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過了約十年李鏡池又說“‘貞’的本義我們可以斷定是‘問’的意思。 甲骨卜辭中的, 是貞之於龜,《周易》卦爻辭的‘貞’是貞之於蓍 40年代後期,高亨也認為:“用龜以卜而問事,既謂之貞,則用蓍以筮而 問事,自可謂之貞,故《周易》貞可訓為筮問,以常用之詞釋之,即占問也。” 近年來,就《周易》“貞”字的意義曹福敬、饒宗頤、吳辛丑(吳新楚)、 張玉金發表了值得注意的專題論文。饒宗頤堅持“正”的舊訓;曹福敬則認為 “貞”大部分還得訓“正”,少部分應訓為“定”。“吳辛醜對《周易》經文的 “貞”字進行語法分析,認為都得解為“占問”,不能有“正”或“固”之解: 張玉金認為《周易》經文的“貞”字和甲骨文都得解為“占問”,批駁了饒宗 頤等海外漢學家的意見。 筆者認為《周易》中的“貞”字,基本意義是“定”,引申義是“正”。由 “定”的堅定不移,固守不變而引申為堅持原則、堅持為正;由“定”引申而又 有“正”、“固”、“信”等義。 甲骨文、金文中,“貞”、“鼎”本同字。“貞”字所从之“貝”實即鼎。 《說文》:“貞,卜問也。从卜,貝以為贅。一曰鼎省聲,京房所說。”郭沫若 (1892-1978)指出:“古乃假鼎為貞,後益之以卜而成桌(貞)字,以鼎為聲 金文複多假桌為鼎。許說‘古文以貞為鼎,籀文以鼎為貞’者,可改云‘金文以 鼎為鼎,卜辭以鼎為鼎’。鼎貝形近,故鼎乃訛變為貞也。”“陳初生說:“甲 骨文中以鼎為貞,如梁、與、昇、筑為鼎之象形,或稍加變化作、。金文利 簋字仍象鼎形後來為與鼎字區別,乃增卜而以鼎為聲。因鼎、貝二字古形相近, 聲符鼎訛為貝,字便成貞了。” 鼎,定也。因而貞也有定義《釋名·釋言語》“貞,定也,精定不動惑也。 《繫辭傳》:“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貞夫一”,對“天下之動”而言 “貞”就是“定”。《逸周書·祭公》“維天貞文王之董用威。”俞樾(1821-1907) 按:“貞,當訓定。”“《文言傳》:“貞固足以幹事。”(《左傳·襄公九年》 同)王引之:“則固守之謂貞。”“俞樾:“是貞有固義 貞”有“固 義,與“定”義同。訟卦九四爻辭:“安貞,吉。”《小象》曰:“安貞不失也。” 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民國十三年刻陶廬叢刻本。 3李鏡池:《周易筮辭考》,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古籍岀版社,1982年影印樸社1931 年11月本,第3冊,195~202頁。案:據文末尾記,此文寫於1930年12月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112頁。 0饒宗頤:《“貞”的哲學》,《華學》第3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 曹福敬:《〈易經〉“貞”析義》,《齊魯學刊》1987年第5期 吳辛醜:《從語法角度看〈周易〉“貞”字的訓詁》,《語文月刊》1991年第9期:《〈周 易〉“貞”字結構分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期。 4張玉金:《甲骨文中的“貞”和〈易經〉中的“貞”》 詳見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70-171頁 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225頁。 6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 俞樾:《群經平議·周書》,《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群經總義類,18冊,11頁 王引之:《經義述聞·周易上》,《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群經總義類,174冊,286頁 °俞樾:《春秋名字解詁補義》,《皇清經解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8年,第5冊,第 1017頁。6 過了約十年,李鏡池又說:“‘貞’的本義,我們可以斷定是‘問’的意思。 甲骨卜辭中的‘ ’是貞之於龜,《周易》卦爻辭的‘貞’是貞之於蓍。”38 40 年代後期,高亨也認為:“用龜以卜而問事,既謂之貞,則用蓍以筮而 問事,自可謂之貞,故《周易》貞可訓為筮問,以常用之詞釋之,即占問也。”。 39 近年來,就《周易》“貞”字的意義曹福敬、饒宗頤、吳辛丑(吳新楚)、 張玉金發表了值得注意的專題論文。饒宗頤堅持“正”的舊訓;40曹福敬則認為 “貞”大部分還得訓“正”,少部分應訓為“定”。41吳辛醜對《周易》經文的 “貞”字進行語法分析,認為都得解為“占問”,不能有“正”或“固”之解; 42張玉金認為《周易》經文的“貞”字和甲骨文都得解為“占問”,批駁了饒宗 頤等海外漢學家的意見。43 筆者認為《周易》中的“貞”字,基本意義是“定”,引申義是“正”。由 “定”的堅定不移,固守不變而引申為堅持原則、堅持為正;由“定”引申而又 有“正”、“固”、“信”等義。44 甲骨文、金文中,“貞”、“鼎”本同字。“貞”字所从之“貝”實即鼎。 《說文》:“貞,卜問也。从卜,貝以為贄。一曰鼎省聲,京房所說。”郭沫若 (1892—1978)指出:“古乃假鼎為貞,後益之以卜而成鼑(貞)字,以鼑為聲。 金文複多假鼑為鼎。許說‘古文以貞為鼎,籀文以鼎為貞’者,可改云‘金文以 鼑為鼎,卜辭以鼎為鼑’。鼎貝形近,故鼎乃訛變為貞也。” 45陳初生說:“甲 骨文中以鼎為貞,如 、 、 、 為鼎之象形,或稍加變化作 、 、 。金文利 簋字仍象鼎形。後來為與鼎字區別,乃增卜而以鼎為聲。因鼎、貝二字古形相近, 聲符鼎訛為貝,字便成貞了。”46 鼎,定也。因而貞也有定義。《釋名·釋言語》:“貞,定也,精定不動惑也。” 《繫辭傳》:“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貞夫一”,對“天下之動”而言, “貞”就是“定”。《逸周書·祭公》:“維天貞文王之董用威。”俞樾(1821-1907) 按:“貞,當訓定。”47《文言傳》:“貞固足以幹事。”(《左傳·襄公九年》 同)王引之:“則固守之謂貞。”48俞樾:“是貞有固義。”49 “貞”有“固” 義,與“定”義同。訟卦九四爻辭:“安貞,吉。”《小象》曰:“安貞不失也。” 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民國十三年刻陶廬叢刻本。 38 李鏡池:《周易筮辭考》,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影印樸社 1931 年 11 月本,第 3 冊,195~202 頁。案:據文末尾記,此文寫於 1930 年 12 月。 39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112 頁。 40 饒宗頤:《“貞”的哲學》,《華學》第 3 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年。 41 曹福敬:《〈易經〉“貞”析義》,《齊魯學刊》1987 年第 5 期。 42 吳辛醜:《從語法角度看〈周易〉“貞”字的訓詁》,《語文月刊》1991 年第 9 期;《〈周 易〉“貞”字結構分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年 6 期。 43 張玉金:《甲骨文中的“貞”和〈易經〉中的“貞”》。 44 詳見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170-171 頁。 45 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年,225 頁。 46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396 頁。 47 俞樾:《群經平議·周書》,《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群經總義類,178 冊,117 頁。 48 王引之:《經義述聞·周易上》,《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群經總義類,174 冊,286 頁。 49 俞樾:《春秋名字解詁補義》,《皇清經解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88 年,第 5 冊,第 1017 頁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