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本刊特稿 结构失衡:中苏同盟破裂的深层原因 口沈志华!李丹慧2 内容摘要以往学术界关于导致中苏分裂决定性因素的分析,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分歧论”和“国家利益冲 突论”。我们通过对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演变过程的考察,提出“结构失衡论”。其一,社会主义阵营领导结构 发生变化以后,中苏两党平起平坐,争夺话语权就成为中苏两党解决他们之间路线和政策分歧的基本手段,而 目标则在于国际共运的主导权。其二,党际关系掩盖甚至替代了国家关系,在这种结构中,从本质上讲没有主 权意识,没有平等观念。这种结构性缺陷成为中苏同盟必然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国际共运中苏关系中苏分裂结构失衡主导权 作者1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李丹慈,华东师范大 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24D 对于冷战时期中苏关系的历史,我们倾心研究已近20 以至于到1960年夏天已经公开化,但美国中央情报局始 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为了寻找涉及苏联和中苏关系 终认为中苏分裂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历史的档案,我们曾多次访问俄国和美国,也曾走遍与苏 1958年5月中情局的报告推断,随着中国地位的加 联接壤以及当年苏联重点援助的中国省区和重要城市:为 强,中苏之间“将来肯定会有些摩擦,但不太可能损害我 了解开历史叙事中存在的诸多疑团,我们曾广泛采访中苏 们所评估的这一时期的中苏合作”。报告还认为“中国几 关系的见证人或其家属,也曾频繁与各国学界同行讨论、 乎肯定将保持与苏联的牢固同盟”,并“将继续承认莫斯 交流。当然,时间和精力花费最多的,还是梳理、研究那 科作为共产主义世界的领袖”。四此后不久,尽管看到 些堆满书房的档案文献及其他史料。可谓20年磨一剑, 中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计划“在中苏关系之间引起 我们的《铃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一书终于完稿了,全书 了一些新的摩擦”,但1959年2月美国的情报分析估计, 约140万字,详细讲述了从1945年到1974年中苏同盟兴 “这些不和不可能威胁到针对西方世界的中苏之间的团 衰的全过程。① 结”。2)到1959年7月底,毛泽东已经向莫斯科在社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头脑中始终悬挂着一些 会主义阵营中的主导权威发起了一次次挑战,且决心向赫 问题:中苏同盟酝酿的过程大约5年1945~1950,友 鲁晓夫及所有怀疑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人“宜战” 好合作时间不超过10年(1950-1959,其中真正的“蜜 了,而中情局的报告却依然断定:“在我们评估的这个时 月”期只有3年1955~195),而分歧、争吵直到关系间段,中苏同盟将会保持紧密合作,共同对抗西方国家。 破裂则经历了10多年1958-1969。那么,在近代国际 当然,苏联在联盟中将继续保持领导地位。”虽然中苏之 政治中的同盟体不胜枚举,中苏同盟为何如此短命?在 间存在着分歧,但“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必须维持现 中苏结成同盟关系的过程中,为什么争吵多于合作?归 状”,“这些分歧的主要后果是不断要求这两个国家在制定 根结底,中苏同盟破裂的真正的、深层的原因究竞在哪 政策时相互为对方留有余地,而不是削弱同盟本身”。) 里? 甚至到1960年8月,苏联宣布全面撤退在华专家,中苏 分歧已经公开化,美国情报评估的结论竟然还认为,至少 一个现象和两种解释 在5年之内,“中苏关系中的内聚力会比离心力更为强 大”。 谈到对中苏关系演变的评估,首先看一个有趣并引人 面对中苏分歧日益加重的明显事实,报告承认目前还 注意的历史现象。作为中苏共同的敌人,美国的情报机构 “无法对这些根本性的利益矛盾将如何影响中苏关系做出 当年对中苏关系前景的判断出现了令人惊讶的失误。尽管 评估”,不过仍然坚持认为中苏“任何一方都不想把矛盾 1958年夏季以后中苏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便不断表露出来, 推向可能给两国关系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的程度”。) 楼金5◆毫201210 3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2012·10 本刊特稿 对于冷战时期中苏关系的历史,我们倾心研究已近 20 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为了寻找涉及苏联和中苏关系 历史的档案,我们曾多次访问俄国和美国,也曾走遍与苏 联接壤以及当年苏联重点援助的中国省区和重要城市;为 了解开历史叙事中存在的诸多疑团,我们曾广泛采访中苏 关系的见证人或其家属,也曾频繁与各国学界同行讨论、 交流。当然,时间和精力花费最多的,还是梳理、研究那 些堆满书房的档案文献及其他史料。可谓 20 年磨一剑, 我们的 《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 一书终于完稿了,全书 约 140 万字,详细讲述了从 1945 年到 1974 年中苏同盟兴 衰的全过程。①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头脑中始终悬挂着一些 问题:中苏同盟酝酿的过程大约 5 年 (1945~1950),友 好合作时间不超过 10 年 (1950~1959),其中真正的“蜜 月”期只有 3 年 (1955~1957),而分歧、争吵直到关系 破裂则经历了 10 多年 (1958~1969)。那么,在近代国际 政治中的同盟体不胜枚举,中苏同盟为何如此短命?在 中苏结成同盟关系的过程中,为什么争吵多于合作?归 根结底,中苏同盟破裂的真正的、深层的原因究竟在哪 里? 一个现象和两种解释 谈到对中苏关系演变的评估,首先看一个有趣并引人 注意的历史现象。作为中苏共同的敌人,美国的情报机构 当年对中苏关系前景的判断出现了令人惊讶的失误。尽管 1958 年夏季以后中苏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便不断表露出来, 以至于到 1960 年夏天已经公开化,但美国中央情报局始 终认为中苏分裂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1958 年 5 月中情局的报告推断,随着中国地位的加 强,中苏之间“将来肯定会有些摩擦,但不太可能损害我 们所评估的这一时期的中苏合作”。报告还认为“中国几 乎肯定将保持与苏联的牢固同盟”,并“将继续承认莫斯 科作为共产主义世界的领袖”。 [1] 此后不久,尽管看到 中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计划“在中苏关系之间引起 了一些新的摩擦”,但 1959 年 2 月美国的情报分析估计, “这些不和不可能威胁到针对西方世界的中苏之间的团 结”。 [2] 到 1959 年 7 月底,毛泽东已经向莫斯科在社 会主义阵营中的主导权威发起了一次次挑战,且决心向赫 鲁晓夫及所有怀疑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人“宣战” 了,而中情局的报告却依然断定:“在我们评估的这个时 间段,中苏同盟将会保持紧密合作,共同对抗西方国家。 当然,苏联在联盟中将继续保持领导地位。”虽然中苏之 间存在着分歧,但“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必须维持现 状”,“这些分歧的主要后果是不断要求这两个国家在制定 政策时相互为对方留有余地,而不是削弱同盟本身”。 [3] 甚至到 1960 年 8 月,苏联宣布全面撤退在华专家,中苏 分歧已经公开化,美国情报评估的结论竟然还认为,至少 在 5 年之内,“中苏关系中的内聚力会比离心力更为强 大”。 面对中苏分歧日益加重的明显事实,报告承认目前还 “无法对这些根本性的利益矛盾将如何影响中苏关系做出 评估”,不过仍然坚持认为中苏“任何一方都不想把矛盾 推向可能给两国关系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的程度”。 [4] □ 沈志华 1 李丹慧 2 内容摘要 以往学术界关于导致中苏分裂决定性因素的分析,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分歧论”和“国家利益冲 突论”。我们通过对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演变过程的考察,提出“结构失衡论”。其一,社会主义阵营领导结构 发生变化以后,中苏两党平起平坐,争夺话语权就成为中苏两党解决他们之间路线和政策分歧的基本手段,而 目标则在于国际共运的主导权。其二,党际关系掩盖甚至替代了国家关系,在这种结构中,从本质上讲没有主 权意识,没有平等观念。这种结构性缺陷成为中苏同盟必然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 关 键 词 国际共运 中苏关系 中苏分裂 结构失衡 主导权 作 者 1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 李丹慧,华东师范大 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 (上海:200241) 结构失衡:中苏同盟破裂的深层原因 3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