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8期 张文彩等:安慰剂效应研究实验设计的历史和发展 1123 部额叶、喙部前扣带、腹侧纹状体、腹侧被盖区、 安慰剂条件下,参与奖赏反应的脑区-膝下前扣带 右侧杏仁核等部位表现出更强的阿片样物质激 激活显著增强(zhang et al.,2011)。 活。同时脑成像研究也进一步提供了相似的证据, 由以上证据可以看出,脑内的阿片系统和多 Petrovic等人(2002)使用了PET成像技术,在标准 巴胺系统都可能参与了安慰剂效应的调制,但是 的痛刺激程序中对安慰剂止痛和阿片样物质(瑞 是否这两个系统在所有的安慰剂效应当中都发挥 芬太尼)止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阿片样物 作用,还是各自只对特异的实验条件发挥作用仍 质和安慰剂止痛都与喙部前扣带区域脑血流的增 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为之提供证据。 加有关,在阿片样物质止痛和安慰剂止痛两种条 6结语 件下喙部前扣带区域和脑干的激活有显著的正相 关,在无任何处理的对照条件下两个区域的激活 安慰剂效应是一个广泛存在并对身心健康具 无显著相关,认为安慰剂止痛和阿片物质止痛存 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尽管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对 在相似的神经机制。Wager等人(2004)使用fMRI 这个现象进行较深入的探索,而不仅仅是将其看 技术测量安慰剂止痛引起的脑活动变化,结果发 作临床医学领域中一个需要加以控制的干扰变量 现,在热痛刺激的安慰剂预期期间,两侧背外侧 但作为一组具有多重复杂机制的心身现象,安慰 前额叶和包含导水管周围皮质的中脑区域激活。 剂效应的作用和原理至今只弄清了很少一部分。 安慰剂条件下痛刺激期间,对侧丘脑、前部脑岛 目前,对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临床 和喙部前扣带活动性显著下降。尽管不同研究之 药理学相关的课题上,但是安慰剂效应却广泛地 间获得的结果存在分歧,但这些研究证据都表明 在存在实际生活中。目前广泛采用的包括针灸、 前额叶和前部扣带参与安慰剂调控。 各种理疗以及心理治疗在内的治疗与干预途径可 另一方面,PET受体显像技术也发现,脑内的 能与安慰剂效应有密切关系,而与安慰剂效应密 多巴胺系统也参与了安慰剂调控。在Scot等人 切关联的信念过程甚至可能是人类的宗教和信仰 (2007)的研究中,使用PET技术和"℃雷氯必利 的心理基础。我们可以发挥心理学长于实验设计 (raclopride)作为示踪剂检验多巴胺物质的激活, 的优势,拓展安慰剂效应研究的实验范式,其中 结果发现安慰剂止痛效应与伏隔核内的多巴胺激 本课题组使用迁移性安慰剂效应范式,在这方面 活显著相关:进一步使用fMRI检验了这些被试 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因此,我们认为从心理学 对金钱奖赏的反应,发现在伏隔核的激活中,对 的研究设计思路出发来研究安慰剂效应的心理神 安慰剂的反应与对金钱的奖赏反应有显著相关 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这可能是从临床药理学导 表明安慰剂效应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奖赏预 向的安慰剂效应研究向心理学导向的安慰剂研究 期。这一研究小组(Scott et al.,2008)又做了进一步 迈进的重要一步。 的研究,他们同时使用"℃芬太尼和"C雷氯必利 来观察阿片系统和多巴胺系统的活动。结果发现, 参考文献 在安慰剂条件下,眶部额叶、膝下前部扣带、伏 Allan,L.G.,Siegel,S.(2002).A signal detection theory analysis of the placebo effect.Evaluation the Health 隔核、脑岛、杏仁核和导管周围皮质观察到阿片 Profess1ons,25(4),410-420. 神经递质激活增强:在包括伏隔核在内的腹侧基 Amanzio,M.,Benedetti,F.(1999).Neuropharmacological 底核观察到多巴胺神经递质的激活增强;主观体 dissection of placebo analgesia:expectation-activated 验到的安慰剂效应与伏隔核的阿片物质和多巴胺 opioid systems versus conditioning-activated specific subsystems.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19(1),484-494. 活动性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这些脑区都 Amanzio,M.,Pollo,A.,Maggi,G,&Benedetti,F.(2001). 可能参与安慰剂效应的调节。Schweinhardt,. Response variability to analgesics:a role for non-specific Seminowicz,Jaeger,Duncan Bushnell (2009) activation of endogenous opioids.Pain,90,205-215. MR研究进一步表明,安慰剂止痛效应的大小与 Beecher,H.K.(1955).The powerful placebo.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59(17),1602-1606. 腹部纹状体、脑岛和前额叶的灰质密度显著正相 Benedetti,F.(1996).The opposite effects of the opiate 关,表明安慰剂调控和奖赏系统可能有密切关 antagonist naloxone and the cholecystokinin antagonist 系。在迁移性安慰剂效应的MRI研究中,发现在 proglumide on placebo analgesia.Pain,64(3),535-543.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第 8 期 张文彩等: 安慰剂效应研究实验设计的历史和发展 1123 部额叶、喙部前扣带、腹侧纹状体、腹侧被盖区、 右侧杏仁核等部位表现出更强的阿片样物质激 活。同时脑成像研究也进一步提供了相似的证据, Petrovic 等人(2002)使用了 PET 成像技术, 在标准 的痛刺激程序中对安慰剂止痛和阿片样物质(瑞 芬太尼)止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阿片样物 质和安慰剂止痛都与喙部前扣带区域脑血流的增 加有关, 在阿片样物质止痛和安慰剂止痛两种条 件下喙部前扣带区域和脑干的激活有显著的正相 关, 在无任何处理的对照条件下两个区域的激活 无显著相关, 认为安慰剂止痛和阿片物质止痛存 在相似的神经机制。Wager 等人(2004)使用 fMRI 技术测量安慰剂止痛引起的脑活动变化, 结果发 现, 在热痛刺激的安慰剂预期期间, 两侧背外侧 前额叶和包含导水管周围皮质的中脑区域激活。 安慰剂条件下痛刺激期间, 对侧丘脑、前部脑岛 和喙部前扣带活动性显著下降。尽管不同研究之 间获得的结果存在分歧, 但这些研究证据都表明 前额叶和前部扣带参与安慰剂调控。 另一方面, PET受体显像技术也发现, 脑内的 多巴胺系统也参与了安慰剂调控。在 Scott 等人 (2007)的研究中, 使用 PET 技术和 11C 雷氯必利 (raclopride)作为示踪剂检验多巴胺物质的激活, 结果发现安慰剂止痛效应与伏隔核内的多巴胺激 活显著相关; 进一步使用 fMRI 检验了这些被试 对金钱奖赏的反应, 发现在伏隔核的激活中, 对 安慰剂的反应与对金钱的奖赏反应有显著相关, 表明安慰剂效应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奖赏预 期。这一研究小组(Scott et al., 2008)又做了进一步 的研究, 他们同时使用 11C 芬太尼和 11C 雷氯必利 来观察阿片系统和多巴胺系统的活动。结果发现, 在安慰剂条件下, 眶部额叶、膝下前部扣带、伏 隔核、脑岛、杏仁核和导管周围皮质观察到阿片 神经递质激活增强; 在包括伏隔核在内的腹侧基 底核观察到多巴胺神经递质的激活增强; 主观体 验到的安慰剂效应与伏隔核的阿片物质和多巴胺 活动性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表明这些脑区都 可能参与安慰剂效应的调节。 Schweinhardt, Seminowicz, Jaeger, Duncan 和 Bushnell (2009)的 fMRI 研究进一步表明, 安慰剂止痛效应的大小与 腹部纹状体、脑岛和前额叶的灰质密度显著正相 关, 表明安慰剂调控和奖赏系统可能有密切关 系。在迁移性安慰剂效应的 fMRI 研究中, 发现在 安慰剂条件下, 参与奖赏反应的脑区-膝下前扣带 激活显著增强(zhang et al., 2011)。 由以上证据可以看出, 脑内的阿片系统和多 巴胺系统都可能参与了安慰剂效应的调制, 但是, 是否这两个系统在所有的安慰剂效应当中都发挥 作用, 还是各自只对特异的实验条件发挥作用仍 不清楚, 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为之提供证据。 6 结语 安慰剂效应是一个广泛存在并对身心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尽管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对 这个现象进行较深入的探索, 而不仅仅是将其看 作临床医学领域中一个需要加以控制的干扰变量, 但作为一组具有多重复杂机制的心身现象, 安慰 剂效应的作用和原理至今只弄清了很少一部分。 目前, 对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临床 药理学相关的课题上, 但是安慰剂效应却广泛地 在存在实际生活中。目前广泛采用的包括针灸、 各种理疗以及心理治疗在内的治疗与干预途径可 能与安慰剂效应有密切关系, 而与安慰剂效应密 切关联的信念过程甚至可能是人类的宗教和信仰 的心理基础。我们可以发挥心理学长于实验设计 的优势, 拓展安慰剂效应研究的实验范式, 其中 本课题组使用迁移性安慰剂效应范式, 在这方面 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因此, 我们认为从心理学 的研究设计思路出发来研究安慰剂效应的心理神 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这可能是从临床药理学导 向的安慰剂效应研究向心理学导向的安慰剂研究 迈进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Allan, L. G., & Siegel, S. (2002). A signal detection theory analysis of the placebo effect. Evaluation & the Health Professions, 25(4), 410–420. Amanzio, M., & Benedetti, F. (1999). Neuropharmacological dissection of placebo analgesia: expectation-activated opioid systems versus conditioning-activated specific subsystem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9(1), 484–494. Amanzio, M., Pollo, A., Maggi, G., & Benedetti, F. (2001). Response variability to analgesics: a role for non-specific activation of endogenous opioids. Pain, 90, 205–215. Beecher, H. K. (1955). The powerful placebo.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59(17), 1602–1606. Benedetti, F. (1996). The opposite effects of the opiate antagonist naloxone and the cholecystokinin antagonist proglumide on placebo analgesia. Pain, 64(3), 535–54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