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得突兀。其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会行为规范,而鲜有物质世界中自然规律的意 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蕴 阻。”知险、知阻是天的刚健和坤的和顺所具有的 《易传》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 基本性质。恒易才能知险,恒简才能知阻。朱熹首先应当认识这个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 《周易本义》曰:“至健,则所行无难,故易 法则和规范。如上所述,“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 则所行不繁,故简。”了解了天地至健、至顺 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都是对 易、恒简而无险、无阻就能够使人们效法天地至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设定和限约。《易传》作者 健、至顺的性质,而用心体察天地各种现象,思虑认为,君子若能行此四德就会元亨利贞,无往不 天地之道,定天下吉凶,成就勤奋“勉勉”之功 总之,作为物质自然界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 除了上述四德外,《易传》作者尤为注重中正 的天德与地德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之德。《文言·乾》日:“龙,德而正中者也。《周 的。人只能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 易》经传论事言理,皆重中正,所谓“二多誉”、“五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 多功”。韩康伯《周島注》认为,“二处中和,故多 物”,“顺天地之德”“类万物之情”“居则观其象 普乜”。至于五之多功,吴澄认为阳爻居于五,乃 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如此才能“通 者刚居”故“刚为适宜而多功”。二程解释中 神明之德”“只天地之心”与“下之睫”,才能在正乙憾曰:“以龙德而处正中者也在卦之正中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大实践中顺利抵达成功的 为得正中之义,庸信庸谨,造次必于是也。既处 无过之地,则唯在闲邪,邪既闲,则诚存矣。善世 而不伐,不有其善也。德博而化,正已而物正也 二、作为社会伦理规范的德大人之事,虽非君位,君之擦也0李光地《周 易折中》引陆九渊对“中正”的阐释说:“言行之信 谨,二之所以成已者也。‘善世而不伐’,二之所 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天证以成物者也。彼其所谓信谨者,乃其所以不伐者 人,推天道而明人事。刘大钩先生《周易概论)引也,“闲邪存其诚’,存诸己者也。德博而化 韩康伯语曰:“先以《乾》至《离》为上经,天道德之及乎物者也。彼其所以闲而存者,乃其所以 也。《咸》至《未济》为下经,人事也。”《易经》如博而化者也”但是,“正”与“中”二者是有区别 此,《易传)亦然,《易传》作者对天德、地德的描的.阴爻居阴位,阳爻居阳位,阴阳当位,是谓 画和规定最终都落脚到对人事的观察和诠释上 “正”。二爻、五爻,是谓“中”阴爻居于二,阳交 正如高亨先生所说:“按《象传》以天德释《乾》之居于五,是谓“正中”或“中正”。因此君子若有 元享利贞’,属于天道观之范畴《文言》以君子“正中”或“中正”之德,就可以做到言信行谨 之德释‘元亨利贞’,属于人生观之范畴。彼此互邪存诚,无致亦保 异,亦彼此相成。叫1因此,当《文言》说:“元者,善 《易传》赋予伦理意义上的“德”的又一含义 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是容人载物。《象上》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事之干也”时,它主要是在讲天道观,讲天德。但物。”二程解释说:“坤道之大犹乾也,非圣人孰能 是,当《文言》进一步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体之?地厚而其势顺倾,故取其顺厚之象而云 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时,则地势坤也。君子观坤厚之象,以深厚之德,容载 是把“元享利贞”释为“仁礼义智”四种道德,正是庶物。”朱熹《周易本义》则说:“地,坤之象,亦 在此意义上,《文言》日:“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日: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势之顺,则见其高下相 乾,元亨利贞。”由此可见,作为杜会伦理规范的因之无穷,至顺极厚而无所不载也。”与程朱的解 “德”往往同天德联系在一起,因此两者之间的界说相比,明人林希元的解释似更为贴当,他说: 限有时是模糊的。但是,我们所说的作为社会伦“地勢坤,言地势顺也。于此就见其厚,故君子以 理规范的“德”往往是直接指向具体的人事和社厚德载物。盖坤之象为地,重之又得《坤》焉,得 突兀 。 其 曰 “ 夫 乾 , 天 下 之 至 健也 , 德行 恒易 , 以知 险 。 ”“ 夫 坤 , 天 下 之至顺 也 , 德 行恒 简 , 以 知 阻 。 ”知 险 、 知阻是天 的 刚健 和 坤 的和顺所具有 的 基本性 质 。 恒易才 能知 险 , 恒简才能知 阻 。 朱熹 《周易本义 》曰 “ 至 健 , 则所行无难 , 故 易 。 至顺 , 则 所行 不 繁 , 故 简 。 ” 了解 了 天 地 至 健 、 至 顺 才 恒 易 、 恒简而无险 、 无 阻 , 就 能够使人 们效法 天 地 至 健 、 至顺 的性质 , 而 用 心 体察天 地各种 现 象 , 思 虑 天 地之道 , 定 天下吉 凶 , 成就勤奋 “ 勉勉 ”之功 总之 , 作为物质 自然界 运 动变化 和 发 展 规律 的天 德 与 地 德 , 是 客 观 的 不 依 人 的 意 志 为 转 移 的 。 人只 能 在 认 识 和 改 造 客 观 世 界 的 活 动 中 , “ 观象 于 天 ” , “ 观 法 于 地 ” , “ 近 取 诸 身 , 远 取 诸 物 ” , “ 顺天地之德 ” , “ 类 万 物之情 ” , “ 居则观其象 而 玩其辞 , 动则 观 其 变而 玩 其 占 ” , 如 此 才能 “ 通 神 明之德 ” , “ 见 天地之心 ”与 “ 天 下 之 啧 ” , 才能在 认 识和 改造 世 界 的 伟 大 实践 中顺 利抵达 成 功 的 彼 岸 二 、 作 为社会伦理规范 的德 中国传统哲学 的重 要 特征之一 , 就 是 以 天 证 人 , 推 天道 而 明人 事 。 刘 大钧先 生《周 易 概 论 》引 韩康伯语 曰 “ 先 儒 以《乾 》至《离 》为 上 经 , 天 道 也 。 《咸 》至《未济 》为下 经 , 人事也 。 ”闺《易 经 》如 此 ,《易传 》亦 然 。 《易传 》作 者 对 天 德 、 地 德 的描 画 和 规定最 终都落脚到对人事 的观察 和诊释上 。 正 如高亨先 生 所 说 “ 按《象传 》以 天 德 释《乾 》之 ‘ 元亨利贞 ’ , 属 于 天道观之范 畴 。 《文言 》以 君 子 之德释 ‘ 元 亨利贞 ’ , 属 于人 生 观之范 畴 。 彼此互 异 , 亦彼 此相 成 。 ”川 因此 , 当《文 言 》说 “ 元 者 , 善 之长也 亨者 , 嘉 之 会 也 利 者 , 义 之 和 也 贞 者 , 事之干也 ” 时 , 它主要 是在讲 天 道 观 , 讲 天 德 。 但 是 , 当《文 言 》进一 步说 “ 君 子 体仁足 以 长 人 , 嘉 会 足 以合礼 , 利 物 足 以 合 义 , 贞 固 足 以 干 事 ” 时 , 则 是把 “ 元亨利贞 ”释为 “ 仁礼义智 ” 四 种道 德 , 正是 在此意义上 ,《文言 》曰 “ 君 子行此 四 德者 , 故 日 乾 , 元 亨利 贞 ” 由此 可 见 , 作为社 会 伦理 规 范 的 “ 德 ”往往同天德 联 系在一起 , 因 此两 者之 间 的界 限有时是模糊 的 。 但是 , 我 们所说 的作为社 会伦 理规范的 “ 德 ” 往 往 是 直接指 向具体 的人 事 和 社 会行为 规 范 , 而 鲜 有 物 质 世 界 中 自然 规 律 的 意 蕴 。 《易传 》作 者 认 为 , 一 个 人 要 想 立 足 于社 会 , 首先应 当认识 这 个 社会赖 以 存在 和 发 展 的各 种 法则和 规范 。 如上 所述 , “ 体仁足 以 长 人 , 嘉会 足 以合礼 , 利物 足 以 合 义 , 贞 固 足 以 干 事 ” , 都 是 对 人类社会 行 为 规 范 的设 定 和 限约 。 《易传 》作 者 认为 , 君 子若能行 此 四德 , 就会元亨利贞 , 无往 不 利 。 除 了 上述 四 德外 ,《易传 》作 者 尤 为注重 中正 之德 。 《文 言 · 乾 》曰 “ 龙 , 德 而 正 中者 也 。 叹 周 易 》经传论 事 言 理 , 皆重 中正 , 所谓 “ 二多誉 ” 、 “ 五 多功 ” 。 韩 康 伯《周 易 注 》认 为 , “ 二处 中和 , 故 多 誉也 ” 。 至于 五之多 功 , 吴 澄认 为 阳 艾居 于 五 , 乃 “ 贵者刚居 ” , 故 “ 刚为 适宜 而 多功 ” 。 二程解 释 中 正 之德 日 “ 以 龙 德 而 处 正 中者 也 , 在 卦 之 正 中 , 为得正 中 之 义 , 庸 信 庸 谨 , 造 次必 于 是 也 。 既 处 无过 之地 , 则唯 在 闲邪 , 邪 既 闲 , 则 诚存 矣 。 善世 而 不伐 , 不 有其善也 。 德 博而 化 , 正 己 而 物正 也 。 皆大人之事 , 虽 非君位 , 君之德也 ” 〕李光地《周 易折 中 》引陆九渊对 “ 中正 ” 的 阐释说 “ 言行之信 谨 , 二之所 以 成 己 者 也 。 ‘ 善 世 而 不 伐 ’ , 二 之所 以 成 物者也 彼其所 谓信谨者 , 乃 其所 以 不 伐 者 也 。 ‘ 闲邪存 其 诚 ’ , 存 诸 己 者 也 。 ‘ 德 博 而 化 ’ , 德之及乎 物者也 。 彼 其所 以 闲而 存 者 , 乃 其所 以 博而 化 者 也 。 ” 但 是 , “ 正 ” 与 “ 中 ” 二 者 是 有 区 别 的 。 阴艾 居 阴 位 , 阳 交 居 阳 位 , 阴 阳 当位 , 是 谓 “ 正 ” 。 二交 、 五 艾 , 是谓 “ 中 ” 。 阴艾 居 于 二 , 阳艾 居 于 五 , 是 谓 “ 正 中 ” 或 “ 中正 ” 。 因 此 , 君 子 若有 “ 正 中 ”或 “ 中正 ” 之德 , 就 可 以 做 到言 信 行 谨 , 闲 邪存诚 , 无 教亦保 。 《易传 》赋 予 伦 理 意 义 上 的 “ 德 ” 的 又 一 含 义 是容人载物 。 《象上 》云 “ 地 势坤 , 君 子 以 厚德载 物 ”二程解释说 “ 坤道之大 犹 乾也 , 非圣人 孰能 体之 地厚 而 其 势顺 倾 , 故 取其 顺 厚 之 象 , 而 云 地势坤也 君 子 观 坤 厚 之 象 , 以 深 厚 之 德 , 容 载 庶 物 。 ”朱熹《周 易 本义 》则 说 “ 地 , 坤 之象 , 亦 一 而 已 。 故不 言 重 , 而 言其 势 之顺 , 则见 其高下 相 因之无穷 , 至顺极厚 而无所不载也 。 ”与程朱 的解 说相 比 , 明 人 林 希 元 的 解 释 似 更 为 贴 当 , 他 说 “ 地势坤 , 言地势顺也 于此 就见其厚 , 故君 子 以 厚德载物 盖 坤 之 象 为 地 , 重 之 又 得《坤 》焉 , 则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