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成,哲学科学皆然,故他特别重视易学命题分析 在天人关系方面,张先生则详细分析了“裁成 在辩证观方面,他考察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先天而天不违,后天 阴一阳之谓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而奉天时”等命题。他认为,裁成是节制完成,辅 易”、“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相是帮助。“裁”占通“财”,他引郑玄注曰:“财,节 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等具有辩证意义的命也。辅相左右,助也。”裁成辅相有调整之意,故此 题 句话是说,对自然加以适当调整,使自然更符合人 他认为,《易传》变化的要义是生生,“日新之类的要求。所谓先天指引导自然,所谓后天指适 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表达生生之意。“日新”即应自然。在自然变化尚未发生之前先加以引导 新而又新,“生生”即生而又生,生,即天地之属性,开发,在自然变化既已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这 是大德。它有产生发生之义,是创造,生生即不断也就是裁成辅相之意。张先生认为,裁成辅相论 出现新事物。新的不断代替旧的,新旧交替,继续是一种天人协调论,其本意是指农业生产及礼乐 不已,这就是生生,这就是易。“日新”亦即生的含刑政的措施,但又不限于此。这种学说在一定程 义。“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肯定了变化度上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对老子“以辅万物 的普遍性。而“阖户谓之坤”、“辟户灣之乾”、“一之自然而不敢为”思想的改造。而荀子“制天命而 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是讲变通,由用之”可能受到《易传》的启发 此到彼叫做通,通表示变化过程的连续性和对立 通过考察《易传》的命题,张先生对《易传》作 事物的联系性 了总结:“《易传》富于辩证思维,这是人所共知的。 按照张先生理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命题《易传》的中心观念是变易,宣扬‘日新’、生生’。 说的是阴阳对立相互作用是变化的根源。刚柔即这种变易观念应用于人生观,于是强调“刚健’,主 阳和阴,相推即互转,指相互作用,阴阳对立是变张‘自强不息’;应用于天、人关系问题,于是提出 化的根本。“刚柔者立本者也”、“一阴一阳之谓了‘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天、人协调学 道”说的也是此意。值得肯定的是张先生从易学说。”④ 和哲学两个方面来分析《易传》这个命题,即一方 最后,考察了《易传》哲学体系 面解释易学意义,一方面揭示哲学意义。如他说 张先生根据他的哲学体系分析法,主要从以 此命题“有双重的意义,一层意义指自然的变化,下几个方面考察了《易传》的哲学体系:其一,考察 一层意义指卦爻的变化”。①这种解释显然不同《易传》其基本倾向和性质。他认为,思维和存在 于一般哲学史工作者。通过对于这些命题的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但是西方哲学的基 析,张先生对于《易传》辩证思维作了归结:“这些本问题,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思维和 命题肯定了变化的普遍性永恒性,肯定了对立面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从西方哲学总 的相互转化是最根本的规律,并深刻地说明了变结出来的,中国哲学有自己的独特的概念名词和 化的根源就在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② 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如先 在人生观方面,张先生重点分析了“自强不秦时代的最高问题是天道问题。哲学家对于这个 息”、“刚健中正”等具有人生意义的命题。他认问题的回答反映出哲学的基本倾向。《易传》天道 为,《易传》重视刚健,提倡人当效法天的本性,刚观反映了其基本倾向和性质。张先生考察了《易 健中正,自强不息,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传》的天道观之后,确立了《易传》的基本倾向和基 息”、“大哉乾乎刚健中正”。天的本性是健,天体本性质。他指出,对于《易传》不能过于简单化,既 运转不息,故称为健,健是刚强不屈的意思。自强不能看做是唯物的,也不能看做是唯心的,应该说 不息,即是勉励前进,永不休止。《易传》推崇刚是兼而有之。他说:“《周易》古经本系卜筮之书 健,但并未忽略柔顺,主张知柔知刚,刚是主要的,卜筮原属于古代宗教的迷信活动。《易传》对卜筮 柔是次要的,刚强又不过于刚,这才是《易传》的理之书进行解释,承认了卜筮的作用。在这个意义 想品德。张先生提出《易传》的刚健学说是老子守上,《易传》的理论前提是唯心主义的。但是,《易 说的反响,是对于老子守柔学说的纠正。③传》解释经文往往是借题发挥,它对天地起源、万 ①《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29页。 ②《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8页 ③《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231页 ④《(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张岱年全集》第五卷第5%6页 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成 ,哲学科学皆然 ,故他特别重视易学命题分析。 在辩证观方面 ,他考察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 易”“、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 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等具有辩证意义的命 题。 他认为《, 易传》变化的要义是生生“, 日新之 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表达生生之意。“日新”即 新而又新“, 生生”即生而又生 ,生 ,即天地之属性 , 是大德。它有产生发生之义 ,是创造 ,生生即不断 出现新事物。新的不断代替旧的 ,新旧交替 ,继续 不已 ,这就是生生 ,这就是易。“日新”亦即生的含 义。“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肯定了变化 的普遍性。而“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 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是讲变通 ,由 此到彼叫做通 ,通表示变化过程的连续性和对立 事物的联系性。 按照张先生理解“,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命题 说的是阴阳对立相互作用是变化的根源。刚柔即 阳和阴 ,相推即互转 ,指相互作用 ,阴阳对立是变 化的根本。“刚柔者立本者也”、“一阴一阳之谓 道”说的也是此意。值得肯定的是张先生从易学 和哲学两个方面来分析《易传》这个命题 ,即一方 面解释易学意义 ,一方面揭示哲学意义。如他说 , 此命题“有双重的意义 ,一层意义指自然的变化 , 一层意义指卦爻的变化”。① 这种解释显然不同 于一般哲学史工作者。通过对于这些命题的分 析 ,张先生对于《易传》辩证思维作了归结“: 这些 命题肯定了变化的普遍性永恒性 ,肯定了对立面 的相互转化是最根本的规律 ,并深刻地说明了变 化的根源就在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② 在人生观方面 ,张先生重点分析了“自强不 息”“、刚健中正”等具有人生意义的命题。他认 为《, 易传》重视刚健 ,提倡人当效法天的本性 ,刚 健中正 ,自强不息 ,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大哉乾乎刚健中正”。天的本性是健 ,天体 运转不息 ,故称为健 ,健是刚强不屈的意思。自强 不息 ,即是勉励前进 ,永不休止。《易传》推崇刚 健 ,但并未忽略柔顺 ,主张知柔知刚 ,刚是主要的 , 柔是次要的 ,刚强又不过于刚 ,这才是《易传》的理 想品德。张先生提出《易传》的刚健学说是老子守 柔学说的反响 ,是对于老子守柔学说的纠正。③ 在天人关系方面 ,张先生则详细分析了“裁成 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先天而天不违 ,后天 而奉天时”等命题。他认为 ,裁成是节制完成 ,辅 相是帮助。“裁”古通“财”,他引郑玄注曰“: 财 ,节 也。辅相左右 ,助也。”裁成辅相有调整之意 ,故此 句话是说 ,对自然加以适当调整 ,使自然更符合人 类的要求。所谓先天指引导自然 ,所谓后天指适 应自然。在自然变化尚未发生之前先加以引导、 开发 ,在自然变化既已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这 也就是裁成辅相之意。张先生认为 ,裁成辅相论 是一种天人协调论 ,其本意是指农业生产及礼乐 刑政的措施 ,但又不限于此。这种学说在一定程 度上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对老子“以辅万物 之自然而不敢为”思想的改造。而荀子“制天命而 用之”可能受到《易传》的启发。 通过考察《易传》的命题 ,张先生对《易传》作 了总结“:《易传》富于辩证思维 ,这是人所共知的。 《易传》的中心观念是变易 ,宣扬‘日新’、‘生生’。 这种变易观念应用于人生观 ,于是强调‘刚健’,主 张‘自强不息’;应用于天、人关系问题 ,于是提出 了‘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的天、人协调学 说。”④ 最后 ,考察了《易传》哲学体系。 张先生根据他的哲学体系分析法 ,主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考察了《易传》的哲学体系 :其一 ,考察 《易传》其基本倾向和性质。他认为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不但是西方哲学的基 本问题 ,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但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从西方哲学总 结出来的 ,中国哲学有自己的独特的概念名词和 表达方式 ,有自己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如先 秦时代的最高问题是天道问题。哲学家对于这个 问题的回答反映出哲学的基本倾向。《易传》天道 观反映了其基本倾向和性质。张先生考察了《易 传》的天道观之后 ,确立了《易传》的基本倾向和基 本性质。他指出 ,对于《易传》不能过于简单化 ,既 不能看做是唯物的 ,也不能看做是唯心的 ,应该说 是兼而有之。他说“:《周易》古经本系卜筮之书。 卜筮原属于古代宗教的迷信活动。《易传》对卜筮 之书进行解释 ,承认了卜筮的作用。在这个意义 上《, 易传》的理论前提是唯心主义的。但是《, 易 传》解释经文往往是借题发挥 ,它对天地起源、万 ① ② ③ ④ 《〈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596 页。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31 页。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28 页。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张岱年全集》,第五卷 ,第 229 页。 48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