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蔡英文在这次谈话中两次使用了“中国大陆”的字眼,并初次用“中国大陆 当局”指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似乎带有“两岸同属中华民国”的弦外之音。 这与她在“5.20”讲话中仅使用“对岸”及其“执政党”指涉大陆方面有所不同。 但这一表述上的善意却难以抵消其在党庆当天写给民进党党员公开信中所谓要 “力抗中国的压力”云云的表述。称大陆为中国,将其与台湾并列,是民进党的 习惯做法。虽然从2015年8月中旬开始,蔡英文更多使用中国大陆或对岸来指 涉大陆方面,但仍不断变化字眼。“5.20”只用“对岸”,9月28日党庆日重 用“中国”,这次又用“中国大陆”。同时,“5.20”讲话中所提及的“既有政 治基础”的四个关键元素之一: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的“共同认知”则没有在 这次讲话中出现。正如台湾媒体所指出的,蔡英文在“5.20”演说中提到“1992 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 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但在“双十”讲话中,只以“我们会尊 重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一语带过,完全不谈“相互谅解、求同存 异的政治思维”和“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凉解”,这种说法显然是要淡化“九 二共识”的重要性。2如此也就难免令人怀疑其大陆政策的“一致性”,更难“预 测”其未来的政策走向。 蔡英文当局呼吁“中国大陆当局,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但客观 事实是:历史上的“中华民国”在1949年已经消失,沦为一个附着在“台湾当 局”这一地区性政治实体身上的符号。根据1946年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 其领土和主权范围涵盖两岸。如果台湾当局坚持这一“法统”,首先就应该坚持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立场。这样两岸在统一前的主要政治矛盾就是“谁 代表中国”之争。也正因为是“谁代表中国”之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维护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出发,自然不可能“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台 湾当局以“中华民国”的名义,跟世界上极少数的国家维持“邦交”关系,只是 两岸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大陆方面注意到这一暂时现象的存在以 及台湾当局仍在使用“中华民国”这一政治符号的事实,采取了一些弹性措施, 不等于正视甚至承认“中华民国”的继续存在,只是为了尽最大努力,维系两岸 关系的和平发展局面,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至于民进党当局既不放弃含有 “台独”条款的党纲,又不愿意厘清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的基本现实,将其 2蔡英文在“5.20”演说中,除了提及“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政治 沟通,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又说“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 同存异的共同认知,这是历史事实”。在这短短的两句话中,两次使用“谅解”、“共同认知”和“求同存异” 字眼,三次使用“历史事实”字眼,但概念重叠不清。前文刚将“共同认知”视为“历史事实”的部分内 容,后文又将其与“历史事实”并列,将其一并视为“历史事实”的内容。如果说上述语病有何意义的话, 就是凸显九二“共同认知”的说法,但在“双十”讲话中有关“共同认知”的说法却被淡化了。 22 蔡英文在这次谈话中两次使用了“中国大陆”的字眼,并初次用“中国大陆 当局”指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似乎带有“两岸同属中华民国”的弦外之音。 这与她在“5.20”讲话中仅使用“对岸”及其“执政党”指涉大陆方面有所不同。 但这一表述上的善意却难以抵消其在党庆当天写给民进党党员公开信中所谓要 “力抗中国的压力”云云的表述。称大陆为中国,将其与台湾并列,是民进党的 习惯做法。虽然从 2015 年 8 月中旬开始,蔡英文更多使用中国大陆或对岸来指 涉大陆方面,但仍不断变化字眼。“5.20”只用“对岸”,9 月 28 日党庆日重 用“中国”,这次又用“中国大陆”。同时,“5.20”讲话中所提及的“既有政 治基础”的四个关键元素之一:1992 年两岸两会达成的“共同认知”则没有在 这次讲话中出现。正如台湾媒体所指出的,蔡英文在“5.20”演说中提到“1992 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 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但在“双十”讲话中,只以“我们会尊 重 1992 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一语带过,完全不谈“相互谅解、求同存 异的政治思维”和“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这种说法显然是要淡化“九 二共识”的重要性。2 如此也就难免令人怀疑其大陆政策的“一致性”,更难“预 测”其未来的政策走向。 蔡英文当局呼吁“中国大陆当局,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但客观 事实是:历史上的“中华民国”在 1949 年已经消失,沦为一个附着在“台湾当 局”这一地区性政治实体身上的符号。根据 1946 年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 其领土和主权范围涵盖两岸。如果台湾当局坚持这一“法统”,首先就应该坚持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立场。这样两岸在统一前的主要政治矛盾就是“谁 代表中国”之争。也正因为是“谁代表中国”之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维护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出发,自然不可能“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台 湾当局以“中华民国”的名义,跟世界上极少数的国家维持“邦交”关系,只是 两岸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大陆方面注意到这一暂时现象的存在以 及台湾当局仍在使用“中华民国”这一政治符号的事实,采取了一些弹性措施, 不等于正视甚至承认“中华民国”的继续存在,只是为了尽最大努力,维系两岸 关系的和平发展局面,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至于民进党当局既不放弃含有 “台独”条款的党纲,又不愿意厘清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的基本现实,将其 2 蔡英文在“5.20”演说中,除了提及“1992 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政治 沟通,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又说“1992 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 同存异的共同认知,这是历史事实”。在这短短的两句话中,两次使用“谅解”、“共同认知”和“求同存异” 字眼,三次使用“历史事实”字眼,但概念重叠不清。前文刚将“共同认知”视为“历史事实”的部分内 容,后文又将其与“历史事实”并列,将其一并视为“历史事实”的内容。如果说上述语病有何意义的话, 就是凸显九二“共同认知”的说法,但在“双十”讲话中有关“共同认知”的说法却被淡化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