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语文》教师手册(第二册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第4单元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3,文件大小:10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四单元 16眼睛与仿生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仿生学的含义及研究视觉仿生学对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意义。 2.掌握由客观到微观、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的说明顺序和交替运用举例、比 较等说明方法准确、通俗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关于课文 这是一篇介绍仿生学的说明文。本文是介绍仿生学的一个分支一一视觉仿生学 本文通过介绍人和动物眼睛的不同构造和功能,说明视觉仿生学的研究对发展现代科 学技术的重大意义 本文采用“总一一分一一总”的结构方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概括说明眼睛是人和动物的重要感觉器官,研究、认识人和 动物眼睛的不同构造和功能对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大意义。这是总说。 第二部分(4-14自然段):分别介绍人和动物眼睛的构造和功能,说明它们在仿生学 研究中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这是分说。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4—9自然段):介绍人、蛙、鹰等动物眼睛的构造和功能及其与仿生学的 关系 第二层次(10-14自然段):介绍蜻蜓、象鼻虫、蜜蜂等动物复眼的特殊构造和功能及 其与仿生学的关系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概括说明仿生学的研究范围、任务和意义,并指出视觉仿 生学已成为目前仿生学的发展重点。这是总说。 本文在写作上有如下特色: 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采用了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说明顺序 文章第一部分是从宏观上说明,用总说:第二部分是从微观上介绍,用分说:第三部 分是总结全文,用总说。就比较而言,人、蛙、鹰的眼睛,较为一般,构造比较简单,故 先作介绍;蜻蜓、象鼻虫、蜜蜂的复眼,就较为特殊,构造比较复杂,故后作介绍。从宏 观到微观,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说明顺序,不仅条理十分清晰,而且符合人们 的认识过程,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2.运用举例和比较说明的方法,准确、通俗地介绍视觉仿生学的科学原理 本文交替运用举例和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一边大量地举出例子,一边对所举例子进

38 第四单元 16.眼睛与仿生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仿生学的含义及研究视觉仿生学对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意义。 2.掌握由客观到微观、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的说明顺序和交替运用举例、比 较等说明方法准确、通俗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关于课文 这是一篇介绍仿生学的说明文。本文是介绍仿生学的一个分支——视觉仿生学。 本文通过介绍人和动物眼睛的不同构造和功能,说明视觉仿生学的研究对发展现代科 学技术的重大意义。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 自然段):概括说明眼睛是人和动物的重要感觉器官,研究、认识人和 动物眼睛的不同构造和功能对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大意义。这是总说。 第二部分(4—14 自然段):分别介绍人和动物眼睛的构造和功能,说明它们在仿生学 研究中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这是分说。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4—9 自然段):介绍人、蛙、鹰等动物眼睛的构造和功能及其与仿生学的 关系。 第二层次(10—14 自然段):介绍蜻蜓、象鼻虫、蜜蜂等动物复眼的特殊构造和功能及 其与仿生学的关系。 第三部分(15—16 自然段):概括说明仿生学的研究范围、任务和意义,并指出视觉仿 生学已成为目前仿生学的发展重点。这是总说。 本文在写作上有如下特色: 1.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采用了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说明顺序 文章第一部分是从宏观上说明,用总说;第二部分是从微观上介绍,用分说;第三部 分是总结全文,用总说。就比较而言,人、蛙、鹰的眼睛,较为一般,构造比较简单,故 先作介绍;蜻蜓、象鼻虫、蜜蜂的复眼,就较为特殊,构造比较复杂,故后作介绍。从宏 观到微观,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说明顺序,不仅条理十分清晰,而且符合人们 的认识过程,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2.运用举例和比较说明的方法,准确、通俗地介绍视觉仿生学的科学原理 本文交替运用举例和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一边大量地举出例子,一边对所举例子进

行比较,既简要地介绍了相关事物的共同性,又详细地说明了它们的不同之处。本文在说 明眼睛与仿生学的关系时,就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比较说明。如在说明人眼与仿生学的关 系时,用人眼的光学系统和照相机作比较,以突出人眼的信息加工原理;在说明鹰眼的构 造时,把鹰眼与高空飞行的飞行员的视野和视敏度作比较,以突出鹰眼视野广阔、视敏度 精确的特点:在介绍复眼的构造时,把蜻蜒的眼与人眼作比较,以突出蜻蜓等节肢动物复 眼构造精巧、功能奇异的特点。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让读者能具体、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 征,深入浅出的理解科学道理 3.本文在语言上准确周密 写说明文必须实事求是,对所说明的事物作准确的介绍。在视觉仿生学各方面的研究 中,有些已经取得成果,有些即将取得成果,有些只是有可能取得成果。本文介绍各种不 同情况,用词的分寸是比较恰当的。如“如果能够硏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 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人们按照蜜蜂的复眼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 理,制成了一种根据天空偏振光导航的航海仪器——‘偏光天文罗盘’”这两句都是讲运用 动物眼睛的视觉原理制造机械系统、仪器设备的,但介绍恰如其分,未成功的用“如果” 和“有可能”;已成功的并在实际中运用的用“制成的”。 大量运用复句进行说明也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复句的运用,增强了说明语 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如“人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不仅比其他感觉器官多得多,而且有 些是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获得的”,运用递进复句,起到了比较、强调作用:“青蛙所以能 够具有这样一套特殊本领,主要是因为它有一双机能优异的大眼睛”,运用因果复句,强调 了事物的必然联系;“即使在这个区域里,对比较大的目标也不是总能够准确无误地发现和 识别的”,运用假设复句,起到了预见事物发展前景的作用。 补充资料 【仿生学】 “仿生学”是一门属于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新兴边缘科学。在自然科学研究领 域里,有“生物科学”和“技术科学”之分。研究自然界生物肌体的发生、发育及其结构、 功能等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就是生物科学。它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神经学、 生物物理学等等。技术科学则是研究生产部门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也称为工程科学或 工程技术。如: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航空技术、航海技术等等。这两种原来不相关的 科学,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下,逐步融合,产生了“仿生学”这门研究生物形 体构造、功能原理并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兴边缘科学, “仿生学”这个名词,是1960年9月13日斯蒂尔在美国召开的一次仿生学讨论会上 提出来的。这次仿生学讨论会的副题是“生物原型一新技术的关键”。现在,人们将这次会 议召开的日子当成“仿生学”诞生的日子

39 行比较,既简要地介绍了相关事物的共同性,又详细地说明了它们的不同之处。本文在说 明眼睛与仿生学的关系时,就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比较说明。如在说明人眼与仿生学的关 系时,用人眼的光学系统和照相机作比较,以突出人眼的信息加工原理;在说明鹰眼的构 造时,把鹰眼与高空飞行的飞行员的视野和视敏度作比较,以突出鹰眼视野广阔、视敏度 精确的特点;在介绍复眼的构造时,把蜻蜓的眼与人眼作比较,以突出蜻蜓等节肢动物复 眼构造精巧、功能奇异的特点。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让读者能具体、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 征,深入浅出的理解科学道理。 3.本文在语言上准确周密 写说明文必须实事求是,对所说明的事物作准确的介绍。在视觉仿生学各方面的研究 中,有些已经取得成果,有些即将取得成果,有些只是有可能取得成果。本文介绍各种不 同情况,用词的分寸是比较恰当的。如“如果能够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 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人们按照蜜蜂的复眼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 理,制成了一种根据天空偏振光导航的航海仪器——‘偏光天文罗盘’”这两句都是讲运用 动物眼睛的视觉原理制造机械系统、仪器设备的,但介绍恰如其分,未成功的用“如果” 和“有可能”;已成功的并在实际中运用的用“制成的”。 大量运用复句进行说明也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复句的运用,增强了说明语 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如“人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不仅比其他感觉器官多得多,而且有 些是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获得的”,运用递进复句,起到了比较、强调作用;“青蛙所以能 够具有这样一套特殊本领,主要是因为它有一双机能优异的大眼睛”,运用因果复句,强调 了事物的必然联系;“即使在这个区域里,对比较大的目标也不是总能够准确无误地发现和 识别的”,运用假设复句,起到了预见事物发展前景的作用。 补充资料 【仿生学】 “仿生学”是一门属于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新兴边缘科学。在自然科学研究领 域里,有“生物科学”和“技术科学”之分。研究自然界生物肌体的发生、发育及其结构、 功能等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就是生物科学。它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神经学、 生物物理学等等。技术科学则是研究生产部门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也称为工程科学或 工程技术。如: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航空技术、航海技术等等。这两种原来不相关的 科学,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下,逐步融合,产生了“仿生学”这门研究生物形 体构造、功能原理并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兴边缘科学。 “仿生学”这个名词,是 1960 年 9 月 13 日斯蒂尔在美国召开的一次仿生学讨论会上 提出来的。这次仿生学讨论会的副题是“生物原型—新技术的关键”。现在,人们将这次会 议召开的日子当成“仿生学”诞生的日子

17神奇的极光 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人类心目中的极光形象和现代人类对极光的科学解释,认识极光的成因及 其形成的条件。 2.掌握本文运用形象的描述,通俗的比喻和准确的概括的语言特点和在表达上的 作用。 关于课文 本文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古老传说中的极光形象和现代人类对极光的科学认识,详 细地解说了极光的形成条件和形成原理。 本文有三个小标题,组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古老的神话传说”谈起,写古代人类心目中的极光。作者引用了中国 古代附宝生黄帝轩辕氏、《山海怪》中有关“触龙”的记载、中国古代对极光的各种称谓、 希腊神话中极光这一术语的来源 第二部分:从外观上介绍极光,写现代人类对极光的科学认识。先说明极光外形、发 生的区域及极光的五种形态,再说明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和色调变化 第三部分:谈“极光的来龙去脉”,即极光的形成原因。先简要介绍关于极光成因的三 种说法,并认为所谓“火光”、“辉光”“冰雪释放的光”,都是不科学的。然后详细解 说了极光形成的条件和形成的原理。课文最后一段指出人类对极光本质的认识,不能只限 于对它本身的“物理性描述”;极光的作用和影响,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破解 课文运用了形象的描述。形象的描述可以使抽象事理变得生动形象,真实可感。如对 神话传说中的极光的描述:“突然,在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 雾,摇曳不定,时动时静,像行云流水,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 周围。”这段话,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极光的形状、颜色、最初状态和变化过程。又如在形容 极光体的亮度变化时,也用了“瞬息万变”、“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翻手为云,覆手 为雨”等词语,十分生动传神 课文采用了通俗的比喻。通俗的比喻,可以使深奧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明白,通俗易 懂。如将“极光的运动变化”比喻为“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 的话剧”;将地球磁层比做“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将极区大气比做“荧光屏” 将极光比做“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等等,都十分生动形象,且加深了人们对极光的理 解和认识 课文还对说明内容作了准确的概括。文中作者对极光的本质、类型、成因、形成条件 等都作了概括性叙述,给读者一个明晰的认识。如“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 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

40 17.神奇的极光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人类心目中的极光形象和现代人类对极光的科学解释,认识极光的成因及 其形成的条件。 2.掌握本文运用形象的描述,通俗的比喻和准确的概括的语言特点和在表达上的 作用。 关于课文 本文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古老传说中的极光形象和现代人类对极光的科学认识,详 细地解说了极光的形成条件和形成原理。 本文有三个小标题,组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古老的神话传说”谈起,写古代人类心目中的极光。作者引用了中国 古代附宝生黄帝轩辕氏、《山海怪》中有关“触龙”的记载、中国古代对极光的各种称谓、 希腊神话中极光这一术语的来源。 第二部分:从外观上介绍极光,写现代人类对极光的科学认识。先说明极光外形、发 生的区域及极光的五种形态,再说明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和色调变化。 第三部分:谈“极光的来龙去脉”,即极光的形成原因。先简要介绍关于极光成因的三 种说法,并认为所谓“火光”、“辉光”、“冰雪释放的光”,都是不科学的。然后详细解 说了极光形成的条件和形成的原理。课文最后一段指出人类对极光本质的认识,不能只限 于对它本身的“物理性描述”;极光的作用和影响,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破解。 课文运用了形象的描述。形象的描述可以使抽象事理变得生动形象,真实可感。如对 神话传说中的极光的描述:“突然,在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 雾,摇曳不定,时动时静,像行云流水,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 周围。”这段话,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极光的形状、颜色、最初状态和变化过程。又如在形容 极光体的亮度变化时,也用了“瞬息万变”、“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翻手为云,覆手 为雨”等词语,十分生动传神。 课文采用了通俗的比喻。通俗的比喻,可以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明白,通俗易 懂。如将“极光的运动变化”比喻为“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 的话剧”;将地球磁层比做“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将极区大气比做“荧光屏”; 将极光比做“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等等,都十分生动形象,且加深了人们对极光的理 解和认识。 课文还对说明内容作了准确的概括。文中作者对极光的本质、类型、成因、形成条件 等都作了概括性叙述,给读者一个明晰的认识。如“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 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

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 太阳风,缺一不可。”这段文字准确、概括、科学地解脱了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 【结构图示】 使附宝孕育黄帝轩辕的光带 在夜空发光的钟山之神触龙 古代的神话传说 形象性描述(古代) 中国古代对极光的各种称谓 古代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 极光的发生区域极广 极光的形体特征极多 极光一瞥 直观性描述 极光的亮度变化极大 极光的色调种类极 地球外部的大火 (近代) 形成原因 阳反射的辉光}概括性叙述 冰雪释放的阳光 大气 极光的来龙去脉形成的条件〈磁场 太阳风 科学性阐述(现在 磁场里太阳粒子流 形成的原理 激发大气的分子原子 补充资料 1.极光的第一次命名 长期以来,人们谈到“极光”一词的由来,往往归功于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加桑迪, 因为英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哈雷在1716年的一期《哲学学报》上提到加桑迪在1621年观 看到的一次大的极光,并给极光起了名字。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西斯库近年来对“极 光”一词的起源作了新的研究,证明这个词最早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俐略发 明的。伽俐略和他的学生在1619年出版的一本书中记述了1616年的一次天文观测:“夜空 中,北半边天全照亮了,其亮度达到了晨曦最亮的地步,几乎可与太阳比拟。从而使我们 可以肯定这是北方的晨曦。”这里,伽俐略称极光为“晨曦”。 2.第一本极光教科书 第一本有关极光的教科书是法国自然哲学家梅兰所著的《北极光的物理学和历」 1731年写成。在书中,梅兰批评了当时关于极光的一种流行看法,即认为极光是极区冰雪 反射阳光造成的,还批评了哈雷认为极光是由于水汽蒸发形成的理论,他认为极光是太阳 大气的一种伸展。 4

41 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 太阳风,缺一不可。”这段文字准确、概括、科学地解脱了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 条件。 【结构图示】 补充资料 1.极光的第一次命名 长期以来,人们谈到“极光”一词的由来,往往归功于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加桑迪, 因为英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哈雷在 1716 年的一期《哲学学报》上提到加桑迪在 1621 年观 看到的一次大的极光,并给极光起了名字。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西斯库近年来对“极 光”一词的起源作了新的研究,证明这个词最早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俐略发 明的。伽俐略和他的学生在 1619 年出版的一本书中记述了 1616 年的一次天文观测:“夜空 中,北半边天全照亮了,其亮度达到了晨曦最亮的地步,几乎可与太阳比拟。从而使我们 可以肯定这是北方的晨曦。”这里,伽俐略称极光为“晨曦”。 2.第一本极光教科书 第一本有关极光的教科书是法国自然哲学家梅兰所著的《北极光的物理学和历史》, 1731 年写成。在书中,梅兰批评了当时关于极光的一种流行看法,即认为极光是极区冰雪 反射阳光造成的,还批评了哈雷认为极光是由于水汽蒸发形成的理论,他认为极光是太阳 大气的一种伸展。 古代的神话传说 使附宝孕育黄帝轩辕的光带 在夜空发光的钟山之神触龙 中国古代对极光的各种称谓 古代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 形象性描述(古代) 极光一瞥 极光的发生区域极广 极光的形体特征极多 极光的亮度变化极大 极光的色调种类极繁 直观性描述 极光的来龙去脉 地球外部的大火 太阳反射的辉光 冰雪释放的阳光 形成原因 概括性叙述 (近代) 形成的条件 大气 磁场 太阳风 形成的原理 磁场里太阳粒子流 激发大气的分子原子 科学性阐述(现在)

3.第一张极光照片 19世纪末,照相技术不断进步,人们试图用相机拍摄极光。但由于曝光时间很难掌握 及技术条件限制,一直没有成功。1891-1892年,德国物理学家布伦特尔到芬兰北部考察 极光对磁场的影响,用一架光圈直径60毫米、视野为20°×30°,带有一个210毫米长 焦镜头的照相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高质量的极光照片,1900年发表在德国一家气象学 杂志上 4.中国古代有关极光的记载 (1)天冲:“状如人,苍衣赤首不动。” (2)蒙星,一曰刀星:“夜,有赤气如牙旗,或长或短,四面西东最多……或遍生薄云 四方生赤气,长三尺,乍见乍没,寻皆消失。”这里生动地描写了极光解体时的情景。这 时极光达到其活动高潮期,形体割裂,满天出现光影,后成扩散极光,显示出脉动特征, 直至散尽 (3)天裂、天开、天开眼指的是极光冕。极光射线会聚于磁天顶,天顶处无光,如有 个深洞、裂缝。 (4)狱汉星,又名咸汉星:“出正北,北方之野星,去地可千丈,大而赤,数动,察之 中青。”远处的极光,看来如同贴近地面,能运动,且会变色,属极光无疑。 (5)旬始:“出北斗旁,状如雄鸡,其怒青黑色,像伏鳖。”一看便知这是半风扇型的 极光冕,也就是只有完整冕的一半 (6)格泽:“如炎火之状,黄白,起地而上,下大上兑。”这是一种火焰型脉动极光, 由于极光粒子投射速度不同,进入大气层的深度和先后不一样,因而给人以火焰往上窜的 幻觉。 (7)蚩尤旗:“类彗而后曲,像旗。”这是典型的极光带,有时出现多重带,有的部分 联成一体。 (8)枉矢:“状类大流星,蛇行而苍黑,望之如有毛羽然。”这是射线型极光的真实 反映。 (9)长庚:“广如一匹布著天”,“有星如匹练亘空,化为云而没在楚分”。显然,这 是平静的均匀极光弧或极光带。 (10)归邪:“如星非星,如云非云。”极光一种常见的形式,如云雾一般 (11)赤气、白气、苍黑云等。这些颜色,又是天空的气体,通常称为极光。 (12)“星陨如雨”,“大星如月,众小星随之”,“众星并流”,“星流如织”,在大星地 方志中,有的记载为“星陨如虹”、“星陨如雪”,海南岛人则称星陨“如洪涛”。这些极光 往往以多重弧、多重带的形式出现,还可能伴随有射线结构

42 3.第一张极光照片 19 世纪末,照相技术不断进步,人们试图用相机拍摄极光。但由于曝光时间很难掌握 及技术条件限制,一直没有成功。1891—1892 年,德国物理学家布伦特尔到芬兰北部考察 极光对磁场的影响,用一架光圈直径 60 毫米、视野为 20°×30°,带有一个 210 毫米长 焦镜头的照相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高质量的极光照片,1900 年发表在德国一家气象学 杂志上。 4.中国古代有关极光的记载 (1)天冲:“状如人,苍衣赤首不动。” (2)蒙星,一曰刀星:“夜,有赤气如牙旗,或长或短,四面西东最多……或遍生薄云, 四方生赤气,长三尺,乍见乍没,寻皆消失。”这里生动地描写了极光解体时的情景。这 时极光达到其活动高潮期,形体割裂,满天出现光影,后成扩散极光,显示出脉动特征, 直至散尽。 (3)天裂、天开、天开眼指的是极光冕。极光射线会聚于磁天顶,天顶处无光,如有一 个深洞、裂缝。 (4)狱汉星,又名咸汉星:“出正北,北方之野星,去地可千丈,大而赤,数动,察之 中青。”远处的极光,看来如同贴近地面,能运动,且会变色,属极光无疑。 (5)旬始:“出北斗旁,状如雄鸡,其怒青黑色,像伏鳖。”一看便知这是半风扇型的 极光冕,也就是只有完整冕的一半。 (6)格泽:“如炎火之状,黄白,起地而上,下大上兑。”这是一种火焰型脉动极光, 由于极光粒子投射速度不同,进入大气层的深度和先后不一样,因而给人以火焰往上窜的 幻觉。 (7)蚩尤旗:“类彗而后曲,像旗。”这是典型的极光带,有时出现多重带,有的部分 联成一体。 (8)枉矢:“状类大流星,蛇行而苍黑,望之如有毛羽然。”这是射线型极光的真实 反映。 (9)长庚:“广如一匹布著天”,“有星如匹练亘空,化为云而没在楚分”。显然,这 是平静的均匀极光弧或极光带。 (10)归邪:“如星非星,如云非云。”极光一种常见的形式,如云雾一般。 (11)赤气、白气、苍黑云等。这些颜色,又是天空的气体,通常称为极光。 (12)“星陨如雨”,“大星如月,众小星随之”,“众星并流”,“星流如织”, 在大星地 方志中,有的记载为“星陨如虹”、“星陨如雪”,海南岛人则称星陨“如洪涛”。这些极光 往往以多重弧、多重带的形式出现,还可能伴随有射线结构

18.《梦溪笔谈》两则 学习目标 了解采草药不必“拘以定月”的科学道理和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学 习作者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掌握本文用语贴切、文笔生动的特点。 关于课文 1.《采草药》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本文以大量的材料为依据,说明了采草药不可 拘以定月”的科学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开头至“此殊未当”):摆出观点。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是很不妥 第二层次(从“但二月草已芽”至“皆不可限以时月”):从“内因”(草药使用的部位 不同)的角度否定古法,阐明观点。先说古法多在二、八月采药,只是因为容易辨认罢了, 但从药的功效看,这并不是好时节。接着从用根、用叶、用芽、用实的不同需要出发,说 明采药不可限定在固定的时间内。其中对用根的,又区分为有宿根和无宿根两种情况,并 分别举例说明 这部分有几个实词具有不同词性和意思。 但二月草已芽 芽:发芽,动词 用芽者自从本说 芽:嫩芽,名词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实:充实,形容词 用实者成实时采 实:果实,动词。 花{花过而采 花:开花,动词 用花者取花初敷时 花:花朵,名词。 第三层次(从“缘土气有早晚”至篇末):从“外因”(草药生长的条件不同)的角度否 定古法,阐明观点。先引白乐天的诗句为例,说明由于地势高低不同,植物开花的日期就 各有差异;次以笙竹和水稻为例,说明同一植物因品种不同,其发育期和成熟期就参差不 再以岭峤、并汾、诸越、朔漠等地植物为例,说明由于各地气候不同,其荣枯的季节 也不一样;又以同一亩地的庄稼为例,说明水肥充足就先发芽,晚种的就后结实的道理 由此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因而采药的时间也不可拘以 定月 本篇先摆出观点,然后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列举了大量例证,逐层说明 了采草药不必“拘以定月”的科学道理。说明层次十分清晰,事理阐述非常明白,使读者 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43 18.《梦溪笔谈》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采草药不必“拘以定月”的科学道理和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学 习作者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掌握本文用语贴切、文笔生动的特点。 关于课文 1.《采草药》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本文以大量的材料为依据,说明了采草药不可 “拘以定月”的科学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开头至“此殊未当”):摆出观点。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是很不妥 当的。 第二层次(从“但二月草已芽”至“皆不可限以时月”):从“内因”(草药使用的部位 不同)的角度否定古法,阐明观点。先说古法多在二、八月采药,只是因为容易辨认罢了, 但从药的功效看,这并不是好时节。接着从用根、用叶、用芽、用实的不同需要出发,说 明采药不可限定在固定的时间内。其中对用根的,又区分为有宿根和无宿根两种情况,并 分别举例说明。 这部分有几个实词具有不同词性和意思。 但二月草已芽. 芽:发芽,动词。 用芽.者自从本说 芽:嫩芽,名词。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实:充实,形容词。 用实.者成实时采 实:果实,动词。 花.过而采 花:开花,动词。 用花.者取花初敷时 花:花朵,名词。 第三层次(从“缘土气有早晚”至篇末):从“外因”(草药生长的条件不同)的角度否 定古法,阐明观点。先引白乐天的诗句为例,说明由于地势高低不同,植物开花的日期就 各有差异;次以笙竹和水稻为例,说明同一植物因品种不同,其发育期和成熟期就参差不 一;再以岭峤、并汾、诸越、朔漠等地植物为例,说明由于各地气候不同,其荣枯的季节 也不一样;又以同一亩地的庄稼为例,说明水肥充足就先发芽,晚种的就后结实的道理。 由此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因而采药的时间也不可拘以 定月。 本篇先摆出观点,然后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列举了大量例证,逐层说明 了采草药不必“拘以定月”的科学道理。说明层次十分清晰,事理阐述非常明白,使读者 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芽 实 花

2.《雁荡山》也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 本文以细致、生动的文笔,描绘了雁荡山的地貌,说明了水流侵蚀、沉积作用而形成 山峰、峡谷、洞穴的科学道理。 雁荡山位于我国浙江省东南部温州地区一带,瓯江把它分隔为两段,北段的北雁荡山 (在乐清县东北)、中雁荡山(在乐清县西)和南段的南雁荡山(在平阳县的西南),古称“东 瓯三雁”,而以北雁荡山最为奇秀,是古今风景胜地。宋神宗煕宁七年(1074),沈括察访浙 东时,对雁荡山的地貌及其成因,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写成这篇文章。文中 写的是北雁荡山。 全文共两段。 第一段:介绍雁荡山的发现经过及其命名的由来。先从历史上有关文献记载谈起,指 出雁荡山这一天然奇秀却很少见诸文字记载。唐代的西域书和唐僧贯休《诺矩罗赞》诗, 虽然有雁荡、龙湫之名,但后人不知雁荡、龙湫在什么地方。就是做过永嘉太守的南朝著 名诗人谢灵运,虽然永嘉(雁荡山就在当时永嘉郡的治区之内)的山水都游遍了,却惟独没 有提到过雁荡山,这足以证明雁荡山当时不为世人所知。那么,什么原因呢?这就很自然的 为下文做了铺垫。 此时尚未有名”的“名”是名字,名词。“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的“名”是命名, 动词。 第二段:介绍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首先简明地 介绍了雁荡山地貌的奇特之处:然后推断雁荡山的形成原因,并以他处的类似地形来证明 此说;结尾点明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 与篇首相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平面”一—“以至……,亦…”就是“甚至· 也……”“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一一定语后置,相当于“亦具体而微之雁荡”,意思是:“也 (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 本文六处提到“雁荡”,有“雁荡”和“雁荡山”之分。“雁荡”是指雁在飞行途中停 歇的积水长草的浅水湖。“雁荡山”则是因山上有“雁荡”而以之命名的山。文中“未知雁 荡、龙湫所在”和“相传以为雁荡”两处,是指“雁荡”。“雁荡经行云漠漠”、“盖当时未 有雁荡之名”、“予欢雁荡诸峰”、“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四处的“雁荡”是指雁荡山 本篇层次非常清楚。先由雁荡山的发现经过、命名由来写起,再描绘地貌、探究成因、 提出见解,一气呵成。 3.这两篇说明文用语严谨,平实而又不乏生动 如《采草药》第一句:“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多用”说明的现 象不是全部,只是多数,这是符合实际,分寸恰当的。作者批评“古法”是“未当”,不是 谬误”,说得很准确。如果是“谬误”,那就二月、八月绝对不能采药了,作者的意思只 是不能“一刀切”。谈到采药的不同“良时”时,“叶初长足”,说明不是老叶,也不是嫩叶

44 2.《雁荡山》也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 本文以细致、生动的文笔,描绘了雁荡山的地貌,说明了水流侵蚀、沉积作用而形成 山峰、峡谷、洞穴的科学道理。 雁荡山位于我国浙江省东南部温州地区一带,瓯江把它分隔为两段,北段的北雁荡山 (在乐清县东北)、中雁荡山(在乐清县西)和南段的南雁荡山(在平阳县的西南),古称“东 瓯三雁”,而以北雁荡山最为奇秀,是古今风景胜地。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沈括察访浙 东时,对雁荡山的地貌及其成因,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写成这篇文章。文中 写的是北雁荡山。 全文共两段。 第一段:介绍雁荡山的发现经过及其命名的由来。先从历史上有关文献记载谈起,指 出雁荡山这一天然奇秀却很少见诸文字记载。唐代的西域书和唐僧贯休《诺矩罗赞》诗, 虽然有雁荡、龙湫之名,但后人不知雁荡、龙湫在什么地方。就是做过永嘉太守的南朝著 名诗人谢灵运,虽然永嘉(雁荡山就在当时永嘉郡的治区之内)的山水都游遍了,却惟独没 有提到过雁荡山,这足以证明雁荡山当时不为世人所知。那么,什么原因呢?这就很自然的 为下文做了铺垫。 “此时尚未有名”的“名”是名字,名词。“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的“名”是命名, 动词。 第二段:介绍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首先简明地 介绍了雁荡山地貌的奇特之处;然后推断雁荡山的形成原因,并以他处的类似地形来证明 此说;结尾点明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 与篇首相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平面”——“以至……,亦……”就是“甚至……, 也……”“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定语后置,相当于“亦具体而微之雁荡”,意思是:“也 (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 本文六处提到“雁荡”,有“雁荡”和“雁荡山”之分。“雁荡”是指雁在飞行途中停 歇的积水长草的浅水湖。“雁荡山”则是因山上有“雁荡”而以之命名的山。文中“未知雁 荡、龙湫所在”和“相传以为雁荡”两处,是指“雁荡”。“雁荡经行云漠漠”、“盖当时未 有雁荡之名”、“予欢雁荡诸峰”、“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四处的“雁荡”是指雁荡山。 本篇层次非常清楚。先由雁荡山的发现经过、命名由来写起,再描绘地貌、探究成因、 提出见解,一气呵成。 3.这两篇说明文用语严谨,平实而又不乏生动 如《采草药》第一句:“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多用”说明的现 象不是全部,只是多数,这是符合实际,分寸恰当的。作者批评“古法”是“未当”,不是 “谬误”,说得很准确。如果是“谬误”,那就二月、八月绝对不能采药了,作者的意思只 是不能“一刀切”。谈到采药的不同“良时”时,“叶初长足”,说明不是老叶,也不是嫩叶;

“花初敷”,说明不是未放的蕾,也不是萎谢的残花。《雁荡山》中对雁荡诸峰的描述 “自岭外望之……”“至谷中则……”“自下望之……”“从上观之……”从各个不同角度 准确地说明了雁荡诸峰的地形 实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之一,这两篇文章体现了这个特点。但也有不少生动之处, 如《采草药》第二句“但二月草己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语气平平,接着“但……采掇者易辨识耳”,略含讥评语气,然后一个转折,“在药则未为 良时”,否定了这种易采而低效的“古法”。《雁荡山》第一句用转折句揭示矛盾,提出问题: 雁荡山既然是天下奇秀,为什么自古图牒都不记载呢?它激发读者急欲了解的心理,接下 来引述历史事实和佛经、僧诗,一连用了四个“未”:“未尝有言者”“未有名”、“未知雁 荡、龙湫所在”“未有雁荡之名”,层层铺垫,给人以迷离神秘之感,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而这一连串的“未”,实际又是下文说明的“雁荡诸峰……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 无所见”的很好说明 补充资料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含浙江杭州)人。仁宗 嘉祐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 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出使辽国,驳斥辽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 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任延州知府(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五年(1082),因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受连累被贬。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 江),筑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全书二十六卷。又《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因写于润州梦溪园 而得名,于十一世纪末年成书,是一部以笔记体写成的学术著作。内分故事、辨证、乐律、 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 药议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 药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 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梦溪笔谈》 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北雁荡山简介】 北雁荡山东西、南北各距三十多公里,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09米,峰 顶附近有湖泊,因南来北往的雁群常来栖息,所以 雁荡山也因此得名。山上风景 名目繁多,号称百有二峰、六十一岩、四十六洞、 十三瀑、十七潭、十四嶂、 十三溪、十岭八谷、八桥七门、六坑四泉、四水二湖等等,从这些名目也可见北雁荡山的 地形。山上古刹有灵岩寺、灵峰寺,前者传说就是高僧诺矩罗观瀑坐化处,后者建寺较迟, 初见于宋代

45 “花初敷”, 说明不是未放的蕾,也不是萎谢的残花 。《雁荡山》 中对雁荡诸峰的描述, “自岭外望之……”“至谷中则……”“自下望之……”“从上观之……”从各个不同角度, 准确地说明了雁荡诸峰的地形。 平实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之一,这两篇文章体现了这个特点。但也有不少生动之处, 如《采草药》第二句“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语气平平,接着“但……采掇者易辨识耳”,略含讥评语气,然后一个转折,“在药则未为 良时”,否定了这种易采而低效的“古法”。《雁荡山》第一句用转折句揭示矛盾,提出问题: 雁荡山既然是天下奇秀,为什么自古图牒都不记载呢?它激发读者急欲了解的心理,接下 来引述历史事实和佛经、僧诗,一连用了四个“未”:“未尝有言者”、“未有名”、“未知雁 荡、龙湫所在”、“未有雁荡之名”,层层铺垫,给人以迷离神秘之感,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而这一连串的“未”,实际又是下文说明的“雁荡诸峰……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 无所见”的很好说明。 补充资料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含浙江杭州)人。仁宗 嘉祐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 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出使辽国,驳斥辽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 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任延州知府(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五年(1082),因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受连累被贬。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 江),筑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全书二十六卷。又《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因写于润州梦溪园 而得名,于十一世纪末年成书,是一部以笔记体写成的学术著作。内分故事、辨证、乐律、 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 药议十七目,凡 609 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 药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 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梦溪笔谈》 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北雁荡山简介】 北雁荡山东西、南北各距三十多公里,面积约 300 平方公里,主峰海拔 1 109 米,峰 顶附近有湖泊,因南来北往的雁群常来栖息,所以叫雁荡,雁荡山也因此得名。山上风景 名目繁多,号称百有二峰、六十一岩、四十六洞、二十六桥、十三瀑、十七潭、十四嶂、 十三溪、十岭八谷、八桥七门、六坑四泉、四水二湖等等,从这些名目也可见北雁荡山的 地形。山上古刹有灵岩寺、灵峰寺,前者传说就是高僧诺矩罗观瀑坐化处,后者建寺较迟, 初见于宋代

【译文】 采草药 旧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八月份,这很不妥当。只是因为二月草己发芽,八月苗还没枯 死,采集草药的人容易辨认罢了,而对药材来说,这并不是好时节。大体上说来,用根的 药物,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须在它没有长茎叶时采,这时液汁都集中在根内。要验证这 点,只要拿萝卜、地黄等来看(就行)。没有苗的时候采掘,就饱满而沉重:有了苗时采掘, 就空虚而轻浮。那些没有隔年老根的,就要等到苗已长成而尚未开花的时候采集,那根已 长足而又没有衰老。比如现在的紫草,没有开花的时候采,根的颜色就新鲜滋润;花开过 后再采,根的颜色就灰暗难看。这就是采药时间适当与否的验证。用叶的草药,要在叶子 刚长足的时候采:用芽的,自然也是根据这个道理;用花的,要在花刚开放时;用果实 的,要在果实成熟时采。都不可以限定在固定的时间内。因为地温的升降在不同的情况下 有早有晚,时令有时也不正常。例如平原地区三月份开花的,在深山里就得四月份才开花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说明了 个普通的道理。这是由于地势高低不同引起的差异啊。又如笙竹笋,有二月长出来的 有三月或四月长出来的,有五月长出来的叫做晚笙:水稻有七月成熟的,有八九月成熟的 有十月才成熟的叫做晚稻。同一种植物种在同一块地里,成熟也各有早晚,这是因为植物 的本性不同啊。岭峤地区的小草,严冬也不凋谢;并州、汾州一带的乔木,临近秋天就纷 纷落叶了;南方的桃李,在冬季结果实,北方的桃李,夏季才开花。这是各地气候不同的 缘故。同一亩地的庄稼,施肥和灌溉的就先发芽;同一块地里的谷物,后种的就晩结穗。 这是因为人力的因素不一样。哪能全都限定在固定的月份里(采集)呢? 雁荡山 温州的雁荡山,是天下风景奇异秀丽的地方,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文书资料,都没有 提到过它。宋真宗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上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大山,当 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根据西域书中记载,阿罗汉诺矩罗就住在中国东南海滨雁荡山 芙蓉峰的龙湫。唐代的和尚贯休在他写的《诺矩罗赞》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 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俯视可见大海,但过去不知 道雁荡、龙湫在什么地方。后来因为采伐木材,才有人见到这座大山。山顶上有一个大湖 相传就是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是所谓的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 人们以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谢灵运做永嘉太守时,凡是永嘉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 惟独没有提到过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了雁荡山的各个山峰,都是那样峻峭挺拔、惊险怪异,向上耸立,高有千尺:

46 【译文】 采 草 药 旧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八月份,这很不妥当。只是因为二月草已发芽,八月苗还没枯 死,采集草药的人容易辨认罢了,而对药材来说,这并不是好时节。大体上说来,用根的 药物,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须在它没有长茎叶时采,这时液汁都集中在根内。要验证这一 点,只要拿萝卜、地黄等来看(就行)。没有苗的时候采掘,就饱满而沉重;有了苗时采掘, 就空虚而轻浮。那些没有隔年老根的,就要等到苗已长成而尚未开花的时候采集,那根已 长足而又没有衰老。比如现在的紫草,没有开花的时候采,根的颜色就新鲜滋润;花开过 后再采,根的颜色就灰暗难看。这就是采药时间适当与否的验证。用叶的草药,要在叶子 刚长足的时候采;用芽的,自然也是根据这个道理;用花的,要在花刚开放时采;用果实 的,要在果实成熟时采。都不可以限定在固定的时间内。因为地温的升降在不同的情况下 有早有晚,时令有时也不正常。例如平原地区三月份开花的,在深山里就得四月份才开花。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说明了 一个普通的道理。这是由于地势高低不同引起的差异啊。又如筀竹笋,有二月长出来的, 有三月或四月长出来的,有五月长出来的叫做晚筀;水稻有七月成熟的,有八九月成熟的, 有十月才成熟的叫做晚稻。同一种植物种在同一块地里,成熟也各有早晚,这是因为植物 的本性不同啊。岭峤地区的小草,严冬也不凋谢;并州、汾州一带的乔木,临近秋天就纷 纷落叶了;南方的桃李,在冬季结果实,北方的桃李,夏季才开花。这是各地气候不同的 缘故。同一亩地的庄稼,施肥和灌溉的就先发芽;同一块地里的谷物,后种的就晚结穗。 这是因为人力的因素不一样。哪能全都限定在固定的月份里(采集)呢? 雁 荡 山 温州的雁荡山,是天下风景奇异秀丽的地方,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文书资料,都没有 提到过它。宋真宗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上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大山,当 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根据西域书中记载,阿罗汉诺矩罗就住在中国东南海滨雁荡山 芙蓉峰的龙湫。唐代的和尚贯休在他写的《诺矩罗赞》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 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俯视可见大海,但过去不知 道雁荡、龙湫在什么地方。后来因为采伐木材,才有人见到这座大山。山顶上有一个大湖, 相传就是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是所谓的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 人们以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谢灵运做永嘉太守时,凡是永嘉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 惟独没有提到过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了雁荡山的各个山峰,都是那样峻峭挺拔、惊险怪异,向上耸立,高有千尺;

高大的山崖,幽深的山谷,和其他的山脉很不相同:它们都被包围在四周的深谷之中。从 岭外看,什么也看不到:走进山谷里,才会看到高耸的山峰直冲云霄。推究这种地貌形成 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所冲刷,沙土都给冲走了,只剩下巨大的岩石高高的耸立 在那里。还有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凿而成的洞穴。从谷底仰望 雁荡诸山峰,都是髙耸的悬崖和陡峭的石壁;从髙处往下看去,(雁荡诸峰)恰好与地面 样平,甚至诸峰的峰顶,还低于峰顶(四周高地)的地面。世上深沟巨壑中,凡是水流冲激 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和神龛似的凹陷下去的岩石,也属于这类情况。现在的河南的成 皋、陕西的大沟壑中,立土往往髙达百尺,髙高的耸立着,也可以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 小的雁荡山,只不过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 而是被幽深的山谷和茂密的丛林所隐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 事理上说也就不奇怪了 19蝉 学习目标 1.了解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2.了解和掌握本文采用比喻、拟人的表现方法及准确明晰、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关于课文 这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原文共有四个部分:《蝉和蚁》、《蝉的地穴》 《蝉的音乐》、《蝉的卵》,本文只选取其中第二、四两个部分。 本文以文艺性笔调,科学而具体地说明了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 全文明确地标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写“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这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层次(2、3自然段):写蝉的洞口和幼虫在洞口的活动。 第三层次(4-7自然段):写蝉的穴道和幼虫在穴道的活动。 第四层次(8-11自然段):写幼虫出洞后的活动,主要介绍幼虫脱壳变为成虫的经过 第二部分:介绍蝉从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12、13自然段):写蝉的产卵 第二层次(14-17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 第三层次(18-24自然段):写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详细地记述了蝉的鱼 形幼虫从脱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隐藏了自己”一句,照应了第2自然 段中“蝉的初次出现”一句,这就把蝉从卵到幼虫和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全过程连为 体了 第四层次(最后两个自然段):概括蝉的一生。“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

47 高大的山崖,幽深的山谷,和其他的山脉很不相同;它们都被包围在四周的深谷之中。从 岭外看,什么也看不到;走进山谷里,才会看到高耸的山峰直冲云霄。推究这种地貌形成 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所冲刷,沙土都给冲走了,只剩下巨大的岩石高高的耸立 在那里。还有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凿而成的洞穴。从谷底仰望 雁荡诸山峰,都是高耸的悬崖和陡峭的石壁;从高处往下看去,(雁荡诸峰)恰好与地面一 样平,甚至诸峰的峰顶,还低于峰顶(四周高地)的地面。世上深沟巨壑中,凡是水流冲激 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和神龛似的凹陷下去的岩石,也属于这类情况。现在的河南的成 皋、陕西的大沟壑中,立土往往高达百尺,高高的耸立着,也可以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 小的雁荡山,只不过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 而是被幽深的山谷和茂密的丛林所隐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 事理上说也就不奇怪了。 19.蝉 学习目标 1.了解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2.了解和掌握本文采用比喻、拟人的表现方法及准确明晰、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关于课文 这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原文共有四个部分:《蝉和蚁》、《蝉的地穴》、 《蝉的音乐》、《蝉的卵》,本文只选取其中第二、四两个部分。 本文以文艺性笔调,科学而具体地说明了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 全文明确地标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 1 自然段):写“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这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层次(2、3 自然段):写蝉的洞口和幼虫在洞口的活动。 第三层次(4—7 自然段):写蝉的穴道和幼虫在穴道的活动。 第四层次(8—11 自然段):写幼虫出洞后的活动,主要介绍幼虫脱壳变为成虫的经过。 第二部分:介绍蝉从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12、13 自然段):写蝉的产卵。 第二层次(14—17 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 第三层次(18—24 自然段):写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详细地记述了蝉的鱼 形幼虫从脱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隐藏了自己”一句,照应了第 2 自然 段中“蝉的初次出现”一句,这就把蝉从卵到幼虫和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全过程连为一 体了。 第四层次(最后两个自然段):概括蝉的一生。“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