顷襄王七年(前292年) 再次被流放湘、沅一带。秦兵攻破郢都,楚国覆亡前夕,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五月五 日,屈原投汨罗江自沉,卒年62岁。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相传有25篇,主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 问》等。《离骚》是他的代表作,文中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 达作者励精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黑暗腐朽势力坚决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强 烈感情,寄托着对理想的执着不懈的追求。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它具有绚烂 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在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课文内容分析 1.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叙写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明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命运紧
84 40.屈原列传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和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学习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 不随波逐流,不向恶势力妥协的正直高尚的品德。 2.学习本文传记文学的传评结合,即夹叙夹议,叙中寄情,议中寓情的写法。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史记》列传第二十四《屈原贾生列传》,摘取了关于屈原的部分,文字上 略有删节。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屈原立传的人,他将屈原和其后百余年的汉代贾谊合传,是 因为贾谊和屈原精神上有共通之处,事迹上有相似之点,皆怀才不遇,便于作者表现怨愤 的主题。司马迁写此传,有别于其他人的传记,以情驭事,借事明意。吴楚材、吴调侯选 《古文观止》,评述本篇时说:“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 之,不禁 欷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作为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 尚,才华横溢,却遭遇人生极大的不幸。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故作者于《屈》传中着重 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况自《史记》之成,基于垢辱。文中借传屈原 之一生遭遇,而流露其愤世嫉俗之意显而易见。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楚国的国君本姓芈(mǐ),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 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为氏,故说是“楚之同姓”。屈原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 夫。他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却遭到楚昏庸的贵族集团的 反对,屡遭迫害,两次流放。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流放汉北,顷襄王七年(前292年) 再次被流放湘、沅一带。秦兵攻破郢都,楚国覆亡前夕,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五月五 日,屈原投汨罗江自沉,卒年62岁。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相传有25篇,主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 问》等。《离骚》是他的代表作,文中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 达作者励精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黑暗腐朽势力坚决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强 烈感情,寄托着对理想的执着不懈的追求。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它具有绚烂 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在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三、课文内容分析 1.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叙写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明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命运紧
密相连,突出地赞颂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敢于同 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无畏精神 本文是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抓住他人生中的几件大事来写,“甚任”“被疏”“受 黜”“遭放”等,使人深切同情屈原的志洁而受辱,才高而遭贬,位隆而被谪,更加突出 屈原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质,同时也揭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忠奸不分,国家灭亡的命运 势在必然的道理。 2.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这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 这部分在交代了人物的姓氏职位之后,概述屈原非凡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知识广博,记忆力强,精通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方面的辞令。屈原曾 主张变法,革新政治,对内要严明法纪,任用贤能,抑制豪强,对外要联齐抗秦,抵御强 敌。他的保国安邦的主张,无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再因为他又居于左徒职位,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充分表明了他对治乱的 “明”,对辞令的“娴”,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外交家,“王甚任之”是有充分 道理的,同时作者的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 第二层,以“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活的第一个不幸。 奸臣惑昏君,使屈原从“王甚任之”竟至“王怒而疏屈平”,作者揭示了怀王疏屈原 的原因。上官大夫嫉妒他的才能,与之争宠,伺机挑拨进谗言,怀王不辨真伪,不分是非, 不别贤愚,一听便怒,竟至于“疏”屈原,可见其君主的昏庸。同时说明了屈原的正直与 奸侒小人的奸邪水火不相容,预示着斗争的开始和悲剧命运的开始 第三层,借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进行评论,表达作者的见解。 作者并未详评《离骚》内容及文学价值,而是重点介绍创作《离骚》的原因。屈原痛 恨怀王的“不聪”,听信谗言而“蔽明”,不分清浊、美丑、忠奸,使方正之人陷于“穷” “怨”之境。境况艰难,遭遇困苦,忠正之人反受诽谤,贤良之人反被怀疑,无怪乎屈原 心中怨愤不已,见之于诗篇。文中借《离骚》,列举远古、近古及各位君主,用以讽谏楚 国的政局及君主,并陈述政事修明赖贤良辅佐,否则不免丧权辱国、国破家亡的道理。最 后,文中极赞屈原志洁行廉,出污泥而不染,高尚的品德言行,可“与日月争光”。这赞 美之词,突出屈原正直高尚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屈原极高的崇敬之情。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这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写屈原“见黜”,怀王三次被秦欺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怀王疏远了屈原,罢了他左徒官职,让他出使齐国。作者接着写屈原罢职后楚国国势 的巨大变化,反衬屈原在楚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人感受到屈原的罢免令人痛借。作者列
85 密相连,突出地赞颂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敢于同 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无畏精神。 本文是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抓住他人生中的几件大事来写,“甚任”“被疏”“受 黜”“遭放”等,使人深切同情屈原的志洁而受辱,才高而遭贬,位隆而被谪,更加突出 屈原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质,同时也揭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忠奸不分,国家灭亡的命运 势在必然的道理。 2.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这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 这部分在交代了人物的姓氏职位之后,概述屈原非凡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知识广博,记忆力强,精通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方面的辞令。屈原曾 主张变法,革新政治,对内要严明法纪,任用贤能,抑制豪强,对外要联齐抗秦,抵御强 敌。他的保国安邦的主张,无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再因为他又居于左徒职位,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充分表明了他对治乱的 “明”,对辞令的“娴”,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外交家,“王甚任之”是有充分 道理的,同时作者的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 第二层,以“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活的第一个不幸。 奸臣惑昏君,使屈原从“王甚任之”竟至“王怒而疏屈平”,作者揭示了怀王疏屈原 的原因。上官大夫嫉妒他的才能,与之争宠,伺机挑拨进谗言,怀王不辨真伪,不分是非, 不别贤愚,一听便怒,竟至于“疏”屈原,可见其君主的昏庸。同时说明了屈原的正直与 奸侫小人的奸邪水火不相容,预示着斗争的开始和悲剧命运的开始。 第三层,借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进行评论,表达作者的见解。 作者并未详评《离骚》内容及文学价值,而是重点介绍创作《离骚》的原因。屈原痛 恨怀王的“不聪”,听信谗言而“蔽明”,不分清浊、美丑、忠奸,使方正之人陷于“穷” “怨”之境。境况艰难,遭遇困苦,忠正之人反受诽谤,贤良之人反被怀疑,无怪乎屈原 心中怨愤不已,见之于诗篇。文中借《离骚》,列举远古、近古及各位君主,用以讽谏楚 国的政局及君主,并陈述政事修明赖贤良辅佐,否则不免丧权辱国、国破家亡的道理。最 后,文中极赞屈原志洁行廉,出污泥而不染,高尚的品德言行,可“与日月争光”。这赞 美之词,突出屈原正直高尚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屈原极高的崇敬之情。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这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写屈原“见黜”,怀王三次被秦欺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怀王疏远了屈原,罢了他左徒官职,让他出使齐国。作者接着写屈原罢职后楚国国势 的巨大变化,反衬屈原在楚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人感受到屈原的罢免令人痛惜。作者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