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教师手册(第二册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第10单元、附录:教读、自读课练习参考答案(1/2)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45,文件大小:176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十单元 46反对党八股 学习目标 1.在把握本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的基础上,学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独特之处 2.认识、理解文中所运用的边破边立、列举事实、分进合击、围绕中心,逐层深入等 论证方法 关于课文 全文共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题:分析党八股的坏处,并说明写作本文的 方法与思路是“以毒攻毒”,即从八个方面来揭露党八股的罪状。本段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9自然段)文章的论证部分。列举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分析其危害、 实质,指出克服的办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正面的主张。 第2段批判党八股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提出写文章必须有内容,要写得短些,精 粹些。说空话的文章有长有短,但长而空者尤为有害,因此作者以此为重点进行批判。作 者摆现象、运用比喻、使用引证阐述自己的主张,即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尤其需要有内 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第3段批判党八股的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提出写文章要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战斗 的科学态度。作者在严厉批判这种现象“简直是无赖”后,接着层层深入地进行剖析、论 述。先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在八股式文章中的表现,然后指出这种 现象的危害是妨害真理,对打击敌人不起作用,对同志只有损害,再指出这种现象的阶级 根源“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在对党八股进行批判之后,作者旗帜鲜 明地指出无产阶级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 第4段批判党八股的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指出做宣传工作要看对象,有的放矢。作 者先指出身边具体事例说明不看对象的表现,尖锐地指出这种做法的意思“是发誓不要老 百姓看”,接着正面提出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最后指出必须对宣传对象进行调査研究。 第5段批判党八股的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指出一定要下功夫学习语言 第6段批判党八股“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形式主义。强调要打破形式主义的方法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7段批判党八股的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提出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先指出上面五条 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责任心不足”。再用洗脸照镜子这一风趣的比喻批判那些随随便便、责 任心薄弱的同志。作者严肃、诚挚地指出这种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 130

130 第十单元 46.反对党八股 学习目标 1. 在把握本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的基础上,学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独特之处。 2.认识、理解文中所运用的边破边立、列举事实、分进合击、围绕中心,逐层深入等 论证方法。 关于课文 全文共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题:分析党八股的坏处,并说明写作本文的 方法与思路是“以毒攻毒”,即从八个方面来揭露党八股的罪状。本段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 2 至 9 自然段)文章的论证部分。列举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分析其危害、 实质,指出克服的办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正面的主张。 第 2 段批判党八股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提出写文章必须有内容,要写得短些,精 粹些。说空话的文章有长有短,但长而空者尤为有害,因此作者以此为重点进行批判。作 者摆现象、运用比喻、使用引证阐述自己的主张,即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尤其需要有内 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第 3 段批判党八股的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提出写文章要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战斗 的科学态度。作者在严厉批判这种现象“简直是无赖”后,接着层层深入地进行剖析、论 述。先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在八股式文章中的表现,然后指出这种 现象的危害是妨害真理,对打击敌人不起作用,对同志只有损害,再指出这种现象的阶级 根源“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在对党八股进行批判之后,作者旗帜鲜 明地指出无产阶级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 第 4 段批判党八股的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指出做宣传工作要看对象,有的放矢。作 者先指出身边具体事例说明不看对象的表现,尖锐地指出这种做法的意思“是发誓不要老 百姓看”,接着正面提出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最后指出必须对宣传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第 5 段批判党八股的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指出一定要下功夫学习语言。 第 6 段批判党八股“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形式主义。强调要打破形式主义的方法,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 7 段批判党八股的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提出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先指出上面五条 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责任心不足”。再用洗脸照镜子这一风趣的比喻批判那些随随便便、责 任心薄弱的同志。作者严肃、诚挚地指出这种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

第8段批判党八股的第七、八两条罪状,指出党八股造成的严重后果。因为这两条道 理很明白,无须多说,所以作者放在一起作简单地论述,使文章显得详略有序。 第9段是对这一部分的收束,严正指出这是“申讨党八股的檄文”。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阐明反对党八股,树立马克思主义新文风的 重大意义。全文结构提纲如下 总提:分析党八股的坏处,“以毒攻毒” 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态 主张 论证方法 内容充实 例证喻证 内言之无物 言之有物 对比引证 分 装控作垫 态度严肃 引证对比 借以吓人 实事求是 例证 析容无的放矢 有的放矢 例证喻证 不看对象 看清对象 反对党 批 语言无味 语言丰富 喻证 形像个瘪三 生动有力 对比 八|克(式甲乙丙丁 观点鲜明 喻证 开中药铺 内容真切 股服 办「态不负责任 认真负责 喻证 度到处害人 有益于人 流毒全党 广泛宣传 危妨害革命 推动革命 害传播出去 发扬光大 利国利民 总结:抛弃党八股,树立新文风 破立结合是本文论证上的一大特点。文章在批判党八股每一条罪状时,一般都按照“摆 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思路来论述的,即从对党八股的批判中阐明正面主张, 有破有立,说理透彻,使读者不仅认识党八股的罪状,而且认识到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注意了详略有别,突出重点。文章把党八股的罪状列为八条, 逐条批判,既各有重点,又互相联系,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党八股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对于 党八股的八条罪状,作者并没有平均分配笔墨,而是有详有略地进行论证。如第2条涉及 共产党人靠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的问题,第4条涉及认真学习语言的问题,第5条涉及 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研究事物本质的问题,都是有必要使全党有更清楚认识的重要 问题,因此作者把这三点写得最详,论述得最具体。第1、3、6条则相对略谈,第7、8 条更因道理明显,因而放在一起用一段作概括论述 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巧妙地运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使文章说理透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作者大量地引譬设喻,恰当地运用成语、俗语、谚语 并使其翻出新意。例如用“以毒攻毒”来仿照党八股的笔法,以“得胜回朝”来讽刺党八 股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达到自己目的的嘴脸,以“对牛弹琴”来描绘不看对象、盲目写

131 第 8 段批判党八股的第七、八两条罪状,指出党八股造成的严重后果。因为这两条道 理很明白,无须多说,所以作者放在一起作简单地论述,使文章显得详略有序。 第 9 段是对这一部分的收束,严正指出这是“申讨党八股的檄文”。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阐明反对党八股,树立马克思主义新文风的 重大意义。全文结构提纲如下: 总提:分析党八股的坏处,“以毒攻毒” 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态 主张 论证方法 空话连篇 内容充实 例证 喻证 内 言之无物 言之有物 对比 引证 装控作垫 态度严肃 引证 对比 借以吓人 实事求是 例证 容 无的放矢 有的放矢 例证 喻证 不看对象 看清对象 语言无味 语言丰富 喻证 形 像个瘪三 生动有力 对比 式 甲乙丙丁 观点鲜明 喻证 开中药铺 内容真切 态 不负责任 认真负责 喻证 度 到处害人 有益于人 流毒全党 广泛宣传 危 妨害革命 推动革命 害 传播出去 发扬光大 祸国殃民 利国利民 总结:抛弃党八股,树立新文风 破立结合是本文论证上的一大特点。文章在批判党八股每一条罪状时,一般都按照“摆 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思路来论述的,即从对党八股的批判中阐明正面主张, 有破有立,说理透彻,使读者不仅认识党八股的罪状,而且认识到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注意了详略有别,突出重点。文章把党八股的罪状列为八条, 逐条批判,既各有重点,又互相联系,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党八股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对于 党八股的八条罪状,作者并没有平均分配笔墨,而是有详有略地进行论证。如第 2 条涉及 共产党人靠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的问题,第 4 条涉及认真学习语言的问题,第 5 条涉及 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研究事物本质的问题,都是有必要使全党有更清楚认识的重要 问题,因此作者把这三点写得最详,论述得最具体。第 1、3、6 条则相对略谈,第 7、8 条更因道理明显,因而放在一起用一段作概括论述。 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巧妙地运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使文章说理透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作者大量地引譬设喻,恰当地运用成语、俗语、谚语 并使其翻出新意。例如用“以毒攻毒”来仿照党八股的笔法,以“得胜回朝”来讽刺党八 股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达到自己目的的嘴脸,以“对牛弹琴”来描绘不看对象、盲目写 反 对 党 八 股 分 析 批 判 克 服 办 法

文章的人。再如将没有内容而且长的文章喻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把语言无味 面目可憎的语言比做“瘪三”。把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只罗列现象的文章比做“开中药铺”, 真是精确而形象。俗语的运用也起到了新鲜活泼的作用。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 菜吃饭,量体裁衣”等,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深刻有力。另外,本文在句式表达上也可以 说是独具匠心的,尤其是问句的使用。例如“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 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I 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竟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 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射箭要看靶子, 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就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 不懂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这是一个句群, 作者连用四个问句,像连珠炮似的,逐层诘问,理直气壮,有力地抨击了党八股无的放矢 不看对象的错误。全文16个问句,设句、反问交错运用,论证笔法相当灵活。 补充资料 【写作背景】 1942年党内整风,主要目的是肃清主观主义的学风、宗派主义的党风、党八股的文风 的流毒,以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同志为整风运动写了 此文。这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之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时采用的专门文体,也叫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等。因为 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特点是:题目采自《四书》、《五经》,论述内容以程朱学派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 有一套硬性的规格。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 各部分组成,作用各不相同。八股文对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文中要求点句、勾股(标明段 落)、涂改的字于文末以大字注明,试题低两格,试文顶格,不符合规定的试卷取消资格。 这种死板的文体成了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对文化发展危害极大。 教学建议 本文篇幅较长,串讲式的分析难以使教学重点突出,也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可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自己编写全文的结构提纲,同时考虑论证方法 的运用。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语言特点的分析与欣赏上。 4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要了解演说词的一般特点及写法,学会写简单的演说词 2.学习作者精确、严密、简练的语言风格

132 文章的人。再如将没有内容而且长的文章喻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把语言无味, 面目可憎的语言比做“瘪三”。把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只罗列现象的文章比做“开中药铺”, 真是精确而形象。俗语的运用也起到了新鲜活泼的作用。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 菜吃饭,量体裁衣”等,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深刻有力。另外,本文在句式表达上也可以 说是独具匠心的,尤其是问句的使用。例如“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 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 ‘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竟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 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射箭要看靶子, 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就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 不懂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这是一个句群, 作者连用四个问句,像连珠炮似的,逐层诘问,理直气壮,有力地抨击了党八股无的放矢 不看对象的错误。全文 16 个问句,设句、反问交错运用,论证笔法相当灵活。 补充资料 【写作背景】 1942 年党内整风,主要目的是肃清主观主义的学风、宗派主义的党风、党八股的文风 的流毒,以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同志为整风运动写了 此文。这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之一。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时采用的专门文体,也叫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等。因为 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特点是:题目采自《四书》、《五经》,论述内容以程朱学派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 有一套硬性的规格。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 各部分组成,作用各不相同。八股文对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文中要求点句、勾股(标明段 落)、涂改的字于文末以大字注明,试题低两格,试文顶格,不符合规定的试卷取消资格。 这种死板的文体成了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对文化发展危害极大。 教学建议 本文篇幅较长,串讲式的分析难以使教学重点突出,也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可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自己编写全文的结构提纲,同时考虑论证方法 的运用。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语言特点的分析与欣赏上。 4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要了解演说词的一般特点及写法,学会写简单的演说词。 2.学习作者精确、严密、简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钻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关于课文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这是全文的主体,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 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可分为四个层次:第2段为第一层, 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也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的伟大贡献,而且这贡 献是巨大的、无可企及、无法取代的,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第3、4、5段为第二层,论 述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其中第3段扼要介绍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 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第4自然段概括叙述了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及其意义。第5自 然段说明马克思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深入广泛的研究和独到的发现。第6、7段为第三层 论述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其中第6段介绍马克思从 事历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而揭示马克思的革命本色。第7段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 革命活动,揭示并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第8段为第四层 鲜明的对比手法,论述了无产阶级与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 朽”,既是悼念,更是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赞颂之情: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 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将始终以他为榜样,将始终需要他的指导—一马克思将与整个无产阶 级事业共存。 结构提纲 (1)开头:①追述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两大发现 (一般规律) 理论 历史科学 ④剩余价值规律 (思想家) (特殊规律) ⑤其他发现 (2)主体:②这个人的 逝世对于 ⑥革命指导思想 战斗的无 参加事业 实践 产阶级⑦革命活动〈办报、册}(革命家) 创立协会 ⑧影响 无产阶级的态度 (3)结尾:⑨深切怀念 本文主要特点如下 (1)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就全篇来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叙述的方法;对马克 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用议论的方法;而抒情则贯穿于全文,尤其是开头、结尾

133 3.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钻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关于课文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第二部分(第 2—8 自然段),这是全文的主体,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 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可分为四个层次:第 2 段为第一层, 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也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的伟大贡献,而且这贡 献是巨大的、无可企及、无法取代的,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第 3、4、5 段为第二层,论 述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其中第 3 段扼要介绍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 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第 4 自然段概括叙述了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及其意义。第 5 自 然段说明马克思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深入广泛的研究和独到的发现。第 6、7 段为第三层, 论述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其中第 6 段介绍马克思从 事历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而揭示马克思的革命本色。第 7 段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 革命活动,揭示并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第 8 段为第四层,用 鲜明的对比手法,论述了无产阶级与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 9 自然段),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 朽”,既是悼念,更是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赞颂之情: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 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将始终以他为榜样,将始终需要他的指导——马克思将与整个无产阶 级事业共存。 结构提纲: (1)开头:①追述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两大发现 (一般规律) 理论 历史科学 ④剩余价值规律 (思想家) (特殊规律) ⑤其他发现 (2)主体: ②这个人的 损失 逝世对于 ⑥革命指导思想 战斗的无 参加事业 实践 产阶级 ⑦革命活动 办报、册 (革命家) 创立协会 敌人的态度 ⑧影响 无产阶级的态度 (3)结尾:⑨深切怀念 本文主要特点如下: (1)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就全篇来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叙述的方法;对马克 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用议论的方法;而抒情则贯穿于全文,尤其是开头、结尾

两段。 (2)语言表达得体 得体,即适合语境。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 件)。内容语境主要指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外部语境涉及到的问题较多,例如文体 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等。 首先,本文语言表达符合感情色彩的需要。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 斯了,但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用“隐讳”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 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把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还不到两分 钟”’,表现了恩格斯的深感遗憾的惋惜心情。“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说明马克思临 死之前,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着。这里的“两分钟”“安静地”不同于一般 记叙文中写实的时间概念和一般的对人物姿态的形象描写,而是一种痛苦惋惜心情的表露, 是对马克思忘我精神的高度赞颂 其次,本文的语言表达符合语体和文体的特点。本文是面对参加葬礼的人们发表的讲 话,它表现出口语的许多特点。而作为“悼词”这种文体,除了要对死去的人表示哀悼之 外,还要对其生前的活动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并要鼓舞活着的人继续去完成死者未竟的 事业,恩格斯在这方面做得恰到好处。他先是对马克思的去世表示沉痛的哀悼,接着对马 克思一生突出的贡献进行了高度的赞扬,然后又以鲜明的对比,论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及 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追求真理而 斗争的宽广胸怀和高尚人格。此外,作为“悼词”,它的篇幅也不能太长,这篇讲话正是在 有限的时间,用有限的篇幅表达出来的,显得语言简洁,内涵丰富。 再次,本文语言表达符合特殊场合的需要。人与人的交际,都是在一定的地点、场合 进行的。交际场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有庄重和随便之分;有喜庆和悲痛之分等等。在 正式场合,说话就必须严肃认真:在庄重的场合,说话就不能随随便便:在喜庆的场合, 决不能说令人扫兴的话:在悲痛的时候,语言更要恰到好处。本文是一篇悼词,是身在公 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仪,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以特定的身份发表 的一篇讲话,语言使用上可以说是深沉、悲痛而又不失自持,极力颂扬而又不加雕饰,说 服力强而且感人至深。 补充资料 【写作背景】 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 墓。当时参加葬仪的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的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 罗赫纳,从法国来的拉法格和龙格,从德国来的李卜卡内西,还有两位著名的科学家 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特等。马克思的朋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 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后,恩格斯就用英语发表 134

134 两段。 (2)语言表达得体 得体,即适合语境。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 件)。内容语境主要指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外部语境涉及到的问题较多,例如文体 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等。 首先,本文语言表达符合感情色彩的需要。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 斯了,但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用“隐讳”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 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把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还不到两分 钟”,表现了恩格斯的深感遗憾的惋惜心情。“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说明马克思临 死之前,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着。这里的“两分钟”“安静地”不同于一般 记叙文中写实的时间概念和一般的对人物姿态的形象描写,而是一种痛苦惋惜心情的表露, 是对马克思忘我精神的高度赞颂。 其次,本文的语言表达符合语体和文体的特点。本文是面对参加葬礼的人们发表的讲 话,它表现出口语的许多特点。而作为“悼词”这种文体,除了要对死去的人表示哀悼之 外,还要对其生前的活动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并要鼓舞活着的人继续去完成死者未竟的 事业,恩格斯在这方面做得恰到好处。他先是对马克思的去世表示沉痛的哀悼,接着对马 克思一生突出的贡献进行了高度的赞扬,然后又以鲜明的对比,论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及 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追求真理而 斗争的宽广胸怀和高尚人格。此外,作为“悼词”,它的篇幅也不能太长,这篇讲话正是在 有限的时间,用有限的篇幅表达出来的,显得语言简洁,内涵丰富。 再次,本文语言表达符合特殊场合的需要。人与人的交际,都是在一定的地点、场合 进行的。交际场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有庄重和随便之分;有喜庆和悲痛之分等等。在 正式场合,说话就必须严肃认真;在庄重的场合,说话就不能随随便便;在喜庆的场合, 决不能说令人扫兴的话;在悲痛的时候,语言更要恰到好处。本文是一篇悼词,是身在公 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仪,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以特定的身份发表 的一篇讲话,语言使用上可以说是深沉、悲痛而又不失自持,极力颂扬而又不加雕饰,说 服力强而且感人至深。 补充资料 【写作背景】 马克思于 1883 年 3 月 14 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 月 17 日,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 墓。当时参加葬仪的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的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 罗赫纳,从法国来的拉法格和龙格,从德国来的李卜卡内西,还有两位著名的科学家—— 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特等。马克思的朋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 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后,恩格斯就用英语发表

了深切的悼念,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身在墓地,直面墓穴,在这种环境之下,恩格斯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对马克思的逝世, 最悲痛的人是他。他是马克思的挚友,是离马克思最近的人,他清楚在马克思逝世后,自 己所肩负的是怎样的革命重担。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情感,特 定的目的,决定恩格斯独特的演讲内容。 【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 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 并简要地做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 悼词作为演讲辞的一种,又具有演讲辞的某些特点。由于演讲是面向听众的,首先必 须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其次,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主体部分通常要开 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然后围绕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 几个方面来谈,并且无论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 结尾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获得清晰的感受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 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 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的世界 历史情况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展到了最高阶段,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 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 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 恩格斯,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是个纺织厂主的儿子。青年时代思想活跃, 到了1844年,基本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1844 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经巴黎时见到了马克思,从此两位伟人并肩战斗了近40 年,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 在1844年至1833年之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在革命实践中共 同战斗。1846年,他们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 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 国际工人协会,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的基础。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十几年的时间里 肩负着宣传、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任。他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 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 48劝学 学习目标 135

135 了深切的悼念,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身在墓地,直面墓穴,在这种环境之下,恩格斯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对马克思的逝世, 最悲痛的人是他。他是马克思的挚友,是离马克思最近的人,他清楚在马克思逝世后,自 己所肩负的是怎样的革命重担。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情感,特 定的目的,决定恩格斯独特的演讲内容。 【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 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 并简要地做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 悼词作为演讲辞的一种,又具有演讲辞的某些特点。由于演讲是面向听众的,首先必 须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其次,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主体部分通常要开 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然后围绕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 几个方面来谈,并且无论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 结尾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获得清晰的感受。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 年 5 月 5 日生 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 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 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的世界 历史情况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展到了最高阶段,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 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 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 时代,1844 年 9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 恩格斯,1820 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是个纺织厂主的儿子。青年时代思想活跃, 到了 1844 年,基本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1844 年 8 月底,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经巴黎时见到了马克思,从此两位伟人并肩战斗了近 40 年,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 在 1844 年至 1833 年之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在革命实践中共 同战斗。1846 年,他们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 年,他们参加共产主 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 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 国际工人协会,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的基础。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十几年的时间里, 肩负着宣传、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任。他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 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 1895 年 8 月 5 日因病逝世。 48.劝 学 学习目标

1.学习荀子著文说理透辟,行文精练,警句迭出,耐人咀嚼的风格 2.理解本文语言精美,句式散偶相间,节奏感强,有参差错落之美。 3.学习本文设喻的多样化、设喻和说理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关于课文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 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文章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 第1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它对全文有一个涵盖作用,一方面是说学 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可以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也是要 不断进取和完善。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 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又用木为轮的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变化,可以改变 原来的状态。最后,用“故”联系上下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事例 推论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这段是总论学习的重 要性。作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先天就有的, 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有的。这一点,直到今天还有积极意义 第2段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说和“跤而望”、“不如登高之 博见”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又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 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人借助于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最后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 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同常人有差异,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这一段论证的是学习的 重要作用 第3段,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 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 达到所谓“神明自得”的地步。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 果不积累就达不到远大的目的 既要长期逐渐积累,那就需要坚持不懈,所以文章紧接着举出四个比喻,用对比的方 式,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性。“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 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两例对比说明 了只要坚持不懈,学习再难也不怕,否则再易也学不成。 长期逐渐积累还需要专一。作者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设喻,正反对比, 进而说明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提出了三点:要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 本文主要写作特点如下: ()本文运用了多种比喻,喻体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 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接受。从形式上看,文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有时 用同类事物设喻,有时用相反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

136 1.学习荀子著文说理透辟,行文精练,警句迭出,耐人咀嚼的风格。 2.理解本文语言精美,句式散偶相间,节奏感强,有参差错落之美。 3.学习本文设喻的多样化、设喻和说理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关于课文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 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文章。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 第 1 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它对全文有一个涵盖作用,一方面是说学 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可以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也是要 不断进取和完善。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 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又用木为轮的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变化,可以改变 原来的状态。最后,用“故”联系上下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事例, 推论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这段是总论学习的重 要性。作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 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有的。这一点,直到今天还有积极意义。 第 2 段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说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 博见”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又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 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人借助于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最后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 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同常人有差异,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这一段论证的是学习的 重要作用。 第 3 段,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 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 达到所谓“神明自得”的地步。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 果不积累就达不到远大的目的。 既要长期逐渐积累,那就需要坚持不懈,所以文章紧接着举出四个比喻,用对比的方 式,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性。“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 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两例对比说明 了只要坚持不懈,学习再难也不怕,否则再易也学不成。 长期逐渐积累还需要专一。作者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设喻,正反对比, 进而说明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这一 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提出了三点:要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一。 本文主要写作特点如下: (1)本文运用了多种比喻,喻体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 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接受。从形式上看,文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有时 用同类事物设喻,有时用相反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

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文中用喻虽多,却没有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喻的 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2)文中大量运用短句排比,既富有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全文语言句式散偶 相间,有参差错落之美,甚至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时,运用正反对比的手 法,以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 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警句迭出,耐人寻味。从本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 他行文的特点。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而称为“荀卿”,汉人避宣帝讳,称 为孙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游学于齐,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官领袖), 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令。后著书终老 其地,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 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 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 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 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 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 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 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 的作用,强调教育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共三十二篇,其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内容涉 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补充注释】 〔君子)文章开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是作者用虚拟法发表议论, 用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加强观点的说服力。后文的“君子”,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生非异也”则是泛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已”,废止、停止。 〔輮)一作“煣”,用火烤,使竹、木弯曲。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之”做定语后置的标志,“利”是“爪牙”的 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关于对“(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理解】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况认为蟹性浮躁,用心不专,自己不能挖泂,没有蛇鳝 的洞穴就不能安身,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规律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

137 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文中用喻虽多,却没有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喻的 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2)文中大量运用短句排比,既富有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全文语言句式散偶 相间,有参差错落之美,甚至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时,运用正反对比的手 法,以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 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警句迭出,耐人寻味。从本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 他行文的特点。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 298—公元前 238),名况,时人尊而称为“荀卿”,汉人避宣帝讳,称 为孙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游学于齐,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官领袖), 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令。后著书终老 其地,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 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 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 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 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 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 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 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 的作用,强调教育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共三十二篇,其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内容涉 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补充注释】 〔君子〕文章开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是作者用虚拟法发表议论, 用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加强观点的说服力。后文的“君子”,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生非异也”则是泛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已”,废止、停止。 〔輮〕一作“煣”,用火烤,使竹、木弯曲。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之”做定语后置的标志,“利”是“爪牙”的 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关于对“(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理解】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况认为蟹性浮躁,用心不专,自己不能挖洞,没有蛇鳝 的洞穴就不能安身,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规律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

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蟮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 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 是观察不全面造成的错误认识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认识会由于各种因素而发生一些偏差 使是专家、学者也难以避免会发生错误,因此,为了少犯错误,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地学 习,提高认识。本文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并不影响它的千古名篇的地位,相反,我们更 应该加强努力学习的决心,不辜负荀子对人们的谆谆教诲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 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 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 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 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 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 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看的人很远(也能看到)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 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 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 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达到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 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 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 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 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 蛇和蟮鱼的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49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语言新鲜活泼、兴味盎然、朴素通俗而又富于表现力的特点。 2.理解作者的思路、本文句式的特点、词语的选择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 关于课文

138 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蟮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 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 是观察不全面造成的错误认识。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认识会由于各种因素而发生一些偏差, 即使是专家、学者也难以避免会发生错误,因此,为了少犯错误,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地学 习,提高认识。本文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并不影响它的千古名篇的地位,相反,我们更 应该加强努力学习的决心,不辜负荀子对人们的谆谆教诲。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 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 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 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 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 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 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看的人很远(也能看到);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 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 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 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达到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 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 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 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 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 蛇和蟮鱼的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49.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语言新鲜活泼、兴味盎然、朴素通俗而又富于表现力的特点。 2.理解作者的思路、本文句式的特点、词语的选择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 关于课文

本文通过对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论述,阐明什么是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说明一个文学工作者积累、锤炼以及精心选择语言的重要性,指出初学写作者练习语言要 “从写作实践上丰富起来”,“要慎重也要勇敢”。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6自然段),论述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部分(7—10自然段),论述初学写作者应该怎样练习语言。作者深入浅出,娓娓 而谈,对读者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实用性。 第三部分(11-14自然段),论述什么是好的语言与坏的语言。 第四部分(15-17自然段),文章的结论,论述文学工作者语言工作的重要性。文章结 尾干净利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如下: (1)论证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文章四个部分是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第一部分论述语言的地位与作用,使人有了 清楚深入的认识后,自然要进一步知道该怎样练习语言,因此第二部分论述如何从三个方 面去练习语言。但是练习语言要有正确的目标,要能够知道什么是好的语言,什么是坏的 语言,于是第三部分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第四部分进一步升华论述文学工作者所从事的 于人民有益的工作,从根本上阐明了认真练习语言的重要性与意义。 (2)语言形象活泼,通俗自然 阅读本文,会有一种轻松自然的感觉,使人既明白了事理,又获得了美的享受,这与 作者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及纯熟的遣词造句的功夫是分不开的。作者用了大量的典型事例 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使道理寓于其中。作者所用的比喻,很多是生活中常见到的、大家 熟知的,例如“缝工初学用针、木匠初学运斧”、“用花轿送姑娘和用牛车送姑娘”、“文学 工作者一生的语言工作的内容如同农夫对土地的加工”等比喻都给读者以亲切感,读来令 人忍俊不禁。再如在“写作,实际就是检阅你的军队,把那些无用的、在战场上不活跃的 分子,当场抹去他的名字,叫能行的来代替吧”。这个比喻中,“军队”比喻语言;“无用的、 在战场上不活跃的分子”比喻语言中生僻的词语、不常用的已经死亡了的语汇、自己不熟 悉而又缺乏表现力的语汇:“能行的”比喻语言中能准确表情达意、运用熟练的语汇。用比 喻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加深了理解。又如“选择语言,选择那些 明确朴素的、简洁浮雕的,也如同农民选择好的种子,那样他才有希望使禾苗丰收”。这句 语也运用了比喻,其中“浮雕”原指雕塑艺术的一种,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这里是 说语言要具体、形象、有立体感、有表现力。总之,本文语言朴素自然、新鲜活泼,读来 极其富有感染力。本文可以说是“好的语言”的典范作品,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本身就能 对“好的语言”获得真正的感性认识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139 本文通过对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论述,阐明什么是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说明一个文学工作者积累、锤炼以及精心选择语言的重要性,指出初学写作者练习语言要 “从写作实践上丰富起来”,“要慎重也要勇敢”。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6 自然段),论述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部分(7—10 自然段),论述初学写作者应该怎样练习语言。作者深入浅出,娓娓 而谈,对读者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实用性。 第三部分(11—14 自然段),论述什么是好的语言与坏的语言。 第四部分(15—17 自然段),文章的结论,论述文学工作者语言工作的重要性。文章结 尾干净利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如下: (1)论证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文章四个部分是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第一部分论述语言的地位与作用,使人有了 清楚深入的认识后,自然要进一步知道该怎样练习语言,因此第二部分论述如何从三个方 面去练习语言。但是练习语言要有正确的目标,要能够知道什么是好的语言,什么是坏的 语言,于是第三部分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第四部分进一步升华论述文学工作者所从事的 于人民有益的工作,从根本上阐明了认真练习语言的重要性与意义。 (2)语言形象活泼,通俗自然 阅读本文,会有一种轻松自然的感觉,使人既明白了事理,又获得了美的享受,这与 作者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及纯熟的遣词造句的功夫是分不开的。作者用了大量的典型事例、 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使道理寓于其中。作者所用的比喻,很多是生活中常见到的、大家 熟知的,例如“缝工初学用针、木匠初学运斧”、“用花轿送姑娘和用牛车送姑娘”、“文学 工作者一生的语言工作的内容如同农夫对土地的加工”等比喻都给读者以亲切感,读来令 人忍俊不禁。再如在“写作,实际就是检阅你的军队,把那些无用的、在战场上不活跃的 分子,当场抹去他的名字,叫能行的来代替吧”。这个比喻中,“军队”比喻语言;“无用的、 在战场上不活跃的分子”比喻语言中生僻的词语、不常用的已经死亡了的语汇、自己不熟 悉而又缺乏表现力的语汇;“能行的”比喻语言中能准确表情达意、运用熟练的语汇。用比 喻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加深了理解。又如“选择语言,选择那些 明确朴素的、简洁浮雕的,也如同农民选择好的种子,那样他才有希望使禾苗丰收”。这句 语也运用了比喻,其中“浮雕”原指雕塑艺术的一种,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这里是 说语言要具体、形象、有立体感、有表现力。总之,本文语言朴素自然、新鲜活泼,读来 极其富有感染力。本文可以说是“好的语言”的典范作品,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本身就能 对“好的语言”获得真正的感性认识。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5页,可试读15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