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冲中的君子观和圣人观 规模地使用“君子”·词并突出地强调其德行的始自孔子,仅《论语》中“君子”词就出现了八十余次;而频繁 地运用“圣人”一词表达其思想的以老子最为突出,仅“五千言”中“圣人”一词就出现了三十余次(虽然老子主 张“绝圣弃智”,但在运用该词时又基本上持一种相当肯定的态度)。如此高频率地使用“君子”和“圣人”这两 个概念,在春秋以前的中国哲学典籍中鲜有其例。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开创的儒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是 “仁”而不是“君子”,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道”而不是“圣人”。究其实,“君子”和“圣人”分 别是孔子和老子思想展开和理论表达的一个人格载体“君子”作为一个既现实又理想的人格,反映了孔子积 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而“圣人”作为一个形而上的理想人格,反映的是老子对终极意义上人生价值的探索和反 思。可以说,孔子“思想之网”的关节点是“君子”,而老子思想之网的关节点则是“圣人”。二者又殊途同归, 表现为共同的“忧患意识”。从这一点来看,《易传》的出现为二者提供了一个汇通的平台:既有对现实人生的 关注,更有终极意义上的关怀 《周易》原本就是卜筮之书,《系辞上》保留了古老的“大衍筮法”以教人趋吉避凶,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 对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担心和关注。而占卜时要求问占之人除了“斋戒沐浴”之外,还必须要“心诚”“循 善道”,否则会“不灵验”。抛开其中迷信的成份,占卜内在要求问占之人应当是一个“君子”而不能是“小人 更不能是一个“恶人”,所以北宋哲学家张载才会有“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的结论。进而论之,《易传》中 更有着对君子进德修业的“基本课程”—“九德”等伦理道德教化的强调,以及君子还要“知几”更需“得一” 《系辞下》:“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从而实现对现实人生的升华和超越。其实,君子“进德修业”达到了“知几 得一”的程度,也就达到了“圣人”境界,而且只有“圣人”才会始终以天下苍生终极的安危存亡为己任,并对现 实人生中的不和谐产生深深的忧虑,而此一点恰恰就是孔、老思想在易学中有相当体现的一个切入点和最深 层的基础,也正是这种能够跨越时空的终极关怀凭借其永恒性才成就了孔子、老子和《周易》“生生不息”的活 力,并进而使《周易》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之誉有了理性上的根基。 、《易传》“君子观”与“时”的结合 《易传》出现于战国中后期,其“君子观”除了继承《易经》、《论语》等关于“君子”的各种品德外,更为重要 的是强调了“君子”在不同境遇下的“应做应为”以趋吉避凶,即体现了易学中“时的哲学”,充分发挥了孔子思 想中“通权达变”的人生智慧。一般而言,“时”是指一维的具有不可逆性的时间,但易学中所讲的“时”还具有 三维性空间的意义。高亨先生说:“《易传》所谓“时’,指当时之具体形势、环境与条件。川《易经》中并没有真 正提出“时”的概念,“时”的概念主要出现在《易传》里面,计六十余次。《易传》经过反复地成熟地运用“时”而 使其成为易学中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所以“看易,且要知时。”(程颐) 通行本《周易》六十四卦由代表天地的乾、坤两卦开始而以既济、未济两卦而终,这是以宇宙观的视野模 拟宇宙间万事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大化流行,其中的每一卦又是一个具体而微、相对静止的小时空。 一卦六爻,自下而上,分别代表了六种不同的时段或处于六种不同具体时空的人。《系辞下》云:“六爻相杂 为其时物也。”一卦之中六爻错综排列,它们都代表着一时一物。魏晋玄学家王弼在其《明卦适变通爻》中云 “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这就是说一卦就代表一个时空,爻通变于其中并借以体现出吉凶祸福 既然卦与卦不同,它们所代表的时空也不一样,以修德成己乃至成圣为目标的君子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 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求信(伸)”“存身”、“致用”、“崇德”(《系辞下》的目的。从这一点来看,“尺蠖之屈 以求信(伸)也”和“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同上)与老子的人生智慧极其相似,而“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和“利 用安身,以崇德也”(同上)则与孔子的思想如出一辙。等达到“穷神知化,德之盛”(同上)的程度也就达到了 圣人境界。 “时”的思想肇始于《易经》而明确于《易传》,“君子”在不同“时”下的“应做应为”,则集中于《象传》的“大 象辞”中。在《易传》中,六十四卦《象传》中有五十三卦的“大象辞”用“君子以”来造句,如乾卦大象:君子以自 强不息;坤卦大象: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所以“君子以″可理解为其后省略一个“之”字,“之”代表该卦的卦象 卦义和卦性,“以之”则是“依据它”“运用它”或“效法此”。另外,“《象传》在讲法象理论时使用了以’,取 以’为法’。自然之象如何,人当法之而如何。而郑氏(郑玄)使用了‘犹’。犹,若也,指相类。从表示自然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规模地使用“君子”一词并突出地强调其德行的始自孔子 ,仅《论语》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八十余次 ;而频繁 地运用“圣人”一词表达其思想的以老子最为突出 ,仅“五千言”中“圣人”一词就出现了三十余次(虽然老子主 张“绝圣弃智”,但在运用该词时又基本上持一种相当肯定的态度) 。如此高频率地使用“君子”和“圣人”这两 个概念 ,在春秋以前的中国哲学典籍中鲜有其例。值得注意的是 ,孔子开创的儒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是 “仁”而不是“君子”,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道”而不是“圣人”。究其实“, 君子”和“圣人”分 别是孔子和老子思想展开和理论表达的一个人格载体“, 君子”作为一个既现实又理想的人格 ,反映了孔子积 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而“圣人”作为一个形而上的理想人格 ,反映的是老子对终极意义上人生价值的探索和反 思。可以说 ,孔子“思想之网”的关节点是“君子”,而老子思想之网的关节点则是“圣人”。二者又殊途同归 , 表现为共同的“忧患意识”。从这一点来看《, 易传》的出现为二者提供了一个汇通的平台 :既有对现实人生的 关注 ,更有终极意义上的关怀。 《周易》原本就是卜筮之书《, 系辞上》保留了古老的“大衍筮法”以教人趋吉避凶 ,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 对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担心和关注。而占卜时要求问占之人除了“斋戒沐浴”之外 ,还必须要“心诚”、“循 善道”,否则会“不灵验”。抛开其中迷信的成份 ,占卜内在要求问占之人应当是一个“君子”而不能是“小人”, 更不能是一个“恶人”,所以北宋哲学家张载才会有“易为君子谋 ,不为小人谋”的结论。进而论之《, 易传》中 更有着对君子进德修业的“基本课程”———“九德”等伦理道德教化的强调 ,以及君子还要“知几”更需“得一” 《( 系辞下》“: 天下之动 ,贞夫一者也。”) ,从而实现对现实人生的升华和超越。其实 ,君子“进德修业”达到了“知几 得一”的程度 ,也就达到了“圣人”境界 ,而且只有“圣人”才会始终以天下苍生终极的安危存亡为己任 ,并对现 实人生中的不和谐产生深深的忧虑 ,而此一点恰恰就是孔、老思想在易学中有相当体现的一个切入点和最深 层的基础 ,也正是这种能够跨越时空的终极关怀凭借其永恒性才成就了孔子、老子和《周易》“生生不息”的活 力 ,并进而使《周易》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之誉有了理性上的根基。 二《、易传》“君子观”与“时”的结合 《易传》出现于战国中后期 ,其“君子观”除了继承《易经》《、论语》等关于“君子”的各种品德外 ,更为重要 的是强调了“君子”在不同境遇下的“应做应为”以趋吉避凶 ,即体现了易学中“时的哲学”,充分发挥了孔子思 想中“通权达变”的人生智慧。一般而言“, 时”是指一维的具有不可逆性的时间 ,但易学中所讲的“时”还具有 三维性空间的意义。高亨先生说“:《易传》所谓‘时’,指当时之具体形势、环境与条件。”[1《] 易经》中并没有真 正提出“时”的概念“, 时”的概念主要出现在《易传》里面 ,计六十余次。《易传》经过反复地成熟地运用“时”而 使其成为易学中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 ,所以“, 看易 ,且要知时。”(程颐) 通行本《周易》六十四卦由代表天地的乾、坤两卦开始而以既济、未济两卦而终 ,这是以宇宙观的视野模 拟宇宙间万事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大化流行 ,其中的每一卦又是一个具体而微、相对静止的小时空。 一卦六爻 ,自下而上 ,分别代表了六种不同的时段或处于六种不同具体时空的人。《系辞下》云“: 六爻相杂 , 为其时物也。”一卦之中六爻错综排列 ,它们都代表着一时一物。魏晋玄学家王弼在其《明卦适变通爻》中云 : “夫卦者 ,时也 ;爻者 ,适时之变者也。”这就是说一卦就代表一个时空 ,爻通变于其中并借以体现出吉凶祸福。 既然卦与卦不同 ,它们所代表的时空也不一样 ,以修德成己乃至成圣为目标的君子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 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达到“求信(伸) ”“、存身”、“致用”、“崇德”《( 系辞下》)的目的。从这一点来看“, 尺蠖之屈 , 以求信(伸) 也”和“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同上) 与老子的人生智慧极其相似 ,而“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和“利 用安身 ,以崇德也”(同上) 则与孔子的思想如出一辙。等达到“穷神知化 ,德之盛”(同上) 的程度也就达到了 圣人境界。 “时”的思想肇始于《易经》而明确于《易传》“, 君子”在不同“时”下的“应做应为”,则集中于《象传》的“大 象辞”中。在《易传》中 ,六十四卦《象传》中有五十三卦的“大象辞”用“君子以”来造句 ,如乾卦大象 :君子以自 强不息 ;坤卦大象 :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所以“君子以”可理解为其后省略一个“之”字“, 之”代表该卦的卦象、 卦义和卦性“, 以之”则是“依据它”“、运用它”或“效法此”[ 2 ] 。另外“,《象传》在讲法象理论时使用了‘以’,取 ‘以’为‘法’。自然之象如何 ,人当法之而如何。而郑氏 (郑玄) 使用了‘犹’。犹 ,若也 ,指相类。从表示自然 151 《易传》中的君子观和圣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