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生制度和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高等教育逐步纳入有计划地培养人才的轨道,这标志着我国社 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确立。五六十年代,我们主要是学习苏联,把综合大学中的院、系 独立出来办成专业性较强的学院,高校数量逐年增多。最多时达2000多所,改革开放以后的90 年代,我们又逐步将学院合并,办综合大学,大学的规模大大扩大、数量迅速减少。到2000年 全国高校为 所。 2、大学学习环境的新变化 学习环境、是指开展学习活动所需要的客观条件,或者说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从事学习。 它包括一个学校学习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部分。硬环境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教 学设施、设备等物质条件。软环境包括教师的数量、水平和方法,学校的教风、学风和学术空 气,教学管理的机制、水平和手段等等。所有这些,大学与中学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教师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大学与中学相比教师情况的变化首先表现在要接触的教师 数量增多。在中学时,由于所学课程相对较少,接触的教师也相对较少。而大学就不一样了, 由于所学的课程多,接触的教师比中学多多了。从你入大学门到大学毕业,要接触几十个甚至 上百的老师。包括基础课老师、专业课老师、实验课老师和实习课老师,还有班主任、辅导员 等等。这些教师水平有高有低,教学方法、教学习惯以及个人的情绪、气质、口语等各具特 点。我们要了解老师、认识老师、逐步适应老师,才能学好老师的课程。中学时由于学习的课 程相对较少,接触的老师也相对较少,一旦适应了一个教师的教学,在较长时间里都在这个教 师的教育指导下学习。而大学由于课程多、教师也多,有的一门课甚至有多个老师来上,当你 刚刚适应这个教师的教学、甚至还没有适应这个教师的教学,教师就换人了。所以学会适应教 师是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的主要方面 第二,大学教学的特点发生了变化。在中学时期,教师与学生关系相对较为密切,学生认 识老师,老师也认识学生,甚至对每个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有一定了解。老师多采取灌输式的 教学和“保姆式”的管理。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每个环节老师安排的都很具体,老师严 格督促检查。学习知识的巩固主要靠大量的作业。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学生学习的水平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水平。而大学就不一样了。老师上课时来了,讲完课就走了,与学生 的关系相对较为淡漠。学生也许认得老师,但很多老师是不能认识全部学生的。老师的作用主 要的不是灌输,而是“导师式”的启发引导,“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主要是给学 生提供一个思路,引导学生自学。课堂讲授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有大量时间可供自己安排自 学,阅读钻研,独立思考。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与老师有关,但相关程度远远低于中学。中 学时老师水平不高很难教出水平高的学生,而在大学里,水平不高的教师门下照样能出水平高 的学生。所以在这方面,大学生也要学会适应。既要依靠教师,又不过分依赖老师。遇到好老 师要学好课程,遇到不尽如意的教师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学,同样要学 好课程。 在大学里,学生除了“第一课堂”的学习,还有“第二课堂”,即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 如各种报告会、讨论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社会实践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等,通过这些 活动使自己受到教育和多方面的陶冶。这种“第二课堂”活动大学要比中学丰富的多。这要求 大学生会合理支配和利用时间,既要学好“第一课堂”的内容,又要注意“第二课堂”的学 习,千万不能把大好时光荒废了。有的学生认为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三时期学习太紧张,到了 大学可以松松劲了,把大量时间用来看电影、电视、小说,打游戏机、进网吧,打牌、下棋等 各种玩乐。学业荒废了,期末一考试,多门不及格。大学生的学习有个规律:一年级学习成绩 不及格率最高,以后逐年下降。其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不知道 怎样学习,糊里糊涂,半年、一年、两年以后才慢慢醒悟。有个别人甚至始终不能醒悟,结果 一落千丈,再也赶不上来了 3、大学生活环境的新变化 广义的生活包括人的一切活动,学习活动是学习生活,体育活动是体育生活,文化活动是 文化生活,恋爱活动是爱情生活。这里讲的是狭义的生活,即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 的生活。在中学时期,有部分学生住校,有了相对独立地生活的经验,自理能力较强。但相当 部分学生是不住校的,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家庭。吃饭有父母做,并尽量让你可口:穿衣有 父母买,穿脏了有父母洗:花钱可随时向家里要,自己一般不管钱。总之,对家庭、对父母的 依赖性较大。而到了大学,几乎全部是住校,过集体生活,吃饭面临的是食堂,绝对不会有家生制度和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高等教育逐步纳入有计划地培养人才的轨道,这标志着我国社 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确立。五六十年代,我们主要是学习苏联,把综合大学中的院、系 独立出来办成专业性较强的学院,高校数量逐年增多。最多时达2000多所,改革开放以后的90 年代,我们又逐步将学院合并,办综合大学,大学的规模大大扩大、数量迅速减少。到2000年 全国高校为 所。 2、大学学习环境的新变化 学习环境、是指开展学习活动所需要的客观条件,或者说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从事学习。 它包括一个学校学习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部分。硬环境包括学校 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教 学设施、设备等物质条件。软环境包括教师的数量、水平和方法,学校的教风、学风和学术空 气,教学管理的机制、水平和手段等等。所有这些,大学与中学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教师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大学与中学相比教师情况的变化首先表现在要接触的教师 数量增多。在中学时,由于所学课程相对较少,接触的教师也相对较少。而大学就不一样了, 由于所学的课程多,接触的教师比中学多多了。从你入大学门到大学毕业,要接触几十个甚至 上百的老师。包括基础课老师、专业课老师、实验课老师和实习课老师,还有班主任、辅导员 等等。这些教师水平有高有低,教学方法、教学习惯以及个人的情绪、气质、口语等各具特 点。我们要了解老师、认识老师、逐步适应老师,才能学好老师的课程。中学时由于学习的课 程相对较少,接触的老师也相对较少,一旦适应了一个教师的教学,在较长时间里都在这个教 师的教育指导下学习。而大学由于课程多、教师也多,有的一门课甚至有多个老师来上,当你 刚刚适应这个教师的教学、甚至还没有适应这个教师的教学,教师就换人了。所以学会适应教 师是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的主要方面。 第二,大学教学的特点发生了变化。在中学时期,教师与学生关系相对较为密切,学生认 识老师,老师也认识学生,甚至对每个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有一定了解。老师多采取灌输式的 教学和“保姆式”的管理。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每个环节老师安排的都很具体,老师严 格督促检查。学习知识的巩固主要靠大量的作业。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学生学习的水平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水平。而大学就不一样了。老师上课时来了,讲完课就走了,与学生 的关系相对较为淡漠。学生也许认得老师,但很多老师是不能认识全部学生的。老师的作用主 要的不是灌输,而是“导师式”的启发引导,“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主要是给学 生提供一个思路,引导学生自学。课堂讲授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有大量时间可供自己安排自 学,阅读钻研,独立思考。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与老师有关,但相关程度远远低于中学。中 学时老师水平不高很难教出水平高的学生,而在大学里,水平不高的教师门下照样能出水平高 的学生。所以在这方面,大学生也要学会适应。既要依靠教师,又不过分依赖老师。遇到好老 师要学好课程,遇到不尽如意的教师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学,同样要学 好课程。 在大学里,学生除了“第一课堂”的学习,还有“第二课堂”,即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 如各种报告会、讨论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社会实践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等,通过这些 活动使自己受到教育和多方面的陶冶。这种“第二课堂”活动大学要比中学丰富的多。这要求 大学生会合理支配和利用时间,既要学好“第一课堂” 的内容,又要注意“第二课堂”的学 习,千万不能把大好时光荒废了。有的学生认为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三时期学习太紧张,到了 大学可以松松劲了,把大量时间用来看电影、电视、小说,打游戏机、进网吧,打牌、下棋等 各种玩乐。学业荒废了,期末一考试,多门不及格。大学生的学习有个规律:一年级学习成绩 不及格率最高,以后逐年下降。其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不知道 怎样学习,糊里糊涂,半年、一年、两年以后才慢慢醒悟。有个别人甚至始终不能醒悟,结果 一落千丈,再也赶不上来了。 3、大学生活环境的新变化 广义的生活包括人的一切活动,学习活动是学习生活,体育活动是体育生活,文化活动是 文化生活,恋爱活动是爱情生活。这里讲的是狭义的生活,即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 的生活。在中学时期,有部分学生住校,有了相对独立地生活的经验,自理能力较强。但相当 一部分学生是不住校的,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家庭。吃饭有父母做,并尽量让你可口;穿衣有 父母买,穿脏了有父母洗;花钱可随时向家里要,自己一般不管钱。总之,对家庭、对父母的 依赖性较大。而到了大学,几乎全部是住校,过集体生活,吃饭面临的是食堂,绝对不会有家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