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语法功能不同,如(教材第92页) 畏:多作及物动词,很少使动用法。 惧:多作不及物动词,如果作及物动词,则是使动用法。 关于词义的理解,在古代汉语里还有泛指和特指的不同。比如教材第92页所举之例。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 “特指”,段玉裁叫做“析言”。有些同义词“析言则别,浑言则同”。如皮、革,析言之,皮指有毛者,革指无毛者: 浑言之,则皮、革无别。 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一个词的意义不断引申,而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一个词就积淀了许多义项,形 成一词多义。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很好地掌握词义,就必须对一词多义或词义 系统有清楚的了解。死记硬背一个词有多少个意义,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进行排列,才有可能对词 义系统作出归纳,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文确认词义,读懂古书。 一、词的本义以及本义的探求 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文献材料能够证明的本义。因为远古汉语的 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因此探求词的本义,可以精确 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掌握词义系统。抓住本义是理解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 探求词的本义,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即分析字形。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词用什么形 体的字来书写,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此词的本义,一般可在字形上得到反映。比如“诛”字在古 书中有时表示诛杀,如《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有时表示责求,如《公孙无知之乱》:“诛屦于徒人费, 弗得。”有时表示谴责,如《论语·公治长》:“於予与何诛?”诛杀、贵求、谴责三者何者为本义?又如教材(95页) 举到的“向”字,甲骨文作向,是个象形字,画的是房子和窗口,因此其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诗·豳风·七月》“塞 向瑾户”用的就是本义。“道”字从定,本义与走路有关,《说文》解为“所行道也。”“理”字从玉,因此“理”的本义 是“治玉”。“长”字甲骨文作才,象人头上的长发,本义即长短之“长”。下面再举些例子进行说明。 二是要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如果仅仅根据字形来探求本义,有时是难以办到的。比如“朝”字,甲骨文作,可理解为太阳升起而月亮尚未下 山的景象(农历下旬),当是朝旦之“朝”:也可理解为月亮升起而太阳还没有下山的景象(农历上旬),则是昏暮之“暮”。 “莫”字甲骨文作其,可理解为太阳从草荞之中落下去,当是昏暮之“暮”:也可理解为太阳从草莽之中升起来,则为 朝旦之“朝”。因此像“》、“其”这样的字,光靠字形可谓“朝”、“暮”皆可,因此仅仅看图识字,是不能解决问题 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结合文献语言材料,才能确定其意义。因为在古文献中,我们只发现“朝”字用作早晨的意思, 没有发现用作黄昏的意思:“莫(暮)”字用作黄昏的意思,而没有用作早晨的意思。因此可以确定“”中的“日”是 升起来的,而“其”中的“日”则是落下去的:前者表示早晨,后者表示黄昏。 总之,探求词的本义,既要分析字形,又要结合语言用例,两者缺一不可。 二、词的引申义以及引申义的分析 所谓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比如“向”的本义是朝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或“对着”:“道”的 本义是“路”,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正当的手段等等。词义的引申义比较多的时候,可分为近引申义和远引申 义,或者叫做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近的引申义比较容易意识到,比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远的引 申义有时就比较难以联系,比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不但意义变了,连读音也都变了。要理解它们之间 的关系,我们要知道,长短的“长”和滋长的“长”,意义是相近的,因为草木滋长是越来越长了。由滋长的“长”引 申为长幼的“长”,再引申为首长的“长”,这样长短的“长”就和首长的“长”联系上了。再如“解”与“懈”的关系 也是一样。“解”的本义是以刀分解牛角,引申为一般的分解、溶解、解析,分解、分散的结果就是松懈。因此松懈是 17 6.语法功能不同,如(教材第 92 页) 畏:多作及物动词,很少使动用法。 惧:多作不及物动词,如果作及物动词,则是使动用法。 关于词义的理解,在古代汉语里还有泛指和特指的不同。比如教材第 92 页所举之例。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 “特指”,段玉裁叫做“析言”。有些同义词“析言则别,浑言则同”。如皮、革,析言之,皮指有毛者,革指无毛者; 浑言之,则皮、革无别。 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一个词的意义不断引申,而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一个词就积淀了许多义项,形 成一词多义。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很好地掌握词义,就必须对一词多义或词义 系统有清楚的了解。死记硬背一个词有多少个意义,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进行排列,才有可能对词 义系统作出归纳,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文确认词义,读懂古书。 一、词的本义以及本义的探求 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文献材料能够证明的本义。因为远古汉语的 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因此探求词的本义,可以精确 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掌握词义系统。抓住本义是理解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 探求词的本义,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即分析字形。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词用什么形 体的字来书写,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此词的本义,一般可在字形上得到反映。比如“诛”字在古 书中有时表示诛杀,如《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有时表示责求,如《公孙无知之乱》:“诛屦于徒人费, 弗得。”有时表示谴责,如《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诛杀、责求、谴责三者何者为本义?又如教材(95 页) 举到的“向”字,甲骨文作 ,是个象形字,画的是房子和窗口,因此其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诗·豳风·七月》“塞 向墐户”用的就是本义。“道”字从辵,本义与走路有关,《说文》解为“所行道也。”“理”字从玉,因此“理”的本义 是“治玉”。“长”字甲骨文作 ,象人头上的长发,本义即长短之“长”。下面再举些例子进行说明。 二是要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如果仅仅根据字形来探求本义,有时是难以办到的。比如“朝”字,甲骨文作 ,可理解为太阳升起而月亮尚未下 山的景象(农历下旬),当是朝旦之“朝”;也可理解为月亮升起而太阳还没有下山的景象(农历上旬),则是昏暮之“暮”。 “莫”字甲骨文作 ,可理解为太阳从草莽之中落下去,当是昏暮之“暮”;也可理解为太阳从草莽之中升起来,则为 朝旦之“朝”。因此像“ ”、“ ”这样的字,光靠字形可谓“朝”、“暮”皆可,因此仅仅看图识字,是不能解决问题 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结合文献语言材料,才能确定其意义。因为在古文献中,我们只发现“朝”字用作早晨的意思, 没有发现用作黄昏的意思;“莫(暮)”字用作黄昏的意思,而没有用作早晨的意思。因此可以确定“ ”中的“日”是 升起来的,而“ ”中的“日”则是落下去的;前者表示早晨,后者表示黄昏。 总之,探求词的本义,既要分析字形,又要结合语言用例,两者缺一不可。 二、词的引申义以及引申义的分析 所谓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比如“向”的本义是朝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或“对着”;“道”的 本义是“路”,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正当的手段等等。词义的引申义比较多的时候,可分为近引申义和远引申 义,或者叫做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近的引申义比较容易意识到,比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远的引 申义有时就比较难以联系,比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不但意义变了,连读音也都变了。要理解它们之间 的关系,我们要知道,长短的“长”和滋长的“长”,意义是相近的,因为草木滋长是越来越长了。由滋长的“长”引 申为长幼的“长”,再引申为首长的“长”,这样长短的“长”就和首长的“长”联系上了。再如“解”与“懈”的关系 也是一样。“解”的本义是以刀分解牛角,引申为一般的分解、溶解、解析,分解、分散的结果就是松懈。因此松懈是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